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恶者障法品第十一之二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故恶魔於其长时勤作方便起诸障难。而令诸修菩萨法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汝今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出生诸佛一切智。从一切智而复出生诸佛正法。从诸佛法出生无量无数众生。诸佛以其方便智力。普令众生断诸烦恼。烦恼断故。彼诸恶魔伺不得便。由不得便作障难故。心生苦恼。以苦恼心是故长时勤作方便为诸难事。而令诸修菩萨法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复次须菩提,彼诸恶魔或作方便。於其初住大乘善男子前作如是言:汝所听受非真般若波罗蜜多。我有经法。是真般若波罗蜜多。汝当随我如是修学。须菩提。彼诸恶魔以是方便欲坏善法。而初住大乘善男子等。少智少信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其心怯弱为魔所摄。魔所摄故。即不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听受修习书持读诵。须菩提,此因缘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彼诸恶魔或时现身。作刍相以坏法心。妄修菩萨甚深胜行。而返於中以声闻果谓证实际。须菩提,此因缘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彼诸恶魔。以如是等种种方便。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作诸障难。不令有人书持读诵。是故修菩萨法者,常当觉知觉已远离。即起勇猛胜精进心。坚固安住正念正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譬如大珍宝聚。多有怨贼常欲伺求而为窃盗。何以故?珍宝难得价直无量。以是因缘多诸怨贼。今此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宝聚。亦复如是多诸障难。常有恶魔伺求其便。是故所有初住大乘善男子等。少智少信其心怯弱。於此甚深广大法中。不得听受修习书持读诵者,知彼皆是魔力所加。世尊,若复有人於如是等诸难事中。勇猛精进心不懈退。於此法门坚固修习书持读诵者,岂非诸佛神通威力所加持耶。

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人能於如是等诸难事中。得此法门听受修习书持读诵者,当知皆是诸佛如来神通威力共所护念。何以故?彼恶魔众虽复长时勤作方便。於此法门起诸难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长时勤作方便。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以威神力加持护念。

△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一

佛告须菩提,如世母人生育诸子。若一若十若百若千。忽於一时其母有疾。诸子各各勤求方便。多所疗治。咸作是念。云何令母速得远离风癀痰[W207]种种病苦。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轻安调適。云何令母饮食增进色力坚固。离诸苦受得大快乐。云何令母寿命长远久住世间。何以故?今我此身处於世间。从母所生生育甚难。以是因缘母恩为重。须菩提,所有十方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各各以其神通威力加持护念。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门。悲愍世间一切众生。普令得闻书持读诵。彼诸如来咸作是念。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久住世间。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离破坏相。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普令世间书持读诵宣通流布。使诸恶魔不得其便。须菩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於一切时勤作方便。称赞护念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一切智。从般若波罗蜜多真实出生。而此般若波罗蜜多。能示诸佛及能显示诸世间相。所有过去未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若已得若当得。皆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及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住世说法广为众生作利益者,亦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须菩提当知。三世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般若波罗蜜多能善出生。是故般若波罗蜜多。能示诸佛及能显示诸世间相。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而能显示世间相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当云何说为世间相。愿佛世尊广为开示。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佛说五蕴为世间相。所谓色受想行识。般若波罗蜜多显示如是相。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多示五蕴法为世间耶。佛告须菩提,当知般若波罗蜜多。显示五蕴坏无坏相。五蕴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何以故?彼空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无相无愿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法界自性亦无作无生坏无所坏。而此五蕴亦复如是,是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说般若波罗蜜多示世间相。

复次须菩提,如来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能随无量无数众生性悉如实知。云何如来如实知耶。所谓众生自性即如实性。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如来亦复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是故如来能随无量无数众生性皆如实知。由实了知众生性故。乃至无量无数众生一切心行亦如实知。以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心行故。是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示世间相。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摄心乱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摄心耶。所谓若集若散住法性中如实了知。若如实知是即了知众生摄心。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摄心。云何如来知众生乱心耶。所谓住法性中知心无相。心无相故即无尽无不荆若如实了知尽无尽相。是即了知众生乱心。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乱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尽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无尽心耶。须菩提,所谓知心无坏。心无坏故即心无生灭。无生灭故即无住无依。无有尽相犹如虚空广大无荆而心相亦然。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尽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染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染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染心如实相即非染心。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染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染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离染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染心自性。即离染心中无离染心相。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染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能缘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能缘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阿赖耶等诸能缘心。无能缘心相。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能缘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能取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能取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无所取相。取相离故即不可龋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能取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有漏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有漏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无分别。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有漏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无漏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无漏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自性即非心分。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漏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贪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贪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住贪即心不如实。若心如实即不住贪。於平等法中无贪心可得。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贪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贪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离贪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如实相。若贪若离贪俱不可得。由不可得故即无离贪心相。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贪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恚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恚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住空寂。离所缘相无诸分别。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恚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恚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离恚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法无二从真实生。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恚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痴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痴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心住於痴即心不如实。若心如实即不住於痴。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痴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痴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离痴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心有所著即心随痴相若心住如实即不随痴相。由如是故无离痴心相可得。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痴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过失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过失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心生过失即心不如实。若心如实即不生过失。於平等法中无过失心可得。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过失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过失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离过失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心有所著即过失随生。若心住如实即不生过失。由如是故无离过失心相可得。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过失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广心。云何如来知众生广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是心不增不减无住无著。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广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广心。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广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处所。无处所故即无起作亦无增广。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广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大心。云何如来知众生大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是心平等自性无差别。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大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大心。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大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来去。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大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量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无量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依止。无依止故即无限量。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量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现心。云何如来知众生现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诸心自性无所显现。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现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现心。云何如来知众生非现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形相自性离故。由性离故非现非不现。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现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胜上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胜上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若心住如实即无所生亦无所有是为胜上。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胜上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上心。云何如来知众生无上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所得离诸戏论。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上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定心。云何如来知众生定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是心平等。平等法中无定乱相,犹如虚空寂无所动。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定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定心。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定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无等等即心平等。心平等故而不可得非定心相。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定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解脱心。云何如来知众生解脱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众生自性解脱。彼众生性即解脱性。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解脱心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解脱心。云何如来知众生非解脱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心性无来无去无住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可得解脱性离即不可得非解脱相。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解脱心。

复次须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不可见心。云何如来知众生不可见心耶。须菩提,所谓了知彼众生心。无所生无所成。无分别无所龋离诸相不可见。慧眼天眼尚不能观。岂况肉眼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不可见心。

佛告须菩提,如是等诸心。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一一如实了知。以是义故。般若波罗蜜多而能显示诸世间相。

猜你喜欢
  莲华面经卷上(大乘修多罗藏)·佚名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佚名
  为追荐罗斯福总统告全国佛教徒电·太虚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六·佚名
  第九品 神足分别·佚名
  卷上·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欧阳竟无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慈宗要藏目录·太虚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枯崖圆悟
  佛说略教诫经·佚名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湛然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二齣·佚名

    第二十一齣 奸谋出使【粉蝶儿】〔淨冠带衆随上〕飮恨难消。鎭日萦吾怀抱。下官平章军国事衞三台的便是。前日淮阳刺史傅子虚。爲那奚奴上了辨本。我把他赴京听调。他如今已到京师。我意欲将他从重处置。人情甚是汹汹

  • 第一折·佚名

    (冲末扮钟离上,诗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贫遭覆姓钟离,名权,字云房,道号正阳子。因赴天斋已回,观见下方一道青气,冲于九霄。贫道观看多时,见洛阳梁园棚内,一伶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

  • 魏庆之词话·魏庆之

    晁无咎评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云:“世言柳耆卿之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唐人语,不减高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

  • 御选明诗卷三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二五言古诗十七周如磐采菊高秋凛风色百草递萎黄嘉彼东篱英参差裛露光采之不盈掬悠然倾我觞杖防寄事外仰视归鸟翔会心水木间独坐以徜徉袁世振春雪山中效欧阳体微阳滞幽谷未雪意先冷夜定松吼

  • 卷一·本纪第一·脱脱

        太祖上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耶律弥里人,德祖皇帝长子,母曰宣简皇后萧氏,唐咸通十三年生。初,母梦日堕怀中,有娠。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

  • 卷七·吴兢

    <史部,杂史类,贞观政要> 钦定四库全书 贞观政要卷七      唐 吴兢 撰 元 戈直 集论 崇儒学第二十七【凡六章】 太宗初践祚即於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令平声】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

  • ●卷第十四·胡三省

    【汉纪六】起阏逢困敦,尽重光协洽,凡八年。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公元前一七七年)①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②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③诏曰:&ldquo;前遣列侯之国,〔事见上卷上年。〕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

  •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列传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一百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尹桓。○尹桓军簿判书秀之孙也。 忠肃时拜护军。 忠惠立授代言。 忠肃在元复位党狱起囚桓于巡军夺告身杖流海岛遂亡入元。 桓尝与曹益淸执忠

  • 桑维翰传·欧阳修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容貌丑怪,身短而面长,常常对照镜子自己奇怪地说“: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当宰相。第一次考进士,主考官讨厌他的姓,说是桑、丧同音。有人劝他不必再考进士,可以用其他方法当官,维翰愤慨,就著《

  • 五年·佚名

    (壬申)五年大明隆慶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午,處士曺植卒。植字楗仲,其先昌寧人,家于三嘉縣。少時,豪勇不羈,自雄其才,爲文務奇古,謂科第功名可俯取。嘗與友人,讀《性理大全》,至許魯齋語:「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出則有爲;處則

  • 卷六·韩婴

    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齐桓公

  • 对于学生救国之商榷·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河南大学讲──二千年来在中国发挥的佛学,乃是中国民族性所含有之伟大特征的表现,与救国的三民主义可并行不悖。近来日本残暴的举动,及我国连年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真是很可忧虑的事体!而佛教以广大的慈悲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二八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如人种树。

  • 卷第六(现涅槃后事佛部第三)·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六(现涅槃后事佛部第三)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天人龙分舍利起塔一&middot;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二&middot;阿难问八万四千塔因三  &middot;弗沙蜜多罗王坏塔四&middot;天爱帝须王起塔请舍利及菩

  • 第十六章 大菩提树之受纳·佚名

    彼时刹帝利[阿育]武装四部大军,奉持如来之三菩提树而去。(一)刹帝利越三王国、宾陀林山,过大森林,到达海边。(二)为比丘尼僧伽先头之四部大军,奉持最上之菩提树而进入大海。(三)[菩提树之]离去海边,[闻得][天]上诸天之伎乐,在下人之[伎乐]四

  •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王鸿绪

    诗经注本。二十一卷,《诗序》一卷。清王鸿绪等奉敕编。始于康熙末年,成于雍正五年(1727)。编者在序言中提出:“《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实际上代表了康熙王朝官方的评价。此书的编辑,“皆以朱子

  • 诸法最上王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与《佛说诸法勇王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