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章 摩哂陀之来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658_1 【咏月】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隔年违别成何事,   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卷658_2 【宿荆州江陵驿】罗隐

  • 赵师侠·唐圭璋

      师侠一名师使,字介之,燕王德昭七世孙,新淦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淳熙十五年,为江华郡丞。有坦庵长短句。   万年欢   电绕神枢,华渚流虹,诞弥良用佳辰。万宇讴歌归舞,宝历增新。四七年间盛事,皇威畅、边鄙无尘。仁恩

  • 晉諸公別傳·汤球

      晉諸公別傳輯本   嘗輯諸家舊晉書。見各書所引晉人之別傳者不少。以其可以參互考證也。爰依晉書前後。復為編排錄出。夫別傳者何。蓋別乎正史而名之也。故無論凡泛稱某傳者可歸之。即家傳及名公鉅卿為人所作之

  • 第四十八回 陷长沙马希萼称王 攻晋州刘承钧折将·蔡东藩

      却说周主郭威,接到巩廷美来表,踌躇一回,特想出数语,作为答覆河东文书。大略说是:  湘阴公近在宋州,正拟令搬取赴京,但勿忧疑,必令得所。惟公在彼,固请安心,若能同力扶持,别无顾虑,即当便封王爵,永镇北门,铁契丹书,必无爱惜!特

  •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品 名 二徐 州 府品属 品名及产区并附注 稻谷 稻:产萧县。白米山泉灌溉者尤佳,有水、旱二种。 秫秫:有红、黄二种。一名高梁,用以酿酒。其茎秆作柴供炊,名曰秫秸,亦可编篱。

  • 一一九九 承办四库全书事务处为抬运书籍用苏拉文·佚名

    一一九九 承办四库全书事务处为抬运书籍用苏拉文乾隆五十二年四月承办四库全书事务处来文:四月初二日 由圆明园往京内抬运书籍,用苏拉十二名。初五日 往圆明园抬运书籍,用苏拉十二名。初七日 抬运呈览书籍,用苏拉二十

  • 绎史卷九十六下·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越灭呉【下 范蠡附】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防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髙无防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宗子

  • 正道·黄石公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 第十四章 21·辜鸿铭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辜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恬不知耻,希望他在行为上有所不同就难上加难了。”

  • 养生主第三·刘文典

    〔注〕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吾生也有涯。 〔注〕所禀之分,各有极也。 〔疏〕涯,分也。夫生也受形

  •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欧阳竟无

      緣起品第一      歡喜品第二   觀照品第三      無等等品第四   有佛般若.有菩薩般若.有菩薩聲聞共般若。以菩薩聲聞共般若故.佛常被舍利子   善現說般若。舍利子人智慧第一.般若之法智慧第一.故五般

  •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译  赞三昧相品第九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不空见。无劝汝者。乃能如是为诸众生请问三昧。欲以解脱利众生故。欲令众生具不思议净善根故。欲令众生获得三界最胜利故。为令众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观相品第三  佛告父王。云何观佛耳。佛耳普垂埵旋生七毛轮郭众相。及生王宫初穿耳时。令两耳孔内外生华。此莲华中及耳七毛。流出诸光有五百支。支五百色。色出五百化佛。佛五菩萨。有

  • 一贯别传卷三·吹万广真

    西蜀忠州聚云寺沙门 广真 着释宗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盖此花自日月灯明来至于阿难则又倒却门前插竿矣展转相传如一灯然百千灯明明无尽故西天所以有二十八相也末后菩提达磨则为东土初祖熊耳之壁观髓总浚于神光黄梅之

  • 卷之十二·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十二嗣法门人幻敏重编颂古(拈别评征代)举昭觉勤禅师住东京天宁凡垂问学者拟议则一拳。颂杜撰阿师斗子禅往来恒过小街前等闲不与称相识问着还他只一拳。举圆悟

  • 琴声十六法·冷谦

    古代乐学著作。明冷谦撰。提出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法,为琴声表演的美学原则。认为“不轻不重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从义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