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虚法师语集

吾人所得之异熟报体,由前世善恶业所引,其富贵贫贱贤愚等亦由彼业所命定之,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性、即人报所得之人同分。率由之即为人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就人道而设教,使人修之而全人道,故曰:“修道之谓教”。

古德说无质独影,仅指龟毛、兔角等无法,吾今为扩充之,以就无法而言:则过去是已灭无,未来是未生无,皆可为无质独影;如吾人以意识缘阿弥陀佛,亲缘不到,是为独影;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现有可托之质,是为有质。若缘过去法藏比丘,无质可托,则为无质独影矣。如是例推,如法华经为迦叶授记,于未来世成佛,名光明如来,今虽未成,尚可以意识缘光明如来,亦为无质独影矣。

大圆问曰:‘虽是过未,但托彼名言为质而起影像,似亦可为有质独影’。

法师曰:‘凡名言等以声为体,或以文等色为体,皆可云有质所托。故扩充托质之义,则凡影像皆有所托之质,即可云一切皆有质独影而无无质独影。今为学术分析方便,故必以所诠事物之实质有无为辨,而彼声色等质,则为能诠之名言等所展转依托之质耳。诸心心所等法,皆可为本质及影像,惟种子仅为第八识见分所缘,他识皆不能缘,故独为影像而非本质。然若细分之,则第八识相应之心所,亦同缘种子,是第八识之相分种子,其心所亦可托之为本质,惟此分之愈微细,则不易言矣’。化声居士问曰:‘龟是有,毛亦是有,虽未合处,而本质非无’。

法师曰:‘此义在小乘萨婆多已有设难者,大乘破之。盖此云龟毛、兔角,但指龟之毛、兔之角,虽龟与毛兔与角皆有,而龟身上之毛,兔头上之角,则非有;亦如五蕴法是有,而五蕴和合之实我则非有,故不可言像龟毛、兔角之有质也。

起信论言:由真如心──或如来藏──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最易混淆。禅宗由参一念未生以前,有时妄念顿歇,忽若大地平沉,一物俱无;或现一种极清空之境界,使行者见之,欢喜无量,以为大悟。其实、不过一种未到定境,非有真慧;及后忽然心起,依然昏扰如故,似起信论所云: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吾昔在普陀闭关,有一时忽觉妄想俱歇,身心若亡,闻寺中钟声,即自心不一不异,俱无方所,少顷念起,复现尘境,闻钟声仍自外来。

昔在普陀,闻人传冶开和尚语,人问:悟后尚须提话头否?开曰:“仍须常提”。印光法师每斥其非,且曰:“看话头如寻爷不见,四处叫喊,既已见爷,何更喊叫,岂非狂惑耶”?以此、当知禅宗参话头有两途:其一、则以参话头为堵绝妄想,妄想顿歇时以为开悟,其实是一种定境,出定之后烦恼仍起,如开所言,不得不再提话头以续定力。其一、则以参话头引发正慧,照达实相,正慧既引生,则但由正慧而常惺惺,烦恼不起,是名大彻大悟,不再重提话头。如古人所云:话头如敲门瓦子,门开即弃;亦即印光法师所谈之意。

禅宗参话头,本以思、慧心所及疑心所为方便以引发正慧,及正慧既显发,同时亦得正定,斯之谓禅,亦即六祖所云:定慧均等。其方便最为直切了当,为出世之上上法。惟定慧之辨最难,非通教理者容易误认,致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起贡高我慢,空过一生!是故禅宗虽不研教,而不可以一刻离明眼知识,正为此也。

言缘起者,共有五种:一、赖耶缘起,如唯识。二、法界缘起,如华严。三、真如缘起,如起信论。四、业感缘起,如小乘。五、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缘起,如密宗。此五缘起,以教理论,则以赖耶缘起、法界缘起为最深玄,法界缘起明佛自证境界,惟佛能尽;赖耶缘起乃佛证知众生境界,亦惟佛能知,十地菩萨皆不能尽知故。此二缘起,若以所证之境地言,则众生为最低,佛为最高。若以能证之智体言,则二者平等。若以证入之次第言,则证穷佛境,犹是自觉行圆满,证穷众生境,则为觉他行圆满,故证尽众生境者必须佛智,故尤以赖耶缘起为最深最极第一。真如缘起义,初地证二空即能通达,上未穷佛境,下未穷众生境,乃菩萨分证之境界,故次于前二缘起。业感缘起,以众生行业感果,又次之。至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缘起,若实言之,不过色心二法,亦即心物二元等,世间凡外皆知,斯为最浅。然若以行果论,则又以业感缘起、六大缘起为最有力。业感缘起虽多分属小乘,而实通大乘密、净、律三宗,密宗三密加持,用即在此。密宗、所以独自翘于诸宗之上者,亦自有理由;以前法界缘起为自证最高位,惟密宗则依佛果回佛向生,回自向他,回真向俗,得殊胜之利他方便。如彼云四曼荼罗,其大曼荼罗,则无论一木一草,皆曼荼罗,即摄法界缘起,而以地、水、火、风、空、识、最浅之六大缘起上证之,其法诚为捷妙殊胜矣!然以回佛向生之利他言,则净土但以业缚众生一念即成佛果,为法之简,摄机之普,则又在其上矣!

法华经所谈佛法,本不限在其七卷文中,乃遍指三藏十二部,一经开显,皆为妙法而已。如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其所施之权,即在阿含、般若诸部;其所显之实,亦在华严等部。而七卷之文,则握为施开显之枢纽耳。世之刻舟求剑者,疑法华本经已亡,或谓法华后应更说楞严等经以实之者,岂不愚甚矣哉!法华所谈显者,为诸佛自证实智法界,属自利究竟边;法华所讲明者,为佛自证后所起利他权智作用。故法华称诸经之王,以其体用周圆,权实融具,能摄华严等在中也。

神通之事,尚易说明。一切众生皆异熟报体,在自己异熟范围内,各有其通: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在自己范围内,与天眼、天耳等,但出自己应见应闻之范围内,则碍而不能通。超现业果得定果时,超有漏果得圣果时,异熟识空证佛果时,则见闻等能超现报范围之碍,乃至一切无碍,斯名神通。

出尘和尚问曰:‘世言罗汉皆神通无碍,有诸’?

法师曰:‘罗汉所重之通,在漏尽;若前五通,外道皆有,不足为重。但其通随各人修证境界不同,俱有限量。故就分证神通言,则自二乘外道乃至一切凡夫,各有其一分;就圆满神通言,除佛以外,余皆有碍,何况罗汉耶’!

出尘和尚问曰:‘有人见牧牛图的心比牛,性比牧童,因来问予心在先、抑性在先者,予未及答,请问法师如何’?

答曰:‘此应反问他孰为心、孰为性,彼若不知心性,虽说亦不能解;要他自去寻得心性时再来问。若确知心性何等,则又不必说,彼自能知,正好相喻无言。其实、牧牛图中能比之牛与童,与所比之心性,皆自无始而有,本无先后之分。不过、未 牧之先,牛是野牛,任意蹂躏苗稼,不得名牧牛;人亦是无业游民,无所事事,不得言牧童。及已牧之后,人与牛发生关系,斯时牛为人所牧,可称牧牛;人为牧牛者,亦可称牧童。故古之完全牧牛图,其前尚有寻牛得牛二段,以必先由寻得牛,后方成牧事’。

出尘和尚又曰:‘禅宗最先以持戒为本,由戒生慧,方得开悟’?

答曰:‘禅宗本意:未破本参者,无修证之可能,比于其人未曾寻牛,或寻而未得时,无论持戒、修定等,皆是盲修瞎炼,不惟无益,反增其障!故禅宗开首,即教人死参话头,求破本参;未破本参之先,尚不知心是何物,性在何处?不得有修证事。禅宗有三关之说:寻牛者、是由参话头引出无漏慧;得牛者、是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即是牧牛之事,亦名悟后之修证,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如牧牛至牛性驯伏,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方名人牛双亡,亦名无事道人,斯透末后一关矣’。

出尘和尚又曰:‘古德言先悟后修,或先修后悟者,有诸’?

法师曰:‘禅宗本意:在接引全不懂佛法或全不信佛法的人,以种种方便逼他拚死舍命去参,参到极处,忽然亲见本来面目,即于彼时发起无上信心,或一切具足无容再修,虽修亦自知修法,无容再说。惟后世根机渐劣,宗旨亦变,或不得已而教人先持戒、修定,较为稳便,恐其参不能悟,永无修行之分矣。依随顺根机言,禅宗修法,可言三种:一、先悟后修者,即普通参禅者,皆须于悟后更起持戒、看教等修行。二、悟修同时者,此必由夙根成熟,只待此生证果,在未悟时被现业所障,未能显露,及一时触悟即一切具足者,古今颇少,如六祖等殆其机也。三、先修后悟者,本非禅宗之正意,不过随顺劣机,使他先持戒、修定等行而熏习之,或亦有开悟之分。故曹洞宗以此等先修后悟者名为外生王子,示不在禅宗内者也’。(大圆记)(见海刊五卷五期)


猜你喜欢
  四谛论 第三卷·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六·吉藏
  卷第三十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宝亮
  岐山入院法语·太虚
  大乘之革命·太虚
  卷第八·佚名
  卷第十·寒松智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诸法集要经卷第十·佚名
  卷之八·牧云通门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卷中·佚名
  经序·佚名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下·智俨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兰庭集原序·谢晋

    诗自国风以降言选者称汉魏言律者独称唐而已为选而不宗汉魏非选也为律而不宗唐非律也选岂易言哉自梁昭明太子选汉魏以来诸杰作者成集而诗以选称矣律亦岂易言哉自唐诸作者因时所尚分为五言七言皆以对偶切实音韵谐协者中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异伶传》·张次溪

    (近人)陈澹然 撰●目录异伶传●异伶传桐城陈澹然剑潭撰 东莞张江裁次溪辑程长庚者,安徽潜山人也。咸同来号为伶圣。初,嘉道间,长庚舆笋估都下。舅氏为伶,心好之,登台演剧未工也。座客笑之,长庚大耻。键户坐特室,三年不声。一日

  • 第四出·徐渭

    【传言玉女】〔外扮周丞相上〕要选乘龙,虎榜偶然得宋。若待襄王,定赛赋高唐梦。秦楼弄玉,谁好伴他骑凤?端详,惟有这个门生共。(老夫失偶多年,素有向平五岳之想,所以誓不再娶。止因前荆生有一男,唤名凤羽,一女唤名凤雏,至今未曾婚

  • 卷一百二·列传第三十二·脱脱

        萧奉先 李处温 张琳 耶律余睹   萧奉先,天祚元妃之兄弟也。外宽内忌。因元妃为上眷倚,累官枢密使,封兰陵郡王。天庆二年,上幸混同江钓鱼。故事,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皆朝行在。适头鱼宴,上使诸酋次第歌舞

  • 第四十九回 辟阳侯受椎毙命 淮南王谋反被囚·蔡东藩

      却说淮南王刘长,系高祖第五子,乃是赵姬所出。赵姬本在赵王张敖宫中,高祖自东垣过赵,当是讨韩王信时候。张敖遂拨赵姬奉侍。高祖生性渔色,见了娇滴滴的美人,怎肯放过?当即令她侍寝,一宵雨露,便种胚胎。高祖不过随地行乐,管

  • 铁围山丛谈卷第四·蔡絛

    米芾元章好古博雅,世以其不羁,士大夫目之曰「米颠」。鲁公深喜之。尝为书学博士,後迁礼部员外郎,数遭白简逐去。一日以书抵公,诉其流落。且言举室百指,行至陈留,独得一舟如许大,遂画一艇子行间。鲁公笑焉。吾得是帖而藏之。时

  • ●卷一·陈康祺

    ◎穆宗登遐康祺于同治六年乡举后,以赀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四月二十一日恭奉大对。越月,由翰林院带领引见。穆宗皇帝方御养心殿,延纳多士,时圣寿十有六岁,仰睹龙颜河目,如日方升,恭默中有严毅之色。私幸中兴令主,仪表端凝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四·佚名

    万历四年九月庚寅朔礼官进大报等祀日册 上御皇极殿受之○辛卯升广东按察使史朝宜为湖广右布政使○以剿贵州叛寇莫继恩功赏巡抚罗瑶总兵吴国布政使李心学等各银币有差○大理寺覆拟弑父犯人申柱凌迟死报允○工科都给事

  •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纪昀

    器服略 【三】天子车辂皇太后皇后车辂皇太子皇子车辂公卿大夫等车辂主妃命妇等车辇舆○天子车辂(臣)等谨按郑志本门列天子车辂标题考下首列五辂次各车于厯朝之制度綦详乃其标题接行复出五辂字样似与各标题未为 画一今并

  • 卷十二·李光坡

    <經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述註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十二安溪 李光坡 撰内則第十二疏曰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閨門之内軌儀可則故曰内則后王命冢宰降德於衆兆民註曰德猶教也萬億曰兆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疏

  • 卷四十三·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三襄公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左传】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贺克栾氏】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陶唐杜注尧所治地大原晋阳

  • 卷二十六·佚名

    △宝髻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云何菩萨净五根行。菩萨信心不可动转。名为信根。不由他教而行精进。名精进根。常念菩提名为念根。常修大悲名为定根。摄取善法名为慧根。复次信诸佛法名为信根。求诸佛法名精进根。念诸佛法名

  • 辩意长者子经全文·佚名

    後魏沙门法场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

  • 卷第一·费隐通容

    续藏经 五灯严统五灯严统卷第一七佛古佛应世。緜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於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

  • 乾隆贵州通志·鄂尔泰

    贵州地方志。清鄂尔泰(1677—1745)总裁,靖道谟、杜诠纂修。四十六卷。尔泰有《(雍正续修)云南通志》已著录。诠,曾官仁怀知县。贵州通志前有数修,因有疏漏,鄂尔泰奉诏,邀靖道谟、杜诠于乾隆六年(1741)重修成书,八十万字。分

  • 诊宗三昧·张璐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

  • 灵芬馆词话·郭麐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