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1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此也。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其分职,考其事业,较其官能,莫不理法,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如是、则持厚者进,而佞谄者止,贪戾者退,而廉洁者起。周制曰:“先时者、死无赦;不及时者、死无赦。”人习事而因,人之事,使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错也。故曰: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则群下百吏莫不脩己然后敢安仕,成能然后敢受职,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奸宄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则不可加矣。诗曰:“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境而善之,曰:“由恭敬以信矣。”入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宽矣。”至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入其境,田畴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其民不偷。其庭甚闲,此明察以断,故民不扰也。”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然后命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饰车骈马,皆有罚。故民虽有余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德,则无所用。故皆兴仁义而贱财利,贱财利则不争,不争则强不陵弱,众不暴寡,是君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乱斯止矣。诗曰:“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天下之辩,有三至五胜,而辞置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输公通意,扬其所谓,使人预知焉,不务相迷也。是以辩者不失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故辩可观也。夫繁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数譬以相移,外人之身,使不得反其意,则论便然后害生也。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谓之隐;外意外身,谓之讳;几廉倚跌,谓之移;指缘谬辞,谓之苟;四者所不为也,故理可同睹也。夫隐讳移苟,争言竞为而后息,不能无害其为君子也,故君子不为也。论语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吾语子:“夫服人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幽人;勇猛强武不以侵人;齐给便捷,不以欺诬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遇君则修臣下之义,出乡则脩长幼之义,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遇少而贱者则修告道宽裕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旷然而天地苞万物也。如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诗曰:“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仁者必敬其人。敬其人有道,遇贤者则爱亲而敬之,遇不肖者则畏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之质也。仁以为质,义以为理,开口无不可以为人法式者。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不以诚立,虽立不久矣;诚未着而好言,虽言不信矣。美材也,而不闻君子之道,隐小物以害大物者,灾必及身矣。”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民劳思佚,治暴思仁,刑危思安,国乱思天。诗曰:“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问者曰:“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得失,不知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 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 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不以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失贤人者如此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故先生者、当年霸,楚庄王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复,宋昭公是也。不生者、死中野,为虎狼所食,郭君是也。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诗曰:“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田常弑简公,乃盟于国人,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他曰:“古之事君者、死其君之事。舍君以全亲,非忠也;舍亲以死君之事,非孝也;他则不能。然不盟,是杀吾亲也,从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呜呼!生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1乃进盟,以免父母;退伏剑,以死其君。闻之者曰:“君子哉!安之命矣1诗曰:“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石先生之谓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此言困而不见据贤人者也。昔者、秦缪公困于殽,疾据五羖大夫、蹇叔、公孙友而小霸。晋文困于骊氏,疾据咎犯、赵衰、介子推而遂为君。越王勾践困于会稽,疾据范蠡、大夫种、而霸南国。齐桓公困于长勺,疾据管仲、宁戚、隰朋,而匡天下。此皆困而知疾据贤人者也。夫困而不知疾据贤人,而不亡者、未尝有之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

孟子说齐宣王而不说。淳于髡侍,孟子曰:“今日说公之君,公之君不说,意者、其未知善之为善乎?”淳于髡曰:“夫子亦诚无善耳。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鱼马犹知善之为善,而况君人者也。”孟子曰:“夫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髡曰:“不然。昔者、揖封生高商,齐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夫子苟贤,居鲁而鲁国之削,何也?”孟子曰:“不用贤,削何有也!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士不居污世。夫蓻、冬至必雕,吾亦时矣。”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非遭雕世者欤!

孔子曰:“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1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

王者必立牧,方二人,使窥远牧众也。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有狱讼而不平其冤,失贤而不举者、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噫!朕之政教有不得尔者邪?何如乃有饥寒而不得衣食,有狱讼而不平其冤、失贤而不举。”然后其君退,而与其卿大夫谋之。远方之民闻之,皆曰:“诚天子也!夫我居之僻,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1故牧者所以开四目、通四聪也。诗曰:“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此之谓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左把茅旌,右执鸾刀以进,言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大褐,使大国之君沛焉,远辱至此。”庄王曰:“君子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也,而微至乎此。”庄王受节,左右麾楚军,退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

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大夫死者数人,厮役者数百人,今克而弗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1庄王曰:“吾闻:古者杅不穿,皮不蠹,不出于四方,以是君子之重礼而贱财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以从而不舍,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于天下,灾及吾身,何取之有?”既、晋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

晋、强国也,道近兵锐,楚师奄罢,君其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乃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桴而鼓之,晋师大败,士卒奔者争舟,而指可掬也。庄王曰:“噫!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乃退楚师,以佚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道谀也;正言直行,指人之过,非毁疵也;诎柔顺从,刚强猛毅,与物周流,道德不外。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卫灵公昼寝而起,志气益衰,使人驰召勇士公孙悁,道遭行人卜商,卜商曰:“何驱之疾也?”对曰:“公昼寝而起,使我召勇士公孙悁。”子夏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 ”御者曰:“可。”子夏曰:“载我而反。”至,君曰:“使子召勇士,何为召儒?”使者曰:“行人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臣曰:‘可。’即载与来。”君曰:“诺。延先生上,趣召公孙悁。”至,入门杖剑疾呼曰:“商下,我存若头。”子夏顾咄之,曰:“咄!内剑,吾将与若言勇。”于是、君令内剑而上。子夏曰:“来、吾尝与子从君而西,见赵简子,简子披发杖矛而见我君,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诸侯相见,不宜不朝服,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使反朝服,而见吾君,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一矣。又与子从君而东至阿,遭齐君重●而坐,吾君单●而坐,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礼、诸侯相见,不宜相临。’以庶揄其一●而去之者、子耶?我耶?” 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二矣。又与子从君于囿中,于是两寇肩逐我君,拔矛下格而还。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三矣。所贵为士者、上摄万乘,下不敢敖乎匹夫;外立节矜,而敌不侵扰;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君子之所致贵也。若夫以长掩短,以众暴寡,凌轹无罪之民,而成威于闾巷之间者、是士之甚毒,而君子之所致恶也,众之所诛锄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夫何以论勇于人主之前哉1于是灵公避席抑手曰:“寡人虽不敏,请从先生之勇。”诗曰:“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卜先生也。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君子为民父母何如?曰:“君子者、貌恭而行肆,身俭而施博,故不肖者不能逮也。殖尽于己,而区略于人,故可尽身而事也。笃爱而不夺,厚施而不伐;见人有善,欣然乐之;见人不善,惕然掩之;有其过而兼包之;授衣以最,授食以多;法下易由,事寡易为;是以中立而为人父母也。筑城而居之,别田而养之,立学以教之,使人知亲尊,亲尊故为父服斩缞三年,为君亦服斩缞三年,为民父母之谓也。”

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单而交不结;约契盟誓,则约定而反无日;割国之强乘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顺,其侵之愈甚,必致宝单国举而后已,虽左尧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免者也。故非有圣人之道,持以巧敏拜请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故明君不道也。必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下,然后礼义节奏齐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平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薰炙之,威强足以一齐之,则拱揖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如赤子归慈母者、何也?仁形义立,教诚爱深故。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昔者、赵简子薨而未葬,中牟畔之,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次之,围未匝,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者、是天助之也,君曷为而退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使其城,然后攻之。 ”中牟闻其义而请降。曰:“善哉!襄子之谓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威有三术: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不可不审察也。何谓道德之威?曰:“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刑;如是、则百姓贵之如帝王,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加而威行,是道德之威也。”何谓暴察之威?曰:“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非也暴,其诛不服也繁审,其刑罚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如雷击之,如墙压之;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执拘则聚,远闻则散,非劫之以刑势,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是暴察之威也。”何谓狂妄之威?曰:“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哗,则从而放执于刑灼;不和人心,悖逆天理;是以水旱为之不时,年谷以之不升;百姓上困于暴乱之患,而下穷衣食之用,愁哀而无所告诉,比周愤溃以离上,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是狂妄之威也。夫道德之威成乎众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故威名同而吉凶之效远矣,故不可不审察也。” 诗曰:“昊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1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平公曰:“吾食客门左千人,门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吾可谓不好士乎?”盍胥对曰:“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今君之食客,门左门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其中矣,将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1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猜你喜欢
  读书续録卷九·薛瑄
  大学章句序·景星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孔子
  第七章 21·辜鸿铭
  第七章 12·辜鸿铭
  卷七·毛奇龄
  卷二十八·李明复
  卷十一·冯复京
  三正考卷一·吴鼐
  书传卷二·苏轼
  卷二·朱倬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菩提資糧論大科·欧阳竟无
  卷三十七·赜藏主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二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次韵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钱不至 主簿看梅落雪中闺人应赋首飞蓬【诗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问安儿女音书少【礼记文王世子问内?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孟郊

  • 卷一百十·表第五上·三公表·宋濂

        ◎三公表   

  • 卷七 前赵录七·崔鸿

    刘曜下 光初九年春三月曜立刘氏为皇后遣将军康平冦魏兴及南阳石勒将石他自雁门出上郡袭安国将军北羌王盆句除俘三千余落获牛马羊百余万而去曜大怒投袂而起即日次于渭城遣中山王岳追之曜进次富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七·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二十七◆典谟记二十七世宗肃皇帝六○世宗肃皇帝六三十六年正月乙卯朔命朱希忠摄拜天玄极殿羣臣朢朝奉天门上曰景元祝典已诏诸司停封九日顷者朕受寒侵仰事上玄礼不可减其增修七

  • 第一篇 关外经营时·佚名

    ○第一章 奴儿哈赤畏假都督奴儿哈赤之建元天命也,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越一载,始书“七大恨”告天,以与明为仇。然其未建元之前,尚视明帝如在天上,明臣如在云汉,不敢与较,观于待明之假都督可见矣。初,满洲每岁必贡蜜于明,兼开蜜

  •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史纠卷五·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宋史孝宗帝纪帝纪之谬莫过孝宗姑举大臣之书薨者言之干道六年既书辛次膺薨淳熙八年复书辛次膺罢淳熙元年二月既书虞允文薨淳熙八年八月复书以敷文阁学士虞允文为兵部尚书淳熙五年七月既书李显忠薨淳熙八

  • 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范晔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游冠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 方山冠 巧士冠却非冠 却敌冠 樊哙冠 术氏冠 鹖冠 帻 佩 刀印 黄赤绶 赤绶 绿绶 紫绶 青绶 黑绶 黄绶青绀纶 后夫人服上古穴居而野处,衣

  • 长孙晟传·魏徵

    长孙晟,字季晟,生性通敏,略涉书史,善于骑射,矫捷过人。 当时周朝崇尚武艺,贵族子弟都因有武艺而觉得了不起,每每与他骑马射箭,那些人都在他之下。 十八岁,任司卫上士,初不出名,人们还不认识他。 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于是

  • 姚广孝传·张廷玉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十四岁时,他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字斯道,奉事道士席应真,获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道衍曾游历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见到他后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道衍听后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八十·钱若水

    起至道三年正月,尽山陵丙寅,朔,上不受朝,群臣诣阁门拜表称贺。丁卯、癸酉,并辍视朝,以 孝章皇后启櫕并发引故也。群臣诣阁奉慰。丙子,以户部侍郎温中 舒礼部侍郎王化基并守本官参知政事给事中李 惟清同知枢密院事以给事中参

  • 九年·佚名

    戊申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獻納尹衡聖啓:「年年溫幸,恩賞繁濫,前因臺啓,所授官資皆已還收。今此諸臣賞格,請一倂還收。」上不從。○上敎曰:「初冬間,許判府事疾病連綿,俄出差路,予以爲喜。今寒威已盡,春和漸生,未聞平否,予用慮念。

  • 卷二十六(成三年,尽十年)·孔颖达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宋、卫未葬,而称爵以接邻国,非礼也。)[疏]注“宋卫”至“礼也”。○正义曰:僖九年传曰“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公侯曰子”。传因未葬而发在丧之例。

  • 卷四·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义疑卷四华亭吴浩撰左传隐公春王正月晋杜元凯解左氏春秋谓周改时且改月良然按桓公四年春公狩于郎冬猎曰狩而传曰书时是周之春即夏之冬也僖公五年春王正月日南至葢十一月一日冬至也成公元年书春无氷

  •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分别法施品第十三菩萨于财施应如是修学又应修学法施如说众施法施最智者应修行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谓法施。是施智者所应行。问曰。何故但言智

  • 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佚名

    《洞真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无上秘要》卷四七引「洞真玉清隐书四卷八诀」;《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玄玉清隐书四卷」,当即此书。原书有四卷八篇,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但

  •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又称数珠功德经、校量数珠功德经、曼殊数珠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乃说明持数珠之功德,与唐代宝思惟所译之校量数珠功德经同本。首先曼殊师利依数珠之种类,宣说福分利益之差别,并赞叹菩提

  • 华严经文义纲目·法藏

    全一卷。唐代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大方广佛华严八会纲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内容系开立十门以述说华严经之大要,即:(一)辨教起所因,(二)释经题目,(三)明经宗趣,(四)说经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