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劫运之由

 ●娑婆之苦, 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 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 遂不知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 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 人死近千万, 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 不知何所底极。静言思之, 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灭他国之道。其众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 亦何至于此极哉!今闻此说, 当愤发大心, 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 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 故断恶因。恶因断, 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竞作恶因, 至受恶果。受恶果时, 不知自忏往业, 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 经劫不息, 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 非夫也!【书一】三七

●世当劫浊, 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 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 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 悲愿洪深。寻声救苦, 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 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 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 遇难成祥, 而不自知也。【书二】二二

●天下不治, 匹夫有责。使人人各秉诚心, 各尽孝弟, 各行慈善, 矜孤恤寡, 救难怜贫, 戒杀放生, 吃素念佛。则人以善感, 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 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 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 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 亦当化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 一方永绝窃贼。赒匿室之偷儿, 此后遂成善士。古人仁慈为政, 真诚爱民, 尚能感化异类。如虎不入境、鱼徙他方等瑞征, 载诸史册, 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 断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论】二十

●须知佛法, 以因果报应, 为下学上达, 原始要终之道。今之上无道揆, 下无法守, 彼此相戕, 以杀为乐。只图自己快意, 不顾国家存亡、民生痛苦者, 皆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酿成也。予常曰:因果者, 世出世间圣人, 平治天下, 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 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欲令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 虽佛祖圣贤齐出, 亦末如之何也已矣。【序】四六

●世道陵夷, 人心浇漓者, 由于儒者不知道在躬行, 一向逐末。举凡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义, 置之不论。唯以记诵词章, 拟为进取应世之资。是殆以圣人参赞化育之道, 作为博取名利之艺。其诬蔑圣人、悖逆天地也至矣!由是读书之人, 心不知书义, 而身不行书道。其作文也, 则发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 直使一丝不漏。而考其居心行事, 则绝无此等气分。直同优人演剧, 苦乐悲欢, 做得逼真, 实则毫与自己不相干涉也。此弊一肇, 渐至变本加厉。于是有天姿者, 习为狂妄, 耻循尧舜周孔之迹, 而欲驾而上之。竟至废弃圣经, 崇尚欧化, 一倡百和, 靡然风从。遂致一班恶劣小人, 欲遂自己肆行无忌之念, 汲汲然提倡推勫有碍于己之纲常伦理, 急欲实行大害群众之残贼主张, 俾人民无法相安。致令天灾人祸, 相继降作。国运危岌, 民不聊生。譬如夜行废烛, 海行废舟, 欲不陨越沉溺, 其可得乎?【序】五五

●近来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天灾人祸, 频频降作。忧世之士, 以为此等业果, 皆由杀起。倘能知物不可杀, 则断无杀人之理。由是各怀慈善, 互相扶持。自可移风易俗, 感召天和矣。【疏】三

●须知放生原为戒杀, 戒杀必从吃素始。倘人各戒杀, 人各吃素。则家习慈善, 人敦礼义。俗美风淳, 时和年丰。何至有刀兵劫起, 彼此相戕之事乎?此挽回天灾人祸、正本清源之要务也。凡有欲家门清泰, 身心康宁, 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者, 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 则求无不得矣。【疏】三

●甚矣!近世天灾人祸之频数, 而人民死亡之多且惨也。岂天道之不仁哉?实吾人历劫以及现生之恶业所感召耳。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 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但以凡夫知见, 不能了知宿世因缘, 似乎亦有不当得而得者。若能旷观多劫多生, 则凡所受之善恶果报, 一一皆如响之应声, 影之随形, 了无差爽也。【杂著】六

●今之世道人心, 陷溺已至极点。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为训, 决难收效。以吾人一念心性,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随悟净缘, 则证三乘, 及佛法界。随迷染缘, 则成人天, 及四恶趣法界。虽十法界之升沉苦乐, 天地悬殊。而本有心性, 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倘谛了此义, 虽使丧身失命, 决不肯舍悟净缘, 取迷染缘。以致永劫轮回, 莫之能出也。是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法, 乃标本同治、凡圣共由之大道。世出世间圣人, 平治天下, 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 若舍此法, 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齐出, 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杂著】二八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众生愚痴, 常住其中。纵受极苦, 不求出离。虽有本具佛性, 由其迷背, 反作起惑造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 莫由解脱, 可不哀哉!况今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 杀劫之惨, 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 拨无因果。圣贤道义, 斥为迂腐。任己臆见, 而为提倡。盲引盲众, 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祸, 相继降作。蚩蚩烝民, 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 奋发大志, 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果, 皆由唯知自私自利, 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以为人死神识即灭, 有何灵魂, 随罪福因缘, 受生于人天, 及三途恶道耳。既善恶同一磨灭, 何不任意所为, 以期身心快乐乎?由是逆天悖理, 损人利己, 以及杀害生命, 取悦口腹之事, 炽然竞作, 无所顾忌。使知三世因果, 当即恐其受报, 而不敢稍萌此念, 况实行其事乎哉!是知我佛所说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之事理, 乃无明长夜之慧日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欲挽劫运, 舍此末由。【杂著】三一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澄观
  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止观义例卷上·湛然
  观世音持验纪序·周克复
  累教品第二十五·佚名
  第十八品 法心分别·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圆晖
  佛学之宗旨和目的·太虚
  佛说坚意经·佚名
  卷四十九(玄奘译)·佚名
  现果随录卷之三·戒显
  弥沙塞羯磨本·佚名
  访问团南来之意义及其成就·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金台集题词·迺贤

    今之言诗者大氐祖玉溪而宗杨刘殊不思杨刘诸公皆侍从近臣凡所以铺张太平之盛者直写其所见云尔江湖之士寘身风月寂寥之乡而欲于暗中摸索以追逐之用心亦良苦矣果啰罗氏纳延易之雅志髙洁不屑为科举利禄之文平生之学悉资以

  • 列传第八·李延寿

    卫操 莫含 刘库仁(弟子罗辰 罗辰曾孙仁之) 尉古真(从玄孙瑾) 穆崇 奚斤 叔孙建 安同 庾业延 王建 罗结 楼伏连(曾孙宝) 闾大肥 奚牧 和跋 莫题贺狄干 李栗 奚眷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癸卯朔○丙午 慈孝献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升南京大理寺右寺丞赵孔昭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初操江都御史缺推广东左布政使魏良贵未几良贵为御史徐仲揖劾罢乃改用孔昭○升太仆寺卿刘大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丙辰朔礼部进祀册因请明年季秋大享期诏定于九月十一日○淮安府海洲地震有声如雷○丁巳升江西道御史刘仑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戊午 大享 上帝于 玄极宝殿先期请 皇考配及是日行礼俱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 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孙处传·沈约

    孙处字季高,会稽永兴人,他的户籍上写的是季高,所以他的字反而通行社会上。孙处年轻时任情放纵,高祖东征孙恩,季高很乐意随从,高祖平定京城,用他当振武将军,封为新夷县五等侯。广固之战,孙处立了最先攻进城内的功劳。卢循进逼京

  • 武陵王萧纪传·李延寿

    武陵王萧纪,字世询,是梁武帝的第八位皇子。他从小待人宽和,喜怒不形于色,勤奋学习,有文学之才。天监十三年(514),受封为武陵王。不久,任命他为扬州刺史。中书诏书写成之后,武帝又加写了四句话说:“贞白而朴素,是其清也;临财能谦

  • 卷第三十五·佚名

    亲王十就学建资善堂诏大中祥符元年二月甲午朕利建元子。肇开懿藩。将崇乐善之规。式务从师之教。眷惟丹禁。夙敞清都。就兹曲密之廷。以为弦诵之地。其元符观皇子就学新堂。宜以资善为名。命如京副使、入内押班周怀政

  • 三、尼布楚交涉·蒋廷黻

    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五年,四十余年中、俄在黑龙江的冲突,在俄国方面,完全是地方人民及地方官吏主动,马思哥至多不过批准,有时不但未批准,且欲禁止而不能。地方的动机,最高在图开辟疆土以邀功,普通不过为发财而已,此外实际急迫

  • 卷三十九 既夕礼第十三·郑玄

    公?,玄?束,马两。(公,国君也。?,所以助主人送葬也。两马,士制也。《春秋传》曰:宋景曹卒,鲁季康子使冉求?之以马,曰:其可以称旌繁乎?)[疏]“公赠”至“马两”。○注“公国”至“繁乎”。○释曰:自此尽“入复位杖”,论国君?法之事。

  • 卷六十五·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六十五宋 陳祥道 撰婚周禮大宗伯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大司徒荒政十曰多昏黨正凡其黨之昏冠教其禮事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

  • 卷十九下·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九下   元 王天与 撰泰誓下第三        周书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唐孔氏叙章指见上篇○汉孔氏曰是其戊午明日众士百夫长已上唐孔氏曰上篇未次而誓故略言大防中篇既次乃

  • 菌谱·陈仁玉

    一卷。宋陈仁玉撰。陈仁玉,字碧栖,台州仙居 (今浙江仙居县)人。生卒年不详。仁玉进士及第,开庆年间曾任礼部郎中,浙东提刑,入直敷文阁。其著作有 《菌谱》。是书前有淳祐乙巳 (1245)秋九月自序一篇。正文备述台州所产菌类

  • 中华民国史演义·陆律西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

  • 皱水轩词筌·贺裳

    词论著作。中国清代贺裳撰。裳字黄公,江南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著有《红牙词》1卷。《皱水轩词筌》共1卷,赖古堂集本为54则,今人唐圭璋又据《倚声集》、《词苑丛谈》、《昭代丛书》三书补遗13则,合之共67则。作者在论

  • 新元史·柯劭忞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

  •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春秋繁露》注释本。十七卷。清苏舆注。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苏舆,字厚康,又字厚庵。湖南平江人。清光绪进士。后改庶吉士,做过邮传部郎中。王先谦之门人,政治上反对戊戌变法。苏舆自少年起就喜读《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