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③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肴远矣。”

【注释】

①知:同“智”,读去声。后面“知人”的‘知”’读阴平,“知道”的意愿.②错:同“措”,放置。③乡(xiang):同“向”,刚才。④皋陶(yao):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做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⑤伊尹:曾助汤灭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儒家视为贤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读解】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发了孔子关于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为政》篇里,当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这类似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活国方略之一。

只不过在本篇里,孔子原本不是说的从政治国问题,而是一般性地向樊迟解释什么叫智。在孔子看来,能够知人,识别人就是“智”的体现,能够知人识别人的人当然也就是智者了。

那么,孔子关于智者的要求是高还是低呢?表面看来是低,实际上却是非常之高。俗话说得好:“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人的面,要求很低:要知人的心,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尤其是在所谓“现代”社会,人人行色匆匆.个个疲于奔命,相互之间似乎总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致不断有人高呼“理解万岁”,结果还是难于被人理解。在这种情形下真正能够做到“知人”的又有多少呢?

可见,智者原来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猜你喜欢
  卷五·佚名
  大学衍义卷十八·真德秀
  卷二·陈祥道
  提要·袁甫
  卷十四·陈经
  第十六章 14·辜鸿铭
   四 中庸之道·林语堂
  卷七·毛奇龄
  卷五十·康熙
  墙有茨·佚名
  卷十七·吴廷华
  卷二·王安石
  卷二 冠礼·颜元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自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两都赋序·班固

    [原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xia ji)。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

  • 志第十二 乐上·房玄龄

    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于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于手足。生于心者谓之道,成于形者谓之用。譬诸天地,其犹影响,百兽率舞,而况于人乎!美其和平而哀其丧乱,以兹援律,乃播其声焉。 农瑟羲琴,倕钟和磬,达灵成性,象物昭功,由此言之,其来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徐乾学

    元纪十八【起屠维大荒落九月尽重光协洽十二月凡二年有竒】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天厯二年九月乙卯朔市故宋太后全氏田为大承天防圣寺永业 辛酉诏凡徃明宗所送寳官吏越次超升者皆从黜降 丁卯帝至自上都 戊辰勅翰林国史院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弘治十四年四月戊寅朔孟夏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先是以天寒有旨命百官朔望暂免朝 皇太子至是始复朝○先是兵部尚书马文升会同司礼监太监陈宽英国公张懋等阅试各营侯伯都督骑射韬略及把总等官骑射能否既而试之往

  • 六四四 谕温常绶罚俸三个月之处着注于记录抵销·佚名

    六四四 谕温常绶罚俸三个月之处着注于记录抵销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三十日又奏四库全书处记过三次之温常绶,阅校迟延,请照例罚俸三个月一疏,奉谕旨:温常绶罚俸三个月之处,着注于记录抵销。(起居注册)

  • 徐舫传·张廷玉

    徐舫,字方舟,浙江桐庐人。自幼轻财好侠义,喜欢击剑、骑马、踢球。后来失悔,转而读书应科举考试。以后又弃科举而学诗歌。浙江睦州原多诗人,唐代有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代有高师鲁、滕元秀,号称“睦州诗派”,徐舫都学他

  • 卷七·张自超

    <经部,春秋类,春秋宗朱辨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宗朱辨义卷七高淳张自超撰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修即位之礼以掩覆其弑君之迹桓宣翚遂逆志隠谋先后一辙也】公子遂如齐逆女【即位未歴时逾月而速谋逆女必其请昏纳币

  • 卷九·赜藏主

      ○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言。大众已委悉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阿难。彼佛世尊有一大智比丘。于声闻众中最为第一。名曰降胜。犹如我今上座舍利弗。彼佛世尊有一神通比丘。名曰寂行。譬如我今上座目揵连。彼佛世尊有一侍者比丘

  • 卷第一百八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

  • 续传灯录序·居顶

    (载于灵各寺居顶文集及圆庵集)洪武辛巳冬。朝廷刊大藏经律论将毕。 敕僧录司。凡宗乘诸书。其切要者。各依宗系编入。(臣)某谨按。吴僧道原。於宋景德间。修传灯录三十卷。真宗特命翰林学士杨亿等。裁正而序之。目

  • 曹溪大师别传叙·佚名

    吾始祖传教大师之航海求法于唐也。其所传者三。曰台教。曰密乘。曰禅门。此时本邦唯有华严.唯识等教。而未曾知法华妙旨.密乘奥义。故专主张台教.密乘。而禅门但列相承谱而已。古称三藏十二分如画龙。直指之旨如点睛。其

  • 卷第三十二·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二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云门宗南岳下七世云门偃禅师法嗣韶州双峰竟钦禅师益州人。开堂日。云门躬临证明。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

  • 玉佛缘·嘿生

    中篇小说。清末嘿生撰。八回。创作主旨在反对迷信,涉及看相、算命、测字、风水等诸方面,而以僧尼为主体,揭示迷信之害。书叙杭州有一主持,探知某大官员好佛,欲使其出钱建庙迎佛,以逞私欲。于是买通内线,故弄玄虚,骗大官员相信

  • 手·萧红

    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作家》创刊号。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中一所学校里的生活。主人公王亚明是生于洗染店的姑娘,全家节衣缩食供她入学读书,但由于她有一双从事染衣劳动变黑了的手,受到校长的斥责和歧视,同学的厌恶和

  • 天台前集·李庚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

  • 迩言·刘炎

    理学著作。南宋刘炎撰。十二卷。此书共十二章,分别为 《成性》、《存心》、《立志》、《践行》、《天道》、《人道》、《君臣》、《治道》、《今昔》、《经籍》、《习俗》、《志见》。全书立言醇正笃实,且合于人情,近

  • 历代法宝记·佚名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详。又称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录由释尊至菩提达摩多罗等西土二十九祖、东土六祖,及智铣、处寂、无相、无住、保唐宗(禅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