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尔时世尊复告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知身如影像。知声如谷响。知心如幻化。知慧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净戒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不离菩提心戒清净故。离声闻缘觉心得无限量心戒清净故。不舍一切学处智慧清净故。於一切处受生愿清净故。於戒不缓任运无作行清净故。回向菩提魔罗心清净故。心无热恼烦恼清净故。大愿圆满菩提清净故。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善男子譬如虚空清净。菩萨持戒清净亦尔。譬如虚空无有垢秽。菩萨持戒无垢亦尔。譬如虚空寂静不乱。菩萨持戒寂静亦尔。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菩萨持戒无边亦尔。譬如虚空无有系属。菩萨持戒无系亦尔。譬如虚空无有执著。菩萨持戒离著亦尔。譬如虚空无可积集。菩萨持戒无积亦尔。譬如虚空不离於性。菩萨持戒不离亦尔。譬如虚空其性常祝菩萨持戒常住亦尔。譬如虚空究竟无荆菩萨持戒无尽亦尔。譬如虚空无有形相。菩萨持戒离相亦尔。譬如虚空无有来往。菩萨持戒无动亦尔。譬如虚空无有戏论。菩萨持戒离戏亦尔。譬如虚空远离诸漏。菩萨持戒无漏亦尔。譬如虚空无所为作。菩萨持戒无为亦尔。譬如虚空无有变易。菩萨持戒不变亦尔。譬如虚空无有分别。菩萨持戒无取亦尔。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菩萨持戒周遍亦尔。譬如虚空无有破坏。菩萨持戒无犯亦尔。譬如虚空无有高下。菩萨持戒平等亦尔。譬如虚空性离於染。菩萨持戒无染亦尔。善男子是为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护戒寂静心无垢,能除热恼无所得。身语意业无瑕疵,一切律仪皆具足。智者不以戒憍逸,内心恒寂而无乱。智者常依菩提心,而於心意不染著。

远离诸业无思虑,如是不生诸分别。既离青黄及赤白,亦不住於名色中。无取无舍无染心,譬如虚空无障碍。此戒智者所称赞,不见所赞诸句义。

是戒能令心寂静,亦能寂静诸烦恼。悉得止观之边际,了然显现得解脱。解脱诸缚之圣者,悉皆安住於尸罗。是故戒为胜解脱,亦为菩提根本句。

诸有杜多居兰若,小欲喜足绝贪求。远离愦闹而住禅,心获轻安离烦恼。如是戒是为根本,思惟寂静解脱句。是故尸罗为庄严,一切处为安乐道。

亦令远离於散动,断诸烦恼及诸见。慈心遍布如虚空,能静边执令清净。决定不舍菩提故,而於菩提无分别。智者若具如是德,皆由於戒到彼岸。

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他骂不报知语如虚空。他打不报知身如虚空。他瞋不报知心如虚空。掉戏不报知意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於诸有情心无限碍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於诸利养不生贪著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於诸有情利益平等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身心无坏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离诸惑结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离所观境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观诸法性不生不灭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於色无色以慈遍缘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善男子复有八法。能谛观察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性空忍辱不坏诸见故。无相忍辱不遣於相故。无愿忍辱不舍菩提故。无行忍辱不尽有为故。无生忍辱不住无为故。无起忍辱不住生灭故。无有情忍辱不坏体性故。如如忍辱不坏三世故。如是善男子是为八种谛察法忍能修忍辱波罗蜜多。又善男子行忍辱波罗蜜多时。若有毁骂於我。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若见骂者及以骂法。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住无诤行是音声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作是加行彼我俱空。思惟忍受彼我无常。思惟忍受此名施设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善男子都不见有能行所行。譬加大娑罗林若复有人手持利斧。入彼林中斫其枝叶。彼树终无一念之心。彼为能斫此为所斫不生憎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亦复如是无有憎爱。无能分别无所分别。是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尽智无生清净忍,於境不染意成就。内外寂静无所依,心净忍辱虚空等。是身如影如草木,心形如幻无真实。是法性空无所见,身心变异等於彼。

设有毁誉无喜怒,无所分别无高下。知忍如地如门阃,依教忍辱度有情。虽知一切法性空,无人无我无寿命。不违因缘及造作,此忍最为真实行。

闻彼恶言不瞋恚,知语言性如虚空。修习身心空亦然,当净有情修此忍。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犹若虚空。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勤修善根知一切法未成就故。於诸佛所作大供养了知如来身平等故。常乐成就无量有情知诸有情无所得故。从诸佛所受持正法不见诸法所厌离故。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云何为八。由庄严身勤行精进。知身如影像无所得故。由庄严语勤行精进。知语如露性无所得故。由庄严心勤行精进。得致於定知心无所得故。为具诸波罗蜜分勤行精进。展转修习思惟无所得故。由成就一切菩提分法勤行精进。菩提性相思惟无所得故。为净佛土勤行精进。知诸佛国等於虚空无所得故。为成就一切所闻悉皆能持勤行精进。知所闻法犹如响应究竟无所得故。为成就一切佛法故。勤行精进知诸法界平等一相。思惟无所得故。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精进波罗蜜多。善男子菩萨复有二种精进。所谓加行精进限齐精进。以加行精进策身口意。修习成就一切善法。无有所住思惟无所得故。以限齐精进应住不出不入。随顺法界无所去来,则如虚空无所得故。如虚空无色於诸有情成就所作。菩萨精进亦复如是,依诸佛法成就一切有情事故。如虚空含容一切色。菩萨精进含容一切有情。离一切见亦复如是,如虚空一切草木生长无根无祝菩萨精进生长一切佛法。不住我见亦复如是,如虚空遍一切处无所动遥菩萨精进遍一切善法。无所动相亦复如是,如虚空等现种种色。菩萨精进等为有情。示现修习平等思惟。皆无所得亦复如是,善男子是为菩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勇猛所生精进力,无吝於身及命财。能行威德大菩提,於诸有情恒利益。往昔所修功德利,不生厌倦常修习。爱乐解脱诸有情,於诸如来常供养。

愿游无量诸佛刹,推伏一切诸魔罗。常乐给施一切人,常乐护持於净戒。常乐大慈相应念,常乐勤集诸善根。思惟无量禅定心,以大智慧常观察。

无量慈心舍瞋恚,功德利益正修行。於身於命无所慳,善能解脱诸烦恼。常修无我空解脱,离相无相大威德。永离诸见修菩提,如幻阳焰观自性。

乐说空法无思虑,依世净行读诸经。於法无法二俱亡,不舍音声及文字。於世常说诸经典,赞佛功德亦无边。有情心行既难量,智者应生大精进。

悟於无量有情性,不滞於生及不生。能以无边精进心,常习度生诸净法。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禅定波罗蜜多犹若虚空。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禅定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安心於内内心无所见。制心於外外心无所得。由自心平等故知一切有情心亦平等。彼心及平等思惟证知皆如幻化。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禅定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禅定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不依蕴而修禅定。不依处而修禅定。不依界而修禅定。不依现世而修禅定。不依他世而修禅定。不依欲界而修禅定。不依色界而修禅定。不依无色界而修禅定。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禅定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复次善男子菩萨以专注心禅定清净。云何专注。於法名字不除不加。无变异无差别无损无益。无取无舍无暗无明。无分别非不分别无想无作意。无一无二亦无无一二。无动无思无戏论。无积聚亦无无积聚。不思惟一切相。心无所住名为专注。专注心不流散。於色眼色识远离故自相清净。观行专注心不流散。於声耳声识远离故自相清净。专注心不流散。於香鼻香识远离故自相清净。专注心不流散。於味舌味识远离故自相清净。专注心不流散。於触身触识远离故自相清净。专注心不流散。於法意法识远离故自相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於劫烧时不为所烧。於水灾时不为所湿。如是菩萨修习禅定。不为一切诸烦恼火之所焚烧。一切解脱等持等至。诸禅定水之所漂溺。常无间杂令散动有情。安住禅定而於禅定不生爱味。出定亦然无复障碍。於诸圣人常现寂静。非圣人所勤成就之。常令定心住於平等。不平等者说法化导。不见平等及不平等。於等不等亦不相违。心无有碍犹如虚空。是故名为修禅定者,亦名胜慧修禅定者,亦名不住识修禅定者,由此定故而彼菩萨。获得如是无住禅定犹若虚空。

尔时世尊说伽他曰:善护诸根修静虑,常定不著於有情。等引平等度世间,於内於外常安祝不依於蕴及处界,远离境界住寂静。

智者其心常在禅,於等不等皆平等。达於法界无高下,见心与意皆寂静。为令世间成就故,示现诸禅及变易。彼无变易及禅定,自在心趣亦复然。

现境无色禅定中,示现欲界亦如是,皆为有情成就故,彼复不著於有情。境界如空如幻化,阳炎水月梦及雲。已知禅定及世间,即转世心成智慧。

不能覆蔽於心故,则得生於自在心。了达禅定及神通,游历遍於俱胝刹。普能供养於诸佛,无知惑障悉断除。诸根调伏意寂然,度奢摩他无分别。

世间及意俱清净,常恒智力寂亦然。以无所得住平等,故名平等遍无相。若於平等无所住,是故名为得定者,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犹若虚空。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由虚空清净故入一切有情清净。由智清净故入一切识清净。由法界清净故入我人有情寿者清净。由义清净故入一切文字清净。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犹若虚空。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勤集一切善法不著常见。勤断一切不善法不著断见。知缘起法而不违於无生法忍。现四无碍解而不著於四辩。善能决择四邬驮南不见无常苦无我寂静。善说业果而亦不动。於无业果住无戏论。智常显说一切法句差别之相。善得一切净法光明。於诸有情说於清净及杂染法。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善男子当知般若是清净句能摧恶觉故。是无变异句自相清净故。是无分别句无可限齐故。是如实句性真实故。是谛句无动瑶故。是诚实句无虚诳故。是聪慧句解诸缚故。是满足句圣者功德故。是通达句善能观察故。是第一义句无所言说故。是平等句无差别故。是坚牢句不可坏故。是不动句无所依故。是金刚句能穿凿故。是济度句所作已办故。是清净句性无染故。是无暗句明无所得故。是无二句无有建立故。是尽句究竟尽灭故。是无尽句无为常住故。是无为句非生灭所摄故。是空句最清净故。是虚空句无障碍故。是虚空道句无行迹故。是无所得句自性无故。是智句智识无二故。是无推句离对治故。是无身句无转易故。是苦遍知句离遍计苦故。是集断句害贪欲故。是证灭句究竟无生故。是修道句入无二道故。是佛陀句能生正觉故。是达摩句究竟离欲故。善男子如是等类句义差别。智慧光明不属於他。於所说法随入少分。都无分别及所分别。是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犹若虚空。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明慧能断烦恼习,示现作业及因缘。不依我见及有情,不住寿者并人相。於我无我二俱离,显说般若到真源。般若能推於所有,般若能度於瀑流。

般若能作清净因,般若能安胜解脱。净慧能离诸缠盖,於蕴处界悉遍知。明慧照曜三界空,於能所相皆解脱。修行般若令清净,一切世间无所著。

通达能行般若行,常修净慧照真空。五眼清净五根明,能除五趣净五蕴。至於彼岸常安住,入於法界亦复然。平等犹若大虚空,高广善顺於佛智。

於得无得二俱离,能示中道甘露门。随顺圣人之所行,善能分别无分别。能知苦集断贪爱,修道示灭显无为。成就实智慧光明,故了三世无来去。

於诸刹土皆平等,诸法寂静等亦然。了诸有情无我人,是则真修智慧者,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福德犹若虚空。善男子一切法性犹如虚空。以菩提心而为种子。所修福聚皆不舍离於菩提心。积集善根而皆回向萨婆若海。由是获得无量福德皆如虚空。善男子菩萨应当发如是心。虚空无量故。感招福聚亦复无量。何以故由意无量故福亦无量。菩萨於彼应作是观。善男子复有十种无量庄严。菩萨应满如是福聚。云何为十。所谓无量身庄严相好圆满故。无量语庄严随说法轮皆清净故。无量心庄严通达一切有情心故。无量行身庄严成熟无量诸有情故。无量行相庄严净无量佛刹故。无量福德禅定精进庄严成满无量佛威仪故。无量大菩提场庄严应满一切相及行故。无量无遮施会庄严成满无量佛毫相故。无量恭敬无我庄严成满如来无见顶相故。无量无间定心庄严成满无量无谄曲心顺净意故。善男子是为十种无量庄严。菩萨若能如是发广大心犹如虚空。所获福德如虚空故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智慧犹如虚空。若菩萨遍缘一切有情。有欲心无欲心如实知。有瞋心无瞋心如实知。有痴心无痴心如实知。有杂染心无杂染心如实知。自既离欲。复能为他补特伽罗说调伏欲法。自既离瞋。复能为他补特伽罗说调伏瞋法。自既离痴。复能为他补特伽罗说调伏痴法。自离杂染。复能为他说调伏一切诸烦恼法。不见有贪瞋痴烦恼者为下劣心。离贪瞋痴烦恼者为胜上心。何以故以彼菩萨。於不二法界清净法门以证知故。如是法界即贪瞋痴界。如是法界即离染界。是故法界与一切法互相涉入。法界即法。法即法界无所不遍。若知我界即知法界。法界我界无有二故。所以者何我清净故法界清净。如是一切法清净故。光显容受亦无容受。离於一切相无相故。无所安立,犹如虚空名无碍智由无碍智了一切法无所障碍。是为菩萨修行智慧犹如虚空。

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佛随念。所谓念无漏戒是戒佛随念。一切法平等不散是定佛随念。一切法无所分别是慧佛随念。不住於二心是解脱佛随念。不著一切智是解脱知见佛随念。三世平等不动是力佛随念。不住一切漏是无所畏佛随念。如是当念佛身所有一切功德皆是佛随念。法界平等无所分别。复次佛随念。念佛所有色自性清净由见色自性清净故无念智随至。乃至受想行识。见识自性清净故无念智随至。如是十二处十八界亦复如是,由一切法自性智故。最殊胜慧一切作意。远离一切见缠远离如是知色无垢浊。念无垢浊。是谓佛所印可佛随念。复次佛随念。谓念於佛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不生执著。於佛说法於佛寂嘿不生执著。亦不执著念与非念。所以者何。佛无念无作意非色非相非法非非法。由一切相缘虑不现行故。善男子是名佛所印可佛随念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法随念。法名离欲。於法无染故。亦无法随念。法名无阿赖耶。於法无隐没故。亦无法随念。法名寂静。以无心意识染著故。亦无法随念。法名无相。於法无随相识故。亦无法随念。法名无为。於法无施设住故。亦无法随念。复次法随念。若念无间断不起法想。即入正位证无生忍。观一切法本来不生无法可证。即是一切学无学缘觉菩萨。正等菩提所证之处。如是一切圣所证解脱法。亦无自性。是为菩萨佛所印可法随念。

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僧伽随念。僧名无为。彼不可以造作而作。而无现行身语意业。但是施设而有所行。是无为僧离施设住超诸言论。善男子是为佛所印可僧伽随念。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舍随念。所谓舍於一切所依资具。及舍於法亦无所舍。此名最胜舍。於一切法无取无舍亦无所求。无有缘虑非无缘虑。彼无心行亦无施设。亦不住於识。不生於心以无住心故。名为佛所印可舍随念。复次菩萨舍随念者,以所修行回向平等萨婆若智。不见菩提为所随念。何以故?以萨婆若与彼随念性无二故。善男子如是法智相应。是名菩萨佛所印可舍随念。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戒随念。戒名无为。无漏无碍永息功用成就一切禁戒。无识无相亦不住心作三摩地。最胜所依亦是发生净慧根本。离於戏论及解脱相。亦无二种分别之相。智者所赞无有现色。能息烦恼亦无施设。安乐随行亦无对治一切分别。菩萨常於如是类戒无有垢浊。是名菩萨佛所印可戒随念。

善男子云何菩萨佛所印可天随念。应随念二种天。一者五净居天。有圣者故。二者睹史多天。以一生补处菩萨在彼天故。复次此一生补处菩萨住彼天宫。有十种顶法。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多而为其顶。一切神通之中。不退神通而为其顶。一切地中。唯灌顶地而为其顶。一切菩提分法之中。不退正见胜三摩地而为其顶。一切无碍解中。义辩无碍而为其顶。一切智中。无著无碍智而为其顶。一切根中。知上中下根无碍智而为其顶。一切力无畏中。照耀随入智而为其顶。一切眼中。佛眼观察一切佛法。了如掌内而为其顶。坐菩提场中当成正觉。一刹那心相应正慧而为其顶。是为十种顶法之相。应随念之。若菩萨得是念已,见则不乱随眠缠。不乱作意戏论。不乱於如是类。念无垢浊。应当如是随念彼天。善男子是名菩萨佛所印可天随念。

善男子云何菩萨所行诸行等於涅槃。涅槃名寂静。悉除一切烦恼。灭一切受。离一切所缘。出蕴处界。即彼正士获得涅槃平等。以本愿力游戏大悲。方便智慧得如来加持故。善修智慧意乐。清净住於如幻妙三摩地。悉知有情烦恼生死皆如幻化。示现受生。由此能断诸生死缚无所染污。名曰涅槃。既得自在不生而生。无所不生亦无所生。常在涅系不断生死。而成熟有情无有休息。善男子此名菩萨大悲方便双智慧门。若菩萨住此门者,获得涅槃平等行菩萨行。善男子云何菩萨。善知一切有情行相。善男子菩萨。有八万四千行。是於根本。邬驮南句有情行相。无量差别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了。亦非菩萨之所能了。彼菩萨蒙佛加持及自智力。随知一切有情行相。所谓如是自性相。如是行相。如是因相。如是缘相。如是作相。如是和合相。或种种相离相欲相。瞋相痴相等分相。地狱相傍生相琰魔界相天相人相。或声闻尼夜摩相。或缘觉尼夜摩相。或佛尼夜摩相。或远因相中因相近因相。如是有情一切行相如实知之。除一切智不被摧伏。善男子是为菩萨善知一切有情行相。

猜你喜欢
  百法明门论的宇宙观·太虚
  卷第六十五·霁仑超永
  卷第十·霁仑超永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五卷·护法
  卷第四·函昰
  卷三十七·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卷五·彭绍升
  無趣老人語錄·无趣如空
  读书须知·周梦颜
  序·心圆
  真心直说 原文·知讷
  僧伽与政治·太虚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末)·窥基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风雨像生货郎旦·臧懋循

    风雨像生货郎旦杂剧(元)无名氏撰●风雨像生货郎旦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抛家失业李彦和 正名 风雨像生货郎旦第一折〔外旦扮张玉娥上云〕妾身长安京兆府人

  • 卷一·唐圭璋

    【安熙:词作5首】○酹江月登古容城有感,城阴则静修刘先生故居天山巨网,尽牢笼、多少中原人物。赵际燕陲空老却,千仞岩岩苍壁。古柏萧森,高松偃蹇,不管飞冰雪。慕膻群蚁,问君谁是豪杰。重念禹迹茫茫,免狐荆棘,

  • 柴氏四隐集巻三·柴望

    宋 柴元彪 撰五言律诗姜林居别业【崧髙山下】结庐尘外境流水绕平田三迳故人菊一池君子莲墖悬当尸月钟翳隔溪烟自得平生趣渔竿老渭川钱塘怀古百年朝市旧登览若为情落日铜驼陌东风夹马营路随荆刺断城与黍离平可惜西湖

  • 卷二十七·韩二·佚名

    楚围雍氏五月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崤。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金笔,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崤。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

  •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司马光

      起上章敦牂(庚午),盡屠維單閼(己卯),凡十年。   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大中四年(庚午、八五0年)   春,正月,庚辰朔,赦天下。   二月,以秦州隸鳳翔。   夏,四月,庚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馬植為天

  • 纲目续麟卷十六·张自勋

    【壬午】天宝元年二月享元皇帝于新庙越三日享太庙越二日合祀天地于南郊书法【合祀非古也自是终唐世为永制矣传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祖亲而先帝也唐于是重失之书曰越二日讥也】享祀迭行可也然先亲后尊已为

  • 卷第十四·徐鼒

    丁亥、我大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春正月(明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海上朱成功称隆武三年)癸卯朔,明桂王在梧州。王在梧江舟次,免朝贺。时户部尚书吴炳、宫詹方以智、朱天麟、郎中吴贞毓、给事中唐诚、御史程源、中书吴其靁、

  •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五十一卷 孝义 四·缪荃孙

    常 州 府 汉许 武许武,字季长,会稽阳羡人。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武欲成二弟晏、普名,乃析赀为三,自取膏腴,二弟所得皆瘠产。乡人鄙其贪,称弟克让。后晏、普刻励,皆得选举。武乃谓宗姻曰:向以二弟年少,未预荣禄,故分财

  • 卷四十·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卫灵公之立【瞆辄父子争国 齐豹之乱 南子之宠附】昭公七年秋卫襄公卒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成简公如卫吊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

  • 卷四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五雍正四年六月上谕十四道初一日谕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朕自即位以来思念皇考付托之重惟恐天下之人有一夫一妇不获其所自朝至夜殚心竭虑晷刻靡宁无非欲休养民生澄清吏治使中外永享

  • 卷三十四 职官六·龙文彬

    ◎巡按洪武十年七月己巳,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俾询民间疾苦,廉察风俗,申明教化。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人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重囚,吊刷文卷,有故出入者理辨之。(《三编》。 )谕之曰:“朕命汝等出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谷梁赤

    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三月,夫人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不言氏姓,贬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

  • 卷四十二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没,犹竟也。除服,谓祥祭之服也。卒事,既祭。反丧服,服后死者之服。)唯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虽有亲之大

  • 墨子卷九·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九非乐下第三十四〈阙〉非命上第三十五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四·澄观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下。安住地分中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别显安住。三佛子菩萨以成就下。总结安住。今初。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言为首。二广大志乐无能沮坏。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  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

  • 黄帝四经·佚名

    秦汉道家著作。《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黄帝四经》四篇。《隋书·经籍志》“道经部”称:“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其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隋时已佚。今有人考证即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