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易理与佛法

依佛法全系统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而世间法又分根本法、枝末法。出世间亦分三乘解脱法,大乘圆满法。易经所讲的为世间根本法与枝末法,与佛法上所说的唯识缘起与因果流转相近。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干、坤、震、艮、离、坎、兑、巽。每卦是根本法;再重为六爻,由干、坤演娈成六十四卦,一切吉凶、悔吝、福善祸淫等法,使之范围不过,曲成不遗,为讲明世间枝末法最良之书。

根本法,如划一无对待,故曰“易有太极”,即无始混沌、阴阳未分之象。而无始混沌忽然变动,即有破裂,则成为--;以之对未动以前之一,转成为有对待一阳一阴之一--,至是、只有相对之阴阳而无绝对之太极矣,故曰“是生两仪”。此二仪两两相叠,再演成[─/─][─/--][--/─][--/--],是为四象。─是一,--是二,一二相加成三,将两仪演成?干、?坤、?艮、?震、?坎、?离、?巽、?兑,是为八卦。再依八卦乃重叠为六十四卦。此可通佛法所说唯识缘起世界众生的道理:初一划为第八识,为世间法的根本,世间一切根身、器界皆为第八识所变起,而直观第八识是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无内无外的。无始无明忽动,即由起信论三细相之无明业相而成第七识,第七识与第八识相对之后,第八识真如即隐没而成为第七识所执之我,故笫七识为能执,第八识为所执,即起信论之三细相之能相见、能现相。此能执我之第七识、与所执第八识之我,可比易所说之阴、阳两仪。笫七、第八能执所执相应的即为无始四惑,是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此四惑相应,即世间的根本。痴、爱凝重如阴柔,见、慢高亢如阳刚,可比易所说之少阴、太阴、少阳、太阳之四象。再展转相依相缘,各由根、尘、识三和合而成八识:干比八识,坤比七识,依乾坤之七八两识,演变成为第六意识及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可比艮、震、坎、离、巽、兑六卦。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可比由八识三能变以成世间万法。道书中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义亦相通。

易经八卦的道理,可说明世间生起之根本法;再重之以演变六十四卦,则与世间枝末法相当。惟佛法只以此了世间法,而所宗则在出世间法,如般若、中论的道理,明此等因缘变化之法自性皆空,在空性中无法可得,所谓一相无相,平等如如,才达到出世三乘的解脱法,亦曰寂灭法,亦曰涅槃法。更进为大乘圆满法,则本空无性故,生死流转当下即凊净法界,亦即具足无量功德之圆满法身,无欠无余,无障碍,无隔别,是为不可思议解脱的出世大乘圆满法。(了空记)(见海刊二十七卷一期)

  


猜你喜欢
  胜利归来在京招待记者·太虚
  选佛谱卷第五·智旭
  金刚决疑·德清
  第二十二章 续诸王之事迹·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第七卷·佚名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圆仁
  金光明经序·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智旭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第四分之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澄观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法藏
  卷五百八·佚名
  普曜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光祖

    (蔡相引祗从人上,云)老夫蔡邕是也。今有王粲献上万言长策,圣人见喜,着他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只在早晚将到。左右,与我请将曹子建着人相请,须索走一遭去。左右报复去,道有曹子建在于门首。(祗从报科,云)报的老爷得知,曹学士来了也。(

  • 楚辞余论卷下·蒋骥

    武进蒋骥撰九章昔人说九章其误有二一误执王叔师顷防迁原江南作九章之说而谓皆作于江南一徒见原平生所作多言沅湘又其所自沈亦于湘水而执江南以为沅湘之野故其说多牵强不相合余谓九章杂作于怀防之世其迁逐固不皆在江南

  • 卷七十二·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杨万里荆溪集钞丁酉四月一日之官毘陵舟行阻风宿椆陂江口虫声两岸不堪闻把烛销愁且一尊谁宿此船愁似我船篷犹带烛烟?千里江山一日程出山似被北风嗔

  • 卷七百八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九联句皇甫曾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以下二首又见皎然集】曾 昼 郑说【太常寺奉礼郎】 崔子向人闲宜岁晩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

  • 卷四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九白居易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清晨承诏命丰岁閲田闾膏雨抽苖足凉风吐穗初早禾黄错落晩稻绿扶疎好入诗家咏宜令史馆书散为万姓食堆作九年储莫道如云稼今

  • 答张燕公翻着葛巾见呈之作·张说

    赵冬曦美酒值芳春,醒余气益真。 降欢时倒履,乘兴偶翻巾。 徐榻思方建,左车理自均。 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

  • 卷四十九·志第十六·柯劭忞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领路四十二、府七,属府三,属州五十六,属县五十三。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治中兴路。至元二十七年,置云南行御史台。二十九年,徙行御史台于西川,设云南道肃

  • 卷之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裴矩传·魏徵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 祖父裴他,曾任魏国都官尚书。 父亲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 裴矩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到长大成人,勤奋好学,很爱好写文章,有聪明才智。 伯父裴让之对他说:“看你超凡的才识,足以成为人才,但是要求得

  • 牛皋传·脱脱

    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当初是射士,金军入侵时,牛皋因聚众人同金军作战,屡次获胜,西道总管翟兴上表朝廷授予他为保义郎。杜充任东京留守时,牛皋在鲁山讨伐势力强大的贼寇杨进,三战三胜,贼众奔溃逃命。累次升迁为荣州刺史、中

  • ●跋·徐栋

    致初先生辑牧令书稿凡□易阅十数寒暑而成炜受而卒读之谋付诸梓时以庐居之暇潜心雠校幸得备睹我 朝名卿硕彦章疏文檄条教讽议及各杂录凡百三十有七家而其间本末先后之序错综异同之数繁简常变之宜靡不肌分脉贯以体诸一

  • 李伟侯·佚名

    李伟侯先生小传李先生名国杰字伟侯安徽合肥人文忠公之孙也孕十二月始生五岁就傅九岁能文歧嶷露头角磊落有大志文忠公极所钟爱光绪辛卯文忠公薨仲彭公以毁殉三年服阙袭一等肃毅侯爵充委散秩大臣汉人得此二品满差异数也

  • 四、释亲·佚名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

  • 春秋集解卷一·苏辙

    宋 苏辙 撰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而书正月何也言朝正于庙于是始成君也惠公娶于宋曰孟子卒其媵声子生隐公又娶于宋曰仲子生桓公而惠公薨隐公立而奉之是以未尝即位也隐公虽长庶子也桓公虽防适子也适子当立而不能自

  • 第8章附录·胡适

    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取名嗣摩。读书时取名洪驿,又改名适,字适之。父亲胡传,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生母冯顺弟,是普通农家女子。1895年4岁,入私塾读书。1904年13岁,结束了私塾学业。私塾九年,他读了《论语》《孟

  • 五阴分别现止章第四·佚名

    所然持甘露种浇五盛阴。为五阴薪从慧明卻坏恶火。从三界礼我施礼。为持甘露灭三毒者,从五阴钻所生随应。持智慧意灭恶火意。三界中尊敬者,我亦尊敬意叉手。自从慧智力慧者自得。如自得知佛便教弟子所说应行。听说从是意

  • 卷十三·彭绍升

    居士传十三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李师政者上党人也。唐初官门下典仪。武德中太史令傅奕七上书。请除佛法。仆射萧瑀争之力。事虽不行。然犹下沙汰僧道之令。议者率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由於奉佛。益

  • 琅嬛记·伊世珍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旧题元人伊世珍辑集(有作唐段成式或明桑泽撰, 均不足信)。关于书名“琅嬛”二字出典:作者说, 《玄观手钞》 (仙书之类)谓,张华为建安从事,一日遇着仙人, 在石室中, 见到奇书多种。此石室额为“琅嬛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