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卯)二明藏体一异为三。初立科。二详释。三总结。(辰)今初】
次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义。就中复有六种差别。一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二明因果法身名别之义。三明真体在障出障之理。四明事用相摄之相。五明治惑受报不同之义。六明共不共相识。
圆融无碍。谓一不碍异。异不碍一。非一非异。而异而一。乃如来藏真实法性也。约一而异。故因果二种法身名别。约异而一。故真体在障出障理同。然事理互相融摄。尚为易解。以事摄事。尤为难知。故须以巧便示之。既知法界无碍。须明治惑受报不同之致。乃不执性废修。既知凡圣同而复异。须知共相不共相识。夫然后纤疑毕尽。而常同常异。法界法门。罄无余蕴矣。
【(辰)二详释即为六。初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至)六明共不共相识。(巳)初中三。初直明法界体一。二具明染净性事。三正明无碍圆融。(午)今初】
第一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者。问曰。不空如来藏者。为一一众生各有一如来藏。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耶。答曰。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也。
空与不空。其体无二。今欲辨法界非一非异。即异即一。圆融无碍之理。故约不空藏为问也。佛及众生。尚只一如来藏。岂令空与不空。反有二耶。惟一藏体。一切生佛各得其全。是故佛圆融。生亦圆融。佛无碍。生亦无碍。净性与染性圆融无碍。净事与染事亦圆融无碍。净性与净事。染性与染事。圆融无碍。净性与染事。染性与净事。亦圆融无碍。以要言之。一一佛。一一生。一一净性。一一净事。一一染性。一一染事。无非如来藏之全体大用。非分如来藏以为染净性事。亦不因一一染净性事。遂成多多如来藏也。帝网之珠。仅可为片喻而已。
【(午)二具明染净性事二。初标章。二释示。(未)今初】
问曰。所言藏体具包染净者。为俱时具。为始终具耶。答曰。所言如来藏具染净者。有其二种。一者性染性净。二者事染事净。如上已明也。若据性染性净。即无始以来俱时具有。若据事染事净。即有二种差别。一者一一时中俱有染净二事。二者始终方具染净二事。
【(未)二释示二。初释性染性净俱时具有。二释事染事净有二差别。(申)今初】
此义云何。谓如来藏体。具足一切众生之性。各各差别不同。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也。然此一一众生性中。从本已来。复具无量无边之性。所谓六道四生。苦乐好丑。寿命形量。愚痴智慧等。一切世间染法。及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净法。如是等无量差别法性。一一众生性中。悉具不少也。以是义故。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其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
如来藏具足一切众生之性。而一一众生皆以如来藏之全体为性。非是藏性之少分故。故仍具足一切十界染净法性也。具染仍名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者。欲令众生标心于极果故。若就法性之义论之。亦得名无明生死性等。
【(申)二释事染事净有二差别又二。初明一时俱具。二明始终方具。(酉)今初】
然诸一一众生。无始已来。虽复各各具足染净二性。但以造业不同故。熏种子性。成种子用。亦即有别。种子用别故。一时之中受报不同。所谓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涂者。有生天人中者。复于一一趣中。无量差别不同。以此论之。如来藏心之内。俱时得具染净二事。如一时中。一切时中。亦复如是也。
此总约一切众生元无二性。故一时具足染净二事也。
【(酉)二明始终方具】
然此一一凡圣。虽于一时之中。受报各别。但因缘之法无定。故一一凡圣无始以来。具经诸趣。无数回返。后遇善友。教修出离。学三乘行。及得道果。以此论之。一一众生。始终乃具染净二事。何以故。以一众生受地狱身时。无余趣报。受天报时。亦无余趣报。受一一趣中一一身时。亦无余身报。又受世间报时。不得有出世果。受出世果时。无世间报。以是义故。一众生不得俱时具染净二事。始终方具二事也。一切众生亦如是。是故如来之藏。有始终方具染净二事之义也。
此别约一一众生迷本藏性。幻起染净二事。繇情执故。不得言一时俱具也。
【(午)三正明无碍圆融三。初法说。二喻说。三引证。(未)初中五。初明无差而差之理。二明全理成事。三明全事摄理。四明全事摄事。五结成差即无差。(申)今初】
问曰。如来之藏。具如是等无量法性之时。为有差别。为无差别。答曰。藏体平等。实无差别。即是空如来藏。然此藏体。复有不可思议用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别。即是不空如来藏。此葢无差别之差别也。此义云何。谓非如泥团具众微尘也。何以故。泥团是假。微尘是实。故一一微尘。各有别质。但以和合成一团泥。此泥团即具多尘之别。如来之藏。即不如是。何以故。以如来藏是真实法。圆融无二故。
答中先明正义。次以喻反显。约平等名空。约差别名不空。体实非空不空。双照空与不空者也。但会用归体。则差即无差。而体亦不名无差。以用非体外故。全体起用。则无差而差。而用亦不名差。以体非用外故。此义云何下。恐人以泥团喻藏性。以众尘喻诸法。设尔。则诸法反为实有。藏性。反是假成。岂其然哉。言泥团是假。微尘是实者。乃随情说假实耳。若随智说。则泥团众尘。并皆无性。一切惟心。既一切惟心。则微尘之藏性不少。泥团之藏性不多。一一皆是圆融无碍之真实法性矣。
【(申)二明全理成事】
是故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如一众生世间法性。一切众生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是如来藏全体也。
此明如来藏不变随缘。作一切世出世法时。乃至一毛孔性。皆是举全体而成之。非是少分藏性。以藏性真实圆融。不可割裂。非有分剂故也。
【(申)三明全事摄理】
是故举一众生一毛孔性。即摄一切众生所有世间法性。及摄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法性。如举一毛孔性。即摄一切法性。举其余一切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即摄一切法性。如举世间一一法性。即摄一切法性。举一切出世间所有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即摄一切法性。
此明一切法。随缘不变。全事即理。无有一毛孔许。而非藏性全体。既是藏性全体。即是一切世出世法性之全体。以无事外之理故也。
【(申)四明全事摄事】
又复如举一毛孔事。即摄一切世出世事。如举一毛孔事。即摄一切事。举其余世间出世间中一切所有。随一一事。亦复如是。即摄一切世出世事。何以故。谓以一切世间出世间事。即以彼世间出世间性为体故。是故世间出世间性体融相摄故。世间出世间事。亦即圆融相摄无碍也。
此明随一一事。既全揽藏性之理。必尽摄藏性所具世出世间之事。以既无事外之理。尤必无理外之事故也。以一事徧摄法界之事。是名事事无碍法界。
【(申)五结成差即无差】
是故经言。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前云藏体具足一切法性。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今随举一毛孔事。即具世出世事。则一一毛孔。皆是藏性全体大用。当知差别即无差别矣。是故心则具佛法及众生法。佛则具心法及众生法。众生则具心法及与佛法。俱是能具。俱是所具。俱是能造。俱是所造。不可谓心但是能具能造。佛及众生但是所具所造也。
【(未)二喻说亦五。初喻无差而差之理。二喻全理成事。三喻全事摄理。四喻全事摄事。五结显差即无差。(申)今初】
譬如明镜。体具一切像性。各各差别不同。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也。若此镜体。本无像性差别之义者。设有众色来对。像终不现。如彼炽火虽复明净。不能现像者。以其本无像性也。既见镜能现像。定知本具像性。以是义故。此一明镜。于一时中。俱能现于一切净秽等像。而复净像不妨于秽。秽像不妨于净。无障无碍。净秽用别。虽然有此像性像相之别。而复圆融不异。唯是一镜。
明镜中像性像相。元无差别。以喻空如来藏体。具像性。能现像相。以喻不空如来藏也。余可知。
【(申)二喻全理成事】
何以故。谓以此镜全体是一毛孔像性故。全体是一切毛孔像性故。如毛孔像性。其余一一微细像性。一一粗大像性。一净像性。一秽像性等。亦复如是。是镜全体也。
若非镜之全体。不能现于一毛。故随现一毛。皆即镜之全体功能。非少分镜体也。
【(申)三喻全事摄理】
是故若举一毛孔像性。即摄其余一切像性。如举一毛孔像性。即摄一切像性。举其余像性。亦复如是。即摄一切像性也。
既一一毛孔。皆举镜之全体所现。则以镜之全体为性。既以镜之全体为性。则以能现一切群像之性为性矣。
【(申)四喻全事摄事】
又若举一毛孔像相。即摄一切像相。如举一毛孔像相。即摄一切像相。举其余一一像相。亦复如是。即摄一切像相。何以故。以一切像相。即以彼像性为体故。是故一切像性。体融相摄。故一切像相。亦即相融相摄也。
像相别无自体。即以镜性而成其相。镜性本具一切像相。则此全揽镜性所成之一毛像相。安得不全摄一切像相哉。
【(申)五结显差即无差】
以是譬故。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一净心如来之藏。不相妨碍。即应可信。
如一一像。各揽全镜之性。各摄群像之相。则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各揽全体如来藏性。各具法界差别之事。复何疑哉。
【(未)三引证又三。初引杂华。二引起信。三引契经。(申)今初】
是故经言。譬如明净镜。随对面像现。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此义云何。谓明净镜者。即喻净心体也。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面者。即喻染净二业也。像现者。即喻心体染净二性。依熏力故。现染净二报也。各各不相知者。即喻净心与业果报。各不相知也。业者。染净二业合上面也。性者。即是真心染净二性。合上明镜具一切像性也。亦如是者。总结成此义也。又复长行问云。心性是一者。此据法性体融。说为一也。云何能生种种果报者。谓不解无差别之差别。故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也。
此偈出华严经。先引偈。次释。复引长行证成。文并可知。
【(申)二引起信】
此修多罗中喻意。偏明心性能生世间果报。今即通明能生世出世果。亦无所妨也。是故论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以此义故。一切凡圣一心为体。决定不疑也。
先牒华严喻意。但说能生世间果报。然实藏性具生世出世果。故再引起信以证成之。
【(申)三引契经】
又复经言。一切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此即证知一切诸佛。同一真心为体。以一切诸佛法身是一故。一切众生及与诸佛。即同一法身也。何以故。修多罗为证故。所证云何。谓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清净心如来之藏平等法身也。此明第一圆融无碍法界法门竟。
既言一切诸佛。唯一法身。又言法身流转。说名众生。则众生与佛。决非二体明矣。不二而二。生佛宛然。二而不二。互融互摄。故明圆融无碍法界法门。
【(巳)二名因果法身名别之义二。初正明。二释疑。(午)初中二。出标章。二解释。(未)今初】
次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别之义。问曰。既言法身唯一。何故上言众生本住法身。及云诸佛法身耶。答曰。此有二义。一者。以事约体。说此二名。二者约事辨性。以性约体。说此二名。
事者。十界染净之事。体者。如来藏也。藏体无别。但以染净之事皆从藏体而起。故约事以名体。即有因法身果法身之别也。性者。十界染净之性。藏体既能成染净事。便可验知。具染净性。故云约事辨性。体实非染非净。但以染净之性。皆即藏体所具。故约性以名体。亦有因法身果法身之别也。约事即事造三千。约性即约理具三千。事理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故知二种法身义别。总一如来藏心。
【(未)二解释二。初释约事。二释约性。(申)今初】
所以言事约体。说二法身名者。然法身虽一。但所现之相凡圣不同。故以事约体。说言诸佛法身众生法身之异。然其心体平等。实无殊二也。若复以此无二之体。收彼所现之事者。彼事亦即平等。凡圣一味也。譬如一明镜。能现一切色像。若以像约镜。即云人像体镜。马像体镜。即有众镜之名。若废像论镜。其唯一焉。若复以此无二之镜体。收彼人马之异像者。人马之像。亦即同体无二也。净心如镜。凡圣如像。类此可知。以是义故。常同常别。法界法门。以常同故论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常别故经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此明约事辨体也。
文中先正明。次立喻。三法合。正明中。先不二而二。次二而不二。喻合可知。
【(申)二释约性】
所言约事辨性以性约体。说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者。所谓以此真心。能现净德故。即知真心。本具净性也。复以真心能现染事故。即知真心本具染性也。以本具染性故。说名众生法身。以本具净性故。说名诸佛法身。以此义故。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若废二性之能以论心体者。即非染非净。非圣非凡。非一非异。非静非乱。圆融平等。不可名目。但以无异相故。称之为一。复是诸法之实。故名为心。复为一切法所依止故。名平等法身。依此平等法身有染净性故。得论凡圣法身之异。然实无有别体。为凡圣二种法身也。是故道一切凡圣。同一法身。亦无所妨。何以故。以依平等义故。道一一凡。一一圣。各别法身。亦无所失。何以故。以依性别义故。
文中以此真心能现等。正约事以辨性也。以本具染净性等。乃以性而约体也。若废二性之能等。融拂凡圣二性。明其无二体也。是故道一切凡圣等。明其圆融无碍。不妨说同说别也。
【(午)二释疑三。初释习性疑。二释有性疑。三释立名疑。(未)今初】
问曰。如来之藏体具染净二性者。为是习以成性。为是不改之性耶。答曰。此是理体。用不改之性。非习成之性也。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焉可习成也。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
性有二义。一者始终不改义。二者熏习成种义。今约理体之用名之为性。非约习成也。佛性名为大王者。以具自在统摄之全能故。
【(未)二释有性疑】
问曰。若如来藏体具染性。能生生死者。应言佛性之中有众生。不应言众生身中有佛性。答曰。若言如来藏体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明法性能生诸法之义。若言众生身中有佛性者。此明体为相隐之语。如说一切色法。依空而起。悉在空内。复言一切色中。悉有虚空。空喻真性。色喻众生。类此可知。以是义故。如来藏性能生生死。众生身中悉有佛性。义不相妨。
【(未)三释立名疑】
问曰。真如出障。既名性净涅槃。真如在障。应名性染生死。何得称为佛性耶。答曰。在缠之实。虽体具染性故。能建生死之用。而即体具净性故。毕竟有出障之能。故称佛性。若据真体具足染净二性之义者。莫问在障出障。俱得称为性净涅槃。并合名性染生死。但名涉事染。化仪有滥。是故在障出障。俱匿性染之义也。又复事染生死。唯多热恼。事净涅槃。偏足清凉。是以单彰性净涅槃。为欲起彼事净之泥洹。便隐性染轮回。冀得废斯事染之生死。若孤题性染。惑者便则无羡于真源。故偏导清升。愚子遂乃有欣于实际。是故在障出障。法身俱隐性染之名。有垢无垢。真如并彰性净之号。此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别之义竟。
若论法性平等。名字性空。不惟在障可名性染生死。纵令出障亦可名性染生死也。但以称为佛性可引物情。名为染性。徒增惑结。喻如荀卿性恶之论。无益斯民。孟轲性善之称。有裨世道多矣。
【(巳)三明真体在障出障之理二。初正明。二释疑。(午)初中三。初明体性本融。二明约用差别。三明用不违体。(未)今初】
次明第三在障出障之义。问曰。既言真如法身。平等无二。何得论在障出障。有垢无垢之异耶。答曰。若论心体平等。实无障与不障。不论垢与不垢。若就染净二性。亦复体融一味。不相妨碍。
【(未)二明约用差别】
但就染性依熏起故。有障垢之名。此义云何。谓以染业熏于真心。违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染用。以此染用。违隐真如顺用之照性。故即说此违用之暗以为能障。亦名为垢。此之垢用。不离真体故。所以即名真如心为在障法身。亦名为有垢真如。若以净业熏于真心。顺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净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净用。顺显真心体照之明性。故即说此顺用之照。以为圆觉大智。亦即名大净波罗蜜。然此净用不离真体故。所以即名真心为出障法身。亦名无垢真如。以是义故。若总据一切凡圣以论出障在障之义。即真如法身于一时中。竝具在障出障二用。若别据一一凡圣以论在障出障之义。即真如法身始终方具在障出障二事也。
【(未)二明用不违体】
然此有垢无垢在障出障之别。但约于染净之用说也。非是真心之体。有此垢与不垢障与不障。
用分染净。而体自平等。是故染亦不名垢障。净亦不名不垢不障也。初正明竟。
【(午)二释疑】
问曰。违用既论为垢障。违性应说为碍染。答曰。俱是障性垢性。亦得名为性障性垢。此葢平等之差别。圆融之能所。然即唯一真心。勿谓相碍不融也。问曰。既言有平等之差别能所。亦应有自体在障出障耶。答曰。亦得有此义。谓据染性而说。无一净性而非染。即是自体为能障。自体为所障。自体为在障。就净性而论。无一染性而非净。即是自体为能除。自体为所除。自体为出障。是故染以净为体。净以染为体。染是净。净是染。一味平等。无有差别之相。此是法界法门。常同常别之义。不得闻言平等。便谓无有差别。不得闻言差别。便谓乖于平等也。此明第三在障出障之义竟。
初一番问答。许其性障性垢之名。而无相碍不融之义。以惟一真心故。次一番问答。许其自体在障出障之义。而无平等差别互乖之情。以常同常别故。
【(巳)四明事用相摄之相二。初以理曲明。二以事巧示。(午)初中二。初正明相摄。二兼破余疑。(未)初又二。初相摄。二相即。(申)今初】
次明第四事用相摄之相。问曰。体相染净。既得如此圆融。可解少分。但上言事法染净。亦得无碍相摄。其相云何。答曰。若偏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依持之用。即可得相摄。所谓一切众生。悉于一佛身中起业招报。一切诸佛。复在一众生毛孔中修行成道。此即凡圣多少以相摄。若十方世界内纤尘而不迮。三世时劫。入促念而能容。此即长短大小相收。是故经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又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即其事也。又复经言。过去是未来。未来是现在。此是三世以相摄。其余净秽好丑。高下彼此。明暗一异。静乱有无等。一切对法。及不对法。悉得相摄者。葢由相无自实。起必依心。心体既融。相亦无碍也。
第一章中。具明性染性净。事染事净。及全理成事。全事摄理。全事摄事。圆融无碍法界法门。但理事互摄。犹可依通。以事摄事。诚难思议。故蹑前而起问也。答中先拂妄情所执。次以缘起依持之用而融摄之。葢既全心起相。全相即心。安得不一相即一切相耶。
【(申)二相即】
问曰。我今一念。即与三世等耶。所见一尘。即共十方齐乎。答曰。非但一念与三世等。亦可一念即是三世时劫。非但一尘共十方齐。亦可一尘即是十方世界。何以故。以一切法唯一心故。是以别无自别。别是一心。心具众用。一心是别。常同常异。法界法尔。
以别是一心。故常同。以一心是别。故常异。常同。故言相即。常异。故言相摄。同异俱不思议。相摄相即岂复有二体哉。初正明相摄竟。
【(未)二兼破余疑五。初破凡圣不同疑。二破圣无别相疑。三破世谛差别疑。四破世谛摄事疑。五破滥同神我疑。(申)今初】
问曰。此之相摄。即理实不虚。故圣人即能以自摄他。以大为小。促长演短。合多离一。何故凡夫不得如此。答曰。凡圣理实同尔圆融。但圣人称理施作。所以皆成。凡夫情执乖旨。是故不得。
【(申)二破圣无别相疑】
问曰。圣人得理。便应不见别相。何得以彼小事以包纳大法。答曰。若据第一义谛真如平等。实无差别。不妨即寂缘起。世谛不坏而有相别。
此明圣人既悟第一义谛。不坏世谛。不同凡夫二谛俱迷。
【(申)三破世谛差别疑】
问曰。若约真谛本无众相。故不论摄与不摄。若据世谛彼此差别。故不可大小相收。答曰。若二谛一向异体。可如来难。今既以体作用。名为世谛。用全是体。名为真谛。宁不相摄。
【(申)四破世谛摄事疑】
问曰。体用无二。只可二谛相摄。何得世谛还摄世事。答曰。今云体用无二者。非如揽众尘之别用。成泥团之一体。但以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体。故云体用无二。以是义故。若真谛摄世谛中一切事相得尽。即世谛中一一事相亦摄世谛中一切事相皆尽。如上已具明此道理竟。不须更致余诘。
【(申)五破滥同神我疑】
问曰。若言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体者。此则真心徧一切处。与彼外道所计神我徧一切处。义有何异耶。答曰。外道所计。心外有法。大小远近。三世六道。历然是实。但以神我微妙广大。故徧一切处。犹如虚空。此即见有实事之相异神我。神我之相异实事也。设使即事计我。我与事一。但彼执事为实。彼此不融。佛法之内。即不如是。知一切法。悉是心作。但以心性缘起。不无相别。虽复相别。其唯一心为体。以体为用。故言实际无处不至。非谓心外有其实事。心徧在中。名为至也。
外道神我之计。复有二别。一者计异物是我。二者计即物是我。虽有二计。总不达一切惟心。心外无物。故与大乘法门不同。初以理曲明竟。
【(午)二以事巧示二。初许示。二正示。(未)今初】
此事用相摄之义难知。我今方便。令汝得解。汝用我语不。外人曰。善哉受教。
事事无碍法界。不离众生日用之间。迷者不觉。高推圣境。故今更就事以巧示之也。
【(未)二正示二。初示大小相摄相即。二示时劫相摄相即。(申)今初】
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身上一小毛孔。即能见不。外人忆想一小毛孔已。报曰。我已了了见也。沙门曰。汝当闭目忆想作一大城。广数十里。即能见不。外人想作城已。报曰。我于心中了了见也。沙门曰。毛孔与城。大小异不。外人曰。异。沙门曰。向者毛孔与城。但是心作不。外人曰。是心作。沙门曰。汝心有小大耶。外人曰。心无形相。焉可见有大小。沙门曰。汝想作毛孔时。为减小许心作。为全用一心作耶。外人曰。心无形段。焉可减小许用之。是故我全用一念想作毛孔也。沙门曰。汝想作大城时。为只用自家一念作。为更别得他人心神共作耶。外人曰。唯用自心作城。更无他人心也。沙门曰。然则一心全体。唯作一小毛孔。复全体能作大城。心既是一。无大小故。毛孔与城。俱全用一心为体。当知毛孔与城。体融平等也。以是义故。举小收大。无大而非小。举大摄小。无小而非大。无小而非大。故大入小而大不减。无大而非小。故小容大而小不增。是以小无异增。故芥子旧质不改。大无异减。故须弥大相如故。此即据缘起之义也。若以心体平等之义望彼。即大小之相本来非有。不生不灭。唯一真心也。
全举心体而成一毛孔。全举心体而成一大城。此不变随缘之用也。大亦唯心。大无大相。小亦唯心。小无小相。大小生时心不生。大小灭时心不灭。心既不生不灭。则唯心之大小全体即心。故亦即不生不灭。此随缘不变之体也。既全体起用。全用即体。宁不全用摄一切用耶。
【(申)二示时劫相摄相即】
我今又问汝。汝尝梦不。外人曰。我尝有梦。沙门曰。汝曾梦见经历十年五岁时节事不。外人曰。我实曾见历涉多年。或经旬月时节。亦有昼夜。与觉无异。沙门曰。汝若觉已。自知睡经几时。外人曰。我既觉已。借问他人。言我睡始经食顷。沙门曰。奇哉。于一食之顷。而见多年之事。以是义故。据觉论梦。梦里长时。便则不实。据梦论觉时食顷。亦则为虚。若觉梦据情论。即长短各论。各谓为实。一向不融。若觉梦据理论。即长短相摄。长时是短。短时是长。而不妨长短相别。若以一心望彼。则长短俱无。本来平等一心也。正以心体平等。非长非短故。心性所起长短之相。即无长短之实。故得相摄。若此长时自有长体。短时自有短体。非是一心起作者。即不得长短相摄。由虽同一心为体。若长时则全用一心而作。短时即减少许心作者。亦不得长短相摄。正以一心全体复作短时。全体复作长时。故得相摄也。是故圣人依平等义故。即不见三世时节长短之相。依缘起义故。即知短时长时体融相摄。又复圣人善知缘起之法。唯虚无实。悉是心作。是心作故。用心想彼七日以为一劫。但以一切法。本来皆从心作。故一劫之相。随心即成。七日之相。随心即谢。演短既尔。促长亦然。若凡夫之辈。于此缘起法上。妄执为实。是故不知长短相摄。亦不能演短促长也。此明第四事用相摄之相竟。
唯心之长。可以作唯心之短。唯心之短。可以作唯心之长。故得相摄。长亦唯心。长无长相。短亦惟心。短无短相。故得相即也。余例上可解。
音释
滥(音缆)匿(女力切)洹(胡官切音桓)轲(苦何切)内(音纳)迮(侧格切)蹑(音聂韬也)诘(音杰问也)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终
猜你喜欢 太虚法师语集·太虚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卷一百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五·唐慧琳 楞伽师资记·净觉 释氏护教编后记·朱时恩 了本生死经·佚名 戒杀四十八问(并引)·周梦颜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八卷·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七卷·智愚 第十四章 长老之入都·佚名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全文·佚名 第四章 圣者优婆崛多时代·多罗那他 卷三百一十三·佚名 鹤林天树植和尚语录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