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不可计。一切大圣神通以达。辩才无碍慧不可量。诸根寂定见一切本。应病与药靡蒙济。为法桥梁度脱三界也。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时持人菩萨即从坐起正服长跪。前问佛言:菩萨何行建立誓愿。无限功勋晓了诸法。分别一切诸度无极。识解无量方便善权。弘要被不可喻。戒德大铠真正道义。为众生愿弘恩仁慈。覆如虚空不可测度。其心清净德行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普度无极。若有众生欲奉斯业。殊特之原无上大道今故为斯。如此等类启问如来。菩萨大士谘问如来言教处所。周游三界所行备悉。勤修禁戒无所忘讲。奉清净行游居成办遵无极慧。无量方便随时开化。为此众生有心存法。不能自达故问如来。何谓菩萨晓了诸法。能以随时为人班宣。其心坚强力念不忘。致微妙慧解一切法。章句谊理所生之处。常识宿命不中忽忘。至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也。佛言:善哉善哉!持人菩萨。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十方人。乃为一切谘问如来如斯要义。功勋之德不可尽极。决一切疑犹豫罗网。以大弘慈加于众生显示大明。现在将来诸菩萨施行无盖哀。为众生故普现大道。兴举弘誓将护一切。为开发化济众厄令得自归。使度彼我拔济众生。不堕三恶勤苦之狱。乃以劝之使立大道无上正真。欲脱众生生老病死啼哭之恼忧困之患使长安隐。将来最后末世流布正法。消大恐畏令无所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持人菩萨与诸大众受教而听。佛语持人。菩萨有四事义。观其言教晓了诸法。能以随时为人颁宣。何谓为四。心念成就逮致正真。志存道法未曾忽忘。性行柔和庠序仁慈。其心所兴与众殊异。是为四。复有四事。何谓为四。分别道义决诸种姓。晓了众行义理所趣。宣布一切诸法至要。达诸法本随而开度。是为四。复有四事。何谓为四。解无央数所行诸法。以行超越畅无量法。所当应宜剖判所行。无底功勋识别诸法因断诸习。是为四。复有四事。何谓为四。因其正行逮无上正真之道。疾具足灭道行之法三十七品。通达诸法自然之智无所依仰。解权方便成一切愍。是为四。复有四事。何谓为四。心离秽垢不怀悭嫉。以是恩仁摄众生类。其戒清净所行解明。常奉精进未曾懈废。勤修清净建立成就。晓了顺行专思道业。是为四。复有四业。何谓为四。志性清净所愿解明。所行功勋至德清净。忍辱仁和建立妙法。以逮显明无所不照。分别经义畅入道门。是为四。复有四业。何谓为四。夙夜勤修求一切智。志存一心定意正受。晓了脱门奉于大哀。无极之慈喜护济厄。逮致深慧修清净行。畅达正义解了道行。是为四。复有四业。何谓为四。遵承智慧所行具足。圣明清净志愿弘大。爱乐至德无罣碍慧。心存普救未曾舍行。是为四。复有四事。察言观义心誓坚固。何谓为四。其意坚强所求具足。性行安详所思备悉。其行究竟不断道念。修四意止成就雅德。是为四。复有四事。察言观义志存坚固。何谓为四。意以得立心念佛业道品之法三十有七。意根通利晓了往宿无央数劫所生之处。意以平正圣慧清净。无能毁断疾成佛道。摄取至真佛一切智。是为四事。复有四事。何谓为四。察识方便慕具慧义。晓了勤修显真谛慧。缘是亲近得至佛道。所行精进未尝忽忘。是为四。复有四事。志性坚固。何谓为四。常奉精进不远佛道。志性安和能制其意。普解诸法未曾放逸。解畅众道诸根寂定。常应经义不违佛教。是为四。复有四事。志性坚固。何谓为四。立清净戒所行无秽。去五阴盖不为所蔽。心无所着未曾懈废。蠲除众罪所灭尘劳。是为四。复有四事志性坚固。何谓为四。心不愦乱求正真法。方便安心顺一切法。晓了随时不失仪节。所生之处不贪家业志存沙门。是为四。复有四事志性坚固。何谓为四。常亲善友远恶知识。志慕深法未曾放逸。归命诸佛诸菩萨俱。谘问禁戒晓了诸观。是为四。复有四事。观义察言普解法句。何谓为四。建众方便了诸道业。解诸法门因缘报应。志上慧义分别佛道。解畅诸法章句所趣。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观义察言晓了分别诸法章句。何谓为四。解畅宣布真实言教。敷演诸法无所不达。剖判诸法方便具足。明知诸义本所从习。是为四。复有四事观义察言:何谓为四。奉行圣慧分别道业。逮得势力宣布诸法。速成佛道清净之慧。明度无极普以备足。是为四。复有四事分别诸法。何谓为四。晓了所习精进修行。消灭因缘靡所不了。因其逮得应真之力。随时勤修奉受正典。是为四。复有四事分别诸法。何谓为四。晓了万物一切无常。分别万物本因所习。精练诸物皆归灭尽。解知无常便修道业八正真元。是为四。复有四事分别诸法。何谓为四。晓了众行合会诸习。分别一切灭尽诸习。逮得因缘无极大力。方便断别合散之行。是为四。复有四事分别诸法。何谓为四。解畅诸义言辞所趣。晓了众义不从他受。敷演诸法一切众相慧印之源。令一切法立无相慧。是为四。复有四事。所生之处常识宿命心念不忘。至成无上正真之意。何谓为四。诸根明利畅善恶法。以了他人意念是非。一切阴盖咸得休息。所生之处常念不忘。志在无上正真之道。是为四。复有四事。心念不忘至成正觉。何谓为四。常行定志晓习方便。智慧通畅明慧为首。明所行观无所不睹。分别道慧光明远照。是为四。复有四事。心念不忘至最正觉。何谓为四逮得总持无所生慧。以得超越永尽圣慧。以消灭慧观于三界。以无底慧睹见三世。是为四。复有四事。所生之处常识宿命。无能乱者至成正觉。何谓为四。以断结着莫能乱者,口之所言未曾阙漏。皆达一切诸有业患悉是无为。逮得佛行无极大道。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其心念成就,志性常明了。未曾忽忘法,由是致正觉。晓了一切法,柔和行仁慈。以达诸法无,解无央数行。

遵承真智慧,圣达以具足。去心之秽垢,未曾怀嫉妒。方便以随时,分别无上慧。志愿甚弘大,乃至最正觉。

其意得自在,道品三十七。心根以通达,识宿无数劫。知苦所由生,习因本根无。一切所有尽,解之悉本无。

以菩萨正法,开化三界厄。使诸无明者,皆通无上道。

佛告持人。菩萨有五事。行清净力逮斯德句。何谓为五。以仁和性本净慧力。所愿清净。圣明慧力德本清净。道力无量所誓清净,则是慧力休息罪业慧力清净。是为五。清净慧力复有五事。何谓为五。其力以畅威仪礼节。斯念成就清净慧力。善权方便晓无秽力。为众生故圣力解明。以通达力勤修瑞应。是为五。复有五事。清净慧力逮是一切功勋之业何谓为五。布施清净则谓慧力。救摄众生则清净力。建立大慈则净慧力。心怀大哀则净慧力。以无极喜护净慧力。是为五。复有五事。为清净力逮是功勋。何谓为五。其戒清净成无权慧。以戒禁行救济慧行。忍清净莫能怀恨。以净慧力救济无势。博闻清净力靡不通。是为五。复有五事具诸功勋。何谓为五。以精进行志性慧力。以能勤修应清净慧。一心慧力疾得定意。了禅定慧。以寂然净察三界空。是为五。复有五事逮是功勋。何谓为五。智慧清净博闻无厌。以见世力得度世力。强而有势救脱劣弱。以圣明力晓了清净。以净慧力畅达有无生死无为。是为五。复有五事。成圣明力逮是功勋。何谓为五。以承智力剖判诸观。以晓了力究竟本净。慧明解脱以成圣力。尽无生慧致于道力。以一相自然净。用智力察所有本净。是为五。佛告持人。菩萨大士常当奉行如是比像清净之法。佛于是颂曰:

五力无能当,乃致清净慧。五阴盖消除,神通自然成。布施持戒忍,精进一心慧。六度本无形,行者因有名。

道行为一切,诸有不达经。解三界犹幻,乃致无从生。

佛告持人。菩萨大士有三事法。虽在盛色以法净力常勤修慧。何谓为三。好乐道法。精进不惓。行无放逸。是为三。复有三事。在于色法慧力清净。疾成佛道至一切智。所以者何。勤精进者无放逸本成就诸法。以是清净逮致道力。速成精进。一切愍慧行不回转。以不回转究畅道法。成就功德已成功勋。疾逮诸法通达慧力。以逮是者则世众祐。便致畅毕无碍之德。乃行如来。逮得圣慧观如来。不久证明如来道慧。佛告持人。佛往宿世行菩萨业无央数劫。为灯光佛所见授决。最后究竟。逮如是像清净慧力。所度无极。若有菩萨致是慧者便转法轮。我亦如今所转法轮。畅师子吼。亦复若斯。以致斯慧。便于诸法而得自在。已得自在便成大道。若欲逮是无极道慧。当学是法。亦复不久当疾得佛无极正觉。

猜你喜欢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卷五十三·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八卷·马鸣
  解深品第五十四·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八·吉藏
  卷第十三·佚名
  卷之十七·即非如一
  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卷第十九·道世
  佛说地藏菩萨经·佚名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佚名
  无常品第一(二十有一章)·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二卷·无著
  卷二十·道世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玄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零三·彭定求

        卷603_1 【过洞庭湖】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卷603_2 【登渭南县楼】许棠   近甸名偏著,登城景又宽。半空分太华

  • ●卷二·翁方纲

    刘随州《龙门八咏》,体清心远。後之分题园亭诸景者,往往宗之。偶记高季迪《吴越纪游》诗《海昌城楼望海》之作,叹其笔力优裕。因思刘文房《龙兴寺望海》诗,似觉散,而乃更切实、更阔大。前人之不可及如此!然非心气宁定之後

  • 第二十五出 密筹·李渔

    〖凤凰阁去尾〗(生冠带,引众上)盘根错节,利器偏遭磨折。生平绝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绝。下官袁滢,自从行兵以来,屡奏肤功,数平大难。临危不作愀然之色,赴义偏多慷慨之容。谁想来到此间,忽遭奇变。那女寇的猖獗,虽是可忧,若肯竭力支

  • 卷六·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六嘉善曹庭栋编文潞公集文彦博字宽夫介休人少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仁宗时及进士第知翼城县判绛州除监察御史进龙图阁直学士封潞国公以太师致仕元祐初司马光荐复命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

  •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司马光

      起玄黓涒灘(壬申),盡閼逢閹茂(甲戌)五月,凡二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八年(壬申、七九二年)   春,二月,壬寅,執夢衝,數其罪而斬之;雲南之路始通。   三月,丁丑,山南東道節度使曹成王皋薨。   宣武節度使劉玄佐有

  • 卷一·常璩

    钦定四库全书华阳国志卷一晋 常璩 撰巴志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惟下中厥贡璆?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於

  •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上·佚名

    宋高宗十八庚辰绍兴三十年春正月戊子,吏部员外郎虞允文面对,论:『敌决败盟,异时为南牧之计,必为五道:出蜀口、出荆襄,止以兵相持;淮东沮洳,非用骑之地;他日正兵必出淮西,奇兵必出海道。宜为之备。』上颇纳其言。癸巳,诏诸州守臣阙

  • 绎史卷一百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三卿分晋【魏文侯之贤 聂政刺韩傀 韩灭郑并附】史记晋岀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岀公奔齐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曽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哀公大父

  • 世家卷第四十 高丽史四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三。○(壬寅)十一年春正月戊申朔王在福州贺正。甲子安佑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安遇庆李龟寿崔莹等率兵二十万屯东郊摠兵官郑

  •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范晔

    (皇甫嵩、朱俊)◆皇甫嵩传,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皇甫规哥哥的儿子。父亲皇甫节,雁门太守。皇甫嵩少年时有文功武略之志,好《诗》、《书》,学习弓剑驰马。开始被举为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征召,都不

  • 卷一百十三·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三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五上神宗论青苗      李 常臣闻易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繇伏羲以来治天下者未有不以仁守位以财聚人以义理财者也知非仁不

  • 神化篇第四·张载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  虚明照鉴,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无间也。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

  • 圣经学规纂卷一·李塨

    学明则格物明而明亲之道可得矣故以学规附大学后焉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疏引皇氏曰: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内则曰:十岁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曰: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

  • 古之学者(1)·戴圣

    ——于平易中见深刻【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2)。鼓无当于无声(3),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4),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5),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五服弗得不亲。【注释](1)本节选自《学记》

  • 佛说阿弥陀经卷上(支谦译)·佚名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净洁一种类,皆阿罗汉,贤者拘邻、贤者拔智致、贤者摩诃那弥、贤者合尸、贤者须满日、贤者维末坻、贤者不乃、贤者迦为拔坻、贤者忧为迦叶、贤者那履迦叶、贤者那翼迦叶、

  • 卷第四十五·德清

    续藏经 华严纲要 唐 澄观疏义 明 德清提挈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

  • 目次·松源崇岳

      序三则卷之上  平江府阳山澄照禅院语录  江阴军君山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无为军冶父山实际禅院语录  饶州荐福禅院语录  明州香山智度禅院语录  平江府虎丘山云岩禅院语录卷之下  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

  •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佚名

    部分“恒”字缺笔,避唐穆宗或宋真宗名讳。本忏当出自唐或宋。元始天尊向普救真人解说,劝人礼十方应号天尊,行善去恶,将福补罪,忏一切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