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一十三

△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三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补特伽罗无方便善巧。佛言:善现,若菩萨乘补特伽罗。从初发心无方便善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作如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修净戒时作如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修安忍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修精进时作如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修静虑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修般若时作如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执有是布施。执由此布施。执布施为我所而生憍慢。修净戒时执有是净戒。执由此净戒。执净戒为我所而生憍慢。修安忍时执有是安忍。执由此安忍。执安忍为我所而生憍慢。修精进时执有是精进。执由此精进。执精进为我所而生憍慢。修静虑时执有是静虑。执由此静虑。执静虑为我所而生憍慢。修般若时执有是般若。执由此般若。执般若为我所而生憍慢。所以者何。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不知此岸彼岸相故。不能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能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摄受方便善巧。不能摄受内空。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能摄受真如。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能摄受苦圣谛。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不能摄受四静虑。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不能摄受八解脱。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能摄受四念祝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能摄受空解脱门。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能摄受五眼。不能摄受六神通。不能摄受佛十力。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能摄受无忘失法。不能摄受恒住舍性。不能摄受一切智。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善现,由是因缘此菩萨乘补特伽罗。堕声闻地或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由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摄受方便善巧故。退堕声闻及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摄受方便善巧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佛言: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善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不执有布施。不执由此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修净戒时不执有净戒。不执由此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修安忍时不执有安忍。不执由此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修精进时不执有精进。不执由此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修静虑时不执有静虑。不执由此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修般若时不执有般若。不执由此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所以者何。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五眼六神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补特伽罗有方便善巧。佛言:善现,若菩萨乘补特伽罗。从初发心有方便善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不执有布施。不执由此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亦不憍慢。修净戒时不执有净戒。不执由此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亦不憍慢。修安忍时不执有安忍。不执由此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亦不憍慢。修精进时不执有精进。不执由此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亦不憍慢。修静虑时不执有静虑。不执由此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亦不憍慢。修般若时不执有般若。不执由此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亦不憍慢。所以者何。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何以故?非至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方便善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五眼六神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摄受方便善巧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一。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摩诃萨。应云何学般若波罗蜜多。应云何学静虑波罗蜜多。应云何学精进波罗蜜多。应云何学安忍波罗蜜多。应云何学净戒波罗蜜多。应云何学布施波罗蜜多。佛言:善现,初业菩萨摩诃萨。若欲修学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应先亲近供养恭敬能善宣说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真善知识。谓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作如是言:来善男子,汝布施时应作是念。所修布施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持戒时应作是念。所修净戒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修忍时应作是念。所修安忍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精进时应作是念。所修精进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修定时应作是念。所修静虑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汝修慧时应作是念。所修般若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汝不应以色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受想行识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色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受想行识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眼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耳鼻舌身意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眼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耳鼻舌身意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色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色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声香味触法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眼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眼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耳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耳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鼻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鼻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舌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舌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身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身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意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意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地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水火风空识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地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水火风空识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无明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无明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布施波罗蜜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布施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内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内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真如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真如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苦圣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集灭道圣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苦圣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集灭道圣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四静虑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无量四无色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四静虑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无量四无色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八解脱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八解脱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四念住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四念住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空解脱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无相无愿解脱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空解脱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无相无愿解脱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菩萨十地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菩萨十地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五眼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六神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五眼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六神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佛十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佛十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无忘失法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恒住舍性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无忘失法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恒住舍性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道相智一切相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一切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道相智一切相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陀罗尼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一切三摩地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一切陀罗尼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一切三摩地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预流果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预流果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独觉菩提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独觉菩提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不应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取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若不取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善男子,汝勿於色而生贪爱。亦勿於受想行识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色受想行识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眼处而生贪爱。亦勿於耳鼻舌身意处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眼耳鼻舌身意处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色处而生贪爱。亦勿於声香味触法处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色声香味触法处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眼界而生贪爱。亦勿於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眼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耳界而生贪爱。亦勿於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耳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鼻界而生贪爱。亦勿於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鼻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舌界而生贪爱。亦勿於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舌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身界而生贪爱。亦勿於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身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意界而生贪爱。亦勿於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意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地界而生贪爱。亦勿於水火风空识界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地水火风空识界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无明而生贪爱。亦勿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无明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布施波罗蜜多而生贪爱。亦勿於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内空而生贪爱。亦勿於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真如而生贪爱。亦勿於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真如乃至不思议界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苦圣谛而生贪爱。亦勿於集灭道圣谛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苦集灭道圣谛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四静虑而生贪爱。亦勿於四无量四无色定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八解脱而生贪爱。亦勿於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四念住而生贪爱。亦勿於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空解脱门而生贪爱。亦勿於无相无愿解脱门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菩萨十地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菩萨十地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五眼而生贪爱。亦勿於六神通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五眼六神通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佛十力而生贪爱。亦勿於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无忘失法而生贪爱。亦勿於恒住舍性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一切智而生贪爱。亦勿於道相智一切相智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一切陀罗尼门而生贪爱。亦勿於一切三摩地门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预流果而生贪爱。亦勿於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独觉菩提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独觉菩提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男子,汝勿於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生贪爱。所以者何。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可贪爱。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猜你喜欢
  西归直指卷一·周梦颜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二卷·宝亮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一卷·世亲
  古农佛学答问目录·范古农
  身命观与人生观·太虚
  兜率龟镜集目录·弘赞
  卷之二十四·别庵性统
  律宗会元卷下·守一
  高寓公虞部补憨大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叙·德清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六·佚名
  活得快乐·佚名
  卷第七·契嵩
  卷之十二·佚名
  北山录卷第一·神清
  翻译名义集卷第八·法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

  • 宾退随笔·罗惇曧

    ◎朝鲜纪恩碑清太宗崇德初,征服朝鲜。四年,国王李琮立纪恩碑于三田渡。其铭曰:天降霜露,载肃载育。惟帝则之,并布威德。皇帝东征,十万其师。殷殷轰轰,如虎如貔。西番穷发,暨夫北貊。执殳前驱,厥灵赫濯。皇帝孔仁,诞降恩言。十行

  • 卷之五百七·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一月。丁巳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壬申皆如之。外记注  ○外务部奏、代呈四川知县恒芳、辽盐加价条陈。下户部议。摺包  ○盛京将军增祺奏、派员

  •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十一月。戊戌。谕内阁、麟书潘祖荫奏、查办云南报销一案。请将孙家穆革职审讯。潘英章革职严拏。并户部主事龙继栋解任传质各摺片。户部主事孙家穆。着先行革职审讯。云南永昌府知府潘英章。叠经催

  • ◎活佛进香记·吴虞公

    章嘉活佛偕随员黄欣泉,中将熙宝臣并荷兰国治港公司总经理陈锡周等十余人,外有普陀代表少青和尚、了强大师、根新大师等亦六七人。于本月十四日下午,趁江天轮船超等大餐间(闻该船招待礼亦颇优)。十五日早晨抵宁波招商码头。

  • 简介·丁传靖

    这部宋人轶事汇编,是近人丁传靖从宋元明清约五百余种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材料编成的。搜辑的书籍,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以宋人所作居多。宋人事迹,除了一些政治人物以外,还有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

  •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齐梁陈】·钱穆

    一、南朝帝系及年历(一)宋 宋八帝,六十年。【凡四世,六十六男。骨肉相残,无一寿考令终者。】 (二)齐 齐七帝,二十四年。【人物历运,于南朝为最下。】 (三)梁 梁四帝,五十六年。 (四)陈

  • 193.王安石变法·林汉达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xū)即位,这就是

  • 春秋大全卷二十六·胡广

    明 胡广等 撰襄公中【戊灵王戌九年】十年【晋悼十齐灵十九衞献十四蔡景二十九郑简三曹成十五陈哀六杞孝四宋平十三秦景十四楚共二十八吴夀梦二十三】春公防晋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防吴

  • 卷九·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九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魏 左氏传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则魏者周封同姓之国也至鲁闵公元年晋献公灭之以其地赐毕万録诗者不与晋之灭魏故加魏於唐之上与邶鄘先卫之义同也不然则周

  • 命禄篇第三·王充

    【题解】本篇从理论上探讨了一个人“逢遇”或“累害”的根本原因。王充提出:“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分决定死生寿夭的寿命,与决定贫富贵贱的禄命。本篇着重谈禄命,所以篇命叫“命禄”。王充认

  • 原道训·刘安

    【原文】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貪行品第十七之二   佛告善現.若諸菩薩能如是行爲行何處。善現白言.若諸菩薩能如是行都無行處.所   以者何.諸現行法皆不轉故。佛告善現.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爲行何義諦

  • 太虚启事(五则)·太虚

    一大兴教论:如火如荼大计划,旋乾转坤大经略,生死存亡大关键,椎心泣血大呼吁,一劳永逸大建设,有志竟成大誓愿,时乎时乎不可失,吾人其发奋图之!(见佛教月报四期)二“佛法征实以神通为宗,能显现事相故,喻如科学”。此依因明宗因喻三段

  • 大乘义章 第十五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十五卷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九门(十智义 十一智义 十一净义 十二头陀义 十二巧方便义 十三住义 十四离垢业义 离隐六方离四恶友摄四善友义 十四化心义)十智义八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体性

  • 卷十一·性音

    宗鉴法林卷十一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南泉问座主讲甚么经。曰弥勒下生经。师曰弥勒几时下生。曰现在天宫未来。师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洞山价举问云居。居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洞

  • 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佚名

    本书鲜见其他传本。正一先生, 即唐道士司马承祯。

  • 通玄百问·佚名

    全一卷。又作通玄问答集。青州一辩法嗣宋代僧通玄圆通问,万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江西广信府通玄庵之圆通,设百问以激励学人,并宣扬祖道。林泉从伦于其师万松一一作答之后,次第附颂,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