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

    三宝尊菩萨造

    大域龙菩萨造本论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所言四种清净者。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三所缘清净。四平等清净。初自性清净者。即是无差别无二之智。行相云何自性者。谓本性不虚假。即真我性。于自性中有如是相。如摩尼宝映现和合。如佛所言一切众生即如来藏。彼一切法与善逝等而无自性。此如是说即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者离垢者。即离诸垢染。清净之义。已如前释。行相云何。谓所行对治诸有。观力随生相应无二之智。此所作已所有世尊增上意乐事等。即彼实际真如法界。此如是说。即离垢清净。三所缘清净者。所缘者。谓即所有普尽般若波罗蜜多义等一切所缘境界作用。又彼所得性或所成性。亦是所缘。于是所缘中而得清净。清净之义已如前释。此如是说。即所缘清净。四平等清净者。平等者。齐等无差义。即是平等微妙清净法界大法光明。彼平等性乃名平等。于是平等中而得清净。清净之义已如前释。此如是说。即平等清净。如是总说四种清净。即圆成自性。是故说此般若波罗蜜多诸有行相。如是言义此如是等和合作已。离虚假法。所以颂言。般若波罗蜜。此中云何。谓即所有般若波罗蜜多诸有所说言义。自性谓佛世尊一切如是。当知皆依三种相说。非离依他等自性别有所成义。此中所说行相云何。谓若幻喻等见边说已。即是说彼依他起性。而无别异。若依他起性说者。即是幻喻等见边。何以故。无复有法故。如是余处亦然应知。复次此中若说止门所有行相。即是说彼遍计之性而无别异。若遍计性说者。即是所说止门。何以故。此法无故。间圆成实性中。云何可有彼言说门。以彼法中无有性故。如是随其所生分位。即彼如是所说分位而亦无实。所以颂言。

  十分别散乱  对治如次说

  此三种知已  若即若离说

  此言十分别散乱对治如次说等者。谓即所有十种分别散乱。今此次第说彼对治。即相违对治及能所对治。所言三种者。谓遍计依他圆成实性。如是三种如其次第知已者。谓了知已所言。若即若离说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教中。有即有离故。此中总意。若如是了知已。彼遍计依他等所有诸事相。或即或离。彼一一相如其所说。显明开示。问此中云何若即若离说遍计等。所以颂言。

  如初语圆成  依他及遍计

  无相分别色  彼散乱止遣

  此言如初语等者。如者指法。谓此如是八千颂般若教中最初语言。如彼经云。须菩提。随汝乐说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应当发起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此如是语。即最初语。此语依彼圆成依他遍计三性而说。如所说相即圆成性等自色相非无。若于如是自色相中。起色无相分别散乱者。世尊于此皆悉止遣。问复次此义云何了知。答如彼最初语中依三种义说。所有彼语今于此中略指其义。如彼经云。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出者即出离义。又出生义。或得无上道义。以要言之。或为种种义界。此如是说。由此出生一切义故。此中复能出生称赞等事。谓佛菩萨等所有称赞。彼称赞相如前已说。又如经言。须菩提。随汝乐说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应当发起诸境界事。所言乐说者。谓得乐说慧及得乐说光明。故名乐说。此如是等一段经文。即依他起性所说事相。若如彼经从须菩提乃至出生等全段经文。其中若有说彼实义。即是依彼遍计性说。又如经言。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此一段经文。即圆成实性所说事相。此中总意由此因故。依三种义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是故所说有即有离。复次颂言。

  彼佛亦菩提  不见说者等

  至了毕此知  止遣遍计性

  此言彼者。谓即彼因。此中云何。谓诸愚者于般若波罗蜜多教中。取著句义执实。能知所知起诸遍计故此止遣。问何法能止邪。答止法应知。问何人是说者。颂自答言。彼佛亦菩提不见说者等。此中云何。谓如所应安立句义。能觉了者即是佛故。菩提者。谓离烦恼所知二障之智。等即等摄菩萨声闻。所言说者。即是佛等。谓若有于蕴等自性中。颠倒遍计者。佛为说彼止遣法故。此中如是即有彼说者。颂言不见者。如理应知。问而彼所说何等是其分限。颂自答言至了毕。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教中。自初至末而悉周毕。是为分限。颂言止遣遍计性者。谓此所说佛及菩提不见等义。皆是止遣有相分别遍计性故。问云何此中但止遍计性。不止圆成邪。颂自通言。

  自性空彼色  俱相何所有

  此别异语中  了知已彼止

  此言自性等者。自性者。即本性义。空彼色者。谓色自性空。若彼智相见有色故。即有所取。如是一切计色有实彼为对碍。于俱相中而有增相。还成分别。所分别相其云何有所以。颂言。俱相何所有。俱相者。即二俱相。谓色自性于胜义谛中无所取分位。譬如人角。其义应知。是故但止遍计不止圆成。何以故。胜义谛中非有性故。颂言。此别异语中了知已彼止者。此者。因义。了知者。解了义。谓由于彼别异语中。善了知已。即能远离。所言彼止者。止谓止遣。谓即止彼所有遍计。此如是等当知。皆是止遣俱相分别散乱后。当止遣毁谤分别散乱。如彼颂言。

  此不空故空  如是语所说

  诸毁谤分别  一切说皆止

  所言此不空故空等者。谓佛世尊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宣说如是不空故空。所言如是语所说者。谓即说此如是语故。所说云何。所谓不空故空。空性离故。所言诸毁谤分别者。若有于此不空故空中。取空自性者。是即毁谤分别。今悉止遣。所言一切说皆止者。一切者。谓一切处一切种类。说谓言说。谓佛世尊不但此中止遣遍计分别。于一切处执空之言。皆悉止遣。复次颂言。

  如幻亦然佛  彼如梦亦然

  如是如次知  智语边决定

  此言如幻亦然佛彼如梦亦然等者。当知此说亦是止遣毁谤分别。如幻者。以幻喻法故。名如幻何者如幻。谓即佛故。亦然者。相续说义。如梦亦然者。谓即彼佛亦复如梦。此中若有说佛之言。当知皆是说无二智。而彼自性与异生等相续有故。但为无明幻等之所覆故。而诸愚者乃于自相隐而不现。颂言如是如次知智语边决定者。谓如是所说如其次第如理而知。知谓了知。问何人能知。颂答言智。智即智者。问何等是语边决定。答所谓一切法如幻。问此中止遣毁谤分别。如是知已。后复云何有所开示。所以颂言。

  诸同等所作  此说佛如幻

  幻喻等言等  此说依他性

  此言诸同等所作此说佛如幻等者。同所作者。谓同其幻。此中意者。若一切处无二智中无所生者。彼诸同等所作说不相应。何所以邪。以诸幻等皆有性故。此中如是佛亦有性。是故颂言。说佛如幻。颂言。幻喻等言等此说依他性者。上言等者等摄梦等。复言等者。即是因义。说谓言说。若说幻喻等言即是说彼依他起性。此依他性佛所说故。依他者谓依属于他故。名依他。此依他者。即无明自体。此等分位有所依止。即此如幻说。佛亦然。是故应知非一切种一切无性。以自性清净故。彼等幻喻佛等所说。一切皆然。如是等说若有毁谤分别者。彼非如来藏一切众生非无二智。何以故。于一切有中毁谤分别故。由如是故。于所成义而悉不成。亦不和合。问若胜义谛中无二之智。即是如来者。云何此中说异生智邪。为破此疑。所以颂言。

  若诸异生智  彼自性清净

  故说彼佛言  菩萨亦如佛

  此言若诸异生智彼自性清净者。即诸异生本性清净体即自性清净之智。所云说彼佛言者。谓说彼佛如实无二智故。此说异生智。亦复同等。问若以所行相中如是说者。其复何如。颂自答言。菩萨亦如佛以无二智所生如是义故。是故菩萨亦即如佛。由此因故。佛及菩萨说无别异。问若异生若诸佛于如实智中有所生者。云何前言无所得邪。颂自通言。

  自性自色覆  彼无明因作

  如幻别异现  果如梦弃舍

  此言自性自色覆彼无明因作者。谓诸异生和合自识自性无二。由彼无明为因所作起我我所。我谓自性。我所谓自色。以自色覆故。别异所现故。起二相。是相无二亦无有实。此复何如。颂言。如幻。于是如幻无自性中。取实物性。而彼所取与无二智而为对碍。问若此无二智自性与异生智。自性平等说者。何故异生识中无所出现。答以能取所取颠倒之性所隐覆故。然如来识中于一切时。常所出现以清净性故。问若诸异生清净性中而无有果。真实出现者。即一切时无明坚著。其复云何。是故颂文破此疑言。果如梦弃舍。弃舍者。即不取著义。此中意者。所有自性清净智中非无果性。但为无明所隐覆故。如闻思等慧和合所作。其所得果而无实义。此中亦然。如梦中果觉无实义。无相可表。虽和合而作。似有所得得已弃舍。此说决定是为正理。复次颂言。

  无二别异说  果等定毁谤

  毁谤诸分别  彼毁谤此说

  此言无二别异说等者。谓诸愚夫于无二智中。别异所现起颠倒见。著于二种境界之相。颂言果等定毁谤者。果等者。谓于果等境界真如相中。决定毁谤。今此止遣。颂言毁谤诸分别等者。谓毁谤故起诸分别。而彼毁谤诸分别等今悉止遣。颂言此说者。为止遣故。今此说言不空故空为令弃舍彼虚假说。应知此中色即是空。复次此中一性分别有所起现。此复云何。谓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说。若色空即非色。作此如是和合所说。为令止遣。一性分别决定语义。所以颂言。

  色空非和合  彼互相违碍

  无色无空名  色相自和合

  此言色空非和合者。谓色与空不和合故。不和合者。不相应义。问何故不和合。颂自答言。彼互相违碍。谓色空二互相害故。相违行相此中云何。颂言无色无空名。谓若无色即无空。以无自性故。譬如虚空莲华。其义应知。颂言名者。即印可义。印可此说无自性故。颂言色相自和合者。谓青黄赤白众色之相。而自和合。此中总意彼有自性及无自性。应知二种决定相违。复次颂言。

  此一性分别  对治种种性

  空不异彼色  彼空何所有

  所言此一性分别等者。此者。因义。由是因故。谓即表示对治止遣一性分别。是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教中所说。若色空即非色。此中如是为令止遣一性分别故。所以颂言。空不异彼色彼空何所有。如上颂言。对治种种性者。谓即止遣种种性中有所分别。是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作如是说。所谓空不异色。此如是语云何所作。以空碍色故。问何所止邪。答止遣种种性分别。此复何因。所谓彼空不异色蕴之相。色何所有。是故此说色即是空。离空无有少色可得。以无所有故。如是所说悉为止遣种种性分别散乱。问此复何因离空无色。所以颂言。

  此无实所现  彼无明所起

  此无实能表  彼说无明故

  所言此无实所现等者。无实者。谓无所有。此所出现而为对碍。颂言彼无明所起者。谓所有色彼色自性有所执著。无明所起。执著者。盖障义。若于如是不实所现中。取著有性者。是为盖障。是故此中增上意说。空不异色。问所有诸异生自性清净智。云何彼中说无明言。是故颂文破此疑言。此无实能表彼说无明故。无实者。谓不实句义。表即表了。能谓力能。为无实故。非所能表。此中总意说无明故非胜义谛。复次颂言。

  此如是说色  般若波罗蜜

  无二二如是  二分别对治

  所言此如是说色般若波罗蜜等者。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色义。即自性清净智。而能遣除能取所取隐覆性故。般若中所说者。即慧力故。问若无明相分别起现。彼以何对治。颂自答言。无二二如是二分别对治。此中意者。若彼如是二有所现。即以胜义相中无二自性清净之智。而为对治。即对治彼有性无性二分别相。复由闻思修慧和合对治。如是对治彼二相已。此如是义是即真实如理对治。如旷野中见其阳焰妄生水想。其义应知。此中如是如来最上真实了知故。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如实而说。复次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中所说十种分别散乱。皆以无分别智而为对治。问若如是者。何故总摄但说二种分别对治。岂非过失邪答此亦无过。谓即如是于此二中。而能隐摄。亦能止遣余诸分别。是故此意总摄二种。又问。若此二种已能隐摄余分别者。何故世尊复说多种分别散乱邪。答此中意者。但为众生意差别故。义自和合。且止斯论。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

猜你喜欢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宝亮
  佛说文陀竭王经·佚名
  卷七·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佚名
  胜鬘义记·佚名
  不空罥索咒心经·佚名
  卷第七十六·佚名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行秀
  卷第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第三十八·白岩净符
  龙王兄弟经·佚名
  卷第三十六·志磐
  选佛谱卷第四·智旭
  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诜·唐圭璋

      诜,湘(今湖南省)人。登第,授岳阳教官。   眼儿媚   钱别   鬓边一点似飞鸦。休把翠钿遮。二年三载,千拦百就,今日天涯。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入人家。要不思量,除非酒醒,休照菱花。

  • 卷三·梁章钜

      ◎先妣王太夫人  先妣王太夫人,字淑卿,闽县人,候选主簿登元公长女,幼以孝闻。主簿公得笃疾几殆,先妣私右臂和药以进,应手而愈,后以寿终。先考资政公曾作传略纪之。年二十三,始归先考,居贫操作,稍暇即课章钜读书。生平喜

  • 第八章 别妻赴京·屠隆

    【逍遥乐】〔生上〕竟不容高卧。王路兼程催似火。行行忍别碧山阿。秦京迢递。帝阙嵯峨。极目关河。送我红尘道。夺我白石嵓。野人穿薜茘。身不惯朝衫。自家蒙朝廷诏征。有司日夜催迫上道。不容辞免。只得

  • 李莱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莱老(生卒年不详)字周隐,号秋崖。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李秋崖莱老,与其兄篔房竞爽,号龟溪二隐。”《彊村丛书》本《龟溪二隐词》辑莱老词十七首。 ●浪淘沙 李莱老 宝押绣帘斜,莺燕谁家。 银筝初试合琵琶。

  • 第四回 登雉堞语惊张天祐 探虎穴约会孙德崖·蔡东藩

      却说郭子兴接着军报,惊悉元兵来攻,连忙问及元璋,又未见率兵回来,究竟是何原因?待小子申说明白。原来泰州人张士诚,占据高邮,由元丞相脱脱督诸军进讨,大败士诚部众,乘胜分兵围六合。六合主将向滁阳求救,元璋率耿再成等往援,

  • ◎礼六(吉礼)·徐天麟

    ○宗庙(杂录附)太上皇庙。(三辅黄图云,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鸿翔府北关辅记云,在酒池北。)孝元永光五年毁,(本纪下同)建昭五年复。竟宁元年五月毁。孝成河平元年复,世世奉祠。高庙,(三辅黄图高祖庙在长安西北故城中,汉旧仪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八·佚名

    弘治四年十二月癸卯朔 上视牲于南郊○甲辰○万全都司及直隶保安州同日地震○丁未○升中书舍人李土□凡为尚宝司司丞○升监察御史文贵为浙江按察司副使○己酉○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邢表卒表字居正顺天府文安县人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十六·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十六表第十六居京师之回部【爵八隶内蒙古旗 自此以下皆回部之不列外藩者】郡王品级多罗贝勒定世袭公爵辅国公辅国公定

  • 卷六·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六(宋)吴缜 撰○六曰官爵姓名谬误纪书团练使崔灌而传乃观察使崔瓘天策上将乃书为上将军纪云矍璋而传乃瞿章史思明朱泚传各有敬釭许季常目録着王綝而传乃王琳封道言名不同杨昢名不同王搏名不

  •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九·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礼部尚书表崔亮直隶藁城人国初归附吴元年任洪武元年丁忧本年起三年卒钱用壬直隶广徳人故元进士洪武元年任本年致仕陶凯浙江天台人洪武初年荐举三年任五年出湖广参政后以罪废杨训文四川潼川人洪武初年举

  • 进宋名臣奏议序·赵汝愚

    进宋名臣奏议序臣窃惟国家治乱之原系乎言路通塞而已盖言路既通则人之邪正事之利害皆得以其实上闻人君以之用舍废置罔有不当故其国无不治言路不通则人之邪正事之利害皆壅於上闻虽或闻之亦莫得其实人君以之用舍废置不得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孟子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 论语集注考证卷二·金履祥

    八佾每佾八人【此說疑是蓋古者以八為數後來雖俗樂每列亦八左傳所謂女樂二八是也】數【假借去聲】降殺【左氏傳作隆殺以兩此自上而下故曰降殺】忍【罪不客誅忍從後說何憚不為忍從前說】三家【說見前篇孟懿子章】堂【廟

  • 春秋诸国统纪卷五·齐履谦

    元 齐履谦 撰衞国第六衞姬姓国武王少弟康叔始封十二世至桓公完入春秋桓公 宣公 惠公 懿公 文公 成公穆公 定公 献公 襄公 灵公 出公【隐四 桓十六】戊申衞州吁弑其君完冬十有二月衞人立晋经书弑君二十四

  •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真精进而离妄。法供养以无疵。妙庄严以从缘。慧方便而不缚。毗卢性空而智身了了。普贤毛孔而法界重重。仰之高钻之坚。涅不缁磨不磷。珊瑚瀛海夜潮。饮其光明。薝卜丛林春律。洗其寒色。齐

  • 卷第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论】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释出经教体云一切圣教四法为体名句文身语为性故以

  • 集文字禅序·蕰上

    往闻有韵士拾道上废瓷败斝砻合而为瓶盂碗盏及茶具酒尊之属极天划神镂之巧如诗家之集唐一派集唐始王文公自剪绡而下至孙典籍陈山人童廷瑞辈皆有专集凡拈一题命一意猎唐人之精华组织成篇如出一手盖言者心之声也心地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