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学品第二十五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学一切智当云何学。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尽学则学一切智。若离学则学一切智。若无生无灭无起无染无性。如虚空法界寂静等学则学一切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尽学离学乃至法界寂静等学,则学一切智者,是等当云何作。佛言:须菩提,汝若如是说是等云何作者,须菩提,於汝意云何。如来证如如故得名如来。是如有尽有所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无尽相亦无所作。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如来证如如故得名如来。是如有生有灭有起有染有得有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一切智亦复如是,须菩提,是故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者不尽如相。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如是学者是学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学者是学佛地。如是学者是学佛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佛法乃至一切智智。如是学者能到诸学彼岸。如是,学者普能降伏魔及魔众。如是学者速得不退转法。如是学者速坐道常如是学者是学三转十二行相法轮。如是学者学自所行。如是学者学为他作所依怙法。如是学者是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如是学者学度众生界如是学者是学不断佛种。如是学者学开甘露门。须菩提,此广大学是最上学。凡夫下劣人不能如是学。若有能调御一切众生。欲与一切众生为依怙者,欲出过一切众生界者彼能如是学。若如是学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趣。不生阿修罗界。不生边地。不生旃陀罗族。不生下姓种族。不生种种卑贱巧业等族。如是学者不失一目不盲两目。亦不角睐。不聋不哑不伛偻不挛躄。不鬼陋不粗恶不形残不异相。亦无疥癞痈疽乾痟等玻不坏诸根人相圆满。音声清巧众所爱乐。须菩提,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不害他命不盗他物。不行邪染不虚妄言:亦不两舌复不恶口。不无义语。不生贪著。不起瞋恼。不住邪见。不邪命活。不修邪命法。不畜破戒眷属。不近非法者,不生长寿天。虽入诸禅而不随禅生。何以故?菩萨以能成就善巧方便故。而菩萨成就何等善巧方便。所谓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出生善巧方便。是故菩萨虽入诸禅而不随禅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即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菩萨摩诃萨云何复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耶。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菩萨摩诃萨於是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中。如理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不惊不怖不退不没。须菩提,彼诸愚异生等於如是法不知不见。以不知不见故无所觉了。是故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於中修学。自所学已令诸异生等於是法中如理修学实知实见。菩萨摩诃萨由如是学故。即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须菩提,譬如大地少出阎浮檀金多诸荆棘砂砾草木等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於众生聚中少能爱乐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多有爱乐修学声闻缘觉法门。须菩提,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轮王业者,但多修彼诸小王业。须菩提当知。众生聚中少有行於般若波罗蜜多道者,多有行於声闻缘觉道者亦复如是须菩提,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帝释福业。但多修彼诸天子业。须菩提当知。众生聚中少有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行者,多有修习声闻缘觉行者,亦复如是,须菩提,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梵王福业。但多修彼诸梵众业。须菩提当知。众生聚中少有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多有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是,须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聚中。少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少能发心中又复少能如理修行者,於少能修行中。又复少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者,於少能修习相应行中。又复少能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转者,须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在少中少者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者,不生杂染心。不生疑惑心。不生憎嫉心。不生慳吝心。不生破戒心。不生瞋恼心。不生懈怠心。不生散乱心。不生愚痴心。又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能护诸波罗蜜多。能受诸波罗蜜多。能取诸波罗蜜多。能集诸波罗蜜多。能摄诸波罗蜜多。须菩提,譬如六十二见身见中摄诸波罗蜜多。於般若波罗蜜多中摄亦复如是,须菩提,又如士夫所有诸根。皆悉於其命根中摄。一切善法皆於般若波罗蜜多中摄。亦复如是,须菩提,又如士夫命根灭时诸根皆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智慧灭时一切善法而亦随灭。须菩提,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护诸波罗蜜多。若欲摄诸波罗蜜多者,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又菩萨摩诃萨若欲於一切众生中福德最胜为上首者,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是为多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此阎浮提中所有众生尚多无数。何况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佛言:须菩提,假使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一一修行皆住菩萨地。或有一人尽其寿命。以诸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馀乐具。供养如是三千大千世界诸菩萨众。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须菩提,若复有人於一弹指顷。能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其所得福倍胜於前。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广大利益诸菩萨摩诃萨复能护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於一切众生中最胜无上。若欲与一切众生为所依怙。若欲偏入诸佛境界。若欲具足佛功德法。若欲得佛游戏神通。若欲作佛大师子吼。若欲得佛诸所行处。若欲普以三千大千世界大会说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欲成就如是等功德利者,应学是般若波罗蜜多。学是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圆满诸功德利者无有是处。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具足声闻功德利耶。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学是声闻法。亦具足声闻功德之利。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虽如是学如是知得如是利。而不於中生住著心。菩萨摩诃萨亦说彼声闻法而不取是法。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能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作大福田。而菩萨所作福田最上最胜。过馀声闻缘觉所有福田。须菩提,如是学者是行般若波罗蜜多。得近一切智。不舍般若波罗蜜多。不离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学者不退失一切智。远离声闻缘觉心。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名般若波罗蜜多。学是般若波罗蜜多故当得一切智。须菩提。若如是分别者不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於般若波罗蜜多不生分别。无知无见亦无所得。以如是不分别无知见无所得故。是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幻喻品第二十六

尔时帝释天主即起是念。若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尚能胜过一切众生。何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故当知若有人爱乐一切智者,彼人得大善利善自活命。何况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知是人为一切众生共所敬爱。普能调御一切众生。帝释天主作是念已,即时化诸曼陀罗华。满自掌中散於佛上。华散佛已合掌向佛作如是言:世尊,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普愿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愿圆满一切佛法。圆满一切智相应之法。圆满自然智法。圆满无漏法。普愿一切众生度生死岸证涅槃道。摄众生心普令圆满。世尊,我见生死中有种种苦。我不欲令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念中有所退转。又不欲令已得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一念中或生退转。是故我欲普令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能发心者广大利益。悲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自得度已复於一切众生起如是心。未解脱者普令解脱。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涅槃者普令涅槃。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初发心菩萨所。以彼所有诸功德法生随喜心。若於久修习菩萨所生随喜心。若於住不退转菩萨所生随喜心。若於一生补处菩萨所生随喜心。於如是等能生随喜心。善男子善女人。当说何者得福德多。

佛告帝释天主言:憍尸迦。妙高山王尚可称量知其限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憍尸迦。又如四大洲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不可称量知其限数。憍尸迦。又如小千世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不可称量知其限数。憍尸迦。又如中千世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不可称量知其限数。憍尸迦。又如三千大千世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不可称量知其限数帝释天主白佛言:世尊,若有人不能於初发心菩萨所。乃至不能於一生补处菩萨所生随喜心者,当知是人恶魔所著为魔眷属。从彼魔天命终而来生此。何以故?是诸随喜心而能破坏诸恶魔故。又复若人能生诸随喜心者,是人应以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回向故而能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当知。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是人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增长一切最胜功德。

佛告帝释天主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是人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增长一切最胜功德。又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速得值佛。

帝释天主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善男子善女人。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是善男子善女人速得值佛。又复以是随喜善根力故。在在所生人所尊重恭敬赞叹。是善男子善女人。眼根清净不观恶色。耳根清净不闻恶声。鼻根清净不嗅恶香。舌根清净不了恶味。身根清净不染非触。又复不堕恶趣生人天道。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无量无数随喜善根故。常乐利乐一切众生。以能生是随喜心故。而能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渐渐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得菩提已广度无量无数众生普令涅槃。

佛告帝释天主言:憍尸迦。如汝所说皆是如来威神护念。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深种善根。以是善根广为无量无数众生作大利益。此因缘故而能增长一切善法。渐渐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心如幻故。云何以是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於意云何。汝见有心如幻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汝见幻相可得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我不见有心如幻。亦不见幻相可得。佛言:须菩提,言汝以是心相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不见有心。如幻。及幻相者,离是心是相。汝见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离如幻心及彼幻相。亦不见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离如幻心及离幻相有法可见者,是法亦不可说是有是无。是故一切法毕竟离中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若一切法毕竟离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般若波罗蜜多亦毕竟离。以一切法毕竟离故。即无法可修亦无法可得。以一切法无所得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以是毕竟离故菩萨摩诃萨亦毕竟离。世尊,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菩萨摩诃萨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若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以离得离耶。

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毕竟离。般若波罗蜜多亦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菩萨摩诃萨亦毕竟离。而诸菩萨摩诃萨於是法中。如实了知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故。即非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虽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於是中无法可龋无法可得。以无取无得故。菩萨摩诃萨。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非以离得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此甚深义菩萨摩诃萨行者是为甚难。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此甚深义菩萨摩诃萨行者是为甚难。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此甚深义者,不於中道取证声闻缘觉之果斯为甚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菩萨摩诃萨所为非难。何以故?一切法无所得无所证。以无得无证故。是中无证者无所证无所用证法。是故菩萨摩诃萨所为非难。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当知彼菩萨摩诃萨。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虽如是行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多。若如是不见所行般若波罗蜜多相故。是菩萨摩诃萨。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能远离声闻缘觉之地。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世尊,譬如虚空不作是念。是远是近。何以故?虚空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声闻缘觉地去我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幻所化人不作是念。彼幻师去我近馀观者去我远。何以故?幻所化人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声闻缘觉地去我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诸影不作是念。影所因者去我近。非所因者去我远。何以故?影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声闻缘觉地去我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如来於一切众生无憎无爱。何以故?如来一切憎爱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无憎无爱。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非憎爱法。又如如来离诸分别。何以故?如来一切分别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离诸分别。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声闻缘觉地去我远。何以故?化人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声闻缘觉地去我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佛所化人随所作事悉能成办。虽所成办而无分别。何以故?化人无分别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一切法随所修习悉能成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又如工巧师。以其方便用机关木作男女相。随所作事悉能成办。虽所成办而无分别。何以故?巧幻所作故。世尊,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一切法随所修习悉能成办。虽有所成而无分别。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猜你喜欢
  灵峰宗论总目录·智旭
  缘觉品第十·佚名
   第十二則 洞山麻三斤·胡兰成
  佛说善生经讲录序·太虚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三·楚石梵琦
  答朱芾煌问(七则)·太虚
  第四十一章 八王章·佚名
  卷第四·宗密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宝亮
  洞山守初禅师·惠洪
  自序·慧开
  白云祖师初学记序·清觉
  僧羯磨卷中(出四分律)·怀素
  佛说法集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十七·元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逊(溪云集)·顾嗣立

    逊字仲敏,号溪云,其先南阳人,寓居吴。博学善属文,精书画。初从黄冠,与息斋李衎同画墨竹,一旦自以为不及,即弃墨竹而用勾勒法,妙绝当世。郭羲仲赠诗云:「好竹每怀张仲敏,泠泠风骨水为神。」钱宗伯牧斋《列朝诗集小传》云:吴郡又有

  • 存家诗稿卷二·杨巍

    明 杨巍 撰五言律行板桥山中【时赴晋臬】山色桥西处清幽与世分霜崖出野馆苔径入松云峦气晴还湿水声防复闻隠居惟此好讵敢负明君八月初八日饮刘叅戎对月亭亭静月娟娟清光此处偏关山元有曲河汉正初影动金樽里寒生寳

  • 卷三十四·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三十四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六十七首【元佑辛未八月以後合壬申三月以前在颍州任作】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困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

  • 本纪第二 高祖下·姚思廉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柴燎告天曰:“皇帝臣霸先,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梁氏以圮剥荐臻,历运有极,钦若天应,以命于霸先。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于受终,当涂、典午之君,虽

  • 第一章 绪论·梁启超

    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

  • 卷一九四 唐紀十·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強圉作噩(丁酉)四月,凡五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六三二年)   春,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癸酉,靜州獠反,將軍李子和討平之。   文武官復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

  • ●卷三 世系第二·徐时栋

    昔周之王也,立小史之官,是定世系,以辩昭穆。秦并天下,焚弃典籍,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兴,得《世本》,叙黄帝以来祖世所出。逮汉而有官谱。晋继之作,是有挚虞《族姓昭穆记》。宋、齐之间,谱谍滋广,掌于官府。其后乃竞行奸货,以新易

  •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中兴小纪卷三十六·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二十四年【嵗在甲戌】春正月初诏诸军统制官满十五年与转一官至是承宣使戚方当依格回授其次观察使梁斌系帯军职令转一官乃叙位在戚方上辛巳诏方以所得特帯军职庶与斌旧次不至陞降上于将将精审如此中兴

  • 六四 礼房的人们·周作人

    礼房底下大概也有分派房份,但是现在说不清楚了。只知道其一派是子衡,小名阿惠,曾当过朱墨师爷之类,早已赋闲在家,晚年才成家,住在第四进堂前的一间楼上。他独身时代是有名的“街楦”,整天在外坐茶馆,听谣言,自称是狗眼,看得见鬼

  • 刘感传·刘昫

    刘感,岐州凤泉人,北魏司徒高昌王刘丰生的孙子。武德初(618),以骠骑将军名号镇守泾州,薛仁杲率领军队围攻泾州,刘感环城固守御敌,城中粮食都吃光了,便杀所骑的马分给将士们,刘感却一点也不吃,只是取些马骨煮水,掺和些木屑一并吃

  • 卷二百二十·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明 杨士奇等 撰兵制宋仁宗时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论兵政曰臣闻屯师制敌其急有四简士卒齐号令聚刍粟利器械士卒不简则阵不成列号令不一则战不应节刍粟不聚则不能持久器械不利则不能

  • 卷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旗分志七八旗佐领七【正白旗满洲佐  正白旗包衣佐领管领】正白旗满洲佐领下【四参领至五参领】第四参领第一佐领系国初以扎坤木地方来归人丁编立

  • 卷十六·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六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小雅 【鹿鸣之什】序鹿鸣燕羣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笺饮之而有币酬币也食之而有币侑币也

  • (六)朱子为集儒学之大成者·钱穆

    首当先述朱子之集理学之大成。理学在北宋,惟伊洛程门有其传。及至南宋,所谓理学传宗,同时亦即是伊洛传宗。朱子亦从此传统来。但至朱子,乃始推尊濂溪,奉为理学开山,确认濂溪之学乃二程所自出。吕希哲原明尝谓二程初从濂溪游

  • 卷第十六·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十六 法器 槌拂 数珠 缾锡 杖笠 镜扇 法器 百丈海禅师因普请锄地次。有一僧举起锄头。忽闻鼓鸣。乃抛下大笑便归。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与么。云适来肚

  • 明月台·徐震

    清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十二回。题“烟水散人著”。作者翁桂,字凝香,号烟水散人,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成书于清咸丰六年(1856)。本书从神话说起,写两个人的经历故事,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其用心如书中自序所言:“从忠孝节义

  • 李太白诗集注·王琦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