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九

△善巧方便品第二十之二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我今复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种种相貌。汝当谛听如善作意。须菩提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佛言: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乃至梦中亦不爱乐声闻缘觉之地。亦不生彼住三界心。须菩提,有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见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菩萨声闻人天大众。恭敬围绕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听其说法。须菩提,若彼梦中见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自见其身。处虚空中为人说法。及见自身放大光明。化刍相往彼他方诸世界中。施作佛事及为说法。须菩提,若彼梦中见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见州城聚落。悉为火焚一切破坏。诸恶虫兽四散驰走。一切人众皆大惊怖生苦恼。心菩萨见已不惊不怖。从梦觉已作是思惟。三界无实皆悉如梦。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如是法为众生说。须菩提,若彼梦中见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见地狱中有诸众生随受众苦。菩萨见已作是思惟。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刹清净无有地狱。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又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见诸饿鬼受饥渴苦。菩萨见已作是思惟。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刹清净无有饿鬼。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又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其梦中见诸畜生受极重苦。菩萨见已作是思惟。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刹清净无有畜生。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须菩提,若彼梦中见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诸方处或见州城聚落忽为火焚。菩萨见已即作是言:如我梦中先所见相等无有异。我若已得安住不退转者,愿我以是实语力故。速令此火自然息灭。不复展转遍诸方处。须菩提,彼菩萨作是言已,即时若能火自息灭。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住不退转地。若菩萨作是言已火不灭者,当知是菩萨未得授记。未能安住不退转地。又须菩提,若或是火不能灭。已而复焚烧诸馀方处。从一舍至一舍。从一里至一里。如是展转火不灭者,当知是处众生先世有破法重罪。彼之馀殃今世现受。须菩提,以是因缘。若菩萨摩诃萨随愿能满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复次须菩提,若有男子女人等。或为非人所执魅者,是时菩萨见是事已即作是言:若我已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深心清净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远离声闻缘觉之心所行清净。我当决定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应得非不应得。又今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世尊现住说法者,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了。无所不证无所不得。是诸佛世尊,若知我深心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愿我以是实语力故。令彼非人舍离远去。其所执魅若男若女速得解脱。若菩萨作是语时。而彼非人不即远去。其所执魅未得解脱者,当知是菩萨未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未住不退转地。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语时。而彼非人即速远去。其所执魅即得解脱者,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得安住不退转地。

△辩魔相品第二十一

复次须菩提,亦有初住大乘诸菩萨等。见是男子女人为彼非人所执魅时即作是言:若我已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愿我以是实语力故。令彼非人舍离远去。其所执魅若男若女速得解脱。作是语已,时彼恶魔隐伏其形来菩萨所。潜以魔力即令非人舍离而去。何以故?诸恶魔力胜非人故。由是非人力不能为舍离而去。

尔时菩萨不能觉知斯为魔力。但作是念。我从先佛已得授记已能安住不退转地。何以故?随我所愿即得成就。彼诸菩萨未得授记无是力故。菩萨於此起增上慢及诸慢心。由慢心故增长贡高。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馀菩萨。自谓已从先佛得记。馀悉未得从佛授记。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於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不得善法而为开导。为诸恶友共所护助。於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转复坚固。以是因缘为魔所缚不能解脱。於二地中随堕一处。若声闻地若缘觉地。须菩提,如是相者是彼初住大乘诸菩萨等。以少见少闻故。不能亲近诸善知识。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力所护故。以小因缘增长慢心。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故当知斯亦名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为名字因缘。所谓恶魔化诸异相。或时来诣彼菩萨所作如是言:菩萨当知。汝父如是名母如是名。馀亲里朋友各各如是名字。乃至七世大祖父母各如是名。汝於某方某处某国某城。某族所生其。姓某氏。又复若性柔软刚猛。性缓性急根利根钝。恶魔即时一一能说。又作是言:汝於先世亦曾修习头陀功德。所谓受阿啰法。常行乞食著粪扫衣。饭食已後不复饮浆。常一坐食常随敷座。但持三衣住尸陀林。坐於树下坐於空地。常节量食常坐不卧。具修如是头陀功德。又复少语喜足远离愦闹。若语言时柔软可爱。乃至不受涂足油等。汝於先世具修如是种种功德。今世亦有如是功德见法知法。汝已决定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安住不退转地。何以故?汝已具有诸功德故。汝既具足如是功德相貌。是故应知於先佛所已得授记。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即作是念。我已从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是安住不退转者,何以故?今此所说我有如是头陀功德诚无异故。是时恶魔知彼心所念已,又复别化种种异相。所谓刍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长者,乃至菩萨父母兄弟亲里朋友。随所化已住菩萨前咸作是言:汝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已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住不退转地。何以故?汝已具足如是功德相貌故。须菩提,彼菩萨闻诸化人如是语已,不能觉知是魔所化。即时起增上慢及诸慢心。由慢心故增长贡高。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馀菩萨。自谓已从先佛得记。馀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授记。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於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不得善法而为开导。为诸恶友共所护助於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转复坚固。是菩萨於二地中随堕一处。若声闻地若缘觉地。须菩提,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祝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由此因缘为魔所缚。须菩提,是故当知斯亦名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此复云何。所谓恶魔或时化现诸刍相。来菩萨所作如是言: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如是,而彼刍所说名字。与其菩萨本所愿乐得菩提时名字无异。是菩萨以无智故。又复不具善巧方便。闻此语已即作是念。今此刍快哉所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如我所愿无异无别。我今无复起诸疑惑。是时菩萨作是念已,随魔所化刍语言而生信受。以是因缘为魔所著。魔所著故起增上慢及诸慢心。由慢心故增长贡高。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馀菩萨。自谓已从先佛得记。馀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受记。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於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不得善法而为开导。为诸恶友共所护助。於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转复坚固。是菩萨於二地中随堕一处。若声闻地若缘觉地。须菩提,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祝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由此因缘为魔所缚。须菩提。是菩萨应当悔舍如先所起种种慢心。菩萨设能悔是心已,亦复久久堕生死中。若复後时得善知识而为开导。还因般若波罗蜜多故。渐能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起诸慢心罪极重故。譬如刍犯四根本最极重罪若一若二。即非沙门非释种子。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其所获罪亦复如是,须菩提,且置是四根本罪。当知所有五无间罪最极深重。若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者,其所获罪过复深重。而此菩萨是即名为大无方便。不能如应觉了魔事。须菩提,是故当知彼诸恶魔。能以如是微细因缘。作彼魔业坏乱诸菩萨摩诃萨。菩萨於此应当觉知觉已远离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厌彼愦闹乐欲远离时。诸恶魔即化异相。来菩萨所作如是言:若远离者应当往彼山岩树下空寂旷野。如是修习是真远离。此远离行佛所称赞。须菩提,我不说诸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是真远离。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不名远离者,复有何相说名菩萨摩诃萨是真远离。佛告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有善巧方便。为一切众生行大慈大悲行。远离声闻缘觉之心。虽近聚落亦名远离。或在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亦名远离。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者是真远离。如是远离我所听许。菩萨应当於昼夜中。常修如是真远离行。须菩提,若如恶魔所赞。菩萨但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为远离者,而彼菩萨虽如是远离。不能远离声闻缘觉之心非真远离虽修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圆满一切智智。当知是为杂乱行者,身语心业不得清净。无慧方便无大悲行。由自三业不清净故。而返於彼近聚落住者生轻慢心。须菩提,彼菩萨虽近聚落非杂乱行。何以故?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故。身语心业皆悉清净。有慧方便具大悲行。虽近聚落是真远离。若於如是修真远离行者返生轻慢。当知是菩萨虽得禅定解脱神通智慧三昧等法。而亦不具善巧方便。须菩提,菩萨虽在百由旬外旷野空寂等处。纵经一岁百岁乃至百千俱胝那庾多岁。设过是岁修远离行终无利益。如我所说真远离行彼不能知。不能深固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善巧方便但以寂静为真远离。若求佛道者贪著依止。如是远离我不听许。亦不能令我心生喜。何以故?如我所说远离行中即不见有如是远离行人名真远离。又须菩提,有诸恶魔见彼住空寂处修远离行者,即到其所於虚空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修者真远离行。如来称赞汝修是行故。令汝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闻空中声所称赞已,从彼空寂旷野等处来至聚落。见馀菩萨柔和善顺修持梵行。远离声闻缘觉之心三业清净者,即起轻慢作如是言:汝等是为愦闹行者,汝所修行非远离行。须菩提,彼住空寂菩萨以真远离行为愦闹行。以愦闹行为真远离行。以其过恶故所应恭敬者而返轻慢。不应恭敬者而返恭敬。何以故?彼作是念。我住空寂旷野等处有诸非人念我故来助我故来。汝近聚落住者,何有非人来助念汝。作是念已於馀菩萨起轻慢心。须菩提,当知此人是为菩萨中旃陀罗。菩萨中过恶者,菩萨中污行者,是为形像菩萨。亦名贼住沙门。亦名沙门形贼。亦名不净法者,亦名非礼法者,以是相故当知是为初发心者,是故一切世间诸天人等所不恭敬。何以故?我说彼人是增上慢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如是人不应亲近。又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不舍一切众生爱乐一切智。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不应亲近如是等人。须菩提,求菩提者於诸魔事常应觉知觉已远离。於一切时常生厌离怖三界心。但为利乐一切众生。引示众生所有正道。令诸众生圆满正果住法实性。又复於诸众生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菩萨常作是愿。愿我当於一切时一切处远离如是一切魔事。设或暂起速令除灭。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智力。须菩提当知如是等皆说菩萨摩诃萨觉知魔事真远离相。

△善知识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亲近恭敬诸善知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有诸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爱乐善知识者,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耶。佛言:须菩提,当知诸佛如来是菩萨善知识。何以故?诸佛能说菩萨行法及诸波罗蜜多。教示菩萨入般若波罗蜜多。是故诸佛如来为菩萨善知识。又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善知识。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是诸波罗蜜多毕竟处。以般若波罗蜜多为菩萨善知识故。即六波罗蜜多皆为菩萨善知识。又复六波罗蜜多是菩萨大师。六波罗蜜多为所行正道。六波罗蜜多为世间光明六波罗蜜多为大法炬。六波罗蜜多为大法光明。六波罗蜜多为真救护。六波罗蜜多为所归趣。六波罗蜜多为所住舍。六波罗蜜多为究竟道。六波罗蜜多为大洲渚。六波罗蜜多为父为母。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因六波罗蜜多故而能成就。又须菩提,所有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入涅盘者,是诸如来皆从六波罗蜜多生。所有未来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诸如来亦从六波罗蜜多生。于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教化众生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诸如来亦从六波罗蜜多生。又三世诸佛一切智亦从六波罗蜜多生。何以故?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修习是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行。四摄法。乃至一切佛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佛法皆从六波罗蜜多生。又佛智自然智。不可思议智。不可称量智。无等智无等等智。亦复从是六波罗蜜多生。须菩提,是故六波罗蜜多为菩萨善知识。六波罗蜜多为菩萨大师。为所行正道。为世间光明。为大法炬。为大法光明。为真救护。为所归趣。为所住舍。为究竟道。为大洲渚。为父为母。乃至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应学是六波罗蜜多。若欲学是诸波罗蜜多者,应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如理修学。解了其义如实思惟如实观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与五波罗蜜多而为先导开示显了故。又五波罗蜜多若离般若波罗蜜多。即不得波罗蜜多名。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欲不起他信不随他语者,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相是般若波罗蜜多。佛言:须菩提,无著相是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言:颇有因缘如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一切法亦无著相耶。佛言:须菩提,有因缘如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一切法亦无著相。何以故?须菩提,一切法空故离故。是故须菩提,如一切法无著相空故离故。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亦空亦离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故离故者,云何佛说一切众生有染有净。世尊,空法中无染无净。离法中无染无净。世尊,即此空法离法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异此空法离法。亦无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不能解如是义。愿佛世尊,为我宣说。

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一切众生於长夜中著我我所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众生长夜著我我所。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我我所空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我我所空。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众生著我我所故轮转生死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众生著我我所故轮转生死。佛言:须菩提,当知诸染法者,但随众生所受所著故说名为染。若诸众生不受不著。即无染可得亦无受染者,是故无我我所。以无我我所故说名为净。若诸众生不受不著。亦无净可得亦无受净者,须菩提,以是义故於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说名为染说名为净。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行。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说斯义。於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说染说净不受不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行。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是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普令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共敬伏。不为彼等而能动乱。又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者,不杂声闻缘觉行。不住声闻缘觉地。何以故?如是行者是无所行而行无所住而祝能入佛性入如来性自然智性一切智性。世尊,如是行者最上无胜。与般若波罗蜜多胜行相应。是故诸菩萨摩诃萨於昼夜中如是勤行。即能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猜你喜欢
  第五品 双小品·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圆悟克勤
  因缘品第一·马鸣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舒州投子青和尚语录卷下·投子义青
  [第四品]界双论·佚名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佚名
  鼻奈耶卷第七·佚名
  光赞经卷第九·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八等品第四·佚名
  卷第六·通云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六·徐世昌

    乔树柟乔树柟,字茂萱,一字损菴,华阳人。同治癸酉拔贡,历官学部左丞。十月朔雨雪十月朔雨雪,或者疑非时。橐驼马肿背,我自妄听之。宵来复盈尺,丰岁真可期。哀彼无褐家,喜极翻成痴。小民亦不痴,往事心自知。宁受

  • 王绩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绩(585—644), 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

  •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司马迁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

  •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柯劭忞

      方国珍 何真 邵宗愈 李质 陈均义 陈舜隆 陈良玉 欧普祥 邓克明 熊天瑞 王宣信   方国珍,黄岩洋山澳人,后避明太祖字,改名谷珍。初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皆以贩盐海上为业。国珍与州人蔡乱头以争盐贩相仇,州不与直

  • 契丹國志卷之四·叶隆礼

      世宗天授皇帝   世宗諱阮,番名兀欲,太祖孫,東丹王突欲之子也。東丹王歸唐,卒於滑州。太宗南入大梁,兀欲隨駕[一],於後求父遺骸骨。會太宗會同十一年四月歸,崩於欒城,燕王趙延壽恨太宗負許代中國之約[二],即日引兵入恆州

  •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五·焦竑

      內閣四   ◆內閣四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太保謚文忠楊公廷和行狀(孫志仁)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太保楊文忠公廷和墓祠碑(趙貞吉)  

  • 卷之二百三·佚名

     洪武二十三年秋七月辛卯朔享太庙   ○壬辰 上御谨身殿观大学之书谓侍臣曰治道必本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大学一书其要在于脩身身者教化之本也人君身脩而人化之好仁者耻于为不仁好义者耻于为不义如此则

  • 第一八一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四○三—五·佚名

    新竹县斗级郑升,具领光绪九年秋冬两季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斗级郑升,今当大老爷台前,承领得光绪九年分秋、冬两季工食银壹拾贰两肆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银壹拾壹两陆钱伍分陆厘,中间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

  • 绎史卷一百三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杨朱墨翟之言【上 墨者并附】列子杨朱南之沛老耼西游扵秦邀扵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舎进涫漱巾栉脱履戸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

  • 赵莹传·薛居正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曾祖父赵溥,是江陵县县丞。祖父赵孺,做过秘书正字。父亲赵居晦,从事农耕。赵莹风度俊美,性情纯厚恭谨。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

  • 卷二十 二十之三·孔颖达

    商颂谱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尧之末年,舜举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赐姓而封之。○正义曰:《殷本纪》云:“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也,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鸟墯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

  • 卷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三宋 朱子 撰家礼三内则后王命冡宰降德于众兆民【后君也德犹教也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周礼冡宰掌饮食司徒掌十二教今一云冡宰记者据诸侯也诸侯

  • 禅行法想经全文·佚名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游於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受教。从佛而听。佛言诸比丘,若以弹指间。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为精进行禅。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国人施也。何况多行者,取要言之。若念不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朱棣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

  • 卷第二十二·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二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偈颂上 示张居士 波斯闭眼嚼生铁。十界圣凡都扑灭。忽然嚼破血淋漓。哑子吞声向谁说。耀天彻地普光明。楼台处处悬秋月。照破东西南北门。弥勒原来乾屎橛。有等阿师格

  • 卷第十·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嗣法门人今辩重编书问复二严藏主(附来问)古人云。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此事最忌册子上寻讨。所以骨董底衲僧门下一点也用不着。乃宗镜录又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

  • 李义山文集笺注·李商隐

    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徐树榖笺、徐炯注。十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树榖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炯字章仲,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皆昆山人。此集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有表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智旭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