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袪世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及唤起佛教徒的自醒

──二十年一月在思明县佛教会讲──

各界代表及本会会员!我今日并非代表中国佛教会而来,不过偶尔适逢其会,顺便参加贵会执监委员的受职典礼而已。然我确是中国佛教会的发起人,而组织了中国佛教会,因此,各省、各县也就有系统的组织省佛教会和县佛教会,而今天思明县佛教会也就从这系统上而成立了。在今日的中国,犹有佛教会建立起来的原因,我得负一点解释的责任。因为在许多人对于佛教误会的错觉看起来,不但不要佛教会建立,并且连佛教也早应消灭了。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大家眼睛上蒙著一层幻翳,而确实不知佛教的真相,于是说佛教是迷信的、消极的,佛徒是厌世的、分利的。像这样误解的说法,则在今日国民革命的中国,对内要达到全民的自由平等,对外要达到国际的自由平等,佛教这个东西,无利益于人世,应该将它根本消灭,那里还来开什么佛教会!可是、佛教和佛教徒的真相,并不如此,所以、应将上面四点的误会来解释一下。

一、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大概是以信佛作为信鬼神一样看的缘故。其实、佛教是一问题,鬼神又是一问题,至鬼神究竟存在与否,到现在、在科学哲学上还是一个待解的悬案。可是、最近的科学趋势上,大抵已有虚心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倾向,即所谓灵学的研究,已不同那十九世纪的科学家武断为没有;而中国的圆光、扶乩等等,也时常发见和研究鬼神的地方。然佛教与鬼神却是没有关系的,如真正于社会学和宗教学有研究的人,他即能够知道世界宗教可以分作三大类:一、是多神教,即鬼神教;二、是一神教,即耶、回等天神教;三、是无神教,即是佛教。然中国一般无知的,却不能知道。我曾在欧、美和许多科学、哲学者谈过,他们知道佛教不是多神教和一神教,而认为是科学的和哲学的宗教;佛教不是鬼神教是无疑了。但佛教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这样东西,是值不得人们崇拜的,它的程度不比人高,还要以佛教去教化他哩。不消说、信佛教的是完全不崇拜鬼神的,而佛教所崇拜的佛、菩萨,与鬼神绝异。那么、佛菩萨又是什么?佛、即是觉者。但觉有大小,如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觉者,佛则是宇宙人生究竟真相的觉悟者。而所谓菩萨,他对于佛所发明的真理也已得到相当的觉悟,了解宇宙万有以至人类、都是从无量无数的因缘合成的,也即是懂得个我以大宇宙为全体的。所以、对于做事不以个人为前提,而根据佛的无我大悲,孜孜然普为众人谋利益,这就叫做菩萨。至于佛教寺中所塑佛和菩萨像,那就是表示纪念的意义,就是世界上崇拜先知先觉者、及于公众有功德的人而立像是一般的。至于平常人当把他认为鬼神去迷信,那是和佛教不相干的!

二、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这是对于佛教知其一不信其二所生的误会,但这也是佛徒未能昌明佛教的真理之故。拿一句普通话来说:佛、就是最彻底的革命者,不但从人类习惯上下一个彻底的革新,像于崇拜自然的道理、儒教和科学等等,而在佛教上看起来,说他也是一种不彻底的。因为、自然就含有不善不美的根源在中,故对于自然亦决意奋斗而革它的命。而此对于自然的革命过程,也是与一般革命党须先经过破坏而后才建设是一样的。但有些人就误认佛教只是空的、消极的、破坏的了。其实、一般的革命都是为建设而破坏的,佛教也是要根本上彻底改革宇宙人生而建设成清净法界的。照这样看起来,佛教是消极的吗?

三、有人说佛教徒是厌世的:这种原因、是根据认佛教只是消极的而来;其实、他的积极建设是在后面的。因为、要真能成功大的智慧、大的勇力、深的经验、深的学识,必须先要经过长时间很专精的一番修养,而后才能表现出他的大用来,来为一切众生谋利益,做人类最有价值的模范。但要作一番很深沉的修学,对于社会事业不能不暂时放下,而他所抱的大愿,实在是要为众生作一种最彻底的改善!一般目光短视或盲目无知者,不晓得他到什么地方去安闲快乐了!譬如一个国民,他心中担著社会国家的责任,但是他的知识很幼稚,能力很薄弱,不能做这么大的工作,担这么大的担子。所以、往往要经过长时间去深造他的学问,或到外国去留学,暂时置国家社会于不闻不问;佛徒修养经过的历程上也是如此。而向来为人误认为只是厌世逃空者,亦因为没出息的佛教徒,大抵没落在这种过程中,对于世界少有贡献的缘故。四、有人说僧伽是分利的:分利的话,要看怎样讲,不能说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就是分利的。因为、一个社会的组织成功,他是有千差万别各种关系上的互助才能如此的。譬如一个国家中,军人能防卫国家,警察能维持治安,党政能办理国民应兴应革的事宜,法律能保障人民的秩序而制止人民的犯乱,教育能发育人民的知识,宗教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而佛教在无形中也是极大的一种慈悲感化的社会教育。照这样看起来,佛教对于社会确有相互利益的。所以、佛教徒平常用一点布衣素食,也不为对不起社会,即照经济学上看,也莫有违背其原理的。

前来的四点,在理论上是已经解释过去了,但回到事实上的佛教徒,于此四点却应深深的反省一下:果能真确了解佛教而不落迷信否?果能积极救世而不流消极否?

果能修学济人而不逃空厌世否?果能有更大的利益贡献社会而不徒分利否?这是希望思明县佛教会的会员以及全国各级佛教会的会员共同奋励精进的!(默如记)(见海刊十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不可著外境相·印光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人生佛教(注一)·太虚
  序·佚名
  参观陈嘉庚工厂之所感·太虚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下·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佚名
  佛法学习初步·李叔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智顗
  普曜经卷第五·佚名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佚名
  卷三百八十七·佚名
  四十六、竿头进步·慧开
  法性空慧学概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参考资料·皎然

      1。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 5.37MB (中华书局,2007年)  -------------------  [1] ‘授',原作‘表',据王梦简《诗要格律》所引改。  [2] ‘之',原本注:‘一作知。'  [3] ‘几'字原本无,据《吟窗杂录》本

  • 嵗时杂咏卷三十二·蒲积中

    宋 蒲积中编中秋下【今诗】中秋月【二首】 王禹偁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髙霜台相照处寒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欧阳修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傉檀

  • 卷八十九·志第三十九·百官五·宋濂

        ◎百官五   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吏属六十有二人,别置宫臣宾客二员,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员,校书郎二员,中庶子、中

  • 卷一百七十三 皇祐四年(壬辰,1052)·李焘

      起仁宗皇祐四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乙巳,如京使趙瑜為京西鈐轄,專管勾捉賊。   出內藏庫錢三十萬緡、絹十萬匹,下河北助糴軍糧。至和元年八月可考。   丙午,命知桂州余靖經制廣南東、西路盜賊。時諫官賈

  • ●卷十五·司马光

    元丰三年,开封府界提点陈向建议,令民赀及三千缗者养战马一匹,民甚苦之。薛师正时为枢密副使,初无异议,及事已施行,向诣枢密院白事,师正欲压众议,折难甚苦。向怒,以告谏官舒,劾奏师正为大臣,事有不可,不面陈而背诽以盗名。由是罢

  • 卷十八·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八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广言路上上真宗乞追寝章疏不得留中诏书李 邈【景德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上谓王旦等曰朕以臣僚上殿者劄子不列姓名言者请留中不下是皆攻人之短发人隂私而不欲明行弹纠者

  • 十五年·佚名

    (壬午)十五年大明萬曆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申,以李珥爲吏曹判書。珥再辭,不許,三辭啓曰:「古人有言:『欲法堯、舜,當法祖宗。』今日之政,不擧治,不成者,良由祖宗良法、美意,久廢不行,而近日謬規、弊習,反如成憲故也。祖宗朝重銓衡

  • 论孟精义序·朱熹

    论孟之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古今为之说者盖已百有余家然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其溺於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其骛於高远者则又支离踳驳或乃并其言而失之学者益以病焉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先生者出

  •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③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

  • 第十章 1·辜鸿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辜讲孔子的一生中,在家的时候均显得特谦恭而腼腆,似乎根本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人。然而在社会上,在官场及朝堂上,孔子言谈总是显得从容不迫,且经过深思熟虑。

  • 卷七十六·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六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四宣公十三年考异足利本注尽灭其族谓诛已甚谓作为永怀堂同补遗宋板疏不食其言【一叶左四行】食作实 见一国【六行】一作诸宣公十四年考异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稽首离性相心言本空寂常住真三宝及我亲教尊理趣甚深法非我所能赞今依尊智悲加持力故说瑜伽论第八十二云。诸说法师将欲开阐先当赞佛。或略或广。略赞佛者由五种相。一者妙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圆满庄

  • 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唐 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阿毗达磨发智大毗婆沙论序问谁造此论。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

  • 赵州和尚语录卷中·从谂

    师上堂,示众:「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花,徒劳把捉

  • 古今事文类聚·祝穆

    类书。又称《事文类聚》。南宋祝穆、元富大用、祝渊等编。七集、二百三十七卷。仿照《艺文类聚》、《初学记》体例编成。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三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遗集十五卷。前、后、续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八节日解罪谢过之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见《云笈七签》卷五一。八道命籍部分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中的八道秘言相 同,《上清大洞真经目》

  • 菩萨戒本疏·义寂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律学著述。唐新罗僧义寂述。二卷(或卷下分“本”、“末”作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第十》卷下偈颂以后经文的注释书。初科简略标旨归,次释题名,再次随文解释。释十重戒时,以五句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