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之宗旨和目的

──十九年春在闽南佛学院讲──

现在在院求学的学僧,是从各方云集而来的,其年龄程度以及思想性情等等,当然也决不会一致的 。 可是、有一点是很统一的,就是同住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求学。你们须注意!这个佛学院,并不是一般所谓学校。闽南佛学院的宗旨,是要将佛学院精神实现为人间社会建设的──由理想达之事实──。这点精神和宗旨,你们须十分确切认清,然后方不负教者学者的初愿。平常说僧伽是和合众,其精神也就在此。佛学院中的学僧,要成为有生命有精神的和合众;不然、则是徒具形式,早已失去所以为闽南佛学院底效用。这样一来,将使教员是教员,学僧是学僧,且其思想行动已成散沙之势,不能结合成一个有生命的和合众了。所以、在这里求学的学僧,并不是随随便便听讲学课所能完事的,是有重大使命的。

本来、在佛教底进程上讲来,出家比丘已从三归、五戒而超越过了沙弥的地位,在佛教应已具有相当的信心和志愿;这种志愿和信心,比个己的生命还看得重要。虽然出家可以返俗,但这不过是一种例外罢了。如真心出了家,实在是要想把这种信心和志愿,达之于无穷尽的空间和时间的;不然、出家不过是一回儿戏!

还有、你们要认清的:在闽南佛学院,是要拿出精神来学佛学的。院内虽有各门学课,也要从事修学,那是拿来作为研究和宣传佛学的工具,根本是要以佛学的信念为目标的。佛学院既以佛学为唯一的宗旨,只要你们能深切认清,不遗不忘,则对于其余的学课知识,不妨尽量容纳。如修学文学的,不但要以文学来领略佛经,还要以优美的文学来表显佛理,使不知佛学的人,知道有佛教;修学哲学、科学等,也是这样。但是、平常有一种很深的病症,是学各学科时即被各学科所转,而忽略且忘却根本的佛学。例如有文学兴趣的学僧,即被文学、尤其是文艺一类的书所转,对于佛学便不能注意研精。这样,非特失了佛学院中所有的一致的精神和目标,并且因不能领略到学佛的真趣,寖假离了佛教而不信佛教,比未来佛学院更坏,结果岂不相反!我看到这种不好的现象,所以我今天要特别提出来。这不是教你们不去修学各种学问,是教你们在修学各种学问的时候,不要忘记以佛学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你们所以到佛学院来集合一起的总因,应该是从你们自己心灵中涌现出来的共同要求,而不是从外面渗入的。要使在佛学院修学的你们,越加明记不忘地保持这种佛学院的根本共同精神,所以再为你们说佛学的宗旨和目的。

佛学底宗旨和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不过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实、世间所有种种的工作云为,也不过为的彼此间利益而已;惟所差在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在佛学的见地来说,惟有佛学乃能达到究竟自利利他!佛学所要达到的究竟自利利他,有智、断、恩的三种德能。能够把这三种德能造诣到了圆满的程度,则已算达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究竟目的。但是这种最高至极的自利利他究竟目的,不容易达到,必须先立其基础。这种基础的条件,最要的是正见和正信、正戒、正念、正定、正业、──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正见,是依研究正教而引生的,即是佛经中所谓正知正见。这种正知正见,并非凭个人的粗浮知识来做标准的,是要恳切、精细的心思来受学一切经论。所以说:无论学佛或研究佛学,都很不容易。你们不要忽略这种初学佛学的基础!如果不将这初步自利利他的基础建立牢固,则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标,终末由达到!所以、你们要想真实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标,非从这基础工夫做起不可!现在、把我以上对你们所说佛学上自利利他的目标和关系,表示于下:

             ┌自利──┬─正见          ┌基础的─┤  ──┼─正信正戒正念正定          │    └利他──┴─正业    佛学的目标─┤          │    ┌自利──┬─断          └究竟的─┤  ──┼─智               └利他──┴─恩

(岫卢记)(见海刊十一卷三期)  (附注)原题“对于闽南佛学院学僧训话”,今改题。

  


猜你喜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佚名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为霖道霈
  佛说苾刍五法经·佚名
  自序·徐昌治
  卷三·佚名
  佛说诸德福田经·佚名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下·佚名
  卷四十六·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一卷·无著
  菩萨地持经 第五卷·佚名
  卷之二·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七卷·佚名
  自由史观再版序·太虚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三分之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钱振锽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是儒家事也。唐宋名家多以释老语入之,后世遂以为儒家语不宜入诗,而儒者遂有谓诗可不作者矣。三代圣王无不用乐,《诗》则儒之乐也。世人以儒家语入诗则难工,此儒未通于乐也。用儒之意,而

  • 卷二百九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九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十五 张羽 杂诗 生平慕游侠驱马适东周周人重千金所遇非我俦抚劒登太山历览鲁与邹小儒事弦歌龊龊安足由北临邯郸道平原旷

  • 卷二·孟浩然

    ○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闲卧

  • 卷四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五费冠卿费冠卿字子军池州人元和登第母卒叹曰干禄养亲得禄而亲丧何以禄为遂隐池州九华山长庆中殿院李行修举其孝节召拜右拾遗不赴集一卷今存诗十一首不赴拾遗召【一作以拾遗召不起赋

  • 卷三十一 【宋遗老】·陈衍

    ●元诗纪事卷三十一 【 宋遗老】侯官陈衍辑赵复汪元量唐珏林景熙谢翱郑思肖刘应凤周密钱选罗椅刘辰翁熊禾梁栋高晞远牟巘李珏魏新之何鸣凤高镕陈杰林月香莫仑钱仲鼎

  • 惠洪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惠洪(1071—?)字觉范,俗姓喻,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或谓其为“德洪”,俗姓彭。少时尝为县小吏,后得祠部牒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1111),张、郭得罪,惠洪决配崖州。工诗能文,时作绮语,有“浪子和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五上·陈厚耀

    秦昭襄王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史秦本纪 樗里疾封蜀郡严道县因号严君】昭王立樗里子益尊重樗里子将伐蒲【卫地】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设义渡约·丁曰健

    台郡曾文溪为南北往来孔道,向来附近民人设舟济渡,原应约给钱文;而匪徒乘机讹诈,甚至拦河截抢。台、嘉两邑交界,此拿彼窜,易以藏奸;是以便民之举,实为大不便也。本司道下车以后,访悉情形,已严饬所属并附近各庄民认

  • 穰侯列传第十二·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穰侯魏冉的专传。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

  • 四、释亲·佚名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

  • 卷六十五·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五   宋 王与之 撰秋官司寇下布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王昭禹曰布以敷施之宪以表示之○郑锷曰国朝自淳化三年始置诸路刑狱事乃周家布宪之意然不止于二人而已今

  • 佛说未生怨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鸡山中。诸天龙鬼神。帝王臣民。皆诣佛所稽首。承风供养之。仪靡不尽礼。调达睹之。其嫉无量。还告太子未生冤曰。汝父辇国众宝。以贡佛诸沙门。国藏空竭。可早图之。即位为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六·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皋亭山佛日淨慧禪寺語上順治,丙戌九月十五日,入院。山門。「維摩不二門,密密難通;彌勒樓閣門,重重雜沓。總不如密移一步普門開,法雨共霑甘露潤。」伽藍。「你是外護、我為內護,內外無私,鼎新革故。」祖師

  • 千岩和尚语录·千岩元长

    参学比丘 嗣诏 录轹道人 大参 重校上堂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则易转自己归山河国土则难拈了也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来。双林玉溪和尚至上堂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千门万户开轮槌只一击下座。上堂还识老僧么心地自闲闲万般

  • 圣祖仁皇帝圣训·雍正

    全称《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60卷。雍正九年(1731)敕纂。分类汇辑玄烨治国的各种言论。雍正九年,在实录馆进呈刚修成的圣祖实录的同时,雍正皇帝又命令馆臣另修圣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