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之佛教观

──六年十月在台湾佛教讲演会讲──

一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谓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名士、美人者,稍稍留其痕迹,供吾人之浏览凭吊。嗟夫!古人之迹在此,古人之真何往耶?虽然、吾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剽劫于无常急驶之流,犹落花之堕湍水,不容停驻,数十年之光阴,一瞥即逝,又将有后来之过客,以已往之客哀吾人矣。嗟夫!吾人自哀不暇,尚奚暇为古人哀乎!吾人在世,度一日即趋近死限一日,如牵赴屠场之豕,步步行近死地;生而不得不死,死又不得不生,随业流转,生死无已。夫生死之变亦大矣!吾浪死虚生,虚生浪死,竟不能稍稍自觉,稍稍自由,可不哀乎!不宁惟是,即在有生之域,数十年间,其本心谁不欲勉为善行以邀天福,亲悟真理以成圣智,达美满优胜之地位,获常住周遍之安乐者,故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顾牵摄于事势,颠倒于感倩,驰逐于名利,奔走于衣食,又鲜不丧失其本心,始诚实而卒流虚伪,始高尚而终就苟且,忘己而役乎物,昧因而骛乎果,甚乃习非胜是,积妄成性,亦何尝稍稍能自由能自觉乎?嗟夫!吾人于此逆旅之宇宙,既如盲人摸象,曾不能一睹其真相;即反之小己之志行,亦不能自主自遂,冥冥焉莫自知其所来,伥伥焉莫自知其所往,既无异乎禽兽之盲动,又宁免草木以同腐乎?嗟夫!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为有理性之动物,人为有目的之动物,其真意义果安在乎?若竟不求吾人之真意义,而安于禽兽之盲动,草木之同腐,则谓之心死之人。“哀莫大于心死”,身虽未死,亦仅行尸走肉,而所谓人者,则早已失却矣。夫佛教者,即救度吾人之本心而活之者也。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也。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盖吾人固非不能遍知遍觉自由自主者,只以未得无上真正之道,安定其心志,立定其性命,故常为物欲所诱而生诸苦恼,常为环境所惑而生诸妄想;苦恼障碍,妄想流转,是以不能证如来智慧德相。夫吾人虽欲专一学,欲精一义,亦必心安志定,而后能有所成就。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宗教与吾人之关系,所以甚深甚重,更无第二事能与相等也。然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非其余人天之邪宗,小教所致也。而宗教者,即皈依之义;皈依者,即皈向其心依止无上真正之道,心与道一之谓。无上真正之道,即是佛教,佛教即是佛、法、僧三宝。佛是能觉悟开示无上真正之道之人,佛法是佛觉悟开示之无上真正之道,佛法僧是信解行证无上真正之道之人。三宝之德,不可言量!吾人在茫茫苦海中,三宝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宝为明灯;悠悠险道中,三宝为导师;冥冥旷野中,三宝为真宅;举要言之,三宝是吾人第一可依恃者,第一可崇拜者,亦是第一能觉悟吾人者,能救护吾人者!故吾人凡有心知灵觉者,皆有佛性,皆是佛子,皆应了解无上真正之佛道,信仰无上真正之佛教,皈依三宝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从之于哲理上转迷成悟,于伦理上转恶成善,于身心上转苦成乐,于世界上转凡成圣也。令更从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伦理上、政治上、教育上等种种方面,与佛教皆比较而分别观察,令知究竟唯一佛教,为无上真正之道,故吾人皆应信解受持也!

二 宗教上之佛教观

甲、分别观

1.宗教上之缘起,三:一、人人皆有离苦恼而得安乐,免死亡而获常存,转浊恶而成净善,了诸法而明真性之本怀。二、众生自无始以来,有二种障:一、无明障;二、烦恼障。吾人既有前之本怀,复为二障所障,不能通达,遂生妄见而执妄法。三、有释迦牟尼佛大觉圣人出世,断除二障,得遂本怀。本其身之所崇,教示吾人以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切法因缘生之一实相印印定诸法,令吾人了悟无常、苦、空、无我,得达其常乐我净之目的,遂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佛教──唯一正教起。

2.宗教上之要素,五:一曰信仰,他教有三:一、如信有天神上帝为宇宙唯一真宰等。二、如信世界万物、皆天上唯一帝主所造等。三、如信善恶苦乐罪福唯由上帝命令所支配等。佛教亦有三:一、实──体──佛,信一切法唯心,心真如觉性即佛。二、德──相──法,信一切法因缘生,诸法实相不可思议。三、能──用──僧,信因果不昧,缘起无尽,十方三世利益有情。

二曰心神,心神之界说者,他教则为鬼神:如世俗传说人之形躯死亡后,其心魂精魄或为鬼为神之类。天神:如婆罗门教、耶稣教、天主教、回回教等,不悟即心自性之真如体用,谓为天上之唯一真性等。灵魂:婆罗门教于三世轮回执灵魂说,耶稣教于人心死后执灵魂说。佛教则为心性:万物唯心,心本觉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心神之理论者,他教之有神者三:多神则拜动物、拜山川草木、拜门堂井灶等。一神则祠天主、祠上帝、祠大梵天、祠摩醯首罗天。神泛则以现存之万有皆神,观宇宙之闳渺悠久生寅畏心,于宇宙之真体生渴慕心等,皆谓之泛神教。无神者,如虚无断灭论等。佛教则宇宙惟心,物我无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曰因果:因果无谬,罪福不亡,固宗教实践上一重要义。他教或有现在而无过未,或有过未而无现在,或有现在未来而无过去,或虽三世而偏执一端,不识因果之真相,唯佛能圆满证说三世之理。

四曰慈悲:凡宗教各有慈悲救世度人之义。粗观之,孔之仁,墨之兼爱,耶之博爱,似与佛之慈悲无别。然细密察之,佛教之慈悲,有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之三种,他教唯有生缘慈悲之小部耳。

五曰教主:凡宗教必有现实世界上人格最伟大之教主。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五洲万国有历史以来第一伟大人物,其降生尊贵之族、帝王之子,其出家壮盛之年,富乐之人,其修道六年苦行、成最正觉,其救世转大法轮、度无量众,故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乙、圆融观

上来依分别门观之,佛教如大海,他教如断港;佛教如赫日,他教如爝火;佛教如雪岳,他教如土阜;显然有其浅深胜劣高下之异。昔雅典大哲亚里陀大德曰:“吾虽甚爱吾师柏拉图,然不如吾爱真理。今吾于各教教主、教义亦如是,虽泛然莫不尊爱,而一经与佛教比较,则真相所存,彰明较著,不容为各教曲掩。虽然、佛教不特其尊无上,抑其大无外也。无外、则无对绝待,无待绝对则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而若邪若正若小若大若偏若圆无不融归佛心矣,兹更作一图表示如下。

佛法界圆融观

佛法界者,众生心是宗极,一心教示万法,法法绝待,唯是一心,心心圆融,遍含万法,夫是之谓佛教。牟尼现世,天人之师,轨范行业,乃宣教戒;教戒未足发智故,闻义学以穷理;义学未足证心故,修静虑以体真;静虑未足悟物故,广为无量方便法门以济众。夫至广为无量方便法门以济众,则群众所传诵持续之道术,又宁有不可融归乎佛法者哉?即如耶教崇拜宇宙唯一天主,佛亦称三千大千世界主。又耶教谓上帝创造世界,盖出于婆罗门教崇祀大梵天者之说,佛亦尝自称我即大婆罗门及大梵天。耶教不设形像,此亦佛教中之一种无相法门,金刚经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也。举此荦荦数端,余可类推而知矣。要之、宗教者贵乎上得其真,下能益民。益民之道,贵乎律仪清正,心行慈善。耶教上得其真与否,虽不敢知,然能勤修乎利益生民之业,未离人天之行,异乎回教之多近修罗法,及其余教淫、教杀、教盗诸不律仪教,以牛戒、自饿、投灰,诸苦行外道近于畜生、饿鬼、地狱者,其盛行乎世宜矣。虽然、地藏常居地狱,观音现身饿鬼,释迦尝为种种畜生以行菩萨道,则三恶趣法亦何尝非佛法乎?是故种种外教之法,入佛法中皆成佛法,但除其执,法本圆融,所谓“千流万派无辞让,始见归墟佛海深”。

三 哲学上之佛教观(另见)

四 种种相之佛教观

余初列题,本于哲学上之佛教观后,尚有科学上之佛教观,伦理上之佛教观,心理上之佛教观,政治上之佛教观,吾人崇信佛教之必要七篇。今以时间短促,故建立人心之三德性,显示佛法大意,演绎十种三法门以浑括说明之。

  ┌────────┬───────┬───────┬────────┐    │        │  ┌文  字│  ┌实  智│  ┌自   性│    │一、人心之三性德│般若┤观  照│解脱┤方  便│法身┤受   用│    │        │  └实  相│  └真  性│  └变   化│    ├────────┼───────┼───────┼────────┤    │        │ ┌闻    │ ┌摄 善 法│ ┌凡    夫│    │二、佛教之三圣学│慧┤思    │戒┤摄 众 生│定┤圣    人│    │        │ └修    │ └摄 律 仪│ └如    来│    ├────────┼───────┼───────┼────────┤

  │        │  ┌转迷成悟│  ┌转恶成善│  ┌转苦成乐 │    │三、三 转 法 轮│初转┤    │二转┤    │三转┤     │    │        │  └转妄成真│  └转染成净│  └转凡成圣 │    ├────────┼───────┼───────┼────────┤    │        │       │       │人佛┐     │    │四、三 不 二 门│心物不二之实体│因果不二之定理│依正├不二之法界│    │        │       │       │生佛┘     │    ├────────┼───────┼───────┼────────┤    │        │  ┌科  学│  ┌法  理│  ┌政   治│    │五、人群之要素 │学术┤    │德行┤    │政教┤     │    │        │  └哲  学│  └伦  理│  └宗   教│    ├────────┼───────┼───────┼────────┤    │六、科学之三心理│知识     │感情     │意志      │    │七、人性之三同好│真      │善      │美       │    │八、中庸之三达德│智      │仁      │勇       │    │九、学校之 三 育│智      │德      │体       │    │十、国家之 三 权│立法     │司法     │行政      │    └────────┴───────┴───────┴────────┘

    更一心三德,图示如下:

  ┌────────┬──────────────────────────┐    │        │                          │    │        │          般若              │    │第一、一心三德图│一心     法身                 │    │        │          解脱              │    │        │                          │    ├────────┼────────┬────────┬────────┤    │        │        │        │        │    │第二、一心三德绝│一心  般若  │一心  解脱  │一心  法身  │    │   待图   │        │        │        │    ├────────┼────────┼────────┼────────┤    │        │    解    │    般    │    法    │    │        │   般若   │   解脱   │   般若   │    │第三、一心三德绝│一      心│一      心│一      心│    │   待圆融图 │   法身   │   法身   │   解脱   │    │        │    脱    │    若    │    身    │    ├────────┼────────┴────────┴────────┤    │        │ 般若                       │    │第四、三德一心图│     一心  法身               │    │        │ 解脱                       │    └────────┴──────────────────────────┘

    (出东瀛采真录)

    (附注) 原文无题,今依意加。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五·智旭
  第十二章 各地方之信心·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智旭
  等品第四十五·佚名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三·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末)·窥基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欧阳竟无
  卷十六·普济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一·佚名
  大乘义章 第一卷·慧远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六·彦悰
  卷九·普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慥·唐圭璋

      慥字季常,表神人。尝与苏轼游。晚年隐居于光州、黄州间,自号方山子。   无愁可解   国工范日新作越调解愁,洛阳刘几伯寿闻而悦之,戏作俚语之词,天下传咏,以谓几于达者。龙丘子犹笑之。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

  • 论阴阳第六·王骥德

      古之论曲者曰:声分平、仄,字别阴、阳。阴、阳之说,北曲《中原音韵》论之甚详;南曲则久废不讲,其法亦淹没不传矣。近孙比部始发其义,盖得之其诸父大司马月峰先生者。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

  • 列传第七十四·刘昫

    ○薛嵩 弟崿 嵩子平 嵩族子雄令狐彰 子建 运 通田神功 弟神玉 侯希逸 李正己 子纳 纳子师古 师道 宗人洧附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廕,落拓不事家

  • 列传第五·刘昫

    薛举 子仁杲 李轨 刘武周 苑君璋附 高开道 黑闼 徐圆朗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初,为金城府校尉。大业末,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金城令郝瑗,募得

  • 卷四百五十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壬戌盡是月戊子   十一月壬戌,開封府推官王詔與知真州孫賁兩易其任。(孫賁,即文彥博私記所云與韓忠彥交結言路者,易任不知何故,當考。據蘇轍論冬溫無冰,詔實坐失入徒罪,故罷府推。)   四方館使、隨

  •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八·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甲戌正月至六月】  天聪八年春正月庚寅申明外藩禁令  时科尔沁敖汉柰曼喀喇沁扎噜特巴林乌喇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四子诸部长并以朝贺元旦至贡驼马貂皮等物  赐赉有差  谕之曰尔古诸

  • 第二十三回 宋齐梁传陈国俱都江左·黄士衡

    词曰: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秦宫汉苑晋家营。川原流恨血,毛发凛威灵。白发诗人闲住马,感时怀古伤情。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诗曰:诗向会家闲讲究,话逢知己细评论。评论往事知贤否,讲究前贤说废兴。

  • 余靖传·脱脱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年时非常活泼,放荡不羁,因其富有文才而在乡里很有名气。中进士而身登官场,任为赣县尉。应试书判拔萃科,因成绩突出而改任将作监丞、知新建县,迁为秘书丞。多次上书论事,认为班固的《汉书》有很多谬

  • 卷一百 邵子之书·黎靖德

      康节学於李挺之,请曰:"愿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又恐是李学於穆时说。此意极好。学者当然须是自理会出来,便好。〔方〕   "伊川之学,於大体上莹彻,於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康节能尽得事物之变,却於大体上有未莹处。"

  • 姓氏·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姓氏毛氏【苌】郑氏【康成】孔氏【安国】陆氏【玑】何氏【休】杜氏【预】郭氏【璞】韦氏【昭】韩氏【愈】明道程氏伊川程氏横渠张氏成都范氏荣阳吕氏蓝田吕氏上蔡谢氏山杨氏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眉山苏

  • 卷五十五·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五昭公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附录左传】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庚申齐侯取郓葬宋元公【左传】葬宋元公如先君礼也【善宋人违命以合礼】昭公在外而鲁于诸侯之丧每遣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壬)正譬说中。二重颂为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癸)初中二。初颂总譬。二颂别譬。(子)初又四。初颂长者。二颂家宅。三颂五百人。四颂火起。略不颂一门及三十子也。(丑)今初譬如长者。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

  • 微妙比丘尼缘品第二十五·佚名

    【古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精舍。波斯匿王崩背之后。太子琉璃。摄政为王。暴虐无道。驱逐醉象。蹋杀人民。不可称计。时诸贵姓妇女。见其如是。心用摧悴。不乐于俗。即共出家。为比丘尼。国

  •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佚名

        不空三藏译  真言如经。  修行此出生  无边门总持  转目三种业  依三秘密门  所谓三金刚  身印语真言  心住三摩地  由入三平等  善住瑜伽故  自身同本尊  在凡成正觉  斯法最深秘

  • 卷第八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一复次离喜住舍。正念正慧身受乐。圣应说舍第三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离喜者。问得第三静虑时。总离第二静虑诸有漏

  • 卷第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世间品之二复次偈曰。如引次第长。相续由惑业。更入于余世。释曰。一切阴相续牵引不平等。能感寿命业有差别故。此相续随能引势。如此次第得增长。何者次

  • 山家清供·林洪

    食疗烹饪专著。二卷。宋·林洪著。撰年不详。本书以笔记形式撰写,书中列一百零四种馔之品,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体验过,故颇有心得。本书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过去的食方大部分以食配药,食药相混,本

  •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佚名

    经名: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日月星宿之精化身降世济人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中列诸识星精之大家,最迟者为唐李靖、李淳风。本经不早于唐。本经述日、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