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两大要素
──六年九月在台湾灵泉寺讲──
集东西南北之人,成法喜禅悦之会,有大因缘,良非等闲!而不佞由海天万里,云水百城,今得与诸君晤谈一室,庆幸何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夫此一大事因缘,物物具足,诚能究尽其义,则凡出现于世者,皆有一大事因缘在也。又云:‘佛种从缘起’。古德则曰:‘识得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既值善慧禅师提挈此大因缘网之宏网,使诸君与不佞之心光,重重交映于眉月灵泉之间,能不相率一证佛法之大义,而忍令虚掷此大好之时节因缘乎?
佛法大旨,要唯真俗二谛:以真谛故,超出世间;以俗谛故,普度众生。二义同时而无前后,二法一体而非对待。在佛菩萨之行,只是一事,故又曰:唯一实谛;所谓以大智故,念念证觉,以大悲故,念念同尘;大智大悲,恒现一心是也。顺众生机,随宜说法,遂由一实谛演为五乘,会归其极,不外令人人超出世间而普度众生耳。不超出世间,则堕于凡夫法而非佛菩萨法;不普度众生,则堕于小乘法而亦非佛菩萨法。抑非超出世间则不能普度众生,非普度众生则亦不能超出世间;故梵天犹有邪见,而小圣未免偏执也。昔释迦世尊示人修行佛法之榜样,壮岁出家,独入深山,超世出世,成最正觉。菩提既证,涅槃不住,转大法轮,广度众生,呜呼盛矣!大丈夫不当如是耶?然所谓超出世间,所谓普度众生,容易模糊影响,流入岐途,今应略显其义,令人无疑。
一、超出世间义:何谓世间?文字语言法是世间,依群众起故,由习俗成故,古今变迁故,国土离异故。复次、数量时方法是世间,可推测故,落边际故,假施设故,非决定故。复次、和合法是世间,无体性故,趣离教故。复次、因果法是世间,无根极故,起追求故。举要言之:五蕴、七大、八识、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五有等一切有为法,以有生老病死故,以有生住异灭故,以有成住坏空故,以有对治破除故,皆世间法也。然则吾人起心动念,殆未有不落于世间法者,果将如何而可超越出离乎世间耶?此所当回光返照,深参力究,而不可草草放过者也。即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欲发心修行,不可不先将所谓无所住者悟得。从外观之,人物依地轮住,地轮依水气轮住,水气轮依风轮住,风轮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故无所住。从内究之,五蕴幻体从烦恼业缘生,烦恼业缘从无明妄想生,无明妄想从觉心转动生,而本觉真心无所从生,故无所依住。彻悟本心之无所依住,净除诸念,犹如虚空。虚空无依无住,亦无虚空可为余法依住,亦无少法能依虚空而住,则风轮亦以无所依故无所住,风轮且无所住,况水气轮、地轮、人物之辗转依风轮而住者乎?由是一切诸法,皆无所依住,以无所依住故,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谓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般若生而一切法不生也。言至于此,逗露不少,然非亲见本不生本无住真心者,终是空谈白话,了无交涉。
二、普度众生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胎卵湿化之四生,天人鬼畜之六趣,无不皆具如来智慧功德之相,直示真心,普令成佛,岂不痛快直捷!无如众生业力差别无量,妄想执著种种不同,非有无量不同之法门以应之,不足成普度众生之益。故于未有出世善根之三恶众生,且令闻三皈名,受五戒法,近载人乘而度三恶,远作三乘出世之种。又于未有出世善根之人道众生,令知佛法僧义而起正信,教以十善法及世间禅定法,近增福德而生天道,远亦作出世之因。又于已种出世三乘善根之众生,亦随宜成熟而度脱之,所谓声闻以四谛法,缘觉以十二因缘法,菩萨以六度万行法是也。我等今幸在人道,欣闻佛法,纵未能即成佛道,亦当依佛法修行,俾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乃可随力以进趣佛道,宏扬佛法,即超出世间普度众生是也。昔裴丞相序圆觉经曰:‘诸天耽乐,修罗方嗔,禽兽怀狖獝之悲,地狱有幽沉之苦,可以端心虑、趋菩提者,惟人道为能耳’。端心虑,趋菩提,既入宝山,勿空手回,此则不佞与诸君共勉之者也!(出东瀛辨真录)
(附注) 觉书题作“台湾基隆灵泉寺之说法”,今依自传改题。
猜你喜欢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自融 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太虚 四事品第一·佚名 卷十九·佚名 相应品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四十二·佚名 应破之迷梦与应生之觉悟·太虚 第三十二章 上生兜率宫·佚名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印度之佛教佛生灭年·梁启超 佛说法集名数经·佚名 第十一章 大莲华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五百四十二·佚名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