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宗旨和目的
──十九年春在闽南佛学院讲──
现在在院求学的学僧,是从各方云集而来的,其年龄程度以及思想性情等等,当然也决不会一致的 。 可是、有一点是很统一的,就是同住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求学。你们须注意!这个佛学院,并不是一般所谓学校。闽南佛学院的宗旨,是要将佛学院精神实现为人间社会建设的──由理想达之事实──。这点精神和宗旨,你们须十分确切认清,然后方不负教者学者的初愿。平常说僧伽是和合众,其精神也就在此。佛学院中的学僧,要成为有生命有精神的和合众;不然、则是徒具形式,早已失去所以为闽南佛学院底效用。这样一来,将使教员是教员,学僧是学僧,且其思想行动已成散沙之势,不能结合成一个有生命的和合众了。所以、在这里求学的学僧,并不是随随便便听讲学课所能完事的,是有重大使命的。
本来、在佛教底进程上讲来,出家比丘已从三归、五戒而超越过了沙弥的地位,在佛教应已具有相当的信心和志愿;这种志愿和信心,比个己的生命还看得重要。虽然出家可以返俗,但这不过是一种例外罢了。如真心出了家,实在是要想把这种信心和志愿,达之于无穷尽的空间和时间的;不然、出家不过是一回儿戏!
还有、你们要认清的:在闽南佛学院,是要拿出精神来学佛学的。院内虽有各门学课,也要从事修学,那是拿来作为研究和宣传佛学的工具,根本是要以佛学的信念为目标的。佛学院既以佛学为唯一的宗旨,只要你们能深切认清,不遗不忘,则对于其余的学课知识,不妨尽量容纳。如修学文学的,不但要以文学来领略佛经,还要以优美的文学来表显佛理,使不知佛学的人,知道有佛教;修学哲学、科学等,也是这样。但是、平常有一种很深的病症,是学各学科时即被各学科所转,而忽略且忘却根本的佛学。例如有文学兴趣的学僧,即被文学、尤其是文艺一类的书所转,对于佛学便不能注意研精。这样,非特失了佛学院中所有的一致的精神和目标,并且因不能领略到学佛的真趣,寖假离了佛教而不信佛教,比未来佛学院更坏,结果岂不相反!我看到这种不好的现象,所以我今天要特别提出来。这不是教你们不去修学各种学问,是教你们在修学各种学问的时候,不要忘记以佛学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你们所以到佛学院来集合一起的总因,应该是从你们自己心灵中涌现出来的共同要求,而不是从外面渗入的。要使在佛学院修学的你们,越加明记不忘地保持这种佛学院的根本共同精神,所以再为你们说佛学的宗旨和目的。
佛学底宗旨和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不过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实、世间所有种种的工作云为,也不过为的彼此间利益而已;惟所差在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在佛学的见地来说,惟有佛学乃能达到究竟自利利他!佛学所要达到的究竟自利利他,有智、断、恩的三种德能。能够把这三种德能造诣到了圆满的程度,则已算达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究竟目的。但是这种最高至极的自利利他究竟目的,不容易达到,必须先立其基础。这种基础的条件,最要的是正见和正信、正戒、正念、正定、正业、──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正见,是依研究正教而引生的,即是佛经中所谓正知正见。这种正知正见,并非凭个人的粗浮知识来做标准的,是要恳切、精细的心思来受学一切经论。所以说:无论学佛或研究佛学,都很不容易。你们不要忽略这种初学佛学的基础!如果不将这初步自利利他的基础建立牢固,则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标,终末由达到!所以、你们要想真实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标,非从这基础工夫做起不可!现在、把我以上对你们所说佛学上自利利他的目标和关系,表示于下:
┌自利──┬─正见 ┌基础的─┤ ──┼─正信正戒正念正定 │ └利他──┴─正业 佛学的目标─┤ │ ┌自利──┬─断 └究竟的─┤ ──┼─智 └利他──┴─恩
(岫卢记)(见海刊十一卷三期) (附注)原题“对于闽南佛学院学僧训话”,今改题。
猜你喜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佚名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为霖道霈 佛说苾刍五法经·佚名 自序·徐昌治 卷三·佚名 佛说诸德福田经·佚名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下·佚名 卷四十六·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一卷·无著 菩萨地持经 第五卷·佚名 卷之二·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七卷·佚名 自由史观再版序·太虚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三分之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