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 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 功德圆满, 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 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 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 稍作微善, 即望大福。一遇逆境, 便谓作善获殃, 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 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 现生作善作恶, 现生获福获殃, 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 来生获福获殃, 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 第三生, 或第四生, 或十百千万生, 或至无量无边劫后, 方受福受殃者, 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 凡所作业, 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 譬如有人所作恶业, 当永堕地狱, 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 发大菩提心, 改恶修善, 诵经念佛, 自行化他, 求生西方。由是之故, 现生或被人轻贱, 或稍得病苦, 或略受贫穷, 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 长劫受苦之业, 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 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 即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书一】二八

●世人稍遇灾殃, 不是怨天, 便是尤人, 绝无有作偿债想, 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 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 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 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 吃喝嫖赌, 挥金如土, 而不即冻馁者, 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 纵有百万之富, 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 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 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 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 未及行刑, 复立小功。以功小故, 未能全赦, 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 以功多且大故, 罪尽赦免, 又复封侯拜相, 世袭爵位, 与国同休。【书一】二九

●须知逆来顺受, 始名乐天。修身植德, 方曰尽性。世有愚人, 不知夙生善恶, 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 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 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 岂一朝之寒所能结, 百川之泮, 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 更不可犹豫而退悔。宜学俞净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书一】二九

●如来说经, 报通三世。凡人生子, 略有四因。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 谓现在作善作恶, 现生获福获殃。如士子习举业, 现身得功名, 此凡眼能见者。第二生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 来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 子孙方发达, 此则凡眼所不能见, 天眼犹能见之。(今生来生, 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 难以喻显, 权约祖父子孙, 欲人易了。不可以词害义, 至祷。)第三后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 至第三生, 或四五六七生, 或十百千万生, 或一十百千万劫, 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 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业, 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若三四生等, 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 天眼则不能见, 声闻道眼, 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 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闻道眼之境, 况天眼、肉眼哉?知此三报之义, 则作善降祥, 不善降殃, 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 天命未曾有偏。境缘之来, 若镜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 愚人徒憎镜内之影。逆来顺受, 方为乐天。不怨不尤, 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 二者报怨, 三者偿债, 四者讨债。报恩者, 谓父母于子, 宿世有恩, 为报恩故, 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 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 祭则鬼享。

乃至致君泽民, 名垂青史, 令天下后世, 敬其人而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 皆宋名臣。史公, 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 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 故虽处富贵, 犹能不昧本因耳), 今世之孝子贤孙, 皆此类也。报怨者, 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 为报怨故, 来为其子。小则忤逆亲心, 大则祸延亲身。生无甘旨之养, 死贻九泉之辱。又其甚者, 身居权要, 谋为不轨, 灭门戮族, 掘坟夷墓, 使天下后世, 唾骂其人, 并及其亲。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偿债者, 子宿世负亲资财, 为偿债故, 来为其子。若所负者多, 则可以终亲之身。若所负者少, 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学甫成名而丧命, 商才得利而殒身。讨债者, 谓亲宿世负子资财, 为讨债故, 来为其子。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 延师娶妻, 及种种教诲, 欲望成立, 而大限既到, 忽尔丧亡。大债则不止如此, 必致废业荡产, 家败人亡而后已。【书一】三十

●天下事, 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 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 其实际之权力, 乃在我之前因, 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 则乐天知命, 不怨不尤。素位而行, 无入而不自得者矣。【书二】十

●培德, 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 恶则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过格》, 乃认真体察, 丝毫不容放过。故命本不寿而寿, 无大功名而大功名, 无子而有子。【书二】四三

●凡发科发甲, 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 以人力而发, 必有大祸在后, 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 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 只知享福造业, 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 任其贫贱, 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 永久勿替者, 唯苏州范家, 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 直至清末, 八百余年, 家风不坠, 科甲相继, 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州彭家, 自清初以来, 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 有四五人, 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 虽状元宰相, 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 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 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 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 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走肉行尸, 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 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 致令后世, 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 何可胜数!【书二】四五

●且勿谓吾家素寒, 不能广积阴德, 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 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 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 不信因果, 不信罪福报应。侃侃凿凿, 依《安士全书》等所说, 为其演说。令其始则渐信因果, 继则深信佛法, 终则往生西方, 了生脱死。一人如是, 功德尚无量无边, 何况多人。然须躬行无玷, 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 能信受奉行, 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书一】十七

●人生世间, 所资以成德达才, 建功立业, 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 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 能使凡者圣, 愚者智, 贫贱者富贵, 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 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 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 则一切事理, 皆不成立, 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 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 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 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 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 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若不措之躬行, 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 则生为衣冠禽兽, 死堕三途恶道矣, 可不哀哉!【论】二二

猜你喜欢
  九 布吒婆楼经·佚名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四·大訢
  卷七·佚名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佚名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太虚
  唯菴然和尚語錄序·德然
  卷三十·赞宁
  六 集·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欧阳竟无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孟献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序·圆瑛
  华严经问答下卷·法藏
  卷五百五十五·佚名
  卷第十一·道原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葛无怀小集葛天民字无怀山隂人好学攻诗忽祝髪为僧更名义铦字朴翁其后仍返初服隠居钱唐湖上足不入城市日惟吟咏自乐有无怀小集春怀向晚一鸠鸣道人春

  • 卷三百二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一丁香花类五言古丁香          【唐】杜 甫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疎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晓堕兰麝中休懐粉身念五言律赋得池上双丁香树   

  • 卷一百八十一·毕沅

      ◎宋纪一百八十一 ∷起旃蒙大渊献正月,尽七月,凡七月。   ○帝   帝显,度宗第二子,母曰全皇后,咸淳七年九月巳丑,生于临安府之大内。九年,封嘉国公。十年七月癸未,即皇帝位。德祐二年三月丁丑,入元,降封赢国公。   

  • 卷之二百三·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二月。辛未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亥皆如之。内注  ○以神灵显应。颁河南淇县关帝庙扁额。曰神功广运。城隍庙扁额。曰应德效灵。武安县城隍庙扁额。曰神厘普洽。随

  • ◎袁世凯帝制运动之开始·刘以芬

    袁世凯帝制运动,表面上虽自筹安会设立始,实则处心积虑,为时已久。当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东京留学界非常愤激,主张对日宣战,全体即日束装回国。时余尚在日,驻日使馆某君与余交笃,密告余:“国权关系,自宜力争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 列传二百四·纪昀

    列传宋 【一百八】○宋一百八赵汝谈 赵汝谠 赵希錧赵彦吶 赵善湘 赵与欢赵必愿赵汝谈赵汝谠赵希錧赵彦吶赵善湘赵与欢赵必愿△赵汝谈赵汝谈字履常生而颖悟年十五以大父恩补将仕郎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丞相周必大得

  • 学史卷三·邵宝

    (明)邵宝 撰○辰【凡三十章】郑人立子良辞曰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襄公将去穆氏而舍子良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乃舍之皆为大夫【左传宣公四年】日格子曰己留而族亡子良何

  • 第五卷·冯梦龙

    再生纪略 下廿九日,闻总兵吴三桂在边,发愤服仇,上书与母舅祖大寿。时大寿与旧总督洪承畴俱在东虏营中,新总督孙传庭亦未死。逆闯谋于伪将,欲恳其父骧以家书招三桂。是日,守城兵卒皆呼下城,城外兵马数万入城领赏。东西市房为

  • 卷五 五之二·孔颖达

    《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襄公之妹,鲁桓公夫人文姜也。襄公素与淫通。及嫁,公谪之。公与夫人如齐,夫人愬之襄公。襄公使公子彭生乘公而搤杀之,夫人久留于齐。庄公即位后乃来,犹复会齐侯于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五·周祖谟

    鍑,(釜属也,音富。)北燕朝鲜洌水间或谓之錪,(音腆。)或谓之鉼。(音饼。)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锜,(或曰三脚釜也,音技。)或谓之镂。吴扬之间谓之鬲。(音历。)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鍑。(鍑亦釜之总名。)甑,自关而东谓之甗,(音言。)或谓之鬵,(音

  • 第十三章 1·辜鸿铭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引导好国家政府?孔子 回答:“给民众做出榜样,匡正自己的行为给百姓看。”学生继续问其 他事。孔子回答:“做事不要半途而懈,要持之以

  • 卷九·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礼说卷九     翰林院侍讲惠士奇撰春官四小祝及葬设道齎之奠杜子春曰道中祭也汉仪每街路辄祭贾公彦云礼道中无祭法非也荀子曰郊止乎天子社至於诸侯道及士大夫道行神士大夫亦得祭焉说文道上祭谓之禓一

  • 卷六·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六宋 高闶 撰桓公三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此即齐侯卫侯郑伯也而书人者圣人恶三国之不能讨弑君之贼以正人之国而徒残民焉以逞其欲则此盟不足为神所听故前书来战此夺其爵与公会卫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惠洪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余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

  • 卷七十七·道世

    △慳贪部第十一(此别二部)▲述意部第一夫群生惑病,著我为端;凡品邪迷,慳贪为本。所以善轻毫发,恶重丘山;福少春冰,贫多秋雨。六情之纲,未易能超;三毒之津,无由可度。身重常没,譬等河里之鱼;鼓翅欲飞,难同天上之鸟。致使贫贫相次,竞加

  •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太虚

    ──十二月二十一日──师:我没有到缅甸来,就想中缅佛教应有联合的团体。一到缅甸,就闻已成立了中缅佛学研究会,我非常的欢喜!  我这次来缅甸,各种的招待,都从中缅佛教能有具体的联合工作中发展出来。今天承约谈中缅佛学,觉

  • 答王远孝问·太虚

    问:一般人认为佛教并不能救国,则是佛教思想不适合于抗战期中?答:此为一般人对于佛教之论调,以为佛教不如回教适合抗战,因回教徒能团结抗争。然云佛教不适合于抗战,非佛教本身无组织不能抗战,因偏用佛教一部分消极自了,而不用大

  • 上林赋·司马相如

    汉赋。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将《子虚赋》、《上林赋》连成一气,南朝梁代萧统编《文选》,始分为两篇,《子虚赋》收入卷7,《上林赋》收入卷8。据《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写此赋时,“意思萧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