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学习初步

佛法学习 初步

戊寅十月八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 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惟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惟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惟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一习一 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氵㸒

四、妄言

五、两舌

六、恶口

七、绮语

八、悭贪

九、嗔恚

十、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氵㸒……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

二、不偷盗:给施资财

三、不邪氵㸒: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说诚实言

五、不两舌:和合彼此

六、不恶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语:作利益语

八、不悭贪:常怀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悯

十、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惟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一习一 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惟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一轮 常转。

猜你喜欢
  楚林睿禅师语录序·楚林上睿
  卷之十三·牧云通门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欧阳竟无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八·佚名
  序·佚名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太虚
  文殊现身·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太虚
  佛说罗摩伽经卷下·佚名
  卷三十·性音
  胜族品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彭定求

        卷570_1 【静夜相思】李群玉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   卷570_2 【桂州经佳人故居】李群玉   桂水依旧绿,佳人本不还。只应随暮雨,飞入九疑山。   卷570_3 【放鱼】李群玉

  • 山中大雾看景·徐志摩

    这一瞬息的展露——是山雾,是台幕!这一转瞬的沉闷,是云蒸,是人生?那分明是山,水,田,庐;又分明是悲,欢,喜,怒;啊,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 南湖集巻上·贡性之

    (元)贡性之 撰送赖孝子并序赖生闽之清流人也国初大军下闽生兄弟俱幼母陷军中生既长南北走万里寻其母不得阅二十年后始克见于淛江之杭州以母名在官籍中求去不许钱塘柴芝坞闻而悯之力陈其事于当道始得奉母南还时清流茂宰

  • 卷六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一罗隐送梅处士归寜国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一作离】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经故友所居【一题上有琼华观

  • 第二節 詞譜·王力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他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五·焦竑

      刑部二(尚書二)   ◆尚書二   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見素林公俊墓誌銘(楊一清)   資政大夫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梅田顏公頤壽墓誌銘(朱廷立)   刑部尚書王時中傳(實錄)   刑部尚書王時中(雷禮)   資政大夫刑部

  • 卷十四 安帝·王夫之

      〖一〗  国之亡,类亡于淫昏暴虐之主,而晋独不然;前有惠帝,后有安帝,皆行尸视肉,口不知味、耳不知声者也。与子之法,定于立适,二君者,皆适长而豫建为太子,宜有天下者也。藉废之而更立支庶之贤者,则抑凌越而为彝伦之斁。虽然

  • ●卷二·佚名

    神宗年十三,居濮邸。一日,正昼寝,英祖忽顾问:“何在?”左右褰帐,方见偃卧,有紫气自鼻中出,盘旋如香篆,大骇,亟以闻。英祖笑曰:“勿视也。”后竟登大宝。理宗初在潜邸,与余天锡同里。初生之夕,天锡见外间失火,红

  •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应运龙兴·黄士衡

    诗曰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遍地愁。桃李花开满树红,转头青子绿荫浓。梧桐叶下犹残雨,雪片檐前又舞风。时序往来千古在,人生聚散一场空。今朝有酒今朝醉,说甚英雄十大功。却说大明太祖高皇

  • 卷之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吕思勉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因安、史之乱而直

  • 孟养土司传·张廷玉

    孟养,蛮族人称为迤水,该地有香柏城。元朝至元年间,朝廷在孟养设置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将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改为云远府。云远府以前隶属于平缅宣慰司,后来平缅的思伦发被其部属所驱逐,逃到京城。皇帝

  • 卷二十五·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五 孟子【下之七】 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夀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发明心性之

  • 卷五十五·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五十五   宋 程公説 撰晋世本第三灵公       成公景公灵公【諡法乱而不损曰灵】【名夷臯襄公子文七年嗣立改元至宣二年遇弑在位一十四年】文公经七年夏四月

  • 慈尊五论颂合刊序·太虚

    华文古译慈尊之论本,曰辨中边颂,曰大乘庄严经颂,曰释金刚般若颂。广论则为瑜伽师地;而地持、决定藏、王法正理皆此中一分,且菩萨地亦摄大乘经庄严。至诸教名义决定论,释唵吽等字,别属密部。奘三藏曾传分别瑜伽未译,虽有究竟一

  • 兵说·沈炼

    兵说,一卷明沈炼撰。变化第一,兵之道神乎非圣人孰其能之一刚为龙一柔为蛇蟠屈翱翔各有其时非独旌旗之见伏而已也动静几之矣。

  • 随息居饮食谱·王士雄

    养生学著作。1卷。清·王士雄(孟英)撰。刊于1861年。撰写此书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石米八千,齑四十,茫茫浩劫……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画饼思梅,纂成此稿”。因此,其选材合于民情,切于实用。书中对饮食的概

  • 后观石录·毛奇龄

    一卷,清毛奇龄撰。该书叙录了毛氏平生所见寿山石精品四十九石,计三十六则。康熙二十九年( 一六九○)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