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两大要素

──六年九月在台湾灵泉寺讲──

集东西南北之人,成法喜禅悦之会,有大因缘,良非等闲!而不佞由海天万里,云水百城,今得与诸君晤谈一室,庆幸何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夫此一大事因缘,物物具足,诚能究尽其义,则凡出现于世者,皆有一大事因缘在也。又云:‘佛种从缘起’。古德则曰:‘识得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既值善慧禅师提挈此大因缘网之宏网,使诸君与不佞之心光,重重交映于眉月灵泉之间,能不相率一证佛法之大义,而忍令虚掷此大好之时节因缘乎?

佛法大旨,要唯真俗二谛:以真谛故,超出世间;以俗谛故,普度众生。二义同时而无前后,二法一体而非对待。在佛菩萨之行,只是一事,故又曰:唯一实谛;所谓以大智故,念念证觉,以大悲故,念念同尘;大智大悲,恒现一心是也。顺众生机,随宜说法,遂由一实谛演为五乘,会归其极,不外令人人超出世间而普度众生耳。不超出世间,则堕于凡夫法而非佛菩萨法;不普度众生,则堕于小乘法而亦非佛菩萨法。抑非超出世间则不能普度众生,非普度众生则亦不能超出世间;故梵天犹有邪见,而小圣未免偏执也。昔释迦世尊示人修行佛法之榜样,壮岁出家,独入深山,超世出世,成最正觉。菩提既证,涅槃不住,转大法轮,广度众生,呜呼盛矣!大丈夫不当如是耶?然所谓超出世间,所谓普度众生,容易模糊影响,流入岐途,今应略显其义,令人无疑。

一、超出世间义:何谓世间?文字语言法是世间,依群众起故,由习俗成故,古今变迁故,国土离异故。复次、数量时方法是世间,可推测故,落边际故,假施设故,非决定故。复次、和合法是世间,无体性故,趣离教故。复次、因果法是世间,无根极故,起追求故。举要言之:五蕴、七大、八识、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五有等一切有为法,以有生老病死故,以有生住异灭故,以有成住坏空故,以有对治破除故,皆世间法也。然则吾人起心动念,殆未有不落于世间法者,果将如何而可超越出离乎世间耶?此所当回光返照,深参力究,而不可草草放过者也。即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欲发心修行,不可不先将所谓无所住者悟得。从外观之,人物依地轮住,地轮依水气轮住,水气轮依风轮住,风轮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故无所住。从内究之,五蕴幻体从烦恼业缘生,烦恼业缘从无明妄想生,无明妄想从觉心转动生,而本觉真心无所从生,故无所依住。彻悟本心之无所依住,净除诸念,犹如虚空。虚空无依无住,亦无虚空可为余法依住,亦无少法能依虚空而住,则风轮亦以无所依故无所住,风轮且无所住,况水气轮、地轮、人物之辗转依风轮而住者乎?由是一切诸法,皆无所依住,以无所依住故,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谓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般若生而一切法不生也。言至于此,逗露不少,然非亲见本不生本无住真心者,终是空谈白话,了无交涉。

二、普度众生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胎卵湿化之四生,天人鬼畜之六趣,无不皆具如来智慧功德之相,直示真心,普令成佛,岂不痛快直捷!无如众生业力差别无量,妄想执著种种不同,非有无量不同之法门以应之,不足成普度众生之益。故于未有出世善根之三恶众生,且令闻三皈名,受五戒法,近载人乘而度三恶,远作三乘出世之种。又于未有出世善根之人道众生,令知佛法僧义而起正信,教以十善法及世间禅定法,近增福德而生天道,远亦作出世之因。又于已种出世三乘善根之众生,亦随宜成熟而度脱之,所谓声闻以四谛法,缘觉以十二因缘法,菩萨以六度万行法是也。我等今幸在人道,欣闻佛法,纵未能即成佛道,亦当依佛法修行,俾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乃可随力以进趣佛道,宏扬佛法,即超出世间普度众生是也。昔裴丞相序圆觉经曰:‘诸天耽乐,修罗方嗔,禽兽怀狖獝之悲,地狱有幽沉之苦,可以端心虑、趋菩提者,惟人道为能耳’。端心虑,趋菩提,既入宝山,勿空手回,此则不佞与诸君共勉之者也!(出东瀛辨真录)

(附注) 觉书题作“台湾基隆灵泉寺之说法”,今依自传改题。


猜你喜欢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自融
  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太虚
  四事品第一·佚名
  卷十九·佚名
  相应品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四十二·佚名
  应破之迷梦与应生之觉悟·太虚
  第三十二章 上生兜率宫·佚名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印度之佛教佛生灭年·梁启超
  佛说法集名数经·佚名
  第十一章 大莲华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五百四十二·佚名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287 ·佚名

    释宝昙 拳毛騧唐太宗所乘马御墨亲题其下 太宗自是人中龙,黑闼未当鬼蜮雄。 穣城洺水龙自若,天遣此马收全功。 歨然一举雷电起,智名勇力不入耳。 身当矢石不忍嘶,我宁饮血不饮水。 人间只作拳毛看

  • 卷99 ·佚名

    傅察 大暑同蒋明亚叟熙载夜登清微亭 土润伏新金,阳歳困亭午。 曦御驻片骖,朱光彻厚土。 鸟雀噪阶除,蛙蚓鸣草莽。 簿领抗尘容,茅檐庇环堵。 蜂虿乱绳床,蚊虻隐雷鼓。 棕拂徒尔为,青蝇敢予侮。

  • 雨夜·闻一多

    几朵浮云,仗着雷雨底势力, 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 树枝拼命地扭来扭去, 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 我一壁听着,一壁想着; 假使梦这时要来找我, 我定要永远拉着他,不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夏。四月。丙戌朔。享太庙。遣皇太子允礽行礼  ○先是上命理藩院员外郎霍尚于哈必尔汉等处、巡视凿井至是、霍尚奏报、自哈必尔汉、至博木巴图哈卜齐尔口以外、凿井之事已竣。报闻。  

  • 第二十三册 天聪四年二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三日,遣人致书云:二贝勒曰:滦州一带俘获人口,其未婚少女及家奴,勿全给还,待来告索还其妻及兄弟亲戚时,取之交与汉人可也。初三日,蔡通原系明洪山口千总,我军克洪山口後,以洪山口无参将,擢千总为守备,兼

  • 伶官传序·欧阳修

    唉!国家兴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为吗?庄宗为什么能得天下,他又为什么失天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所立,契丹与我约为兄弟,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附了梁

  • 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844)·司马光

    唐纪六十四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公元844年) [1]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1]闰七月,壬戌(初十),唐武宗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挂同平章事衔,出任淮南节度使。 [2]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

  • 卷三十四·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十四宋 赵汝愚 编帝系门外戚上上仁宗论杨景宗恣横不恭 韩 琦臣历观方牍槩见后党率从凭藉罕务检修是故抑其势则获安纵其欲则招祸矧属圣神御宇慈爱及亲既务全恩诚宜杜渐臣窃以新授成州防

  •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吴楚材

    宋纪 附北魏太祖文帝纲 辛卯,春正月,魏师还。纲 宋主杀其弟义康。纲 二月,宋令民遭寇者,蠲其税调。目 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戮,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

  • 禁使第二十四·商鞅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 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 同也。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彊,而恃其势;不恃其信, 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

  • 凡例·钟泰

    一、此书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故上下则详其源流,彼是亦辨其同异。二、史家之例,或以事为题,或以人为目。此书述一家之言,则著其人;总一代之变,则标其事。三、史家纪传,有合有分。或以附从,或以连及。此书亦兼四体。盖事有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一·陈梦雷

    周庄王九年。释迦生於天竺迦维卫国 按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释迦。即天竺迦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湛然

    迦叶缘起传中最广。岂可具书。迦叶是姓故云氏也。负图者。如此方河图。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第四年化大迦叶及三兄弟。第五年化目连身子。聚落多人所居。但胜人当名。畏胜王者民物不合胜王耳。三舍者舍

  • 上四·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四释说戒篇戒即本受法体量等尘沙。从缘举要且列二百五十。为持犯蹊径使摄修之易。然恐物情懈怠不自策勤。故黑白两半毕集一处作法宣告。庶使因言省己治行日新。虽广略两殊僧别三位。一言统摄无非

  • 卷第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六 【经】复有无量紧那罗王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妙华幢紧那罗王种种庄严紧

  • 康熙连城县志·杜士晋

    记载连城县的山川形胜、政事沿革、户籍赋役、风俗淳漓、人文盛衰以及先贤之范迹,物产之丰约,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了解和研究连城县的重要文献。

  • 六一词·欧阳修

    又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词别集。 北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原有词集《平山集》盛传于世,后佚。今存有南宋杏州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一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