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诗·小雅·大东》篇序曰:“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其二章云:“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大东小东究在何处,此宜注意者也。笺云:“小也大也,谓赋敛之多少也。小亦于东,大亦于东;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此真求其说不得而敷衍其辞者。大东在何处,诗固有明文。《鲁颂·

武王伐纣,“致天之届,于牧之野”。其结果诛纣而已,犹不能尽平其国。纣子禄父仍为商君焉,东土之未大定可知也。武王克殷后二年即卒,周公摄政,武庚以商奄淮夷畔,管蔡流言,周室事业之不坠若线。周公东征,三年然后灭奄。

多士多方诸辞,其于殷人之抚柔益致全力焉,营成周以制东国,其于守防盖甚慎焉。犹不能不封微子以奉殷社,而缓和殷之遗民,其成功盖如此之难且迟也。乃成王初立,鲁、燕、齐诸国即可越殷商故域而建都于海表之营丘,近淮之曲阜,越在北狄之蓟丘,此理之不可能也。今以比较可信之事实订之,则知此三国者,初皆封于成周东南,鲁之至曲阜,燕之至蓟丘,齐之至营丘,皆后来事也。兹分述之:

燕 《史记·燕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既执陕西之政,而封国远在蓟丘,其不便何如?成王中季,东方之局始定,而周武王灭纣即可封召公于北燕,其不便又何如?按,燕字今经典皆作燕翼之燕,而金文则皆作郾。著录者有郾侯鼎、郾侯戈、郾王剑、郾王喜戈,均无作燕者。郾王喜戈见《周金文存》卷六第八十二页,郾王大事剑见同卷补遗。其书式已方整,颇有隶意,其为战国器无疑。是知燕之称郾,历春秋战国初无二字,经典作燕者,汉人传写之误也。燕既本作郾,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无关系,此可注意者。在汉世,郾县与召陵县虽分属颍川汝南二郡,然土壤密迩,今郾城县实括故郾、召陵二县境。近年郾城出许冲墓,则所谓召陵万岁里之许冲,固居今郾城治境中[1]。曰郾曰召,不为孤证,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也。

鲁 《史记·鲁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世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大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乎,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按,今河南有鲁山县,其地当为鲁城之原。《鲁颂·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此叙周之原始,以至鲁封。其下乃去: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此则初命伯禽侯于鲁,继命鲁侯侯于东,文义显然。如无迁移之事,何劳重复其辞?且许者,历春秋之世,鲁所念念不忘者。《

楚者,荆蛮北侵后始有此号。《左传》庄十、庄十四、庄二十三、庄二十八,皆称荆。僖公元年,“楚人侵郑”以下乃称楚。金文有“王在楚”之语,知其地必为嵩山迤南山麓之称。《史记》载周公当危难时出奔楚,如非其封地,何得于艰难时走之乎?此亦鲁在鲁山之一证也。

且周公事业,定殷平奄为先。奄当后来鲁境,王静安君论之是矣。周公子受封者,除伯禽为鲁公,一子嗣周公于王田中而外,尚有凡、蒋、邢、茅、胙、祭。如杜预所说地望可据,则此六国者,除蒋远在汝南之南境不无可疑外,其余五国可自鲁山县东北上,画作一线以括之。卫在其北,宋在其南,“周公之宇”东渐之形势可知也。

齐 齐亦在成周之南。《史记·齐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闲,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返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循此一段文章,真战国末流齐东野人之语也。相互矛盾,而自为传奇。《国语》“齐许申吕由大姜”,据此可知齐以外戚而得封,无所谓垂钓以干西伯《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

《史记》又云:“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子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大公争国。”

据此可见就国营丘之不易。至于其就国在武王时否,则甚可疑。齐者,济也。济水之域也,其先有有济,其裔在春秋为风姓。而营丘又在济水之东,武王之世,殷未大定,能越之而就国乎?尚父侯伋两世历为周辅,能远就国于如此之东国乎?综合《经》《传》所记,则知大公封邑本在吕也。

《诗·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毛传》曰:“崧,高貌,山大而高日崧。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按,崧高之解固确,而四岳所指,则秦汉间地理,与战国末或秦汉时人托之以成所谓“粤若稽古”之《尧典》者合,与周地理全不合。吾友徐中舒先生谓,《左传·昭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一句中各地名在一域,则此九州当为一域之名,非如《禹贡》所谓。按,此说是矣。《郑语》:“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此正昭四年《传》所谓九州。谢西之域,即成周之南,当今河南西南境,西接陕西,南接汉阳诸山脉。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皆在此区域,四岳亦不能独异也。四岳之国,名号见于经籍者,有申、吕、许。申、吕皆在四岳区域中,可以《诗》证之,“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唯申及甫,为周之翰”是也。申在宣王时曾邑于谢,今南阳县境,此为召伯虎所定宅。《崧高》又云:“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据此,知申在西周晚年曾稍向南拓土也。吕甫分一名之异文,彝器有吕王作大姬壶,吕仲彝等,而《礼记》引《书》作甫刑。《诗·王风》,申甫许并列。《左传》“楚……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申既可知其在谢,吕当去之不远。《水经注》,宛西有吕城,四岳受封,此当不误也。许之地望则以地名至今未改故,更无疑问。四岳之义既得,吕之地望既知,再谈吕与周之关系。姬之与姜,纵非一家之支派,如祝融之八姓者,亦必累世之姻戚,如满洲之于蒙古。《晋语》:“昔少典取于有

 

《传》记称齐太公为吕望,《书·顾命》称丁公为吕伋。此所谓吕者,当非氏非姓。男子不称姓,而国君无氏。[3]此之父子称吕者何谓耶?准以周世称谓见于《左传》等书者之例,此父子之称吕,必称其封邑无疑也。然则齐太公实封于吕,其子犹嗣吕称。后虽封于齐,当侯伋之身旧号未改也。《史记》所载齐就国事,莱夷来争,其初建国之飘摇可知也。《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营丘之不稳可知也。《左传·僖四年》:“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似东海之封,始于太公矣。然细察此段文义,实是两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者,召康公命太公语也。“赐我先君履”者,此先君固不必即为太公,且其四至不括楚地。是则仅言封域之广,为诸侯之霸而已,与上文“五侯九伯,女实征之”者非一事也。

吕既东迁而为齐,吕之故地犹为列国,其后且有称王者。彝器有“吕王

雒邑之形势,至今日犹有足多者,在当年实为形胜之要地,同人据之以控南方东方之诸侯者也。齐、燕、鲁初封于此,以为周翰,亦固其所。循周初封建之疆,南不逾于陈、蔡,毛郑所谓文王化行江汉者,全非事实。开南国者召伯虎也。东方者,殷商之旧,人文必高,而物质必丰。平定固难,若既平定之后,佐命大臣愿锡土于其地,以资殷富,亦理之常。夫封邑迁移,旧号不改,在周先例甚多,郑其著者。鲁燕移封,不失旧号。吕以新就大国,定宅济水,乃用新号,此本文之结论也。


[1]去年游开封时,南阳张嘉谋先生告我。

[2]见《诗·王风·扬之水》。

[3]见顾亭林《原姓》。

猜你喜欢
  椒生随笔·卷八·王之春
  ●卷六·叶梦珠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四·杨士奇
  卷之一千九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十·佚名
  卷二十一·苏辙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九 载记六·纪昀
  汪直传·张廷玉
  谕旨·佚名
  卷二百二中·雍正
  第二十四章 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李宗仁
  卷七十五·佚名
  244.徐霞客远游探险·林汉达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昪·唐圭璋

      昪字杲卿,韩城人。生于淳化三年(992)。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参知政事、枢密使,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1077)卒,年八十六,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   满江红  

  • 七言巻十九·洪迈

      七言〈原缺〉

  • 提要·顾瑛

    【臣】等谨案玉山名胜集八巻外集一巻元顾瑛编瑛有玉山璞稿巳着録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因裒其诗文为此集各以地名为纲曰玉山堂曰玉山佳处曰种玉亭曰小蓬莱曰碧梧翠竹堂曰湖光山色楼曰读书舎曰可诗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二·乾隆

      宋【起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至帝昺祥兴二年己夘凡十八帝十三世共三百二十年】  太祖皇帝  帝姓赵氏名匡涿郡人父殷【周检校司徒岳州防御使殷曽祖朓唐幽都令朓生珽唐御史中丞珽生敬涿州刺史敬生殷】母杜氏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九·张岱

    左懋第列传左懋第,号萝石,登州莱阳人。崇祯辛未进士,授韩城知县。其时流寇蹂躏山西,突河津,与韩城隔一水,懋第严为之备。贼渡河入秦,三年之中,薄韩城者三、入其境者五,前后皆以见兵谈法击走之。于是关中言保障者,推韩城第一。丙

  •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桓康传·李延寿

    桓康,北兰陵承县人。英勇果敢而骁悍。宋朝大明时期(457~464),曾经随齐高帝为军容,跟从武帝在赣县。泰始初年,武帝起义,被郡里所囚禁,兵众都逃散了。桓康找了个担子,一头装了穆皇后,一头装了文惠太子以及竟陵王萧子良,自己把他们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八郊社考【八】社稷【仪注附】【臣】等谨按古者建国之制右社稷左宗庙于祀典为尊重诚以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王者以土谷为重为天下求福报功故亲祭社稷有事则告焉祈焉报焉其义达于上下故令郡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六·高晋

    目录海塘【二】 钦定南廵盛典卷五十六海塘乾隆十四年十月二十日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署浙江廵抚永贵奏言窃照浙省钱塘江接连海洋潮汐经行之所分南北中三亹水行南大亹则南岸塘工受险水行北大亹则北岸塘工受险康熙年间江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五 甲辰五月甲子朔。 丙寅,上谕诸将曰:“汝等所统军士,虽有众寡不同,要必皆识之,知其才能勇怯何如,缓急用之如手足相卫,羽翼相蔽,必无丧失,若但知其名数不识其能否,猝临战阵,何以应敌?且人家有僮仆,亦须知

  • 宥坐篇第二十八·荀况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 卷八 学二·黎靖德

      ◎总论为学之方   这道体,饶本作"理"。浩浩无穷。   道体用虽极精微,圣贤之言则甚明白。〔若海〕   圣人之道,如饥食渴饮。〔人杰〕   圣人之道,有高远处,有平实处。〔道夫〕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

  • 淮南鸿烈解叙·高诱

    淮南王名安,厉王长子也。长,高皇帝之子也。其母赵氏女,为赵王张敖美人。高皇帝七年,讨韩信於铜鞮,信亡走匈奴。上遂北至楼烦,还过赵,不礼赵王。赵王献美女。赵氏女得幸有身,赵王不敢内之於宫,为筑舍于外。及贯高等谋反发觉,并逮

  •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复次光聚王。又如持明人善修瑜伽悉地法门。于秘密五种缚中而受系缚。随所作法不越三昧。是人以一大明句力。悉能断除彼一切缚。而获安住秘密行门。虽在系缚中

  •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上·佚名

    宋西天同译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祥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陀园林给孤独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一切漏尽离烦恼缚。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神用变化。诸所应作无所未办

  • 为奴十二年·诺瑟普

    作者所罗门·诺瑟普。该书描述了所罗门·诺瑟普的自身经历,记录了自己坚守尊严、追求自由的不懈抗争。 《为奴十二年》讲述了一个原本生活在纽约的自由黑人,受过教育并且已婚,跟随两个承诺给他在华盛顿找工作的人去往当

  • 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劝人诵经呼名,使人长生益寿。

  • 雨村曲话·李调元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上卷重在议论元代作家、作品,下卷重在议论明、清作家、作品,但多摘引前人的论述以表达自己的戏曲见解,其中作者亦有不少发挥。在上卷中他高度赞扬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