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持验纪序
观音大士。佛法之广大教化主也。过去已成正法明如来。逆来示菩萨相。立大愿。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菩萨云者。言觉有情也。菩萨摩诃萨者。言大觉有情也。称观世音者。谓观世间。众生称名。悉蒙救拔离苦。从他机而立名也。又称观自在者。谓一身现千手眼。随类应化。圆融无碍。从自行而立名也。楞严云。由我观听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能以眼根作耳根佛事。故名观世音自在无碍。此菩萨具十四无畏.三十二应.诸神通种种。左右弥陀。则为极乐之亲臣。显化娑婆。则为世尊之良弼。杨枝一滴。遍洒大千世界。尤与我东土众生最有缘。凡至心持其名号及经咒等。随获感应。不独慈云偏覆南海一隅而已。虽然。众生当苦难时。辄呼菩萨求救。须思救苦救难之前。有大慈大悲四字在。菩萨不救度众生。何名菩萨。然不具大慈悲。将视众生苦难。如秦越人肥瘠。漠焉无关。何肯图救。众生徒口菩萨之号。而不能心菩萨之心。则不慈不悲。己先不能自救。况欲感菩萨之慈悲。救其苦难。有是理乎。故人无倾险好杀心。则己之刀山灭矣。人无惨毒心。则己之汤火消矣。人无不忠不孝及淫贪不廉贞心。则己之地狱枯竭矣。人无悭吝嫉妬心。则饿鬼之火息。无傲狠骄慢心。则修罗之恶调。无顽悍不灵心。则畜生之途远矣。大悲咒云。唯除不善。除不至诚。则诵持之需善与诚可知。笃哉。唐别驾之言也。曰。凡虔奉观音者。其人必深信因果。生平不与恶事为缘。所以恶报可灭。吾恐世之人。徒知求救苦难。而不求诸慈悲之心。一有不验。遂曰。大士弗予应。是岂大士之感应。果虚而无征也哉。故编成。而书此意。以为之序。庶使世人诵持观音共闻之。
顺治己亥夏杪。荆溪净业弟子周克复斋沐撰
猜你喜欢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怀感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九·念常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九卷·佚名 佛说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卷第六·佚名 归 依 开 示·太虚 卷二·佚名 卷第十七·昙噩 阎浮提树荫品第十·马鸣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欧阳竟无 卷四百八十七·佚名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序·佚名 卷第二十一(秋字号)·朱时恩 金刚映卷上·宝达 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论本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七)·遁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