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

五阴山室寺惠辨禅师注

若夫至道圆明虚无湛极。慈悲普摄济生死之深。河浮大宝舟广度四生之难。恩沾大道迥秡三界之牢。惠镜长悬照无明之巨夜。法王慈愍接引多方。众苦之病无穷。设药之途非一。故有照大士垂音五浊之中。悲愍群生欢请如来设教遵首。称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者。以为王心为身之主耳目处。其外任持六根。不坏善恶种子。使之亡乍来无有限。碍自在如王。言心王菩萨。解脱之别。得道之异名。以觉合机故。称佛说投陀者。西国之语。此土往翻名为椒[木*棗]。烦恼不生。寂然无相。故曰投陀经者常也。人能悟道求难死故号为常。尔时(时无有二。行人发意之时。故云尔时)佛(佛者觉。虚凝难心意识。荡寂空无神变自在。故为佛)在大林薮山(五阴烦恼是大林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山形大小。纵广八万四千由延(五阴三毒合为八万。地水火风名曰四千。由者从也。延长也。其心造不善业。迄至于今不能改悔。故名由延)其山四方有无量夜叉罗刹虎狼师子毒蛇恶鬼杀害众生。啖人精气(方四大是四大假合共成此身故曰四方。烦恼薮多故言无量。缘境不住故名夜叉。取舍心起。名为罗刹无明炽盛天口食善法。名之为虎。贪心造罪不生厌离。名之为狼。恶性盛猛能坏善狼。名之为师子。毒蛇者贪嗔痴。是能坏法身惠命。烦恼乱其身心不得自在。名之为恶鬼。万行法门自然消灭。故云能害众生。啖人精气者。烦恼是也)其山四维有无量贤善大士。修学大乘(眼耳鼻舌身。性清净无所染著。名曰四维。一切烦恼自然改变。故言为智惠。贤善大士亦名修学大乘。不简怨亲通同普载名为大乘。亦名无乘。名曰大乘)于佛法中决定生信(佛法僧宝本是一心。更无别异。故名为信。信有十心。一者信心。此身无常无我信三宝。常信不灭。设有变灭。信知示现之非佛。是实灭。是名信心。二者念心。非是生灭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动。守春不移。是名念心。三者进求涅槃。是名进心。四者惠心。觉了自性。空寂无二。是名惠心。五者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心。六者不退心。进起波若。不为生死亡惑。是名不退心。亡者回向心。观行停熟。流入法河。是名回向心。八者护法心。护诸众生而成就之。护已善根而不失之。是名护法心。九者戒断生死求舍俗缘。是名戒心。十者志愿满足。六者波罗蜜。超生死轮涅槃岸。是名愿心。故曰生信)护持禁戒如净明殊(清净心是)守护心城。摧伏外道(涅槃为城。城诸妄想不令漏失。经曰。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能摧伏诸外道)五峰神仙最居山顶(色阴想阴识阴受阴行阴。行者盖也。能掩其心。今不明了形碍为色。领纳是非为受。妄情思虑为想。魔缘诸境为行。了别名识。称为色。无明黑闇 长生故曰神仙。亦名长受仙人。我慢高于五岳。故曰最居高顶)仙人我慢。五欲自恣。不悟无常(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五处受生贪。是名为五欲。随所染著。住情即造。故曰恣。生老病死念念迁谢。故曰无常)佛与迦叶诸大菩萨侧塞虚空。前后围绕(佛者心也。心王自在。能使识不起异念。即是弟子故曰迦叶。既随教念命心得解脱。名为菩萨。法门广大包括十方。故言侧塞虚空。无处不遍故曰围绕也)四部弟子。一时共会(眼耳鼻舌名为四部。心王所制不染色声香味。故言弟子。俱登一心觉故曰一时。身心不二即是共会会合也。一相一里也)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世以寂灭为义。尊以觉证为能。觉知一切烦恼无所有。故号世尊。八万四千烦恼之中悟平等道。故曰众中尊)坐宝莲华(观行已毕至无功用。寂休闲居。名之为坐。宝者道也。道体明浑。尘垢不染。故曰莲华也)结跏趺坐(此为入定也。端其身心真一心其命即虑静)嬉怡微笑(悟道性情美。名之嬉怡之言。忱忱乐心神故微笑也)威德光明普照一切(烦恼消灭名威。识了无生德故曰威德清净。是光普照一切者。谓阴入界。一切阴色受想行识是。入者十二入。内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名十二入。界者中门。六识六根六尘即是十八界。是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一切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之曰照。故云普一切也)佛告心王菩萨(告之言发发开生死心。见法身相虚凝不动自在无碍。即是心王菩萨也)汝当为诸大众宣说甚深无上妙法(宣由吐也。从无地吐法出身寂寥无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者要要妙之法。佛所说也)令诸众生识烦恼性空无所有(众生迷故为有烦恼。觉已知无故言空无所有)令投陀一心法苦乐一相(生死是苦。涅槃为乐。生死既空。涅槃非有。平等无生故言一相)心王菩萨。承佛神力。身升虚空。变现自在(承者受也。佛神力自觉身心本无所有故云虚空。变自在者。转妄以入真。万物不动故云自在)于大众中放大智光。光如百千万亿日月。清凉调适(清凉是光。光相不动说名为如百者。百波罗蜜千法明门。万者行也。定惠双照明同日月故言百千万亿日月也。烦恼火灭故言清凉。喜怒不生名为调适)随诸众生所求皆得(圣化无碍故云皆得)普照十方招集有缘诸来大众(十方者十恶也。招集者四谛是。有缘者十二因缘是。烦恼非一。名曰诸来之言。会烦恼交会共造一心。故言大众寂空。明名之照也)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心净为天。智惠龙。五阴三毒。合为八部。不起异念名为难。护法神善神)天王等(眼耳鼻舌名为天王。见闻觉知不起二相。故为之等也)上至有顶。下极空际(顶是实也。实相之理圆空不动故言有顶。上下无二曰极。极者空也。空际名为佛性也)六道死生蒙光喜悦(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道地水火风名为死生理生。虚无湛然不名为听。皆来听法。神光照荡空寂无生。故云喜悦也)大众云集(言此妄身由如云集。暂有还散究竟无实也)菩萨摩诃萨。大慈所薰(菩萨者西国语。此云道心众生是。慈能拔苦。苦恼不生。名大慈。薰者香也。薰我身烦恼灭尽。此是无价香。非是世间草木之香。故云大慈所薰也)复放六百万亿最胜光明(六百者六根是。一根一百故曰六百。万者万行之门户也。亿者总持之大名。见道转染故名曰最胜也)其光明中宣说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了众生相即是实相故言本性清净)无生无灭(妄想不起。是名无生。善法常住。是名不灭)无垢无净(分别是无。名分别是净。垢性自空。净性非有)无生死际。无涅槃际(生死性空。涅槃非有)二际平等。等诸法空故(二际俱空空。故平等。诸法亦然也)闲居静住。即是投陀(因成果就故曰闲居。淳一无离名为静住)寂然念道。绝断攀缘(见道性空攀缘即灭)不生分别(诚性体空本无分别)何以故。以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法身不动离诸名数。故云不一不二也)俱假名说说佞引愚夫(涅槃方便。是佛权教指方陈说。今识道性体空。生死如梦如电。愚夫不了为生死可舍。为涅槃可得。于空之中妄生染著。众自觉叹迷来曰久故言假说)上品众生体达法相。不入涅槃。不出生死(法性体空空无出入)中品众生求涅槃(舍生死是声闻行。贪求涅槃是凡夫。不舍不求是菩萨行也)无方便惠。实际为家(不识生死涅槃。皆是虚空幻化。是无方便惠。经曰。有惠方便縳惠方便缚)下品众生无明痴住(心无智惠名曰无明。不能发起心故言痴住也)不觉不知沉沦苦海(恒在生死故曰沉沦苦海。常以苦海。生苦老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死/心]憎会苦。忧悲之苦。忆想不住。念念分别名为生。苦老者烦恼恼身心。不得自在故言老苦。举缘妄想驰散放逸心神躁扰。名曰病苦。菩提之性理在烦恼之中。不觉不知名为死苦。非本所求。妄生追念。念不离竟。名为求不得苦。佛是慈。众生慈父。爱念众生。由如赤子。众生违背轮回生死故云爱别离苦。五阴为怨。恶业为憎。烦恼交会隐藏无地。故言怨憎会苦。大道之破塞佛性未由显现。故曰忧悲之苦。苦无边际。名之为海)诸菩萨等。汝当谛了。如是光明从何而来。内外推求都无生处(内外根尘空无自姓。故都无生处也)从心化生。湛然常一(从定生惠。故曰化生。言心者非是生灭之心。乃是无想之心。名字虽多其体不异。故曰常一也)一想光明触众生身。从毛孔入(触之言照众生身。内外虚通众生心。纳由如毛孔一相光明无处不遍。名之为入也)众生愚者入无量定(入诸言触。触此身心。由如虚空本来不动也)光触眼者。入妙色三昧(眼虽见色妄识不起。与物合故名为妙色三昧)光触耳者。入音声三昧(耳虽闻声不得声相识。不分别名曰音声三昧也)光触鼻者。入香林三昧(鼻虽闻香不得香体。即是空空无分别。故言香林三昧)光触舌者。入法喜三昧(舌虽触味不得味相。味相自空识无分别。名为法喜三昧)光触身者。入智明三昧(身虽知寒热涩滑等。不得触相。识不分别故名为智明三昧)光触身者。入法明三昧(六识体空无能分别状。若韵音六根。是一根故名为法明三昧)光遍十方。仙人蒙光。我慢即除(无明之光照。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然消灭也)身心清净。悟无生忍(清净之心是无生死)恶鬼毒蛇夜叉罗刹啖人精气者。皆发菩提心(身心寂空是发菩提心也)二见牛头斗诤心息(善恶二见名曰牛头。生灭不住名之为斗。毕竟不生名之为见)波旬魔王开地狱门。施清净凉水(生死魔烦恼魔。魔力威大自在如王。无明闭塞名为地狱。豁然悟解万参罗本无所有名为地狱。开施言舍离知见想不生。即是法清凉。水即是法水。湛然清净也)饥饿众生自然饱满(心生烦恼。忆想妄缘。名为饥饿。禅定无生法喜无满。故名为饱也)发清净心。餐法喜食。身心解脱(味道心和名为法喜。不住有无。自然解脱)深入法性自在无为(实相之理名曰入深。体性不动入逍遥自在。故曰无为也)虽得无为察心不住(不住而住住于不住也)学方便故(所化之缘曰方。能化之智曰便)法为妻化生一子。处在深宫正念思惟(妻者定也。定能生惠。故曰化生。一子者菩萨是也。实相远窥而莫睹。故曰深宫。空寂无生名为正念也)学大方便。不舍有为。不住无为(性理有无平等不二。是大方便)二惠方便念念具足(一既不存。二从何立。惠亦无体。言下有名解了还无故曰方便。前念由浅。后念转深。深相平等名为具足)其年虽小常乐出家。学无上道(初入定门。道未成。名为年小。心无间念曰定。从定起惠。名为出家。学者学性平等。故曰无上道也)不乐世事。常修少欲知足之行(端心自守。五阴消亡故不乐世尊意满无求。名为知足)修六和敬。眼与色和(心灭境亡。体无分别。色心不二。合一相理也)何以故。心不缘色。妄识不生。即是和义(和者合也。合一切空。空故名义。义即是佛)余如上说。动静常一(耳鼻舌身意等。此之五根义同眼识。故言余如上说也)守护心城不令贼入(道心坚固。六尘之财无由得入外道六师多方巧术。诈为亲善六贼者。向外取尘。名为外道。六师者。取舍难易故曰多方。强生分别名为巧术。尘性本空取不可得名迷惑。不了言诈亲善)语王子言。世有极乐。自叹娱长养王身(六贼驰骋夸引。心王追求六尘缚。绕自在喜悦身心名极乐。生死不住名为叹娱。五阴炽盛故言长养)既受乐已。天上伎乐种种馔馐。自然来至(众生愚痴见恶欢喜。如观伎乐。妄想无数故言种种。贪痴食名为馔膳。举心即是。是曰自然来至也)五欲天女巧转五心所求皆得(心迷五欲。本空愚夫不了妄生染著心。名为天女。执情取相。任意即造故云皆得也)王子闻已似悲复喜(心迷故悲。悟解还喜)我从昔来只为爱网。网我身心(昔者古也。从古已来五欲罗网笼罕佛性不能得出。故曰爱网也)不能自拔。何能救他(为无惠眼不见本来。故曰不能自拔。佛性既不显现。烦恼云何能遣。故曰不能救他)今日何缘复作斯语。诳惑于我(心开悟道却语无明本无实事。云何诳我。我者佛性。是佛性者无来无去无住无著无为无相无生无灭。由如虚空湛然不动)。

猜你喜欢
  复洪樵舲居士书·太虚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八卷·世亲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第十八章 受纳大菩提树·佚名
  卷十六·佚名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太虚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九[宋铭]·惟白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七·佚名
  傅大士偈语·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冯琦

    <集部,总集类,海岱会集> 钦定四库全书 海岱会集卷七 五言律诗 东郊           石存礼 为爱东郊好筇枝伴独行花香能醉蝶柳色欲迷莺但得青春在何妨白髪生斜阳红尽处一片暮山横 前题           

  • 卷二十五·范成大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石湖诗集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二十五宋 范成大 撰小峨眉【并序】近得灵璧古石絶似大峨正峰名之曰小峨眉东坡常以名卢山恐不若此石之逼真也作小峨眉歌以夸之三峨参横大峨高奔崖侧势倚

  • ●卷十四·邵博

      陈叔易言:“王荆公得东坡《表忠观碑》本,顾坐客曰;‘似何人之文?’自又曰:‘似司马迁。’自又曰:‘似迁何等文?’自又曰:‘《三王世家》也。’”予以为不然。司马迁死,其书亡《景帝》、《武帝》二《纪》、《礼书》、《乐书

  • 1947──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丁亥·郭廷以

      1﹐1(一二,一○)   甲、國民政府公布國民大會制定之中華民國憲法。   乙、蔣主席廣播,維護和平統一方針決不變更,中共問題仍以政治解決,政府決不關閉和談之門。   丙、國民政府發布大赦令。   丁、民主同盟發表

  • 卷之二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九十五卷 文 苑 二 二·缪荃孙

    扬 州 府 三 清(上)李 滢李滢,字廷壁,号镜月,兴化人,移居高邮。相国文定公四世孙也。幼颖异,十四补诸生,食饩。经史百家之书,无不淹贯。乙酉领乡荐。尝以父仇未报,愤不欲生。久之,得巨憝,毙之,天下咸称其孝。后遂绝意

  • 二○八 两江总督高晋奏奉旨查办屈大均葬衣冠等情形折·佚名

    二○八 两江总督高晋奏奉旨查办屈大均葬衣冠等情形折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 统理河务 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钦奉上谕,先行恭折覆奏事。窃臣查勘堰盱各工事竣,渡黄前赴潘家屯督

  • 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司马光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戊申,公元348年) [1]夏,四月,林邑寇九真,杀士民什八九。 [1]夏季,四月,林邑国的军队进犯九真郡,当地的士兵百姓十之八九被杀。 [2]赵秦公韬有宠于赵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长,犹豫未决。宣尝忤旨,虎怒曰:“悔

  • 仪制五·徐松

    官仪制【宋会要】太祖干德二年九月十二日,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矧着位之庶官,及内司之诸使,以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宰司,或参候于长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具无定法。或传

  • 卷六教务二·冯煦

    教堂中国允许西人租地建堂,实始咸丰庚申之约。其先或禁或弛,要不过外人传教、华民习教而已。然据国初人记载,当明之季,开堂者十三省中已有十三处,而江南一省为最多。其在淮、扬、镇、苏、宁五府及常熟、上海两县者凡七处。

  •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吴晗

    要知道《金瓶梅》这部书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不先考定它的产生时代。同时,要考定它的产生时代,我们不能不把一切关于《金瓶梅》的附会传说肃清,还它一个本来面目。《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集中描写的是作者所处时代

  • 169.刘禹锡游玄都观·林汉达

    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

  • 信任是前提·孔子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于受到信任后才去使唤百姓,没有受到信任就去使唤,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君子受到信任后才去劝谏君主,没有受

  •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一·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志余门第十一(共三十八条) 历朝国运,原有灾祥。末劫佛门,岂无兴废。众生业重,魔难频来。然稽大藏之经函,永怀皇泽。阅万年之簿籍,追念先型。他如石刻题名,遗传芳迹。海山物产,共诩瑰奇。凡各门

  • 卷十·佚名

    释初品中十方菩萨来之余【经】宝积佛报普明言:&ldquo;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rdquo;。【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

  •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偈颂箴铭侍者道京净觉编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大光明藏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端坐

  • 通鉴地理通释·王应麟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南宋王应麟(1223—1296)撰。十四卷。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淳祐进士。历官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等。博洽多闻,宋代著名学者,于史地考证尤精。

  • 阿弥陀经疏·元晓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