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论曰。已说菩萨功德势力分次说菩萨行差别分。

  经曰。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定光明主天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略道。诸菩萨摩诃萨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摄善法。智慧者如实知诸法智。又方便者观诸众生。智慧者离诸法智。又方便者知诸法相应。智慧者知诸法不相应智。又方便者观因道。智慧者灭因道智。

  论曰。法主世尊亲在众中。何故乃问文殊师利。以为示现诸菩萨摩诃萨功德故。此以何义。以诸众生于菩萨所起轻慢心。令生尊重恭敬心故。诸菩萨摩诃萨行差别有二种道。何等为二。一者因清净道。二者功德清净道。因清净道者。以示现胜因清净故。彼胜因清净者。以四种发心说。何等为四。一者说助清净道二者说功德智道。三者说实际证道。四者说如实修行道。功德清净道者有八种。何等为八。一者摄取智教化一切众生。如经又方便者知摄善法智故。二者能忍一切众生诸不善行。如经慧者如实知诸法智故。三者集诸白净法。如经又方便者观一切众生智故。四者观一切菩提分法。如经慧者离诸法智故。五者知诸法和合相。如经又方便者知诸法相应智故。六者知诸法不同相。如经慧者知诸法不相应智故。又慧者知诸法不相应智者。以种种愿故。七者如实知可化众生。如经又方便者观因道智故。八者集种种助道。如经慧者灭因道智故。已说功德清净道。次说因清净道。

  经曰。又方便者。知诸法差别智慧者。知诸法无差别智。又方便者庄严佛土智慧者。庄严佛土平等无差别智。又方便者入众生诸根行。智慧者不见众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场。智慧者能证一切佛菩提法智。

  论曰。因清净道亦有八种。何等为八。一者观善不善法。如经又方便者知诸法差别智故。二者离诸因缘一切法根本。如经慧者知诸法无差别智故。三者离一切障碍。如经又方便者庄严佛土智故。四者断一切和合。如经慧者庄严佛土平等无差别智故。五者如实知。如经又方便者入众生诸根行智故。六者入一法门。如经慧者不见众生智故。七者如实知一切凡夫虚妄分别。如经又方便者得至道场智故。八者证寂静界。如经慧者能证一切佛菩提法智故。

  经曰。复次天子。谓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略道。诸菩萨摩诃萨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碍道。二者无碍道。有碍道者五波罗蜜。无碍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无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罗蜜。无漏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谓从初地乃至七地。断道者谓从八地乃至十地。

  论曰。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功德道。二者智道。功德道者集种种善根。如经助道者五波罗蜜故。智道者通达一切法。如经断道者般若波罗蜜故。又经言。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碍道。二者无碍道。有碍道者五波罗蜜者。以行三界故。此初地已前。无碍道者般若波罗蜜者。以过三界入初地证智故。又经言。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无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罗蜜者。以成就世间果故。此初地已前。无漏道者般若波罗蜜者。以成就出世间果故。此已得出世间智故。又经言。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者。以遍取识境界故。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者。以过识境界不见遍取故。又经言。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谓从初地乃至七地者。以如实知有为界故。断道者谓从八地乃至十地者。以如实知无为界故。

  经曰。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勇修行智。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菩萨摩诃萨义。何谓菩萨摩诃萨智。文殊师利答言。善男子。义名不相应。智名相应。勇修行智菩萨言。文殊师利。何谓义名不相应。何谓智名相应。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为。彼义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何以故。以无变无相故。义者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以本不成就义故。是故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义者。不移不益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故。

  论曰。经言。善男子。义名不相应智名相应者。示现实际有四种。又经言。善男子义名无为。彼义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何以故。以无变无相故者。以离诸无常过故。是故经言。义者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故。以自体性住故。如经以本不成就义故。是故经言。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故。以常真如法界实体住故。是故经言。义者不移不益。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故。又无有一法不移不益者。以法界不增不减故。

  经曰。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应非不相应。善男子。以是义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复次善男子。智名断相应。是故善男子。智名相应法非不相应法。复次善男子。智名善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善男子。以是义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

  论曰。经言。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应非不相应者。自此以下次说为证法界。有三种句六种十法。此明何义。以何等智云何证。为何义何处住能证法界。以何等智者。以三种句六种十法示现。云何三种句示现何等智。智者谓道。道者心相应法非不相应法。是故经言。善男子。以是义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故。又智共眷属能证法界。何以故。以心清净故道清净。以道清净故心清净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智名断相应。是故善男子智名相应法非不相应法者。以递共依止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智名善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善男子。是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者。以如实知可知境界故。已说三种句。次说六种十法。初说十种智。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众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智。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因智者。以善知无始世来解脱种子故。二果智者。以如实知无始世来种种业报故。三义智者。以善知自利利他故。四方便智者。以能增长微少善根令无量故。五慧智者。以能观察善不善法故。六摄智者。以摄取法施资生施故。七波罗蜜智者。以善知成就种种善根故。八大悲智者。以依善根能起善行故。九教化众生智者。以善观察时非时故。十不著一切诸法智者。以离二边修行中道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智。已说初十种智。次说第二十种发。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何等为十。一者身发。欲令一切众生身业清净故。二者口发。欲令一切众生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一切众生意业清净故。四者内发。以不虚妄分别一切诸众生故。五者外发。以于一切众生平等行故。六者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七者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诸佛国土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发。以知一切烦恼病药故。九者实发。以成就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心发。以不著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发。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何等为十。一者身发。欲令一切众生身业清净故。二者口发。欲令一切众生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一切众生意业清净故者。以为远离身口意业一切恶行。发大精进故。四者内发。以化一切众生令学彼处故。不虚妄分别一切众生故者。以不著诸法故。五者外发。于一切众生平等行故者。以远离憎爱故。六者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者。以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故。七者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佛国土功德庄严故者。以闻慧智不颠倒求法故。八者教化众生发。以知一切烦恼病药故者。以于一切法中得自在故。九者实发。以成就定聚故者。以如实知心使随相应说法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心发者。以发实法故。不著一切三界故者。以心不著虚妄法故。又实不实心离虚妄取相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已。说第二十种发。次说第三十种行。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于一切爱不爱事不贪著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行。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波罗蜜行者。以助菩提法满足故。二摄事行者。以能教化诸众生故。三慧行者。以如实观生灭法故。四方便行者。以如实知一切法故。五大悲行者。以心不求证涅槃故。六求助慧法行者。以为得四无畏故。七求助智法行者。以为自然得一切法故。八心清净行者。以于一切法中无疑惑故。九观诸谛行者。以入第一义谛故。十于一切爱不爱事不贪著行者。如前所说离憎爱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行。已说何等智。次说云何证。第四十一种无尽观示现。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一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烦恼无尽观。四者法无尽观。五者爱无尽观。六者见无尽观。七者助道无尽观。八者取无尽观。九者不著无尽观。十者相应无尽观。十一者道场智性无尽观。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一种无尽观。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一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一身无尽观者。以如实观圣非圣有为无为身故。二者事无尽观者。以如实观实不实义故。三烦恼无尽观者。以如实观净染法故。四法无尽观者。以如实观上中下一切诸法故。五爱无尽观者。以如实观善不善法故。六见无尽观者。以如实观颠倒不颠倒见故。七助道无尽观者。以如实观种种门修集善根回向大菩提故。八取无尽观者。以如实观无边众生界故。九者不著无尽观者。不著义如向所说。十相应无尽观者。以如实观是义非义故。十一道场智性无尽观者。以随众生信示现坐道场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一种无尽观。已说云何证。次说为何义。第五十种对治法示现。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对治法。何等为十。一者对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对治破戒心。身口意业三法清净故。三者对治嗔恚心。修行清净大慈悲故。四者对治懈怠心。求诸佛法无疲倦故。五者对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奋迅自在故。六者对治愚痴心。生助决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对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者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对治法。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对治法者。以十波罗蜜清净故。何等为十。一者檀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尸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破戒心。身口意业三法清净故。三者羼提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嗔恚心。修行清净大慈悲故。四者毗离耶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懈怠心。求诸佛法无疲惓故。五者禅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奋迅自在故。六者般若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愚痴心。生助决定慧方便法故。七者方便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愿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者力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智波罗蜜清净。如经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对治法故。已说为何义。次说何处住。第六十种寂静地示现。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寂静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寂静。以离三种身不善业故。二者口寂静。以清净四种口业故。三者心寂静。以离三种意恶行故。四者内寂静。以不著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静。以不著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静。以不著道故。七者胜寂静。以如实观圣地故。八者未来际寂静。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静。以不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静。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寂静地。

  论曰。经言。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寂静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寂静。以离三种身不善业道故。二者口寂静。以清净四种口业故。三者心寂静。以离三种意恶行故者。以三种戒善清净故。四者内寂静。以不著自身故者。以离邪我见故。五者外境界寂静。以不著一切法故者。以离常无常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静。以不著道故者。以不著有物无物故。七者胜寂静。以如实观圣地故者。以不见声闻辟支佛地。如实观察诸佛菩萨圣地故。八者未来际寂静。以彼岸慧助行故者。以远离一切虚妄取相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静。以不诳一切众生故者。以如实知世谛第一义谛。不颠倒说法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静。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故者。以为教化众生。一切处生不疲倦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寂静地。已说证法界。自此已下次说诸菩萨摩诃萨随顺如实修行义。

  经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实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为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善男子。如实修行者如说能行故。不如实修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实修行故。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智如实修行道。二者断如实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调伏自身如实修行。二者教化众生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功用智如实修行。二者无功用智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分别诸地如实修行。二者善知诸地无差别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离诸地过如实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转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能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转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

  论曰。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实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为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如实修行者如说能行故。不如实修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实修行故者。以如所说如是修行。以不违先言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智如实修行道。二者断如实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者。以如实知证声闻辟支佛智。而不取彼处以为究竟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调伏自身如实修行者。以自取妙道如实修行故。二者教化众生如实修行者。以化余众生令入正道如实说法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功用智如实修行者。以作心行菩萨行功用智故。二者无功用行智如实修行者。菩萨于修道中住。以无作心行菩萨行无功用行智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分别诸地如实修行者。以善智慧方便故。二者善知诸地无差别方便如实修行者。以入一相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离诸地过如实修行者。以离二边故。二者善知地地转方便如实修行者。以修行善法不休息精进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故。又经言。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能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修行者。以善学一切法故。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转方便如实修行者。以证真如法如实知修行方便故。如经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

  经曰。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如实修行。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如实修行。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如实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为难。

  论曰。修行四种胜因。成就四种胜果及余如实修行故。彼胜果者诸如来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皆相应故。

  经曰。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善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汝所说。

  论曰。善哉者以不颠倒说法故。随顺如来所说法故。

  经曰。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论曰。有三种义是故欢喜。何等为三。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证知清净法体故。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净妙境界故。如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故。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

猜你喜欢
  新刻量处轻重仪序·道宣
  阿兰品第十五·马鸣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十·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八卷·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二卷·法宝
  卷第六·通云
  卷三·佚名
  卷六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佚名
  告全国佛教徒代表·太虚
  剩人和尚像·函可
  北山录卷第五·神清
  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第十三章 摩哂陀来岛·佚名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赞辞·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八·彭定求

        卷128_1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   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

  • 卷八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八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晚唐十四 崔涂【字礼仙光啓四年进士】 秋夕送友人 离心醉岂欢把酒强相寛世路须求达还家亦未安旅程愁算远江月坐吟残莫羡扁舟兴功成去不难 晩次修路僧 平尽不平处

  • 十集 一卷·钱德苍

    缀白裘十集序昔田文献狐白裘于秦,夜走函谷,人皆归功于客,而不知缀裘者,早与争能也。增损失宜,何取乎缀?连属有痕,又何藉乎缀?惟统寸长尺短,悉成无缝天衣。斯艺夺化工,而所缀之数,抑亦盈千累万矣。顾十也者,数之成也;缀底于十已足该

  • 北狩见闻录全文·曹勋

      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晨起,密报李石、周训、吴开、莫俦来奏事,即引对。石奏曰:“皇帝令起居上皇,缘金人坚欲上皇出郊,前次虽已得辞,今又请到南薰门厂舍拜表,乞皇帝归。若表到寨中,皇帝便可归内。金人意欲成本朝一段好

  • 第一百三十一回 启争端兵车络绎 肆辩论函电交驰·蔡东藩

      却说曹锳退回保定,吴佩孚大怒,立刻回明曹锟,要依法惩办。曹锟也很不以曹锳为然,惟因碍于手足之情,只好马虎一点,仅免去曹锳二十六师师长职,委张国熔继任。吴佩孚见内部一切已妥,便即分遣军队,向北前进。这时直方的军队,有

  • 七九四 军机大臣奏应进全书内四十五本俱经沾渍交兵部行查片·佚名

    七九四 军机大臣奏应进全书内四十五本俱经沾渍交兵部行查片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二十七日本日本报到来,所有应进四库全书五十本,又覆进书十五本,内四十五本俱经沾渍,想系途次遇雨所致。但沿途驰递木箱,因何不行小心遮护,致受

  •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汉初两位重要臣僚刘敬和叔孙通的合传。汉朝建朝初期,百端待举,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建设西汉政权中,刘敬和叔孙通从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合而为传。刘敬本姓娄,因去陇西戍守路

  • 武帝本纪·沈约

    武帝本纪(一)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弟楚元王交的后代。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疆,辟疆生陽城缪侯德,德生陽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陽城矨侯庆忌,庆忌生陽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东武城

  • ●皇朝通典卷三十·佚名

    職官八 ○職官八 鑾儀衞 △鑾儀衞【常衞事大臣 鑾儀使 五所冠軍使 馴象所冠軍使 旗手衞冠軍使 陪祀冠軍使 王事經歷 筆帖式】 鑾儀衞掌衞事大臣一人無定員 【 以王公滿洲蒙古武大臣管理】 鑾儀使三人 【 內二

  • 卷二十七·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七明 胡广等 撰缁衣第三十三【蓝田吕氏曰此篇大指言为上者言行好恶所以为民之所则效不可不愼也篇中有好贤如缁衣之言故以是名篇○朱子曰缁衣兼恶恶独以

  • 重建汉阳归元寺藏经阁碑·太虚

    汉阳与武昌、夏口,鼎峙而三,大江浩淼,实为雄镇!凄凄芳草,历历晴川,昔人雅歌,流风未替。中有归元寺者,左带大别,右挹汉水,诚要津之幽栖也。清初有白光明、主峰昆者,以昆季解绂戾止,诛茅开山,道风所播,蔚为丛林,旋又请颁龙藏,建阁庋之,大

  •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七·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尔时国主阿阇世王。与无数百千臣佐眷属。既至会已。睹诸胜相。乃至见彼金色童子。净月轮中光明皎洁。莲花台上安处其座。如云散空秋天满月。复如金幢其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论曰。已说菩萨功德势力分次说菩萨行差别分。  经曰。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定光明主天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一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一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敬礼如是大觉尊 

  • 释门归敬仪(卷下)·道宣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序曰。圣者立仪同法齐观。道宗乃异形敬毕通。备列群经无宜不用。如有乖轨乱伦自招殃咎。故违明诰罪深难宥。今生居叔世。代称滓浊烦惑日增。何时倾荡

  • 地藏菩萨十斋日·佚名

    一日童子下念定光如来不涂刀枪地狱持斋除罪四十劫。八日太子下念药师琉璃光佛不涂粪屎地狱持斋除罪三十劫。十四日察命下念贤劫千佛不涂镬汤地狱持斋除罪一千劫。十五日五道大将军下念阿弥陀佛不堕寒冰地狱持斋除罪二

  • 卷第二·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行正等编录住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语录崇祯甲申冬。师在天台景星岩。明州诸檀护请住雪窦资圣禅寺。越明年乙酉。本郡司理梦章罗公。邑侯虚谷顾公。督学侍

  • 地狱之旅·阿加莎·克里斯蒂

    《地狱之旅》(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又译作:不明目的地,目的地不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生涯中鲜有的惊险小说——这表明她不但善于创作侦探小说,而且擅长惊险小说。红发的希拉里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