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与佛法
依佛法全系统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而世间法又分根本法、枝末法。出世间亦分三乘解脱法,大乘圆满法。易经所讲的为世间根本法与枝末法,与佛法上所说的唯识缘起与因果流转相近。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干、坤、震、艮、离、坎、兑、巽。每卦是根本法;再重为六爻,由干、坤演娈成六十四卦,一切吉凶、悔吝、福善祸淫等法,使之范围不过,曲成不遗,为讲明世间枝末法最良之书。
根本法,如划一无对待,故曰“易有太极”,即无始混沌、阴阳未分之象。而无始混沌忽然变动,即有破裂,则成为--;以之对未动以前之一,转成为有对待一阳一阴之一--,至是、只有相对之阴阳而无绝对之太极矣,故曰“是生两仪”。此二仪两两相叠,再演成[─/─][─/--][--/─][--/--],是为四象。─是一,--是二,一二相加成三,将两仪演成?干、?坤、?艮、?震、?坎、?离、?巽、?兑,是为八卦。再依八卦乃重叠为六十四卦。此可通佛法所说唯识缘起世界众生的道理:初一划为第八识,为世间法的根本,世间一切根身、器界皆为第八识所变起,而直观第八识是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无内无外的。无始无明忽动,即由起信论三细相之无明业相而成第七识,第七识与第八识相对之后,第八识真如即隐没而成为第七识所执之我,故笫七识为能执,第八识为所执,即起信论之三细相之能相见、能现相。此能执我之第七识、与所执第八识之我,可比易所说之阴、阳两仪。笫七、第八能执所执相应的即为无始四惑,是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此四惑相应,即世间的根本。痴、爱凝重如阴柔,见、慢高亢如阳刚,可比易所说之少阴、太阴、少阳、太阳之四象。再展转相依相缘,各由根、尘、识三和合而成八识:干比八识,坤比七识,依乾坤之七八两识,演变成为第六意识及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可比艮、震、坎、离、巽、兑六卦。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可比由八识三能变以成世间万法。道书中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义亦相通。
易经八卦的道理,可说明世间生起之根本法;再重之以演变六十四卦,则与世间枝末法相当。惟佛法只以此了世间法,而所宗则在出世间法,如般若、中论的道理,明此等因缘变化之法自性皆空,在空性中无法可得,所谓一相无相,平等如如,才达到出世三乘的解脱法,亦曰寂灭法,亦曰涅槃法。更进为大乘圆满法,则本空无性故,生死流转当下即凊净法界,亦即具足无量功德之圆满法身,无欠无余,无障碍,无隔别,是为不可思议解脱的出世大乘圆满法。(了空记)(见海刊二十七卷一期)
猜你喜欢 胜利归来在京招待记者·太虚 选佛谱卷第五·智旭 金刚决疑·德清 第二十二章 续诸王之事迹·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第七卷·佚名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圆仁 金光明经序·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智旭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第四分之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澄观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法藏 卷五百八·佚名 普曜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