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

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

非问分烦恼品第十一之三

何谓十烦恼使。见烦恼使。疑烦恼使。戒道烦恼使。爱烦恼使。嗔恚烦恼使。嫉妒烦恼使。悭惜烦恼使。无明烦恼使。憍慢烦恼使。掉烦恼使。是名十烦恼使。

何谓十烦恼结。见烦恼结。疑烦恼结。戒盗烦恼结。欲染烦恼结。嗔恚烦恼结。色染烦恼结。无色染烦恼结。无明烦恼结。慢烦恼结。掉烦恼结。是名十烦恼结。

何谓十想。欲想。嗔恚想。害想。贪想。讥论想。此内外想。国土想。卑想。不善想。若干想。依贪想。是名十想。

何谓十觉。嗔恚觉。害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他不觉。识相应觉。无慈相应觉。依利养觉。依贪觉。是名十觉。何谓十邪法。邪见。邪觉。邪语。邪业。邪命。邪进。邪定。邪慧。邪解脱。邪智。是名十邪法。

何谓十恼。若已侵生恼心。今侵生恼心。当欲侵生恼心。若我不爱喜适意者。已利益生恼心。今利益生恼心。当欲利益生恼心。横嗔生恼心。是名十恼。何谓十不善业道。杀生窃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是名十不善业道。何谓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杀生乃至邪见。此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十法竟)。

何谓十一心垢。疑是心垢。不思惟是心垢。怖是心垢。悲是心垢。恶是心垢。睡眠是心垢。过精进是心垢。软精进是心垢。无能是心垢。若干想是心垢。著色是心垢。何谓疑是心垢。或有人缘过去疑。或我过去有。我过去非有。何姓我过去有。何因我过去有。若缘未来疑惑。我未来有。我未来非有。何姓我未来有。何因我未来有。若缘现在疑惑。我现在有。我现在非有。何姓现在有。何因现在有。诸众生从何处来。去至何处。若缘现在疑惑。我现在有。我现在非有。何姓现在有。何因现在有。诸众生从何处来。去至何处。若彼于佛世尊疑惑。是佛世尊非佛。世尊善说法。世尊非善说法。世尊声闻众善趣。世尊声闻众非善趣行。常行非常行。苦行非苦。无我法非无我法。寂灭涅槃。非寂灭涅槃。有与无与。有施无施。有祀无祀。有善恶业果报。无善恶业果报。有今世无今世。有后世无后世。有父母无父母。有天无天。众生有化生。众生非化生。世有沙门婆罗门正趣正至。若今世后世自证知说。世无沙门婆罗门正趣正至。若今世后世自证知说。若于彼法。疑惑重疑惑。究竟疑惑。心不决定。犹豫二心疑。不了无量疑。不尽非解脱。犹豫重犹豫。究竟犹豫。是名疑是心垢。何谓不思惟是心垢。若色声香味触法。若众生及法。不正计校分别筹量忆念。是名不思惟是心垢。何谓怖是心垢。色声香味触法。若众生及法。缘此畏怖究竟。畏怖惊愕。毛竖色变。是名怖是心垢。何谓悲是心垢。若不善心起悲。是名悲是心垢。何谓恶是心垢。身口意恶。是名恶是心垢。何谓睡眠是心垢。若烦恼未断。沉没在睡。身不乐。身不调。身不轻。身不软。身不除。是名睡。若睡若烦恼未断。沉没在睡。若欲睡瞪瞢眠镇心。是名眠。如是睡眠。是名睡眠是心垢。何谓过精进是心垢。若精进掉。是名过精进是心垢。何谓软精进是心垢。若精进没。是名软精进是心垢。何谓无能是心垢。若心怯弱。是名无能是心垢。何谓若干想是心垢。若众生异事异境界异初生异。是名若干想是心垢。何谓著色是心垢。若见色专著。是名著色是心垢。是名十一心垢。

何谓二十种身见。或有人谓。色是我。色中有我。我是色有。色是我有。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二十种身见。

何谓二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自杀生教他杀生。乃至自邪见教他邪见此二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

何谓二十一心垢。希望是心垢。嗔恚睡眠掉悔疑恼害常念怨嫌怀恨燋热嫉妒悭惜诡诈奸欺无惭无愧矜高诤讼自高放逸慢增上慢。是名二十一心垢。

何谓三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自杀生教他杀生赞叹杀生。乃至自邪见教他邪见赞叹邪见。是名三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

何谓三十六爱行。内生十八爱行。外生十八爱行。何谓内生十八爱行。如世尊说。因此有此。因彼而有。如是因有异因有。当因有不当因有。我当有彼我当有。如是我当有异我当有。因得彼得。如是得异得。悕望当有。悕望彼当有。悕望如是当有。悕望异当有。是名内生十八爱行。

何谓外生十八爱行。如世尊说。是因此有此。是因彼而有。是如是因有。是异因有。是当因有。是不当因有。是我当有。是彼我当有。是如是我当有。是异我当有。是因得是如得。是如是得是异得。是希望当有。是希望彼当有。是希望如是当有。是希望异当有。是名外生十八爱行。如是内生十八爱行。如是外生十八爱行。是名三十六爱行。

何谓四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自杀生教他杀生。赞叹杀生。见他杀随其欢喜。乃至自邪见。教他邪见。赞叹邪见。见他邪见随其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堕地狱速如[矛*(替-曰+貝)]鉾。

何谓六十二见。如梵网经说。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皆不能过十八见中。诸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尽入四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此是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智。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妄。此是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是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唯有如来。知是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爱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名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命终。生空梵宫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命终。来生此空梵宫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母。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此间。渐已长大。剃除须发。出家被法服。修梵志行。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作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此实余虚妄。是谓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亦常亦无常。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娱乐戏笑。娱乐时身体疲极。便自失意。以失意故。便命终来生此间。渐已长大。剃除须发。出家被法服。修梵志行。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数戏笑娱乐。常在彼处。常住不变。由我数数戏笑故。致此无常变易法。是故知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此实余虚妄。是名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众生。展转相视。相视已便自失意。由此命终来生此间。渐已长大。剃除须发。出家被法服。修梵志行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视。不失意故。常住不变。由我等数数相视故便失意致此无常变易法我以是知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此实余虚妄。是名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观察已言。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此实余虚妄。是名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尽入四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复过于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爱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名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法。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虚妄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虚妄。是名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世间。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妄。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妄。是名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相智观察已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妄。是名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妄。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爱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知有善恶业报耶。无善恶业报耶。我不见不知故。若言有善恶业报。若言无善恶业报者。世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分别诸见。设当问我诸见深妙义者。我不能答。则有惭愧。我心怀恐怖。当以是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若彼问者。当以是答。此事如是非也。此事实非也。此事异非也。此事非异非。不异非也。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世间有诸沙门婆罗门。以天眼及他心智。在远处能见我。我若近。犹不能见。如是人。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以是答。此事如是非也。此事实非也。此事异非也。此事非异非。不异非也。是名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故。若言是善是不善。我则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恶畏受故。以为归依。以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以是答。此事如是非也。此事实非也。此事异非也。此事非异非。不异非也。是名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闇钝。愚冥闇钝故。他有问者。便随他言答。此事如是非也。此事实非也。此事异非也。此事非异非。不异非也。是名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此四见中。无有能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复过于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无有能过。彼诸沙门婆罗门。以何因缘。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无有能过。或有众生。无想无受。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以长大。剃除须发。出家被法服。修梵志行。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见本想生。便作是念。我本无有想。自然有此。是无因而有。世间此实余虚妄。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相智观察已。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虚妄。是名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所说。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中。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十八见中。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此十八见。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所说。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以何因缘。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无有能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有想论。谓想是我是世。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有想论。谓想是我是世。于十六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以何因缘。于末劫末见。有想论。谓想是我是世。尽入十六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色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想论。谓想是我是世。于十六见中。无有能过。复有言。非色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二见。复有言。有色无色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三见。复有言。非有色非无色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四见。复有言。我是有边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五见。复有言。我是无边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六见。复有言。我有边无边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七见。复有言。我非有边非无边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八见。复有言。我一向乐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九见。复有言。我一向苦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见。复有言。苦乐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一见。复有言。不苦不乐。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二见。复有言。一想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三见。复有言。若干想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四见。复有言。少想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五见。复有言。无量想是我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十六见。诸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有想论。谓是我想是世。于此十六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所说。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有无想论。谓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有无想论。谓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色是我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无想论。谓无想是我是世。于此八见中。无有能过。复有言。非色是我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二见。复有言。有色无色。是我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三见。复有言。非有色非无色。是我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四见。复有言。我是有边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五见。复有言。我非是有边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六见。复有言。我有边无边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七见。复有言。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八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无想论。谓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所说。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非想非无想论。谓非想非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因末劫末见。有非想非无想论。谓非想非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色是我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非想非无想论。谓非想非无想是我是世。于八见中。无有能过。复有言。非色是我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二见。复有言。有色无色是我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三见。复有言。非有色非无色。是我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四见。复有言。我是有边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五见。复有言。我非是有边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六见。复有言。我有边无边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七见。复有言。我非有边非无边非想非无想是世。命终已我不复有。此实余虚妄。是名八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非想非无想论。谓非想非无想是我是世。彼尽入八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所说。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因末劫末见。有断灭论说众生尽无余。于七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以何因缘。于末劫末见。有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入。从父母生乳哺衣食长养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我断灭。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断灭论说众生断灭。于七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论。此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我断灭。是名二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论。此不名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齐是谓我断灭无余。是名三见。复有言。此不名断灭无色空处断灭。齐是谓我断灭无余。是名四见。复有言。此不名断灭无色识处断灭。齐是谓我断灭无余。是名五见。复有言。此不名断灭无色不用处断灭。齐是谓我断灭无余。是名六见。复有言。此不名断灭。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处断灭。齐是谓我断灭无余。是名七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此七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说。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现在有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因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无有能过。诸沙门婆罗门。何因缘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无有能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我尽现在五欲自恣。齐是我得现在涅槃。是名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谓我现世得涅槃。谓众生现在有涅槃论。于五见中。无有能过。复有诸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不名现在涅槃。复有现在涅槃。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能知。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齐是谓我得现在涅槃。是名二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不名现在涅槃。复有现在涅槃。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能知。如灭有觉观。内净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齐是谓我现在得涅槃。是名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不名现在涅槃。复有现在涅槃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能知。如离喜舍行念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舍念乐行。成就三禅行。齐是现在得涅槃。是名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不名现在涅槃。复有现在涅槃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能知。如能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四禅行。齐是谓我现在得涅槃。是名五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有现在涅槃论。于此五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说。是诸沙门婆罗门。因末劫末见。种种起见随意所说。于此四十四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说。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起见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因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起见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无有能过。唯佛能知此见处。乃至无余解脱故名如来。亦如上说。诸沙门婆罗门。因于本劫本见有常论说我世间是常。诸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布施。则得名受。乃至现在涅槃。亦复如是。诸沙门婆罗门。生常论世间是常彼因受缘受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涅槃。亦复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言世间是常。彼缘触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涅槃。亦复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因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意所见说。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在中。无有能过。如捕鱼师。以细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有避处。诸沙门婆罗门亦如是。因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无有能过。是名六十二见。此是烦恼结使。系缚众生。取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法不得解脱(非问分竟)。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
  蒋山元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一·智旭
  卷第三十七(第六诵之二)·佚名
  卷五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三教平心论卷上·刘谧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佚名
  卷一·佚名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佚名
  见闻利益·佚名
  卷三百·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七·佚名
  辯中邊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谭菀醍醐卷三·杨慎

    李华论文李华曰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有徳之文信无徳之文诈臯陶之歌史克之颂信也子朝之告宰嚭之词诈也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没而伋轲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

  • 提要·鲍溶

    【臣】等谨案鲍溶诗集六卷集外诗一卷唐鲍溶撰溶字徳源唐元和四年进士唐书无传其事迹已不可考溶诗在后世不甚着然张为作主客图以溶为博解宏拔主以李羣玉为上入室而为与司马退之二人同居入室之列则当时固絶重之也其集宋

  • 卷九十八·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九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郑震清隽集钞郑震後更名起字叔起号菊山闽连江人早年塲屋不利弃举业更读书客京师三十余年历主於潜诸暨萧山学晩为安定和靖书院堂长又开讲於平江无锡伏阙论史嵩之淳佑丁

  • 列传第十一 魏舒 李憙 刘寔 高光·房玄龄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九·王祎

    【齐太祖髙皇帝萧道成建元元年魏高祖孝文帝太和三年】春正月甲辰宋以萧嶷爲镇西将军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荆州刺史辛亥以萧赜爲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开府【以本纪修】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以本纪修】甲辰宋萧道成自爲相国

  • ●卷十三·陈康祺

    ◎圣祖之孝孝庄文皇后不豫,圣祖躬祷郊庙,有“愿减臣龄,以延慈寿”语。又步诣天坛祈祷,涕泗交颐,陪祝诸臣,不敢仰视。◎殿试进呈卷殿试卷,例以前十本进呈。惟乾隆庚辰年秦尚书蕙田等,以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许以十二本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成化十七年九月壬申朔礼部奏自今诸夷朝贡乞令大小通事审译精当方与赏赉以革伪妄报可○满剌加国使臣端亚妈剌的那查等奏成化五年本国使臣微者然那入贡还至当洋被风漂至安南国微者然那与其傔从俱为其国所杀其余黥为官奴

  • 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戴笠二三事·恽逸群

    戴笠系统以军统局为主,又是中美合作所,又是忠义救国军,又有警察,又有宪兵,“捉”汉奸,封房子,都是他做,所以日寇投降后在沦陷区大发“劫收财”。戴笠到上海后,曾召集他的部下在杜美路七十号(杜月笙的新宅,造好即抗战爆发,自己没有

  • 卷五十二·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五十二乾隆十四年夏四月庚申准噶尔部人罗卜藏等来降命赏给安插如例秋七月壬子议准夷贸易事宜陜甘总督尹继善奏言前督黄廷桂奏请将交易之事照前

  • 第十二章修正案之方法·孙中山

    九十七节修正之三法修正有三法:一、加入字句,二、删除字句,三、删除一分而加入他分以代之。(演明式)其一、加入式:&ldquo;本会设一图书杂志库为会员之用&rdquo;之动议,正在讨论中,酉君动议修正加入&ldquo;轮贷&rdquo;二字于&l

  • 汉制攷卷二·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春官注郑师农云唐虞歴三代以宗官典国之礼与其祭祀汉之大常是也 疏代异法殊礼有防革故至汉时祭祀之礼使大常主之典瑞注瑞节信也典瑞若今符玺郎 疏举汉法而况之守祧奄八人注奄如今之宦者 疏汉以奄人为

  • 卷31·陈邦瞻

    仁宗皇祐元年九月乙巳,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寇邕州。初,侬氏自唐初即雄于西原,世为广源州首领。唐末,交阯强盛,广源服属之。知傥犹州侬全福为交人所杀,其妻改适商人,生智高,冒姓侬氏。既壮,与其母据傥犹州,建国曰大历。交人攻而执之

  • 卷二·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知身如影像。知声如谷响。知心如幻化。知慧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若菩萨成就八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入   [一]陀羅尼最淨地品第六〈此品說涅槃三德中之般若德〉   是時師子相無礙光炎菩薩.與無量億衆從座俱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   禮佛足.以種種華香寶幢旛蓋以爲供養.而作是言

  • 水经注释·赵一清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三卷,五十三万余字。 《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十七万余字。一清字诚夫,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国子监生。赵氏尊其师全祖望之说,以郦道元《水经注》因久传写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赵佶

    宋徽宗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徽宗推崇老子,引 《庄》、《列》、《语》、《孟》、《诗》、《书》注《老子》。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 手法繁复而多变, 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