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氏护教编后记

释氏护教编后记

宋濂

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鹿野苑中。直至於跋提河。演说苦空无我无量妙义。随机钝利。分为顿渐。无小无大。尽皆摄入萨婆若海。既灭度后。其弟子阿难陀。多闻总持。有大智慧。结集为修多罗藏。而诸尊者或后或先。各阐化源。优波离集四部律。谓之毗尼。金刚萨埵。於毗卢遮那前。亲受瑜伽五部。谓之秘密章句。无着天亲频升知足天宫。咨参慈氏。相与造论。发明大乘。谓之唯识宗旨。西竺龙胜。以所得毗罗之法。弘其经要。谓之中观论。炖煌杜法顺。深入华严不思议境。大宣玄旨。谓之华严法界观。毗尼之法。魏嘉平初。昙柯罗始持僧祇戒本。至洛阳。而昙无德昙谛等。继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律师道宣。作疏明之。四分律遂大行。是为行事防非止恶之宗。萨埵以瑜伽授龙猛。猛授龙智。智授金刚智。唐开元中。智始来中国。大建曼茶罗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师尊之。是为瑜伽微妙秘密之宗。唐贞观三年。三藏玄奘往西域诸国。会戒贤於那兰陀寺。因受唯识宗旨以归。授慈恩窥基。基乃网罗旧说。广制疏论。是为三乘法相显理之宗。梁陈之间。北齐惠闻。因读中观论。悟旨。遂遥礼龙胜为师。开空假中三观止观法门。以法华宗旨。授慧思。思授天台国师智觊。觊授灌顶。顶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玄朗。朗授湛然。是为四教法性观行之宗。隋末顺以法界观授智俨。俨授贤首法藏。至清凉大统国师澄观。追宗其学。着华严疏论数百万言。圭峰宗密继之。而其化广被西方。是为一念圆融具德之宗。瑜伽久亡。南山亦仅存。其盛行於今者。唯天台慈恩贤首而已。此则世之所谓教者也。世尊大法。自迦叶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达摩悲学佛者缠蔽於竹帛间。乃弘教外别传之旨。不立文字而见性成佛。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曹溪大鉴禅师惠能。而其法特盛。能之二弟子。怀让行思。皆深入其阃奥。让传道一。一之学。江西宗之。其传为怀海。海传希运。运传临济慧照大师义玄。玄立三玄门。策厉学徒。是为临济之宗。海之旁出。为沩山大圆禅师灵佑。佑传仰山智通大师慧寂。父唱子和。微妙玄机。不可凑泊。是为沩仰之宗。思传希迁。迁之学。湖南宗之。其传为道悟。悟传崇信。信传宣鉴。鉴传义存。存传云门匡真大师文偃。偃之气宇如王。三句之设。如青天震雷。闻者掩耳。是为云门之宗。玄沙师备。偃之同门友也。其传为桂琛。琛传法眼大师文益。益虽依华严六相唱明宗旨。迥然独立。不涉凡情。是为法眼之宗。迁之旁出。为药山惟俨。俨以宝镜三昧五位。显三种渗漏。传昙晟。晟传洞山悟本大师良价。价传曹山元证大师本寂。而复大震。是为曹洞之宗。法眼再传。至延寿。流入高句骊。仰山三传之芭蕉彻。当石晋开运中。遂亡弗继。云门曹洞仅不绝如线。唯临济一宗。大用大机。震荡无际。若圣若凡。无不宗仰。此则世之所谓禅者也。呜呼。教之与禅。本无二门。依教修行。盖不出於六度梵行。而禅定特居其一。繇众生根有不齐。故先佛示化。亦不免其异耳。柰何后世各建门庭。互相盾矛。教则讥禅。滞乎空寂。禅则讥教。泥乎名相。籍籍纷纷。莫克有定。是果何为者耶。此则教禅异涂。犹可说也。自禅一宗言之。佛大胜多。与达摩同学禅观。达摩则远契真宗。胜多所见一差。遂分为有相无相定慧戒行无得寂静六门。非达摩辟之。安能至今廓如也。慧能与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别为渐宗。荆吴秦洛各行其教。道一神会又同出於能者也。道一则密受心印。神会则复流於知解。一去弗返。而其末流若大珠明教慈受辈。尚何以议为哉。自教一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分五教。粗妙各见。渐圆互指。终不能归之一致。可胜叹哉。此虽通名为教。各自立宗。犹可说也。自夫本教之内言之。律学均以南山为宗。真悟智圆律师允堪着会正记等文。识者谓其超出六十家释义之外。何不可者。至大智律师元照。复别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又与会正之师殊指矣。不特此也。四明法智尊者知礼。孤山法慧大师智圆。同祖天台。同学心观。真妄之异观。三谛之异说。既已抵牾之甚。霅川仁岳。以礼之弟子。又操戈入室。略不相容。谏书辨谤之作。逮今犹使人凛然也。其他尚可以一二数之哉。呜呼。毗卢华藏圆满广大。徧河沙界无欠无余。非相而相。非缘而缘。非同而同。非别而别。苟涉思惟。即非圣谛。又何在分教与禅之异哉。又何在互相盾矛业擅专门哉。又何在操戈相攻遽背其师说哉。虽然适长安者。南北异涂。东西殊辙。及其所至。未尝不同。要在善学者慎夫所趋而已。比丘永寿。尝以闽僧一源所着护教编示予。自大迦叶至於近代诸师。皆有传赞。文辞简古。诚奇作也。寿独惜其不着教禅承传同异之详。请予为记。以补其阙略。予因以所闻。疏之如右。文繁而不杀者。欲其事之着明。盖不得不然也。

王忠文公袆丛录中。载佛学一篇。与此文同。末一段云。佛之为道。本无二门。自去圣既邈。源远而流益分。於是师异指殊。各建户庭。互相矛盾。禅则讥教。为滞於名相。教则讥禅。为溺於空寂。若律之为用。虽禅教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於为教禅之学者。又各立异以取胜。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为五教。自禅宗言之。慧能与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为渐宗。道一神会同出於能。道一则密契心印。神会则复流於知解。其不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礼。孤山智圆。性善性恶之说。如氷炭之不相投。临济禅宗之一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横川珙。则复以声偈。其示人之要。如枘凿之不相合。支派乖错。论说纷纭。殆不得而悉数也。忠文与文宪。同里同门。故其问学之相合如此。

猜你喜欢
  佛学大意(注一)·太虚
  卷第五·佚名
  塔銘·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七·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欧阳竟无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二·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二·明佺
  卷一百三十七·佚名
  佛说腹中女听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宝亮
  卷第一百三十五·佚名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太虚
  论宋明儒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四·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附录·徐复祚

    国初之制,伶人常戴绿头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布毛猪皮靴,不容街中走,止于道旁左右行。乐妇布皂冠,不许金银首饰,身穿皂背子,不许锦绣衣服。祝希哲,名允明。长洲人。生而右手指枝,因自号“指枝生”。为人好酒、色、六博,不

  • 雨夜·闻一多

    几朵浮云,仗着雷雨底势力, 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 树枝拼命地扭来扭去, 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 我一壁听着,一壁想着; 假使梦这时要来找我, 我定要永远拉着他,不

  • 第五场·田汉

    报告员:从五岁起就没见过父亲的贝贝,怎么会认识玉良呢?由于嫉妒与邪恶的心理,王仲原不愿意贝贝跟她母亲去看她自己的父亲,便把她领到电影院看电影,还约了他的情妇俞芳子。玉良错过了和女儿见面的机会,跟着新群走。这时候,若英

  • 第二十三回 屯安阳宋义被杀 救钜鹿项羽立功·黄士衡

    话说宋义奉楚怀王之命,同项羽、范增领兵救赵。行至安阳,便下令安营驻扎。一连四十六日,不肯前进。急得项羽心中焦燥,遂向宋义道:“今秦兵围攻钜鹿,我军当速渡黄河,由外包击,使赵兵为内应。内外合兵,秦军可以立破。”宋义道:“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五年十二月壬辰朔大学士方从哲复以宿疾渐深乞赐休致并祈简阁臣言今朝政多壅人情久郁大僚半缺言路几空国家有危乱之形世道无太平之望时事至此举朝臣子咸抱杞人之忧而 九重之上处之宴然恬不为虑任臣号呼控吁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范晔

    (郑众、蔡伦、孙程、曹腾、单超、侯览、曹节、吕强、张让)◆宦者列传序,《周易》说:“上天垂示法象,圣人效法它。”天上有四颗宦星,在帝座星的旁边,因此《周礼》设宦官,也以之充数。阍者守王宫中门之禁,寺人掌守女宫之戒命。《

  • 上注表·陈寿

    (三国志原文)臣松之言: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於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於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

  • 卷五十九、英订烟台条约及续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元年,春正月,英国翻译官马嘉理被杀于云南。先是,马嘉理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护照,往缅甸迎印度派来逼将柏郎等,既得遇,折回云南,是时行至腾越厅属蛮允地方被戕。英人以为云贵总督岑毓英实主使之,交涉遂起。 二月,饬署云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孔子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

  • 卷三·陈确

    性解上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又道性善,论自此大定,学者可不复语性矣。荀、韩之说,未尽蠲告子之惑;至於诸儒,惝恍弥甚。故某尝云:孔子之旨,得孟子而益明;孔、孟之心,迄诸儒而转晦。皆由未解孟子性善之说、与易继善成性之说故也。子言

  • 提要·陆陇其

    卷一计二十条卷二计三十九条卷三计三十二条卷四计二十七条卷五计四十五条卷六计四十二条卷七计二十六条卷八计三十二条卷九计三十七条卷十计一十六条卷十一计二十条卷十二计三十三条三鱼堂剩言十二卷国朝陆陇其撰本名

  • 卷十六·吕本中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集解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十六宋 吕本中 撰宣公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左氏传公如齐齐侯以我服故归济西之田伊川先生解齐鲁修好故归鲁田田鲁有也齐非义取之故云归我不足为

  • 轻重第十四·桓宽

    【题解】轻重之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内容包括比较广泛,举凡古代封建国家权衡轻重所采取的政治、经济、财政、贸易的政策或措施,均属于这一理论的应用范畴。这次盐、铁会议中,突出地反映了汉武帝所制定的

  • 卷二十八·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八复次善现,汝复观何义言:即无明增语非菩萨摩诃萨。即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增语非菩萨摩诃萨耶。具寿善现答言:世尊,若无明若行乃至老死。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无明增语及行乃至

  • 玩斋集·贡师泰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

  • 窦存·胡式钰

    《窦存》为笔记。清胡式玉撰。四卷。式玉字青凹,上海人,诸生。成书于道光间,约五万字。分书窦、诗窦、事窦、语窦四类。“书窦”盖为作者读书札记,内容广涉经史子集尤多采儒家之语和诗韵之学。“诗窦”为作者诗话集,其中于

  • 黄庭遁甲缘身经·佚名

    黄庭遁甲缘身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卷十二、十四收有部分内容。《云笈七签》卷14收录《黄庭遁甲缘身经》,文字与本经几乎全异。述吞符服符、内视、服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