首页 / 正文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赞偈品第二十四

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应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应以诸偈赞佛。如现在前对面共语。如是则成念佛三昧。如偈说

圣主大精进四十独有法

我今于佛前敬心以称赞

如意及飞行其力无边限

于圣如意中无有与等者

声闻中自在他心智无量

善能调伏心随意而应适

其念如大海湛然在安隐

世间无有法而能扰乱者

诸佛所称叹金刚三昧宝

得之在胸中如贤怀直心

善知不定法四无色定事

微细难分别尽知无有余

众生若已灭今灭及当灭

唯独有世尊智慧能通达

善知不相应非色法中事

一切诸世间悉皆不能知

世尊大威力功德不可量

智慧无边际皆无与等者

于四问答中超绝无伦匹

众生诸问难一切皆易答

若诸世间中欲有害佛者

是事皆不成以成不杀法

若于三时中诸有所说者

言必不虚设常有大果报

凡有所说法无非是希有

义趣尚不谬何况于言辞

于三圣弟子上中下差别

四双八辈等第一大导师

身口意业命毕竟常清净

是故于此中不复须防护

自说一切智心无有疑畏

若人来难我恐有所不知

自说漏尽相尽到无漏边

心无有疑畏余漏有不尽

自说障碍法于中无疑难

虽有用此法不能为障碍

所说八圣道心无有疑畏

有言是八道不能至解脱

如实知是因是果及与非

故号一切智名闻流无量

三世所有业是诸业定报

及非定果报种种皆悉知

诸禅三昧中粗细深浅事

皆悉能了知禅中无等者

先知众生根上中下差别

种种乐及性随宜而说法

行道得诸利兼以化导人

是以弟子众如实得善利

宿命知无量天眼见无边

一切人天中无能知其限

住金刚三昧灭烦恼及气

又知人漏尽故名漏尽力

烦恼诸禅障一切法障碍

三碍得解脱号无碍解脱

四十不共法功德不可量

无能广说者我已略说竟

世尊若一劫称说此佛法

犹尚不可尽况我无此智

世尊大慈荫无量业善集

四功德处故得佛无量法

世尊所称说四功德胜处

我今还以此称赞于如来

三十二相具相有百福德

八十种妙好三界谁能有

三千大千界众生所有福

果报为百倍相有如是德

如此诸福德并及其果报

复以为百倍成一白毫相

三十相一一福德及果报

复以为千倍成一肉髻相

世尊诸功德不可得度量

如人以尺寸量空不可尽

从初发大心为度众生故

坚心无量劫是故成佛道

精勤欲成满如此之大愿

无量劫数中行诸难苦行

如诸往古佛说四功德处

无量劫乃成今得安住中

本为护实谛舍身及亲爱

财宝诸富乐是故得具足

无量劫数中见闻觉知法

每先善思惟而后为人说

若于不见等及于中有疑

而能如实说所益无有量

不说他匿事嫌讥而拒逆

念常在安慧顺化令安隐

第一真妙谛涅槃实为最

余者皆虚妄世尊德具足

饮食卧具等堂阁妙楼观

名好象马车端严诸婇女

金银珍宝等聚落诸城邑

国土及荣位并以四天下

爱子所亲妇支节及头目

割肉出骨髓及以举身施

怜愍诸众生悉施无所惜

为求出生死不以求自乐

虚空诸星宿地上所有沙

世尊菩萨时布施数过是

终不以非法求财而布施

无有不知施无侵恼人施

不贪惜好物而以恶者施

无谄曲心施无惜而强施

无恚无疑心无邪无轻笑

无厌无不信[卑*页]面等布施

无有分别心此应彼不应

但以悲心故平等而行施

不轻于众生以为非福田

见圣心恭敬破戒者怜愍

不自高其身卑下于他人

亦不为称赞不求报等施

无悔无忧愁无恶贱心施

无待急恨心无法应当施

无不敬心施无弃着地施

无求恼者施无垢竞胜施

无戏弄求者无不自手施

不轻于少物以多自高施

不以声闻乘辟支佛乘施

不限一世施无有非时施

世尊无数劫行诸希有施

皆为无上道不为求自乐

于诸佛法中出家行远离

修习诸佛法为诸人天说

说如是施法于诸施中上

犹如日光明星月中殊胜

如是胜舍处超越诸天人

犹亦如世尊一切世间上

是故能具足如是胜舍处

名闻无量劫流布无穷已

世尊无量劫护持清净戒

开诸禅定门为得深寂处

先离于五相后行八解脱

入净三三昧亦住三解脱

世尊善分别六十五种禅

无有一禅定先来不生者

于此诸定中亦不受其味

世尊因诸定得三种神通

以此度众生是故一切胜

世尊无量劫等心弘慈化

阿僧祇众生令住于梵世

能以巧方便善说禅定故

世尊菩萨时常于无量世

无贪烦恼缠而往来世间

过去得值者无量生天上

过去诸菩萨所可行寂灭

世尊菩萨时亦等无有异

是故于寂灭胜处悉充满

世尊菩萨时所有诸智慧

以慧求菩提今成是慧报

一切所资食如人依地生

世尊于世世舍十闇恶道

常行十善道斯由慧气分

舍五欲五盖得种种禅定

无量劫数世不从他人受

善哉大圣尊悉是慧势力

众生因世尊无量生六天

亦令至梵世斯皆由慧力

世尊于生死苦乐所迷闷

不失菩提心斯皆是慧力

世尊于生死不乐而常在

乐涅槃不取斯皆是慧力

安坐道场时降魔及军众

度脱诸群生斯皆是慧力

本求菩提时集无量助法

闻者常迷闷何况能受行

世尊能堪忍斯皆是慧力

经书诸技术世世生自知

亦能兼教人斯皆是慧力

亲近无量佛悉饮甘露教

种种咨请问亦随而分别

经法智慧中未曾有吝惜

乃至仆僮奴亦咨受善语

世尊以是故慧胜处流布

世尊于前世求是菩提时

于一切众生行大慈悲心

以第一智慧常出大势力

悉作无量种希有诸难事

一切诸世间尽共无量劫

说之不可尽亦非算数及

如是等诸事超越于人天

一切世间中奇特无有比

大业所获果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安住法王处◎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着色身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退

智慧甚坚牢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少语言。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三常系心取所缘相。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嗔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盖。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复次

出家诸菩萨所学三昧法

在家菩萨者是法应当知

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二不求业果报。三当舍一切内外物。四归命三宝。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七断除淫欲。八毁呰五欲。九不嫉妒。十于妻子中不生爱着。十一心常愿出家。十二常受齐戒。十三心乐住寺庙。十四具足惭愧。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悭吝法。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二十知恩报恩。如是在家菩萨。住如是等功德者。则能学是三昧。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法者。所谓一于戒无毁疵。二持戒不杂污。三持戒不浊。四清净戒。五无损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圣所赞戒。十一持智所称戒。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仪行处。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净身口意业。十六净命。十七所有戒尽受持。十八信乐甚深法。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二十勤发精进。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坚固。二十三具足惭愧。二十四不贪利养。二十五无嫉妒。二十六住头陀功德。二十七住细行法中。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二十九远离聚语。三十知报恩。三十一知作恩报恩者。三十二于和上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给。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若得经卷若口诵处。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爱敬想。三十七常乐阿练若。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贪着檀越善知识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养。四十三于诸物中心不染着。四十四无所渴爱。四十五守护正法。四十六不着衣钵。四十七不畜遗余。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银珍宝钱财。离诸不善悔。五十二心无缠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断嗔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断爱着。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间。五十八常怜愍一切众生。五十九常乐经行。六十除却睡眠。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应修习是三昧。复次

余修三昧法亦应如是学

能生是般舟三昧。余助法亦应修习。何等是。一缘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味。十散坏色相。十一得不净相。十二不贪五阴。十三不着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别定。二十一应勤多学。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憍慢。二十三于诸法无疑。二十四不违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坏僧。二十七常诣诸贤圣。二十八远离凡夫。二十九乐出世间论。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三十二除九嗔恼事。三十三断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进。三十五常观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觉。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三十九听法专心。四十坏五阴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四十四于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隐乐想。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乐出离。四十八不违佛教。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复次

如是三昧报菩萨应当知

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亦应知。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跋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讽诵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刹鸠槃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复次

是三昧住处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皆当须论义

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如说

得见诸佛已勤心而供养

善根得增长能疾化众生

供养名心意清净。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是故福德转更增长。如谷子在地雨润生长。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萨增长善根

以初二摄法摄取诸众生

后余二摄法未尽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名为后二。是菩萨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尔时诸善根回向于佛道

如彼成炼金调熟则堪用

智慧火所炼故。于菩萨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则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萨应闻地相得修果

为得诸地分故勤行精进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是菩萨欲得十地行。应善闻相得修果。闻者从诸佛菩萨所闻。及胜己者。为得诸地分者。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进。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说

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诤喜悦清净悲心无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为得。复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说

若厚种善根善行于诸行

善集诸资生善供养诸佛

善知识所护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众生信解无上法

具此八法已当自发愿言

我已得自度当复度众生

为得十力故入于必定聚

则生如来家无有诸过咎

即转世间道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此地名欢喜

是故当知。为菩提故所得决定心。名为初地得修名。从初发心乃至成诸佛现前三昧。于其中间具说诸地功德。能生是诸功德。生已修集增长。名为初地。修果者。先已处处说得若干福德。不回向声闻辟支佛地。今当更说。菩萨得初地果。能得菩萨数百定等。初地分者。所有诸法合成初地。名为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缘。所有诸法能成初地。名为初地分。所谓

信力转增上成就大悲心

慈愍众生类修善心无惓

喜乐于妙法常近善知识

惭愧及恭敬柔软和其心

乐观法无著一心求多闻

不贪于利养离奸欺谄诳

不污诸佛家不毁戒欺佛

深乐萨婆若不动如大山

常乐修习行转上之妙法

乐出世间法不乐世间法

即治欢喜地难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勤行此诸法

菩萨能成就如是上妙法

是则为安住菩萨初地中

问曰。菩萨何用闻是初地相等为。答曰。是菩萨初地相等法中。应善知方便。是故应闻。问曰。菩萨但应于此法中。善知方便。更于余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亦于余法善知方便。问曰。若尔者可略说。答曰

有法能助地有法违于地

有法能生地有法能坏地

有诸地相果有诸地中得

诸地清净分从地至一地

住地转增益无能令退者

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

于此诸事中应善知方便

请问诸善人除破于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谓信戒闻舍精进念慧等。如是等及余诸法随顺初地者。是名助法。相违法者。不信破戒少闻悭贪懈怠乱念无慧等及余不随顺不能助初地者是。灭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碍不现。如劫尽时万物都灭。何者是所谓能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谓不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说。清净法者。用是法能净初地。所谓如先说

初地中七法

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多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净治初地。从一地至一地者。如从初地至二地从二地至三地。余亦如是。从初地至二地得不谄曲等十心故。从二地至三地得信乐等十心故。得如是等种种心种种法故。能从一地至一地。住地转增益者。如初地中檀波罗蜜多第二地中尸波罗蜜多又信等诸法转得势力。第三地中多闻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转得势力。余地中亦如是。无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无能转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者。若菩萨具足清净一切地已则得佛地。于此诸事中皆应善知方便。请问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为善人。正法者。略说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仪。七无贪无恚无痴。除舍于憍慢者。自谓我于胜人中胜。名为大慢。于与己等中胜而心自高。名为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为小慢。问曰。汝说于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为。答曰

菩萨若善知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终不转初地

相名助诸地等七法。得名相违法有八种。灭等八法不应行。若菩萨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终不退转◎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三·佚名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佚名
  最上秘密仪轨分第二十五·佚名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穰麌梨童女经·佚名
  卷第七十二·霁仑超永
  卷三十七(玄奘译)·佚名
  第三集 日·佚名
  卷第二十八·晦翁悟明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佚名
  佛说月光菩萨经·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十九卷·蕴闻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上·佚名
  卷一·水鉴慧海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五·从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三·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三目录【一百十六字】摸鱼儿【又一体】程垓黄机卢祖皋张榘【五首】黄昇陈允平李演王沂孙张炎【四首】欧良陈策林正大李彭老王易简【二首】葛长庚程

  • 帝纪第十二 孝静纪·魏收

    孝静皇帝,讳善见,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骑侍郎。八月,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帝既入关,齐献武王奉迎不克,乃与百僚会议,推帝以奉肃宗之后,时年十一。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东北,大赦天下,改永

  • 列传十三·薛居正

    安金全,代北人。世为边将,少骁果,便骑射。武皇时为骑将,屡从征讨。庄宗之救潞州及平河朔,皆有战功,累为刺史,以老病退居太原。天祐中,汴将王檀率师三万,乘庄宗在邺,来袭并州。时城无备兵,敌军奄至,监军张承业大恐,计无所出,阅诸司丁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张廷玉

        杨涟 左光斗 魏大中 周朝瑞 袁化中顾大章 王之寀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为人磊落负奇节。万历三十五年成进士,除常熟知县。举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   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

  • 卷二百一·毕沅

      ◎元纪十九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昭阳大渊献十二月,凡三年。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迪巴拉,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鸿吉哩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延祐三年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子;六年十月戊午,命参决庶务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六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十六·佚名

      顺治十一年。甲午。九月。丁亥朔。  ○己丑。上幸内院、召诸王、及九卿、科、道等汉官。赐茶毕因语及巡抚宜永贵疏称、满洲逃人甚多。捕获甚少而汉官议隐匿逃人之罪。必欲轻减一事。谕诸汉臣曰。朕荷天眷。抚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八 贰臣传三·纪昀

    贰臣传 【三】 宋○宋范质王溥魏仁浦吴延祚 李洪信 李洪义李涛张永德 侯益陶谷范质 王溥 魏仁浦 吴延祚 李洪信 李洪义 李涛 张永德 侯益 陶谷 △范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

  • 第8章 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冯玉祥

    “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眼看着东北三省全都要丢掉了。无论国内国外,没有人不说“你这国民政府是干什么的?”蒋没有办法了,先找孔祥熙给我一个电报:“国内严重,如何办法,请指教。”我复电:“‘九一八’的祸首就是蒋介石,蒋要向

  • 向秀传·房玄龄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明慧有远见。年少时为山涛所了解,特别爱好老庄之学。庄周著有内外篇几十篇,历代有才之士虽有观览者,却没有人评论他的旨趣系统,向秀便为他解释义蕴,阐发奇异的旨趣,振作玄学风气,使读《庄子》的人超然

  • 二十五年·佚名

    (戊子)二十五年清光緒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五〉初一日,癸丑。詣勤政殿,上大王大妃殿致詞箋文、表裏。王世子隨詣,行禮。以寶齡望九稱慶也。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雖舊邦命維新,上天回三元嘉會。曰大

  • 卷一百六 朱子三·黎靖德

      ◎外任   △同安主簿   主簿就职内大有事,县中许多簿书皆当管。某向为同安簿,许多赋税出入之簿,逐日点对佥押,以免吏人作弊。时某人为泉倅,簿书皆过其目。后归乡与说及,亦懵不知。他是极子细官人,是时亦只恁呈过。〔

  •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胡适

    《全唐文》与《全唐诗》都是官书,都不注明每一卷的来历。这是最糊涂又最不负责任的编纂方法,这个方法就使这两大部史料总集大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史料价值,就使我们感觉每一首唐诗或每一件唐代诏令或一篇唐代文字必须先考定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国尼俱陀林中。尔时迦毗罗国有大释众。而自思惟。我佛世尊。于过去世何处所生。何姓何族。有何因缘。而思惟已告诸众曰。释迦世尊

  • 白马酒店·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白马酒店是奥利弗夫人唯一一次脱离波洛或帕克·派恩单独行动,不过她不是主角。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本书中呈现了一种特别的谋杀方式,堪称一次科学普及教育。据传,本书也因此间接地挽救了一些人的生

  • 台湾生熟番纪事·黄逢昶

    清黄逢昶撰。成书于光绪九年(1883年),有光绪间刻本传世。书中记载高山番(即生番)和平埔番(即熟番)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清朝廷在当地的政府机构对高山番和平埔番的统治情况等。

  • 松阳钞存·陆陇其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