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注一)
──三十四年春在汉藏教理院编──
人生佛教开题(代序)
笫一章 总叙 第一节 人生佛教名辞的提出甲、中国从前……十善文化的人世。(注二) 附录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
第二节 人生佛教学理的说明(注三) 附录
十七年在法国东方博物院,讲“佛学之源流及其新运动”文中,对人生佛学亦有一则简略提示,兹摘录于次:
一、人生之佛学……圆满福慧的无上菩提。
第三节 从人乘行果进趣大乘行 一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堕世年复年……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 判摄一切佛法在民国八九年后……普遍全球。(注四)
第四节 人生佛教之目的
第五节 旁录
一、兹录民国十年“评梁漱溟君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梁君以生活意欲……余则谓须昌明五乘的共佛法以达到之耳。 二、录民国十三年章君太炎一信(见人生观的科学后序),及李君正刚“余之佛教复兴论”于次:章太炎先生书。
李正刚居士“余之佛教复兴论”。
第六节 人生佛教之层系(注五)
第二章 无始终无边终之宇宙事变
“事变”,亦可曰现变实事,亦曰现实,亦曰真现实。以无始终无边终中之宇宙显其义相,兹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因缘所生法
一 略叙
因缘所生法……都打破之。(注六)
二 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能知所知及其关系……故为胜也。(注七)
三 因缘生果之三要则
因缘生果……亦无所用其怨祷矣。(注八)
四 亲因生果之因缘法界
法界之广义……皆依此因果而立。(注九)
第二节 世间
一 何谓世间
甲、世间之名义……为时不太促乎?(注一○)
二 所知现实之成事
所知现实之成事者……故随顺中仍加以修改也。(注一一)
三 所知之器界
器界与根身一切种……世间相违之过也。(注一二)
四 所知之情器
有情与器之世间相……植矿之异,应更研究。(注一三)
第三节 大蕴处界(注一四)
第三章 事变中之有情众生业果相续
宇宙一切现变实事中之有情众生,即为一切变化之主动力,玆亦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十二缘起
一 世间之因缘情器论
因缘所生之果法……乃示以因缘所生之正义。(注一五)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正因生果……三世业感之生死说明之。(注一六)
三 生活与生死
四 有情为本之世间
佛法无他事……附表(注一七)
第二节 有情
一 何谓有情
有情,具云有情众生……殊不足怪也。(注一八)
二 有情之分类
于有情类略分为六生……二十五有情众生类也。(注一九)
三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有情类强烈之意识与行动……可以观有情之进化矣。(注二○)
四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有情及植物之生命……人生亦有互助与进化之可期矣。(注二一)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前言每一有情……生起为各类类似之身命耳。(注二二)
六 有情众生之决择
有情众生,前已广说……第五非狂似狂所作。(注二三)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一 总论业与界趣
业谓行为造作之义……大略如此。(注二四)
二 三界五趣九地
“ 三界表”……皆无主宰故皆是苦。(注二五)
三 福非福不动业及三世生死流转
福业应得福报……无有已时。(注二六)
四 因缘生果与业力
佛法以因果律……庶能进化为优良也。(注二七)
五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业通有漏无漏……可了然于因缘所生之情器果矣。(注二八)
第四章 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
第一节 人生世界
一 此一人间之器界
此人间之器界……可见天人之关系。(注二九)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凡动植矿物……遂成物本论等。(注三○)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依人间情器之现实……三类之分别。(注三一)
四 人间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区别与关系……可知人生世界为何状矣。(注三二)
五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常俗以自身谓之我……缘起无碍之现实矣。(注三三)
六 切近之人生宇宙观
以人生为本位……亦通于器世间也。(注三四)
第二节 人生之特性
一 人生之特性与即人成佛
古锥就因明果……即人即佛,如是如是。(注三五)
二 有情类之教育
教化之能发育……曰天人师,如是如是。(注三六) 三 人间之上中下士
中国自孔仲尼说……后名上士。(注三七)
思惟义大者……岂不哀哉!(注三八)
四 人性之研究
异生性或改称个性……言性命者之所知也。(注三九)
第三节 人与器界及一切有情
一 人生于器界之依资
兹再就资人生所依持受用之器界……可衣食住行康乐于天地。(注四○)
二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瑜伽第二……乃皆归仰。(注四一)
第五章 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
第一节 人乘正法(注四二)
第二节 家庭之男女道德
一 男子
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注四三)
二 女子
佛语玉耶:世间有七辈妇……是名夺命妇。(注四四)
三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附录 一 异性与女性
男女之性别……仍不能平等。(注四五) 二 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注四六)
第三节 国与国际道德
一 模范政治家
佛言:宿命无数世时……上下和乐,遂致太平。(注四七)
二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佛法施行于人间世……则庶几矣。(注四八)
第四节 人生世界之净化
一 人类之净化
净化之功……乐意喜故。(注四九)
二 世间之净化(注五○)
第六章 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
第一节 佛法与人天
一 六种 情众
人众,为有情众之一类……是为出世之众。(注五一)
二 佛乘与人世的关系
谓先观察佛法流行于世……而后人天善法之为用大也。(注五二)
第二节 由人而菩萨
一 进化的人生(注五三)
二 生活之量的扩充与度的提高
王化中评王国维思想云:盖生生主义之所以不能充其量者,……而必由解脱之道达其目的也。
三 人生观的科学(注五四)
四 修行信心。(注五五)
第三节 菩萨学处
入中论第一颂: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一 建立菩萨学处的计划
在佛教戒律中……附表三。(注五六)
二 瑜伽菩萨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常知一切皆无违犯。(注五七)
第七章 人生向上进化不退之菩萨
第一节 法界众
法界犹云宇宙……如华严教义之所明。(注五八)
第二节 三乘共十地
经云:须菩提!是中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密……具足是十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此中佛更解得无上道因缘……以是故言十地具足故,得无上道。(注五九)
第三节 境行果与三祗五位
佛学通说境行果三……大菩提之二转依。(注六○)
第四节 分别发趣道相(注六一)
第八章 无始终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
第一节 由菩萨而佛
甲、建大心……是故第十一说名佛地。(注六二)
第二节 教育圆满之人生
教育新见分教育为二……备有前三者之长而无其弊矣。(注六三)
第三节 重重无尽之法界
兹以华严之周遍含容观,以明此法界之重重无尽义。
事如理融,遍摄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注六四)
按古德准此十义开为十玄门,玆录五教仪文以明之: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当成无所畏。
(注一) 本书系大师述意而命人编录者。文悉重出,今但存目以见编篡之体系。(注二) 录“对佛教革命僧训词”文中三“要建设的方面”。 (注三) 原题“人生佛学的说明”。 (注四) 录“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之“第三期我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注五) 原题“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 (注六) 录佛学概论“学理”之第一章第一节。 (注七) 录真现实论宗依编第五章第五节第一目。 (注八)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 (注九)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 (注十○) 录佛乘宗要论“序论”第一章第一节。 (注十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之叙言。 (注十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十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一目。 (注十四) 录宗依编第三章第一节全。 (注十五)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十六)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二目。 (注十七) 录印顺之“印度之佛教”“佛理要略”章第一节。 (注十八)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目。 (注十九)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目。 (注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六目。 (注二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五节第六目。 (注二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五目。 (注二三)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二四) 录佛学概论“学理”之第一章第三节。 (注二五) 录佛乘宗要论本论第二章第二节。 (注二六) 录佛乘宗要论本论第二章第二节。 (注二七)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目。 (注二八)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九目。 (注二九)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目。 (注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 (注三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目。 (注三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五目。 (注三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六目。 (注三四) 录佛乘宗要论“序论”第一章。 (注三五) 录“佛教讲演集序”。 (注三六)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十八目。 (注三七)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目。 (注三八) 录菩提道次第略论。 (注三九) 录宗依编第三章第五节第六目。 (注四○)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二目。 (注四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二目。 (注四二) 录人乘正法论全部。 (注四三) 录“善生经”。 (注四四) 录“玉耶女经”。 (注四五) 录福善之“唯性论”第四章第六节。 (注四六) 录张圣慧之“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 (注四七) 录“孛经”。 (注四八)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目。 (注四九)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人类第一”。 (注五○) 录印顺“印度之佛教”“佛理”要略章第三节。 (注五一)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有情第二”。 (注五二) 录佛乘宗要论下篇第二章。 (注五三) 录芝峰之“进化的人生”。 (注五四) 录人生观的科学三至六,共四节。 (注五五) 录起信论“修行信心分”。 (注五六) 节录“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注五七) 节录瑜伽师地论本分中菩萨地之戒品。 (注五八)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法界第三”。 (注五九) 节录大智度论七十五卷。 (注六○)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三节第四目。 (注六一) 录起信论“分别发趣道相”。 (注六二) 录佛教救世主义“心的净化”之“成德第三”。 (注六三) 节录自由史观第五章第二节。 (注六四) 录华严法界玄镜卷三。
猜你喜欢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五·佚名 法华传记卷第一·佚名 明觉禅师瀑泉集卷第四·重显 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卷第二·水鉴慧海 贺上海吴市长电·太虚 第二卷·僧祐 卷第二十九·雷庵正受 舍利弗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二·佚名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第一·寒松智操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上·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