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蛟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曚董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耶。更鬓班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净土文。皮包血肉。骨缠箸。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附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古颂云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恨来时各自飞。)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率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迹恶者。狎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喧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入万劫。狱率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炉。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云。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薰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鸦餮雀啄。荒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餐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干。目前试问傍观者。自把形骇子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逃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向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通神。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赞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彼。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著地几人知)。

  慈照宗主临终三疑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虽念阿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有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此十念者。显是籍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作此愿已便止。不必礼拜。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事尽理到。皆先觉所撰。凡修净业者随意互用)

  阿弥陀佛真金色  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寂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于是念佛或百声千声。以至万声。菩萨号各十声或百声毕。回向发愿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纳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

  又二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净土。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几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投诚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劫而称赞。

  念佛号并菩萨号同前

  比丘(某甲)为渡众生。归命一心稽首礼赞阿弥陀佛三乘圣众。愿净光慈誓摄我。我今为脱娑婆苦报求生净土满菩提。愿发志诚心修行净业。愿以礼念如来圣号讽经诵咒众善功德。投入如来誓愿海中。承佛慈力。诸罪消灭。净因增长。正念现前。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口业清净。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异香天乐来迎接我。如一念顷得生佛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证无生。广度有情同归净土。惟愿如来特垂救济。十方三世云云。

  又三

  归命乐邦大慈父  勇猛调御阿弥陀

  一音所演甚深经  菩萨听闻贤圣众

  普放慈光摄取我  成就十念菩提心

  长辞五浊净诸缘  即趣九莲如佛住

  佛月映临我心水  我心亦映佛月中

  愿力有在誓归依  赴我恳求来接引

  念佛菩萨号如前

  上来诵经持咒礼忏念佛功德。普为众生一心归命。正趣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愿海。仰冀世尊以大愿轮慈誓摄受。令我三业善根增进。于此恶趣速尽报缘。一切生因毕竟永断。临命终时正念往生。见佛了心环度一切。我业障罪悉皆忏悔。愿垂接引。随佛同归护佛法神普及恩有俱蒙利乐悉展威灵。于三昧中共垂卫护。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十方三世云云。

  又四

  稽首阿弥陀  救世大慈父

  甚深真法藏  三乘贤圣僧

  我以诚实心  求生佛净土

  愿住本弘誓  普运无缘慈

  应念赴机缘  犹如水中月

  念佛菩萨如前

  上来诵经念佛功德。祝献护法诸天。报答四恩三有。利乐法界众生。我等一众忏悔罪根。庄严净土。愿此身报尽。临舍寿时。承此善根。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广度群生。大作佛事。十方三世云云。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终)

  普劝修持

  南谟阿弥陀佛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藏经云。念此佛者现世消灾保寿。此佛有大誓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如每朝合掌向西。至诚念佛十声。念上四句偈一遍。西方七宝池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随意化成。长生不老。龙舒净土文说感应甚多。王日休劝予为西方二图。愿发大菩萨心者。稍大写刻板。小者印十。大者印一。小者循门而施。大者择而与之。小者以劝仆妾之徒。大者以劝人。若能以全部刻板广传。其为福德不易量也。因附口业图于后。若并以印施。使知所劝戒尤善。

  口业劝戒

  口诵佛名如吐珠玉(天堂佛国之报)

  口宣教化如放光明(破人迷暗)

  口谈无益如嚼木屑(不如默以养气)

  口好戏谑如掉刀剑(有伤人)

  口道秽语如流蛆虫(地狱畜生之报)

  口说善事如喷清香(称人长同)

  口语诚实如舒布帛(实济人用)

  口言欺诈如蒙陷阱(行则误人)

  口称恶事如出臭气(说人短同)

  人生不过身意口业。杀盗氵㸒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贪嗔痴为意三业。总谓之十恶。若持而不犯。乃谓之十善。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口之易发故也。未问隔世之事。且以现世言之。今人有一言称人。其人终身受赐。福及子孙者。有一言陷人。其人终身受害。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出乎尔者反乎尔。在彼固可畏矣。然有已怨天者穷怨人者。无智惟自戒慎可也。故述贤圣之意。为劝戒图。

  超脱轮回捷径

  大藏十余经云。西方净土事。人皆莲华中生。衣食化成。长生不老。其修行法门有九品。今即出众人可通行也。

  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现世可以消灾解冤增福保寿。每朝合掌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遍。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教人念得大福报。至诚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进。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上品上生。罪恶人修亦下品生。

  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标其姓名。他日于其中托生。比阴府记姓名待其命尽来追者。大不同矣。

  念佛报应因缘

  梁氏女双瞽而眼明。凭氏夫人久病而痊愈。陈仲举冤鬼遂去。刘慧仲夜卧不惊。此生前念佛之效也。姚婆见佛像于空中。昙鉴得莲华于瓶内。怀玉承金台迎接。智舜睹孔雀之飞鸣。此临终往生之效也。志通有五色祥云。李氏得三根不坏。宝藏有童子出于顶上。公则有金色现于洛中。此身后示视之效也。生净土者有进无退。直至于成佛。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故劝人修者福德不可穷尽。大慈菩萨偈云。能劝一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古诗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已上详见龙舒净土文王日休劝缘。

  嘉禾在城兴圣禅寺德海书 四明友云王鸿刊

  文禄三年(甲午)菊月十二日毕书 笔者朝鲜国僧托莲

猜你喜欢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欧阳竟无
  比丘尼之责任·太虚
  明对治习气·印光
  卷第一百四十六·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法藏
  卷第五·永觉元贤
  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为追荐罗斯福总统告全国佛教徒电·太虚
  卷第四十一·佚名
  卷四百五十三·佚名
  卷三十二·佚名
  卷八十五·佚名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下·昙旷
  天台四教集解卷上(并序)·从义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一百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谢翔曦发藁钞【天地间集附】福唐黄坤五语余曦发集近世行本多遗漏曾抄畜二十余首皆刻板所无余闻之心往恨其不擕行笈得一见也从子愚忠自苕上潘氏抄得曦发近藳一帙为发狂喜

  • 卷二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四十八糕类七言古谢韩干送丝糕      【宋】陈 造玉颗莹澈珠就磋吴乡早秔莫计过无乃风露秀结异移种昆仑之木禾国家厨妇一百枝三舂九淅付重罗银丝千寻忽萦积中疎外洁生槎挼

  •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司马迁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

  •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司马光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上章閹茂(庚戌)七月,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龍二年(戊申,公元七O八年)   春,二月,庚寅,宮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雲起,上令圖以示百官。韋巨源請布之天下;從之,乃赦天下。   迦葉志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五·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五月乙卯朔上谕大臣曰朕省阅天下事日有常度每退朝阅群臣及四方章奏稍暇即读书史至申时而常程皆毕乃习射晚则复览投匦封事日日如是也中兴圣政臣留正等曰为天下者岂易哉躬勤而治君德明矣夫户枢之不

  • 卷四十一·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一乾隆二十二年夏六月丙戌命陞授三等侍卫穆伦保等上谕军机大臣曰据唐喀禄等奏称三等侍卫穆伦保索伦委署叅领多尔吉勒图察哈尔委署叅领托郭

  • ·请变通船政书·丁曰健

    昔刘晏曰:&ldquo;成大事者,不惜小费;置船场执事者,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rdquo;诚古今之通论也。曩者,台地船工,道、府有余项,价宽则易完;舟师有口粮,物用则不腐。是以一船得一船之实用也。查船厂所需

  • 谠论集卷三·陈次升

    (宋)陈次升 撰上皇太后论陈瓘书月日具位臣陈次升谨斋戒裁书昧死上皇太后殿下臣窃惟哲宗弥留之际殿下奋独断之明斥排异端援立真主上当天心下协人望功施社稷流于无穷皇帝嗣服之初殿下谦恭退托圣功不居皇帝勤请继之以泣方

  • ●卷八·文秉

    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圣驾视学,释奠礼成,步至东西庑,遍阅诸先儒神位,因召礼部左侍郎王锡衮、右侍郎蒋德、祭酒南居仁三臣谕曰:&ldquo;宋儒周、程、张、朱、邵六子,有功圣门最大,今称以先儒,位在汉、唐诸儒下,礼殊未称。尔部会同

  • 欧阳玄传·宋濂

    欧阳玄,字原功,祖籍庐陵,与欧阳修同宗,曾祖父时迁居浏阳,故为浏阳人。玄幼年时智慧超群,母亲授以《孝经》、《论语》、小学各书,八岁拜本乡张贯之为师,已能日记千字,并能做文。一次部使者巡视时,令学生做梅花诗,他立即写了十首,到

  • 聘礼第八·佚名

    聘礼。君与卿图事,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辞,君不许,乃退。既图事,戒上介,亦如之。宰命司马戒众介,众介皆逆命,不辞。  宰书币,命宰夫官具。及期,夕币。使者朝服,帅众介夕。管人布幕于寝门外。官陈币,皮北首,西上

  • 春秋説卷十一·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僖公下八年春王正月公防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盟于洮郑伯乞盟逃者匹夫之行乞者涂丐之节春秋疾郑之反覆故其辞皆特笔夫伯业一出于假惟其假也故随假而随归是防假王人以为重逃盟之郑乞盟不暇茍

  • 卷十五·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十五 宋 严粲 撰 曹    国风 【谱曰曹者禹贡兖州陶丘之北地名周武王既定天下封弟叔振铎於曹今济隂定陶是也其封域在雷夏荷泽之野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於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厚重多君子

  • 序·虚舟普度

    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语录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语录潭州鹿苑褒忠禅寺语录抚州踈山白云禅寺语录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语录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语录临安府灵隐景德禅寺语录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小参偈颂真赞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疏。四种姓胜。疏文有四。初牒名嘱经。二于中又二下开章别释。三由上四义下。结归第二重总。四上云二种加下。结归第一重总。以具二加。加金刚藏故。于中先结二加。后今此具德下。结加金刚藏。前中言有法所依之身者。

  • 跋·义寂

    余曾闻之师。世多梵网疏钞。而义寂师所述最为妙诠也。尔来求之仿佛乎宝觉尊者之于首楞严者。有稔于期矣。顷寓城北密严庵。偶书林某氏携来一古书曰。此是寂法师之梵网疏也。余惊叹顶受而烧芗拜阅。传写展转误鲁鱼者不

  • 跨鳌集·李新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

  • 梅苑·黄大舆

    词总集。宋黄大舆编。卷首黄氏自序云:“己酉之冬,予抱疾山阳,三径扫迹,所居斋前植梅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粲然,于是录唐以来词人才士之作,以为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诗人之义托物取兴,屈原制骚或列芳草,今之所见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