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护教编后记
释氏护教编后记
宋濂
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鹿野苑中。直至於跋提河。演说苦空无我无量妙义。随机钝利。分为顿渐。无小无大。尽皆摄入萨婆若海。既灭度后。其弟子阿难陀。多闻总持。有大智慧。结集为修多罗藏。而诸尊者或后或先。各阐化源。优波离集四部律。谓之毗尼。金刚萨埵。於毗卢遮那前。亲受瑜伽五部。谓之秘密章句。无着天亲频升知足天宫。咨参慈氏。相与造论。发明大乘。谓之唯识宗旨。西竺龙胜。以所得毗罗之法。弘其经要。谓之中观论。炖煌杜法顺。深入华严不思议境。大宣玄旨。谓之华严法界观。毗尼之法。魏嘉平初。昙柯罗始持僧祇戒本。至洛阳。而昙无德昙谛等。继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律师道宣。作疏明之。四分律遂大行。是为行事防非止恶之宗。萨埵以瑜伽授龙猛。猛授龙智。智授金刚智。唐开元中。智始来中国。大建曼茶罗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师尊之。是为瑜伽微妙秘密之宗。唐贞观三年。三藏玄奘往西域诸国。会戒贤於那兰陀寺。因受唯识宗旨以归。授慈恩窥基。基乃网罗旧说。广制疏论。是为三乘法相显理之宗。梁陈之间。北齐惠闻。因读中观论。悟旨。遂遥礼龙胜为师。开空假中三观止观法门。以法华宗旨。授慧思。思授天台国师智觊。觊授灌顶。顶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玄朗。朗授湛然。是为四教法性观行之宗。隋末顺以法界观授智俨。俨授贤首法藏。至清凉大统国师澄观。追宗其学。着华严疏论数百万言。圭峰宗密继之。而其化广被西方。是为一念圆融具德之宗。瑜伽久亡。南山亦仅存。其盛行於今者。唯天台慈恩贤首而已。此则世之所谓教者也。世尊大法。自迦叶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达摩悲学佛者缠蔽於竹帛间。乃弘教外别传之旨。不立文字而见性成佛。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曹溪大鉴禅师惠能。而其法特盛。能之二弟子。怀让行思。皆深入其阃奥。让传道一。一之学。江西宗之。其传为怀海。海传希运。运传临济慧照大师义玄。玄立三玄门。策厉学徒。是为临济之宗。海之旁出。为沩山大圆禅师灵佑。佑传仰山智通大师慧寂。父唱子和。微妙玄机。不可凑泊。是为沩仰之宗。思传希迁。迁之学。湖南宗之。其传为道悟。悟传崇信。信传宣鉴。鉴传义存。存传云门匡真大师文偃。偃之气宇如王。三句之设。如青天震雷。闻者掩耳。是为云门之宗。玄沙师备。偃之同门友也。其传为桂琛。琛传法眼大师文益。益虽依华严六相唱明宗旨。迥然独立。不涉凡情。是为法眼之宗。迁之旁出。为药山惟俨。俨以宝镜三昧五位。显三种渗漏。传昙晟。晟传洞山悟本大师良价。价传曹山元证大师本寂。而复大震。是为曹洞之宗。法眼再传。至延寿。流入高句骊。仰山三传之芭蕉彻。当石晋开运中。遂亡弗继。云门曹洞仅不绝如线。唯临济一宗。大用大机。震荡无际。若圣若凡。无不宗仰。此则世之所谓禅者也。呜呼。教之与禅。本无二门。依教修行。盖不出於六度梵行。而禅定特居其一。繇众生根有不齐。故先佛示化。亦不免其异耳。柰何后世各建门庭。互相盾矛。教则讥禅。滞乎空寂。禅则讥教。泥乎名相。籍籍纷纷。莫克有定。是果何为者耶。此则教禅异涂。犹可说也。自禅一宗言之。佛大胜多。与达摩同学禅观。达摩则远契真宗。胜多所见一差。遂分为有相无相定慧戒行无得寂静六门。非达摩辟之。安能至今廓如也。慧能与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别为渐宗。荆吴秦洛各行其教。道一神会又同出於能者也。道一则密受心印。神会则复流於知解。一去弗返。而其末流若大珠明教慈受辈。尚何以议为哉。自教一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分五教。粗妙各见。渐圆互指。终不能归之一致。可胜叹哉。此虽通名为教。各自立宗。犹可说也。自夫本教之内言之。律学均以南山为宗。真悟智圆律师允堪着会正记等文。识者谓其超出六十家释义之外。何不可者。至大智律师元照。复别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又与会正之师殊指矣。不特此也。四明法智尊者知礼。孤山法慧大师智圆。同祖天台。同学心观。真妄之异观。三谛之异说。既已抵牾之甚。霅川仁岳。以礼之弟子。又操戈入室。略不相容。谏书辨谤之作。逮今犹使人凛然也。其他尚可以一二数之哉。呜呼。毗卢华藏圆满广大。徧河沙界无欠无余。非相而相。非缘而缘。非同而同。非别而别。苟涉思惟。即非圣谛。又何在分教与禅之异哉。又何在互相盾矛业擅专门哉。又何在操戈相攻遽背其师说哉。虽然适长安者。南北异涂。东西殊辙。及其所至。未尝不同。要在善学者慎夫所趋而已。比丘永寿。尝以闽僧一源所着护教编示予。自大迦叶至於近代诸师。皆有传赞。文辞简古。诚奇作也。寿独惜其不着教禅承传同异之详。请予为记。以补其阙略。予因以所闻。疏之如右。文繁而不杀者。欲其事之着明。盖不得不然也。
王忠文公袆丛录中。载佛学一篇。与此文同。末一段云。佛之为道。本无二门。自去圣既邈。源远而流益分。於是师异指殊。各建户庭。互相矛盾。禅则讥教。为滞於名相。教则讥禅。为溺於空寂。若律之为用。虽禅教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於为教禅之学者。又各立异以取胜。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为五教。自禅宗言之。慧能与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为渐宗。道一神会同出於能。道一则密契心印。神会则复流於知解。其不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礼。孤山智圆。性善性恶之说。如氷炭之不相投。临济禅宗之一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横川珙。则复以声偈。其示人之要。如枘凿之不相合。支派乖错。论说纷纭。殆不得而悉数也。忠文与文宪。同里同门。故其问学之相合如此。
猜你喜欢 佛学大意(注一)·太虚 卷第五·佚名 塔銘·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七·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欧阳竟无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二·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二·明佺 卷一百三十七·佚名 佛说腹中女听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宝亮 卷第一百三十五·佚名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太虚 论宋明儒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四·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