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

蒙庵聪禅师

尝归福州。谒木庵於乾元。木庵问曰。莫是聪侍者么。蒙庵称名未竟。木庵曰。此事非聪明智慧之所能辩。如何。蒙庵曰。通身是口吐不出。曰。中毒了也。蒙庵曰。莫掩彩他。曰。且坐吃茶。茶罢。木庵又曰。须知此事不在方册上。不在口皮边。蒙庵曰。毕竟在什么处。曰。铁蒺藜当面掷。蒙庵曰。大好不在口皮边。庵便打。蒙庵喝一喝而出。蒙庵既得法於其落发师光晦庵。以大父事雪堂。复谒木庵於乾元。见密庵於乌巨.水庵於净慈.谁庵於高亭。始深彻渊奥。是未尝一日无师友也。欲其法道不昌。可乎。

无准佛鉴范禅师

曰。木平参洛浦。便致一问云。一沤未发时如何。浦云。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平不契。却往问盘龙。一沤未发时如何。龙云。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木平便悟去。后来云峰悦和尚拈云。木平若向洛浦言下悟去。犹较些子。后来不合向盘龙死水里浸杀。住后。有问。如何是木平。平云。不劳斤斧。果然只坐在这里。你道他恁么说话。意在於何。多见兄弟往往商量。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便是死水。如何是木平。不劳斤斧。所以坐在遮里。若恁么会去。驴年也未梦见在。遮里须觑见他古人一些子得人憎处始得。佛鉴此语。发药学者不浅。晚年倡中峰之道於双径。机用迅驶。如击石火。闪电光。即此语也。不惟英隽鳞集 今上皇帝亦思问道。绍定六年七月十五日御修政殿。引见说法。赐徽号.金襕。亦此语也。岂有他术哉。

伊岩玉禅师

严州人。初称名儒。有笃行。中年厌习举业。专究洛学。忽曰。是不可以了吾事。遂裂缝掖。剃须。发学出世法。登径山。谒老佛心而师事之。久无所契。复往见痴钝于雪窦。依止三年。一日。忽明得即心即佛话。故有无毛鹞子贴天飞。千山万山高突兀之句。尝看刘元城语录云。所谓禅一字。於六经中有此理。但不谓之禅尔。及达磨西来。此话大行。据此事不容言。则夫子不答是也。且西来意不必问。而话亦不必答。向上老和尚好玩弄人。故以不答答之。所谓栢树子者。乃系驴橛也。后人不知。只守了树。寻祖师西来意。可一笑也。读至此处。曰。若是当时得听此语。这里正好与一锥。

真源日禅师

曰。冯侍郎济川.张侍郎子韶。问道於径山妙喜禅师。师问。隔物不见道时如何。子韶对之曰。今日亲睹慈颜。妙喜云。隔。子韶云。虽然如是。瞒他一点不得。妙喜却问济川。对之曰。不较多。妙喜曰。二公对答非不亲切。但未见道。如有一物顿在卧房里。只隔一重壁。为什么不见。禅和子说道理。便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隔个什么。饶你眼似铜铃。也须是悟始得。又曰。禅和子担板。才下得转语。未能依俙彷佛。便言我百了千当。余顷见佛智老人亦曰。妙喜横说竖说。切中今时之病。近来欺世盗名。未得谓得。递相狐媚。更相印受。视东山直下。不为佛法罪人者几希。斯言学者并宜识之。

东山源禅师

曰。往年出岭。初上径山。其时枯禅做首座立僧。破庵西堂挂牌。一时龙象毕集。如石田.无准皆同在众寮。破庵寻当室中偏爱举。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如何是其中事。亦曾去请益。他一词不措。临起单。却作一颂相送云。换骨抽筋一句。只欠点头自许。若能自解知非。便见平吞海宇。个便是为人抽了钉。拔却楔。自此过平江灵岩见痴钝。时茂业海做前堂立僧。今大慈笑翁.育王大梦。皆在彼中同住。丛席甚盛。痴钝常云。询佛灯四十九日夜抱露柱悟去。次上蒋山。见淛翁。因室中举即心是佛。下语云。抱桥柱澡洗。翁云。有什么快活。下语云。请和尚放下着。被他打出。后复见岩云巢.皎中庵。上衢州祥符。见杀六岩。历扣二十余员知识。看来无出应庵下儿孙直截紧峭。所以宗枝繁衍。乌虖。东山於悟门虽大廓彻。犹如先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真源日禅师

曰。雪巢和尚入室。问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那个是你心。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向甚处见六祖。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什么动。发明临济之奥旨。证验衲子之眼目。如运斧临风之手。其妙在於一斫尔。雪巢当金虏之乱。曾与大慧同渡江者。大慧笠中藏一金钗为路费。时时视之。雪巢伺其不意。取而投诸江。大慧愧谢。与之结交。真源嗣雪巢。以草堂为大父。故平生语言挺校。有父祖风烈。

隆首座

号南山叟。清源南安人也。壮岁游方。多见尊宿。罢参后。礼业海塔。偈曰。业父煎熬业海乾。尚余劫石影团团。我来笑罢吞声哭。昔日船从此处翻。扫痴钝塔。偈曰。生苕帚柄背时货。树倒藤枯旧阵图。一代年来低一代。灼然邪法实难扶。南山与无隐.双杉.荆叟同侍痴钝为最久。

西蜀保福晦嵓晖禅师

通泉白氏子。尝与肇诺庵.道谷源.开掩室同参松源。密契真要。归里三主道场。远近敬乡。道化益盛。散夏小参云。大智洞明。十方融会。骑声盖色。迈古超今。不可以寂默通。不可以语言造。是以大觉世尊於摩竭提国三七日中无启口处。及至四棱蹋地。尽力提持。只道得个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恁么揭示。譬若断崖落石相似。看者不容眨眼。除是一念知非。前后际断。全体担荷得去。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会。灵山俨然未散。如是时时禁足。念念护生。又何必九十日中无绳自缚。然虽如是。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语悉类此。痴绝在蒋山题其录云。大随和尚道。我参七十余员善知识。具大眼目者。只得一二。其他皆具正知见。予三十年前在丛林中与晦嵓游。当时具大眼目者。惟老松源一人而已。岁次庚寅仲秋。其徒宝日携主东林提唱之语。乞予编次。由是开帙纵观。一字一句。造次[真*真]沛。皆有从上大眼目体裁。非徒从事於语言之末。是知松源之道尽在是矣。乌虖。去古既远。师法益坏。正知见者艰其人。大眼目者可知矣。晦嵓虽话行於吾蜀。此录流播江湖。是可为斯道之歃盟。若善观者。始信吾言之不妄。痴绝亦有所激而云。

福州圣泉岊翁淳禅师

天姿轩特。尝坐夏雪峰。值重架鳌山阁。作偈曰。夜半天崩地陷休。一茎草上现琼楼。侬虽先后不同步。月幌风棂一样愁。时竞传诵。云巢.无准向尝与同行。皆诚敬心服。丛林间。禅者与决可否。议论锋发。戏以禅判官呼之。

潭州大沩泉山初禅师

字子愚。泉州陈氏子。始业儒。称乡先生。后因看赵州语有省。剃发受具。遍参知识。为永木庵高弟。尝记里之承天寺僧堂云。承天大僧堂再造。百余岁。外严中蠧。人莫知者。住持了空揣其坏而新之。施者乐。役者悦。不半年而成。拥以照堂。明楼在前。任其劳者道本从贲。经始於秋。迄事於冬。了空於是涓辰率徒入而居焉。寔嘉定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也。比丘太初记。仅九十二字。西山真公典是郡。见而喜。后在湖南。专书招之。住沩山二十年而寂。

啸岩蔚禅师

示众云。一年三百六十日。今朝恰是结交时。且道天衣将甚与人分岁。拈拄杖云。一不做。二不休。烂烹石虎。活剥泥牛。已是满盘钉出了也。卓拄杖云。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是粘牙带齿汉。应笑家风冷淡。一咬见骨底。自然乐以志忧。虽然如是。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啸岩语言如嵇康。长七尺八寸。美音气。好容色。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也。乌虖。可不敬哉。

痴绝冲禅师

曰。予绍熙壬子出峡。夏於公安二圣。时松源倡密庵之道於饶之荐福。旱叹艰於着众。适西湖妙果虚席。松源举云居首座曹源应选。亦密庵之嗣也。听其入门提倡有省。遂投诚而住。未几。归侍司。甲寅夏。曹源有信上龟峰之命。复从其行。留三年出淛。松源由虎丘而迁灵隐。遁庵住华藏。肯堂住净慈。皆往从之。松源在灵隐。门庭孤峻。八阅月而后得归堂。凡求挂搭。必呵斥不得亲。一日。忽曰。我八字打开挂搭。他自是蹉过了。当下始知昔在龟峰三年。曹源怒骂嬉笑。皆为人之方便也。自此不疑天下老宿。到与不到。瞒我不得。已而随缘放矌。曹源顺寂后二十年。为人推出。瓣香不敢忘。凡六处所聚。兄弟不可谓无。只是用翳睛法者少。苦哉。吾宗丧矣。今年八十二。时节将至。扶病执笔。直叙得法之由。刻诸龛阴。以昭至信。淳佑十年庚戌岁也。乌虖痴绝世谓其机用如盘珠者。且能益铲光彩。於其师殁后二十年方瑞世。真所谓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搏九万可立而俟也。名字不肯入他人夹袋中。其识又过人。所以声轰一世。起中峰之道。亦验在此矣。晚以吾宗丧矣为忧。闻此得不为痛心者哉。

绝照鉴禅师

因淛归者上堂云。相别一何久。相逢只旧时。眉毛分八字。鼻孔大头垂。诸方锅儿大小。杓柄短长。直是瞒他一点不得。且道镇州罗卜头。无底篮盛得几个。喝一喝。放待冷来看。上堂云。古佛与露柱。相交第几机。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金刚与土地神揩背。一擦骨出。可谓家贫犹自可。路贫愁杀人。汝诸人仰面看天。开口取气。无非这个消息。因甚不觉不知。若也知去。三世诸佛无容身之地。苟或未然。乾元留取口吃饭。卓拄杖。下座。大抵宗师家吐露。自是逈别。虽然。须是离言说相。方见老绝照用处。

石田熏禅师

初到潭州。礼石霜雷迁塔。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名由此彰。见破庵於苏之穹窿。闻室中举世尊拈花。答曰。焦砖打着连底冻。赤眼撞着火柴头。庵奇之。石田尝拈僧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的意。云巢.痴绝为击节。传至径山老佛心。亦云。老僧只得避路。

真净大师德英

建溪杨文公亿五世女孙。性聪善传会。依达庵。於其四威仪中有悟入。径上径山投佛照。应对如飞蓬随风。照许以为再来毒种。后说法於苏之朱明。委蜕于常之净惠。自赞云。自赞赞不出。自画画不成。有个本来相。如何呈似人。活泼泼。本无生。鼻孔依然搭上唇。丛林传之。痴绝跋其录行世。

月窟清禅师

福州福清人也。少长因睹乡闾者焚化。乃曰。我愿作佛。终不为猛火所烧。父母讶之。十四岁许以出家。往湖州何山。复庵知为法器。俾落发受具。久无所证。不遑宁息。一夜。见僧堂中放琉璃灯省彻。述偈曰。琉璃放下又放起。一点光明常不已。若人识得这光明。姐姐元来是阿姊。谒遁庵于华藏。值开室。欣跃而进。复旋踵曰。我是无罪人。不入这地狱。后与遁庵酬酢。水乳相合。嘉定间。江右宪使陈公贵谦以临汝天宁延之。及赴何山请。道声益着。平生气尚刚介。厌偷合苟容。多面折人。丛林为之肃整。此卫护大法者所当然也。

清烈庵主

天台人。居临安余杭县湖西山洃氏庵。年已九十。昏瞳眊瞀。昼夜惟枯坐。将示寂。具蔬饭。会村落百余人。叙相诀语。同诣山头。引手长揖。入龛趺坐。说偈云。这汉无知。说是说非。拳头竖起。佛也难窥。化火自焚。由顶.两肘.两膝。五处炽然而起。三昧火光。五色璀璨。坚固舍利不可胜计。宝所山主能详言之。乌虖。净性心宗。常光炽然。无坏无杂。周遍法界。故烈公游戏死生之际。如此奇特。岂非平生履践之明验欤。抑提多迦.婆须蜜之发现欤。

诺庵元肇禅师

师范有规。精一於道。因雪上堂云。普贤昨夜呈丑。一片寒光如昼。可怜妙用些儿。引得石人失笑。且道笑个什么。金乌飞上栏干。看你一场漏逗。颂仲冬严寒年年事云。野老年来解放怀。儿孙更以酒相陪。只知好景长时在。不觉老从头上来。无愧於师矣。昔诺庵与开掩室结伴参松源。源亦不倦针札。故尽得其妙。是不可无贤师友也。足为后学法。

汉阳军凤栖古月祖照禅师

生缘东川广安赵氏。礼祥甫山主为落发师。敏而疾见。遍游讲肆。所至夺席。忽弃所习。历闽而浙。依肯堂。明得狗子无佛性话。后入破庵室。见其作直视势。乃咄云。野狐精。破庵劈耳一掌云。毕历不是者个道理。又应声曰。野狐精。破庵又与一掌。示以偈云。一掌几曾知痛痒。回头转脑口喃喃。直饶舌似风雷疾。也落机前第二三。照嘉定间出世唐兴圣果。后在凤栖室中。垂三句验学者。一.和烟钓月句。颂云。烟水茫茫钓艇横。日盈月昃未容分。谢郎不是丝纶客。争免时人错见闻。二.截水停轮句。颂云。正眼豁开天地窄。机轮停处海涛乾。等闲拶出骊珠现。无限邪魔心胆寒。三.不入驴耳句。颂云。侬家一句分三句。见马逢牛举似伊。只此更无亲切处。眼中闻得始应知。顺世时。以后事嘱侍郎杨公恢曰。微子孰有知予之心者。杨公为之嗟唶辍食。特叙其语。谓脊骨之硬。不减破庵。

寒斋林公公遇

晚年遗外世俗。造入宗门。斋傍有隙地。架草庵以延少林诚公。而风日佳时必过之。二子同合侍立。听其谈论。余间与果藏主到庵。亦窃预焉。淳佑丙午九月。公以疾卒于家。且书偈云。五十八年熟睡。且喜今朝瞥地。试将老眼摩挲。只这阿底便是。张横渠亦云。学者但养心识明净。自然可见生死存亡。胸中莹然无疑。寒翁得之矣。

龙溪闻禅师

初游方。到南康诣云居。至半岭。笠头为风掀。沿岭而下。寻至笠所。有省。住常之保安。孤硬清约。僧问。如何是和尚为人底句。溪曰。鹁鸠树上啼。僧曰。某甲不会。溪曰。鼓已响。堂前吃饭去。无准谓径而直。简而峭者也。顷龙溪道重一方。衲子向臻堂中。被位鳞次。夏丁旱。未解制。多起单。溪曰。莫道诸人拄杖子[跳-兆+孛]跳。后五日。山僧拄杖子亦[跳-兆+孛]跳。越五日。沐浴升堂。归方丈坐亡。茶毗。迸设利五色者莫计。保安耆宿云。岊翁淳禅师。福之石岊人。赋性好奖称人善。晚进必悉力荐藉。未开法时。妙语已遍丛林。住庆成。踞室云。这里打开。那边塞路。因甚如此。活膏肓起必死。谢道旧云。剑池边。松峰下。几回同步至悬崖。牵得驴儿唤作马。喝云。是何话霸。又云。二月初一。好个消息。桃花煞红。李花煞白。剑池边杨大伯。笑中打失拦腰白。直至如今寻不得。喝云。有甚交涉。又云。冷坐守枯椿。没转身底。多是违时失候。一回寒彻骨。亲畅快底。十分和气春风。衲僧家两眼如铃。嗔斗诟地。玩弄神机。风云自异。尽教酹酒烧钱。低头贺岁。风萧萧。叶飘飘。墙头桑条动。柳条最苦。北禅唱村田乐。烹露地牛。波波挈挈。怎奈伊何。惹得人收皮角。笑里藏刀。咄。清平世界不用干戈。诵此如饮玉饴。自然使薄浆荇。於戏。枯禅可谓得其传矣。了知法乳一源无异味也。

辟支岩主立坚

三山渔溪人也。初以双线为活。倐省觉。入应林山中。休粮居于大树下。妻子追捕之急。遂剪发过莆之囊山辟支岩遁焉。后亦从檀施为僧。淳佑间。郡守林侯希逸延以龟山陈沈二禅道场。迫而后就。未几思旧岩。与同道书云。夫称住持者。作众楷抚。代佛扬化。素无道德言行之誉。未知仁义礼法之由。草座麻衣。木食磵饮。且以为愧。推向人前。实何以堪。拂衣径归。坚之出处。於缁林亦有助云。

东谷光禅师

风神清拔。有精识。见祚明极。与实斋蒋公为法喜之游。蒋录西庵三偈。以寄和酬云。莫道西庵小。了无边与表。还他亲到来。一一方分晓。莫道西庵静。铁牛吼声震。露柱与灯笼。点头相共应。莫道西庵穷。吞空复吐空。相逢金粟老。臈月鼓春风。住灵隐已。罢勌溘然矣。东涧汤公汉祭以文曰。维东谷师。昂然鹤质。作冷泉主。曾不多日。示病已早。示灭何疾。我虽乍识。开口吐实。问讯殷勤。迹踈情密。忽遣手书.古画.名笔。聿来告行。览之自失。谛观点画。宛然遒逸。是过量人。生死齐一。而我凡情。悲涕为出。雪满湖山。羸马难叱。聊持瓣香。往吊其室。一时讲道。相往来皆名公卿。是曰同人于门。

蒺藜昙禅师

初居湖州普济。荒寂如传舍。夙夜自对圣僧坐禅。凡九年。后住苏之穹隆。门风愈高峻。鲜有入者。室中常云。穹隆有句子。衲子下语不下语。一例打骂。无准时在会中为藏主。少忤被趂出。且曰。教他住径山。却来见老僧。后无准住径山。因遗漏行丐吴门。蒺藜犹在虎丘。二老相见抚掌大笑。

镇江府金山掩室开禅师

成都人也。遍历讲肆。忽然不乐。欲出岭了大事。枢使安公亦勉以偈曰。吾有大患为有身。是身假合亦非真。维摩示病元非病。好向南方更问津。室抵番阳东湖。值松源开室。闻举。明眼衲僧。因什么失却鼻孔。言下领解。一日。连案僧见其看经。问曰。向后得座披衣。如何为人。室将经度与僧。僧将经掷于案。室复取。朗声诵。僧休去。嘉泰辛酉。始赴庐山云居请。未几。勑补金山。如蓝田法语。皆参禅捷径。平生所接人。独得佛海。大昌松源之道。

双杉元禅师

踞室云。报恩方丈百无一有。赢得为人推门入臼。示众云。衲僧家不知月之大小。岁之闰余。吃着三角粽子。便道是端午。忽被报恩移上一曰。背他只管半疑半信。今朝依旧点盏茶与伊湿口。蓦然咬破菖蒲。出身冷汗。失声道哑。福建子激恼杀人。大众。这个岂不是通灵药。三十年后。切忌拈却。尝入三门云。闹市门头有个入处。只为诸人见顽了也。新长老因行不妨掉臂。顾视大众云。随我来也。双杉只据目前。信手拈来。无非耆黄妙剂。换骨法。起死方。何必他觅哉。

荆叟珏禅师

作夏灵岩。时痴钝俾其看狗子无佛性话。言下领旨。因与潜无隐通吐。无隐曰。是则是。只是命根未断。更须出去见人始得。且嘱其谒淳庵。叟至华藏。半年无所得。一日。忽闻火板响。凝滞释然。告於淳庵。庵即鸣鼓开室。叟趋入。庵问。如何是佛。叟曰。野花开满路。问。如何是法。叟曰。私酒醉人多。问。如何是僧。叟曰。钵盂口向天。庵曰。未在。出去。后叟在痴钝室中。闻举如何是佛。震声答曰。烂冬瓜。且述偈曰。如何是佛烂冬瓜。咬着氷霜透齿牙。根蒂虽然无窖子。一年一度一开花。荆叟处众时。得无隐.双杉力尤多。

福州雪峰北山信禅师

本州人。性方严。机迅敏。初学见之。应对多失。次在鼓山。时有僧相看。山问。近离甚处。僧曰。西禅。山曰。西禅有何言句。僧曰。话堕也。山曰。你甚处学得遮些子来。僧曰。今日不合触忤和尚。山拈拄杖便打。僧夺拄杖。轩渠大笑而出。遂请吃茶。传是老宣首座去矣。初。北山同月窟过浙。见遁庵於华藏。月窟先有契证。故山得咨决之。后归里。访明晦室。分座鼓山。漳守赵公以夫闻其道。以南寺招之。山逊谢曰。公闻之过。使三反。乃行。开堂为同行月窟拈香。时论高之。

枯禅镜禅师

天资淡薄。一无嗜好。惟与衲子提撕。敲磕不倦。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枯禅拍禅床一下。今人吐露语言。千百皆不能得到前辈地位。且利害在什么处。会么。

痴绝冲禅师

尝赴福州雪峰请。与尚书陈公韡有宿素之雅。招饭私第。以项王像求赞。即拈笔书云。拔山非力。盖世非气。八千子弟。同谋共济。人皆谓天下大器。不可以力争。必先仁义。殊不知天假其手。以诛暴秦。然后使宽仁爱人者之为帝。吁。其亦有补於斯世。公大奇之。痴绝慧辩恢廓。此特绪余尔。

介石朋禅师

秦溪人。性高简。僧曰。宝剑未出匣时如何。答曰。杜鹃啼处花狼藉。僧曰。出匣后如何。答曰。令人长忆李将军。僧曰。出与未出时如何。答曰。剑去久矣。汝方刻舟。解夏夜参云。九旬禁足。网禽宿巢。三月安居。驱狐守冢。向生杀不到处。见三头六臂。掀翻圆觉伽蓝。犹是抱桩打泊浮。云黄山前。双梼树下。九十日内。风以时。雨以时。二六时中。少不添。多不减。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安居。时时自恣。圆者自圆。方者自方。长者自长。短者自短。未免净地扬尘。毕竟如何。大鹏展翅天路遥。巨鳌转身海水窄。示众类此。晚年寓杭之冷泉。扁其室曰青山外人。景定间。丞相秋壑贾公尤崇敬佛法。与奏得旨。住净慈。后淮海亦继其席。皆起於涧东。

石田熏禅师

曰。熏上座住灵隐。亦是不奈何。被人东拶西拶。拶到禅床角头。回避不及。只得为祖师。有个门户。擘破面皮出来。唤作此地无朱砂。赤土以为上。虽然。看却今时。渐渐赤土也无了。渐渐食泥食土。说着真个个人寒心。噫。志於道者。闻此当如何哉。

双杉元禅师

嘉熙间。乃石田堂中第一座。上丞相书。言朝廷新指挥。买师号.金环象简不便。书云。正月十三日。景德灵隐禅寺前堂首座。前住持嘉兴府天宁寺僧中元。谨熏沐献书枢使大丞相国公。窃以为佛老之教。救世计也。其所以与儒道相参於天地间。以能开悟性真。不堕邪见。其功未易量也。我朝 太宗皇帝尝曰。释氏之道。有补教化 孝宗皇帝亦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也。张文定谓。儒道淡薄。一时圣贤尽归释氏。而关洛诸公亦必玩味释氏之书。而后能接续洙泗不传之秘。然教必有主.必有师。国家以度牒许人承买。凡有僧者。各寻师以为依归。师苟有道行。则可使迷者悟。塞者通。其裨助世教。要非小补。近世货赂公行。求为住持者。吾教之罪人。若以例传。天下之贤者必深藏远遁而已。其肯出而为师。夫师废则正法微。正法微则邪法炽。以清净之门而为利欲交征之地。非国家之福也。譬如家塾党庠不能无师。不求其能传道解惑者为之。而惟贿是视。则弟子何以仰。孔门之教亦几乎熄。佛老之道何以异是。若谓佛老之徒。身居大厦。日享膏腴。不蚕而衣。不耕而食。为世所嫉。然天下之人。有无用於世而坐享膏腴之奉者尤众。何特僧道。寺观创立。常住供养。非官与之也。以众人乐施而与之也。寺观有田。税赋尤倍。又有非待不时之需。正与大家相似。今既买度牒以钱。免丁又增以钱。官府无丝毫之给。而徒重责其利於无穷。则僧道可谓不幸矣。国家爱惜名器泛滥。何以劝励天下。僧道若以贿得金环象简。得诸处住持。则嚚顽无赖之徒皆以贿进。何以整齐风俗。况寺观虽多。其常住阙乏者甚多。纵使此令一行。第能率敛寺观之大者。其小者亦岂能应其求。如此则所得能几。况僧道非能自出己财。求为住持。必将取之寺观。师徒相残。常住心坏。所谓膏腴将见芜秽。所谓大厦将见为丘墟。所谓温饱将见为冻馁。部虽有牒。谁将请之。岁虽有丁。谁将输之。今日军需籴本秤提诸劵。无非鬻爵。鬻爵之者。或累於国。牒之多者。无病於官。乃循一时不恤之事。斫丧千万载之利源。殆非理财之长策也。伏睹近降旨挥。增钱鬻爵。识者病之。事不果行。总所今来陈请。正亦类此。伏望钧慈详酌利害。特有敷奏。尽行寝罢服号之命。令僧道不胜幸甚。伏惟钧慈俯赐鉴念。不备。时江西粲无文亦有书。先是。朝省因总领岳珂奏。乞降紫衣.师号二等。赐金环象简并四字禅师法号。以住太寺观。每赐服.师号.绫纸。出卖三百缗。仍附品官条制。非有官不得差注。非有赐服不得住持。此书上。事果寝。岂非秘护大法者之用情乎。双杉住山。能极枯淡。专一行道。若机简堂。私居虽处暗室。如临大宾。似证老衲。此亦哲人律己。又见於微细者也。贤矣哉。

枯桩昙禅师

清介寡言。瘦坐竟日。开法越之大禹寺。亦出涧东。僧问。和尚未见佛心时如何。答曰。人贫归道。问。见后如何。答曰。色穷归皂。尝举现成公案。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侍僧曰。望师慈悲。开个方便。答曰。将谓你是个出廐良驹。僧有省。枯桩。阆人。后住姑苏虎丘。缁素翕然宗之。

云巢岩禅师

训学无倦。且能折节下士。慰藉良厚。隽彦归之。开炉日。示众云。是句亦刬。非句亦刬。雪峰辊球。睦州檐板。惟有赵州老汉向火炉头拈起香匙火筯。东拨西拨。忽拨得一块。恰是饶州景德人家壁角头多年破磁碗。三世如来只管看。运庵曰。此语酷似父翁松源。

南翁明禅师

初入众时。便能决志参禅。尝宿天台石桥。遇异僧。指令其见老佛心。翁至太白。投诚预其法席。然室中才开口。便被叱。私自念曰。今生不了。则有来生。已而泪下交颐。后在痴钝会中为侍者。晚参侍立。闻钟鸣。钝曰。什么声。翁曰。钟声。钝曰。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翁薄遽未答。被大叱。汗流浃体。始自语曰。元来浙翁平日叱骂我。皆是彻骨彻髓。钝寻常只令其看百丈野狐话。一日。钝曰。不落不昧时如何。翁应声曰。不落不昧。鸳鸯一对。水上浮沉。如意自在。钝抚而印之。翁。泉州黄氏子。与隆南山同出岭者。归里住溪上教忠。至住莆中囊山方入寂。

西山亮禅师

福州人。枯硬俭约。尝蓄纸被一张。补粘殆遍。寒暑不易。由鼓山首座寮赴云门请。及迁黄檗。未尝别换侍僧。一夜。潜以绢衾易之。亮惊叫。责曰。我鲜福。平生未尝敢服缣素。况此被相随三十年矣。其可弃乎。闻者谓其住山有古人风。后退席入永阳雁湖山中。与道者刀耕火种。莫知所终。

平江府万寿讷堂辩禅师

寄同参偈曰。猿与鼋交割不开。兄呼弟应似忘怀。及乎话到誵讹处。却道心肝不带来。时亦称之。后八坐道场。提倡如阪走丸。真不霟为岩呆之子。岳聋之孙也。

介石朋禅师

曰。别峰珍和尚退鼓山。诣育王。候见大慧。一蒲团於佛殿后坐七十九日。因秦国太夫人请大慧升座。私自喜曰。今日得见必矣。果得一见。语合室中。复投三转语而去。大慧大奇之。遂与宏智同举之住岳林。今寺中有塔存焉。别峰徧身有长毫。时号珍狮子。介石题其墨迹。略言如此。别峰既得法於佛心才。高踞雄席。道显着矣。复勇於求见妙喜。其意谓何。不可与璞懿迟迟其行同日而语。此所以为一代宗师之标准也。噫。今只欲一后学七十九日候见尊宿。亦难矣。

守惩庵主

莆人。满年具戒。居囊山下岩。就岩缚屋。聊蔽风雨。父为郡胥吏。岁给以粮。凡客至。不论问佛法.世法。皆瞪目视之。有僧问。如何是庵主家风。忽答云。就岩缚屋。掬涧煮縻。问。忽有人问西来意。如何祇对。惩反袂哭云。苦屈。观其雅趣。探其幽旨。非契如之流亚欤。

石溪佛海月禅师

曰。余年三十。方再南。闻空叟有言。二十行脚。此事休也。初得此语。心甚不平。过二圣.座元几案间。见穷谷语。举云门话堕。於光明寂照中。便有歇泊地头。及登瓯峰。旬日间趂队入室。先师举。达磨葬在熊耳。因甚只履西归。余对以。一点水墨。两处成龙。复一日。龙袖拂开。面目全露。遂倒跟四载。然后江之南北。浙之东西。亲师友。味甘苦。动转施为。未尝向背。今又三十年。尚未能依俙彷佛。信知此事大不容易。休也二字。真吾之一知识也。见於示秀上人语。今学者多见之而不思之。可悲痛也。佛智老师跋其录云。石溪未离云顶。行脚未到处。要须到。既见云居。开口不得处。要须道。执侍半年。如矢在弦上。知而不自发。至於龙袖拂开。如箭在的中。发而不自知。虽然早年见松源于北山下。是此话已行。若谓开得口后方有此录。脑后犹欠石溪一锥在。乌虖。佛海亲证悟法门。於斯见矣。语虽不多。大有控人入处。不可不录。

王孔大

福州径江人。太学博士宗合犹子。年二十发冑。荐上春官。不售。辛亥岁。毅然效古塔主之风。裂冠剪发。依莆之辟支岩主立坚。修杜多行。已而人有知者。益上绝巅编茆居焉。父母劝勒不回。甫二载。闻泉南明教忠法道。焚庵诣之。献颂云。烧却山头破草庵。不图游历不咨参。依师别也无贪着。博饭栽田也要谙。时教忠於风亭通衢开接待庵。孔大泯泯众底。折节服劳。施主闻之。劝为大僧。改名惟玉。教忠亦尝有偈示之云。老我居山已许时。着衣吃饭只随宜。子来将谓有奇特。笑倒东家小厮儿。后亦有发明。但不久住世而寂。初终与祖麟杨道者略相类。乌虖惜哉。

西岩惠禅师

示众云。弥勒真弥勒。水银无假。分身千百亿。阿魏无真。长汀子来也。眼生三角。头峭五岳。好未必好。恶未必恶。布袋头开也。隈隈[阿-可+崔][阿-可+崔]。骨骨董董。轻如毫毛。重如丘山。拈得便掷。拏得便用。竖拂子云。犹是兜率陁天底。只如弥勒未生已前。如何剖露。击床云。收拾雨声归旧树。放教秋色到梧桐。题五祖六祖像云。恨杀此头陀。山磨恨不磨。吾今檐头重。为汝种松多。西嵓三十余年。佛鉴处所得底。拈出示人。无涓滴渗漏。后三十年。点眼药也。

丞相郑公清之

尝谒妙峰善禅师。坐定。峰曰。相公留心此道。还有欢喜处也无。公曰。且坐吃茶。峰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相公作么生。公曰。低声。低声。峰曰。也须子细。公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峰默然。老师尝言此。因识之。

福州越山法深禅师

本州人。未落发时。已有见处。依月窟於梅嵓得度。浙游至双径。无准一见而器之。俾掌翰墨。议者以其年杪未称职。为远上座起骨云。末后一着。始到牢关。山遥水远。火冷云寒。哑。不是髑髅眼活。进遮一步也大难。大难。众始伏膺。归里居梅嵓十余年。自号云山耕叟。枢相郑公性之.尚书陈公韡。间居日。相与讲道。白郡致主钓台。宝佑间。迁越山。未几而逝。故名不显着。

祖昌庵主

不知何许人。隐於天日山中。结庵取陈坟。约二十余里。双径荣首座尝游山中。偶至其庵。荆棘荟密。墙壁倾斜。昌颓然於路口。倚杖而立。雪眉霜髯。坏衲弊履。人物可画。且欣然揖入共坐。荣视左右。瓶无储粟。灶有余烟。心甚异焉。问。居山今几年。遂称名答曰。不记年矣。益奇之。问。粮食谁供。答曰。仰给陈氏。今无矣。问。何不行脚去。答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问。如何是隐者家风。答曰。猛虎一声山月高。遂屏息不敢复问。少焉。昌出茗芽。令掬水咽之。徐叩双径历代尊宿。咨嗟久之。盖尝见典牛涂毒来。若言其见前辈。不翅百龄矣。又曰。路远宜即归。荣明年拉同道访之。已失其处。岂非世出世间之异人者耶。要当於懒残.西山亮辈中求也。

温陵黄允

字孚中。晚年喜参请。知罪福。尝言。昔为护国主首。撰开堂疏。曾受其润笔资。作忏悔疏。备元物诣寺。供设还谢。叙事简核。略云。諲长老之住护国。刘大卿之守温陵。允也时预计偕。当趋省试。开堂撰疏。难逃府命之严。润笔贻资。实出僧储之有。昔为贫而受也。今如数以还之。二十三年。常作怀惭之客。七十五稔。方成了事之翁。闻者嗟服。

平江府开元别翁甄禅师

西蜀人也。初入闽见枯禅。悟其机用。后从游痴绝。得其至要。淳佑间。开法衢之南禅。腊八上堂。举。世尊正觉山前。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乃云。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拈云。释迦老子未睹明星以前。不妨令人疑着。既睹明星之后。说出许多不才净。心肝五脏总被别人觑破。还有为释迦老子作主底么。别翁徒有此语。只知释迦老子心肝五脏被别人觑破。殊不知别翁心肝五脏又被别人觑破了也。

枯崖和尚漫录卷下(终)

此集所记。皆近世善知识也。中间如柔万庵.元双杉。皆余旧方外友。曰筱塘贤.碎支坚。则余志其塔矣。悟兄舍儒入释。其敬慕前辈如此。进进未可量。所论金华元首座前后话头。已具眼目。大慧所谓[真*真]倒禅。正道着此病。悟能以是求之。他日与此集诸老共入僧宝传矣。

竹溪[(虎-儿+?)/用]斋林(希逸)题 景定四年夏四月

猜你喜欢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六·吹万广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澄观
  卷第七十三·德清
  卷一·佚名
  卷第七·宋濂
  卷第十五·佚名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五·佚名
  苏磨呼童子请问经伴侣分第一卷上·佚名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一卷·佚名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佚名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成唯识论 第九卷·护法
  大乘宝要义论 第五卷·佚名
  金刚仙论 第八卷·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代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睢景臣·隋树森

    睢景臣(约一二七五——约一三二O)。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后字景贤,又字嘉宾。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其名列在“方今己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之列

  • 卷五十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五十七 宋 陆游 撰 北窗 老人日夜衰卧起常在背窗间一编书终日圣贤对东皐客输米粲粲珠出碓南山侩饷茶细细雪落磑吾儿亦解事稀甲自鉏菜一饥既退舍百念皆卷斾闲身去俗远澄念与道会宿痾走二竖

  • 卷六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罗隐送支使萧中丞赴阙八年刀笔到京华归去靑冥路未賖今日风流卿相客旧时基业帝王家彤庭彩凤虽添瑞望府红莲已减花从此常僚如有问海边麋鹿斗边槎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靑溪烟雨九华山乱後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万历元年三月辛巳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襄城伯李应臣祭裕陵○宴海西者剌等卫女直都督并四川金川寺都纲头目等人○壬午 上御经筵○除庶吉士林景旸为礼科给事中○升大名府知府王叔杲为湖广副使整饬苏松常镇兵备○阅视侍郎

  • 卷十四·佚名

    敛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十四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田赋军旅表周制授田以井井九百亩中为公田八家耕之嵗贡其入于上余私田得以自食所谓助而不税其赋兵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乗甲士三人歩

  • 卷八·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八 吉礼八 社稷篇 总叙 周制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稷之祀坛而不屋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凡起大事动大衆必先告于社而後出其礼可谓重矣盖古者天子社以祭五土之祗稷以祭五谷之神其

  • 卷九·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防书卷九明 孙防 编春秋文耀钩大率阐星燿而幽曲言之故曰钩东宫苍帝其精为苍龙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西宫白帝其精为白虎北宫黑帝其精为武春起青受制【一作苍帝春受制】其名灵威仰夏起赤受制【赤帝夏受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拖南曰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

  •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太虚

    一铎民居士慧鉴:惠书览悉。所提可纠正偏失,甚佳!佛法诚以众生为对象,然中国佛徒旧习,济救鬼畜,漠视人群罪苦之化度,于佛出人间,佛身同人,佛说人身难得,古德云“端心虑趋菩提者唯人为能”等义,致成偏失。佛教于人群失其重要性,重人

  • 阿育王传卷第四·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忧波鞠多因缘之余  说此偈已即入涅槃。如是乃至起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炭塔。乃至释提桓因及四天王。以香花音乐末香涂香供养舍利。而作是言。佛付嘱我等法而般涅槃。从今已去

  • 绝余编卷三·智旭

    蕅益道人智旭着门人圆果录序梵网合注序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

  • 第十品·佚名

    第一章 灭论今称灭论。此处,言“求再生”是有分心(识)灭,同时言“所作”善或不善之四蕴及心等起色之五蕴生,其等言[五蕴]未生之有分心既灭时,应有相续中断者,乃安达派之邪执。一(自)求再生之五蕴不灭时,所作

  • 黄文献集·黄溍

    元黄溍所撰之诗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黄溍,字晋卿,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宁海县丞,历诸暨州判、翰林应奉,转国子博士,出为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七年(1347)起为翰

  • 娱目醒心编·杜纲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十六卷,每卷二、三回不等,共三十九回。题“玉山草亭老人编次”,“云间(一作葺城)自怡轩主人评”。作者杜纲,字草亭,乾隆年间江苏昆山人,老不得志,著书自娱,有《近是集》、 《北史演义》、 《南史

  • 芦川词·张元干

    中国古代词集。张元干著。通行本有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今人唐圭璋辑《全宋词》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元干(1091—约1170),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宋永福(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年,为李纲僚属,参予汴京保卫战

  • 量处轻重仪·道宣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量处轻重仪》作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乾封二年(667)重修。在自序中,详明亡五众物量处轻重。立制听二门,制门分三,谓三衣坐具灌水袋。听门分四,称之为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亡五众物。在明亡五

  • 十二礼·龙树

    全一卷。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又作十二礼文、十二礼偈。收于卍续藏第二册。本经系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八句)赞叹阿弥陀佛之庄严功德,故称十二礼。注疏有觉树之结谶法一卷、科解一卷、僧朴之讲录一卷。

  •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江味农著。本书中江味农居士不仅对金刚经的字词、文意、精髓做了详细的讲解,而且兼及佛教各派的教义主张和佛教的历史,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佛教有较全面的理解,也会对金刚经有较深入的认识。本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