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晉諸公別傳

  晉諸公別傳輯本

  嘗輯諸家舊晉書。見各書所引晉人之別傳者不少。以其可以參互考證也。爰依晉書前後。復為編排錄出。夫別傳者何。蓋別乎正史而名之也。故無論凡泛稱某傳者可歸之。即家傳及名公鉅卿為人所作之傳皆可云別傳。其中如羅含稱羅府君別傳。則家傳也。山濤稱袁宏山濤別傳。則時人所作之傳也。所以搜集晉諸公別傳。于此二類亦閒採之。而明標其名。惟荀氏家傳等。似是其家譜敘。故另錄其入晉以後之人。附于別傳之後。因而以譜敘自敘次焉。世紀家記次焉。本事行狀又次焉。至譜牒碑碣誄銘。請俟異日。蓋亦猶錄別傳以補訂正史之意也。故于輯諸公別傳而類及焉。同治四年孟夏月錄。

  晉諸公別傳

  王祥

  晉受禪時。廊廟之士。莫不懽容。而祥色不加怡。時人為之語曰。王公恨恨。有送故之情也。御覽四百九十六。

  羊祜

  昔有攘羊遺叔向之母。母埋之。後事發檢羊。肉盡唯舌存。遂以羊舌為氏族。祜其後也。御覽四百二十六。

  先時吳童謠云。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祜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即表王濬為龍驤將軍。謀伐吳。同上二百三十九。

  祜周行賊境七百餘里。往反四十餘日。刈賊穀以為軍糧。皆計頃畝。送絹還直。使如穀價。同上八百三十七。

  裴楷

  裴楷少知名。而風情朗悟。初陳留阮籍遭母喪。楷弱冠往弔。籍乃離喪位。神志晏然。至乃縱情嘯詠。傍若無人。楷不為改容。行止自若。遂便率情獨哭。哭畢而退。威容舉動無異。御覽五百六十一。

  石崇嘗與裴楷、孫綽、醉宴。而綽慢節過度。崇責之。楷曰。季舒酒狂。四海所知。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同上七百三十九。

  賈充等治法律。楷亦參典其事。事畢。詔專讀奏平章當否。楷善能諷誦。音聲朗暢。執刑書穆若清詠焉。同上三百八十八。

  衛玠

  衛玠字叔寶。御覽二百九。

  玠有虛令之秀。清勝之氣。在群伍之中。有異人之望。祖太保見玠五歲曰。此兒神爽聰令。與眾大異。恐吾老不及見爾。世說注四。

  玠在群伍之中。實有異人之望。齠齔時。武子常與乘白羊車于洛陽市上。舉市咸曰。誰家璧人。玠、武子甥也。于是家門州黨號為璧人。世說注六。 初學記十九。 御覽五百二十一。

  驃騎王濟。玠之舅也。嘗與同遊。語人曰。昨日吾與外甥並出。一作共坐。冏若明珠之在我側。朗然來照人。世說注六。 初學記十九。 御覽五百二十一。

  玠少有名理。善通莊老。琅邪王平子高氣不群。邁世獨傲。每聞玠之相議。至于理會之閒。要妙之際。輒絕倒于坐。前後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衛君談道。平子三倒。世說注五。

  陳留阮千里。有令聞。當年太尉王君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為掾。世號曰三語掾。君見而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三。阮曰。苟是一作足。天下民望。可無言而辟。何假于一言。御覽二百九。又三百九十。

  玠素抱羸病。世說注六。

  玠少有名理。善易老。自羸疾。初不于外擅相酬對。時友歎曰。衛君不言。言必入真。至武昌。見大將軍王敦。敦與談論。咨嗟不已。世說注三。

  玠至武昌見王敦。敦與之談論彌日。信宿。敦顧謂僚屬曰。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今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悟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阿平若在。當復絕倒。世說注五。

  玠穎識通達、風韻標令。陳郡謝幼輿敬以亞父之禮。論者以為出王眉子、平子、武子。之右。世咸謂諸王三子。不如衛家一兒。娶樂廣女。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為太子洗馬。永嘉四年南至江夏。與兄別于梁里澗。語曰。在三之義。人之所重。今日忠臣致身之道。可不勉乎。行至豫章。乃卒。世說注二。

  玠咸和中墳遷于江寧。丞相王公教曰。衛洗馬明當改葬。此君風流名士。海內民望。可修三牲之祭。以敦舊好。世說注六。 御覽五百五十五。

  永和中。丹陽尹劉真長、鎮西將軍謝仁祖、並知名。時人共商略中朝人士。遂及于玠。或問杜弘治可得方衛洗馬不。謝曰。安得相比。其閒可容數人。世說注五。 御覽四百四十四。及四百四十六。

  張華

  駕西征鍾會。次長安。華兼中書侍郎。從行。掌軍中書疏表檄。文帝善之。御覽五百九十七。

  陳壽好學。善箸述。師事同郡譙周。少仕蜀。在觀閤為郎。除中書箸作佐郎。撰三國志。當時夏侯湛等多欲作魏書。見壽作即壞己書。初學記十二。 御覽二百三十四。 按皆引作張華別傳。

  雷煥

  雷煥字孔章。鄱陽人。善星歷卜占。晉司空張華。夜見異氣起斗牛之閒。華問煥見之乎。煥曰。此謂寶劍氣也。華曰。時有相吾者云。君當貴達。身佩寶劍。此言欲效矣。乃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移獄。掘獄基入四十餘尺。得青石函一枚。中有雙劍。琢錯文采。翳而未明。煥初經南昌。遣人取西山北巖下土二升。黃白色。用拭劍。光豔照耀。莫不驚愕。乃送一劍並少黃土與華。自留一劍。華得劍。喜置坐側。曰此干將也。莫邪何以不至。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此土南昌西山北巖土也。不如華陰山赤土。乃更封華陰赤土一斤送與煥。答書云。詳觀劍體。真干將也。君更用赤土磨拭。劍鮮光逾益精明。及華誅。劍亡玉匣。莫知所在。後煥亡。煥子爽帶劍經延平津。劍無故墮水。令人沒水逐覓。見二龍長數丈盤交。須臾光采徹發。曜日映川。御覽三百四十三。又三十七略。

  司馬無忌

  無忌字公壽。丞子也。才器超濟。有文武幹。襲封譙王衛軍將軍。世說注八。

  荀勖

  司徒缺。帝問其人于勖。答曰。二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三國志注十。 御覽三百九十一。

  賈充

  充父逵晚有子。故名曰充。字公閭。言後必有充閭之異。世說注八。

  充妻李氏。有淑性。令才也。世說注六。

  王乂

  王乂字叔元。琅邪臨沂人。時蜀新平。二將作亂。文帝西之長安。乃以為相國司馬。遷大尚書。出都督幽州諸軍事。平北將軍。世說注一。

  山濤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並高才遠識。少有陪其契者。濤初不識。一與相遇。便為神交。初學記十八。 御覽四百九。 按皆引作袁宏山濤別傳。

  王澄

  澄風韻邁達。志氣不群。從兄戎、兄夷甫、名冠當年。四海人士一為澄所題目。則二兄不復措意。云己經平子。其見重如此。是以名聞益盛。天下知與不知。莫不傾注。後事跡不逮。朝野失望。及舊遊識見者。猶曰當今名士也。世說注五。

  澄子微。邁達有父風。世說注五。

  盧諶

  諶善著文章。洛陽傾覆。北投劉琨。琨以為司空從事中郎。琨敗。歸段末波。元帝之初。累召為散騎中書侍郎。不得南赴。永和六年。卒于胡。胡中子孫過江。妖賊帥盧循。諶之曾孫。三國志注二十二。

  傅宣祇子。暢兄。

  宣字世弘。北地泥陽人。年十三。而著河橋賦。有文義。御覽三百八十五。

  宣為御史中丞。明法直繩。內外震肅。甚有威風。初學記十二。

  阮孚咸子。瞻弟。

  孚風韻疏誕。少有門風。世說注四。

  阮仲容所幸姑家婢生子。仲容與姑書曰。胡婢遂生胡兒。姑答書曰。魯靈光殿賦曰。胡人遙集于上楹。可字曰遙集也。故孚字遙集。同上七。

  阮裕放弟。

  裕字思擴。陳留尉氏人。祖略、齊國內史。父顗、汝南太守。裕淹通有理識。累遷侍中。以疾築室會稽剡山。徵金紫光祿大夫。不就。年六十一卒。世說注一引阮光祿別傳。

  裕居會稽剡山。志存肥遁。同上六。

  嵇康

  康長七尺八寸。美音氣。好容色。好一作偉。雖土木形骸。不加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說注六。 初學記十九。 文選注二十一。

  康性含垢藏瑕。愛惡不爭于懷。喜怒不寄于顏。所知王濬沖在襄城。面數百未嘗見其疾聲朱顏。此亦方中之美範。人倫之勝業也。世說注一。

  山巨源為吏部郎。遷散騎常侍。舉康。康辭之。並與山絕。豈不識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耶。亦欲標不屈之節。以杜舉者之口耳。乃答濤書。自說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大將軍聞而惡之。世說注六。

  孫登謂康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三國志注二十一。

  康臨終言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固之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同上。

  又兄喜為傳。

  家世儒學。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常採御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于懷抱之中。以為神仙者。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于導養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著養生篇。知自厚者所以喪其所生。其求益者必失其性。超然獨達。遂放世事。縱意于塵埃之表。撰錄上古以來聖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自混沌至于管寧。凡百一十有九人。蓋求之于宇宙之內。而發之乎千載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焉。三國志注二十一。

  向秀

  秀字子期。河內人。少為同郡山濤所知。又與譙國嵇康、東平呂安、友善。並有拔俗之韻。其趨舍進止。無不畢同。而造事營生業亦不異。常與嵇康偶鍛于洛邑。與呂安灌園于山陽。收其餘利。以供酒食之費。以上依御覽百九十七。又八百二十四校補。或率爾相攜觀原野。極遊浪之勢。亦不計遠近。或經日乃歸。復修常業。以上又依御覽四百九引補。不慮家之有無。外物不足拂其心。弱冠著儒道論。棄而不錄。好事者或存之。或云是其族人所作。困于不行。乃告秀欲假其名。秀笑曰。可復爾耳。後康被誅。秀遂失圖。乃應歲舉。到京師。詣大將軍司馬文王。文王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秀曰。常謂彼人不達堯意。本非所慕也。一坐皆悅。隨次轉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世說注一。

  秀與嵇康、呂安、為友。取舍不同。嵇康傲世不羈。安放逸邁俗。而秀雅好讀書。二子頗以此嗤之。後秀將注莊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事書詎復須注。徒棄人作樂事耳。及成。以示二子。康曰。爾故復勝不。安乃驚曰。莊周不死矣。後注周易大義可觀。而與漢世諸儒互有彼此。未若隱莊之絕倫也。世說注二。

  謝鯤

  鯤從王敦下石頭。數諫。鯤之諷切雅正。皆此類也。世說注五。

  鯤四十三卒。贈太常。同上三。

  羊曼

  曼字延祖。泰山南城人。父暨、陽平太守。曼頹縱宏任。飲酒誕節。與陳留阮放等號兗州人達。累遷丹陽尹。為蘇峻所害。世說注四。

  曹志

  志字允恭。好學有才行。晉武帝為中撫軍。迎常道鄉公于鄴。志夜與帝相見。帝與語從暮至旦。甚器之。及受禪。改封鄄城公。發詔以志為樂平太守。歷章武、趙郡。遷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後轉博士祭酒。及齊王攸當之藩。下禮官議崇錫之典。志歎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而不得樹本助化。而遠出海隅者乎。乃建議以諫。辭旨甚切。帝大怒。免志官。後復為散騎常侍。志遭母憂。居喪盡哀。因得疾病。喜怒失常。太康九年卒。諡曰定公。三國志注十九。

  庾岷

  岷字子居。位列侍中。劉曜作亂。京都傾覆。岷時直在省。謂僚佐曰。吾必死此屋內。既天子蒙塵。岷與許遐等侍從。曜當作劉聰。設會。使帝行酒。岷至帝前。乃慨然流涕。曜亦當作聰。曰。此動人心。即時遇害。御覽四百十八。

  陸機

  機博學。善屬文。非禮不動。入晉。仕著作郎。至平原內史。世說注二。

  成都王長史盧志。與機弟雲趣舍不同。又黃門孟玖。求為邯鄲令于穎。穎教付雲。雲時為左司馬。曰。刑餘之人。不可以君民。玖聞此怨雲。與志讒構日至。及機于七里澗大敗。玖誣機謀反所致。穎乃使牽秀斬機。先是夕夢黑幔繞車。手決不開。惡之。明旦秀兵奄至。機解戎服。著衣幍見秀。容貌自若。遂見害。時年四十三。軍士莫不流涕。是日。天地霧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時人以為冤。世說注八。御覽十二。

  孟玖欺成都王穎曰。陸機司馬孫拯。備知機情。可考驗也。穎于是收拯父子五人。考掠備加。踝骨皆脫出。終不誣機。御覽三百七十二。

  陸雲

  雲字士龍。吳大司馬抗之第五子。機同母之弟也。儒雅有俊才。容貌瑰偉。口敏能談。博聞強記。善箸述。六歲便能賦詩。時人以為項橐楊烏之儔也。年十八。刺史周浚命為主簿。浚常嘆曰。陸士龍當今之顏淵也累遷太子舍人。清河內史。為成都王所害。世說注四。

  潘岳

  岳姿容甚美。風儀閒畼。世說注六。

  岳夙以才穎發名。其所箸述。清綺絕倫。為黃門侍郎。為孫秀所殺。三國志注二十一。

  潘尼

  尼少有清才。文辭溫雅。初應州辟。後以父老歸供養。居家十餘年。父終。晚乃出仕。尼嘗贈陸機詩。機答之。其四句曰。猗歟潘生。世篤其藻。仰儀前文。丕隆祖考。位終太常。三國志注二十一。

  江蕤統祖。

  江蕤字世林。御覽三百八十五。年七歲。葬父。有酒肉食之。左右或戲曰。郎為孝。何肉食。蕤瞿然歛容。遂不食。御覽八百六十三引作家傳。

  蕤年十一。始知一作學。摴蒲。數以為遊。祖母費為說往事。有以博弈破業廢身者。于是即棄五木。終身不以為戲。御覽八百八十五。亦引作家傳。 御覽五百十一。又七百五十四。皆引作江蕤別傳。

  江統

  江統字應元。時太傅從事中郎庾子嵩以風韻見重。亦雅敬君德。每云。當今可以居司徒允民望者。江生其人也。御覽二百八。

  太傅東海王領州牧。請為別駕。與君書曰。昔子師作豫州。未下車辟荀慈明。下車辟孔文舉。貴州人士。有堪此求者不。知君舉高平郄道微為賢良。陳留阮宣子為直言。濟北程宏叔為方正。皆于時選為允。御覽二百六十三。

  統遷愍懷太子洗馬。嘗上疏諫曰。今西園賣醯麫茶菜藍子之屬。虧敗國體。同上八百六十七。 按上皆引統家傳。亦依江蕤例附。

  江惇統子。

  山遐為東陽。風政嚴苛。多任刑殺。郡內苦之。惇隱東陽。以仁恕懷物。遐感其德。為微損威猛。世說注二。

  周處

  處字子隱。吳郡陽羨人。父魴、吳鄱陽太守。處少孤。不治細行。世說注六。

  氐賊齊萬年為亂。乃以處為建威將軍。進軍大戰。奮劍忼慨。仰天嘆曰。古者良將受脤。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我為大臣。以身殉國。不亦可乎。遂戰而死。初學記十七。 御覽四百十七。

  祖逖

  逖為豫州刺史。克己矜施。不蓄資產。喪亂之餘。白骨未收者。為之殯葬。其有骨肉恩薄不收歛者。皆加貶責。由是百姓感化。復睹太平。置酒大會。坐中耆老相與流涕而歎曰。吾等投老。更得父母。死將何恨。又童謠曰。幸哉遺民逸豺虎。三辰既明遇慈父。元酒清醪甘瓠脯。亦何報恩歌且舞。御覽二百五十八。

  司馬晞

  晞字道升。元帝第四子。初封武陵王。拜太宰。少不好學。尚武凶恣。時太宗輔政、晞以宗長不得執權。常懷憤慨。欲因桓溫入朝殺之。太宗即位。新蔡王晃首。辭引與晞及子綜謀逆。有司奏晞斬刑。詔原之。徙新安。晞未敗四五年中。喜為挽歌。自搖大鈴。使左右習和之。又燕會。倡伎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其聲甚悲。後果徙新安。世說注八。

  司馬道子

  王諱道子。簡文帝第五子也。封會稽王。領司徒、揚州刺史。進太傅。為桓玄所害。贈丞相。世說注二引作孝文王傳。

  王導

  王導字茂弘。琅邪人。祖覽、以德行稱。父裁、侍御史。導少知名。家世貧約。恬暢樂道。未嘗以風塵經懷也。世說注一引作丞相別傳。

  王劭

  劭字敬倫。丞相導之第五子。清貴簡素。風姿甚美。而善治容儀。雖家人近習。莫見其怠惰之容。研味玄頤。當作賾。大司馬桓溫見而稱之曰。可謂鳳雛。累遷尚書僕射。吳國內史。世說注四。 御覽三百八十九。

  王薈

  薈字敬文。丞相最小子。有清譽。夷泰無競。仕至鎮軍將軍。世說注四。

  薈為吳郡內史。其年大饑。薈出私財。為百姓饘粥。御覽八百五十九。

  王珣

  王珣字元琳。丞相導之孫。領軍洽之子也。少以清秀稱。大司馬桓溫辟為主簿。從討袁真。封交阯望海縣東亭侯。累遷尚書左僕射。領選。進尚書令。世說注二引作王司徒傳。

  王珉

  珉字季琰。琅邪人。丞相導孫。中領軍洽少子。有才藝。善行書。名出兄珣右。累遷侍中、中書令。贈太常。世說注二。

  詔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學廣瞻。義理精通。一作理識清通。宜處樞一作機。近。以參時務。其以珉為長。兼中書令。初學記十一。 御覽二百二十。

  陶侃

  侃母湛氏。賢明有法訓。侃在武昌。與佐吏從容飲燕。常有飲限。或勸猶可少進。侃悽然良久曰。昔年少。曾有酒失。二親見約。故不敢踰限。及侃丁母憂。此句以下。亦見御覽五百六十一。在墓下。忽有二客來弔。不哭而退。儀服鮮異。知非常人。遣隨視之。但見雙鶴沖天而去。世說注六。

  外國獻氍〈叟毛〉。本作〈毛叟〉音搜織毛褥也。公舉之曰。我還國。當與牙共眠。牙名倓之。字處靜。是公庶孫。小而被知。以為後嗣。御覽七百八。

  庾翼薨。表其子爰之代為荊州。何充曰。陶公重勳也。臨終高讓。丞相未薨。敬豫為四品將軍。于今不改。親則道恩。優游散騎。未有超卓若此之授。乃以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世說注四。

  範字道則。侃第十子也。侃諸子中最知名。歷尚書。祕書監。世說注四。

  郗鑒

  鑒字道徽。高平金鄉人。漢御史大夫郗慮後也。少有體正。耽思經籍。以儒雅著名。永嘉末。天下大亂。饑饉相望。冠帶以下。皆割己之資供鑒。元皇徵為領軍。遷司空。太尉。世說注一。

  郗愔

  愔字方回。高平金鄉人。太宰鑒長子也。淵靖純素。無執無競。簡私暱。罕交遊。歷會稽內史。侍中。司徒。世說注五。

  郗超

  超精于理義。沙門支道林以為一時之俊。世說注二。

  郗曇

  曇字重淵。鑒少子。性韻方質。和正沈簡。累遷丹陽尹。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世說注六。

  賀循

  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本姓慶。高祖純、避漢帝諱。改為賀氏。父劭、吳中書令。以忠正見害。循少嬰家禍。流放荒裔。吳平乃還。秉節高舉。元帝為安東。徵循為吳國內史。世說注五。

  周顗

  王敦討劉隗時。溫太真為東宮庶子。在承華門外與顗相見。曰。大將軍此舉有在。義無有濫。顗曰。君年少。希更事。未有人臣若此。而不作亂。共相推戴數年而為此者乎。處仲狼抗而強忌。平子何在。世說注三。

  卞壼

  壼字望之。濟陰冤句人。父粹、太常卿。壼少以貴正見稱。累遷御史中丞。權門屏跡。轉領軍尚書令。蘇峻作亂。率眾距戰。父子三人俱死王難。世說注五。

  壼正色立朝。百寮嚴憚。貴遊子弟。莫不祗肅。同上七。

  鍾雅

  雅字彥冑。潁川長社人。魏太傅鍾繇弟仲常曾孫也。少有才志。累遷至侍中。世說志二。

  蘇峻逼主上幸石頭。雅與劉超並侍帝側。匡衡與石頭中人密期拔至尊出。事覺被害。同上。

  孫惠

  惠好學有才智。晉永寧元年。赴齊王冏義。以功封晉興侯。辟大司馬賊曹屬。冏驕矜僭侈。天下失望。惠獻言于冏。諷以五難四不可。勸令委讓萬機。歸藩青岱。辭甚深切。冏不能納。頃之果敗。成都王穎召為大將軍參軍。是時穎將有事于長沙。以陸機為前鋒都督。惠與機鄉里親厚。憂其致禍。謂之曰。子盍讓都督于王粹乎。機曰。將謂吾避賊首鼠。更速其害。機尋被戮。二弟雲、耽、亦見殺。惠甚傷恨之。永興元年。乘輿幸鄴。司空東海王越治兵下邳。惠以書于越。詭其姓名。自稱南岳逸民秦祕之。勉以勤王匡世之略。辭義甚美。越省其書。牓題通衢。招求其人。惠乃出見。越即以為記室參軍。專掌文疏。豫參謀議。每造書檄。越或驛馬催之。應命立成。皆有辭旨。累遷顯職。後為廣武將軍、安豐內史。年四十七卒。惠文翰凡數十首。三國吳志注六。

  郭璞

  璞少好經術。明解卜筮。永嘉中。海內將亂。璞投策歎曰。黔黎將同異類矣。便結親暱十餘家南渡江。居于暨陽。世說注六。

  璞奇博多通。文藻粲麗。才學賞豫。足參上流。其詩賦誄頌並傳于世。而訥于言。造次詠語。常人無異。又不持儀檢。形質穨索。縱情嫚惰。時有醉飽之失。友人干令升戒之曰。此伐性之斧也。璞曰。吾所受有分。恆恐用之不盡。豈酒色之能害。王敦取為參軍。敦縱兵都輦。乃咨以大事。璞極言成敗。不為回屈。敦忌而害之。世說注三。

  庾翼

  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也。少有大度。時論以經略許之。兄太尉亮薨。朝議推才。乃以翼都督七州。進征西將軍、荊州刺史。世說注二。

  翼為荊州。雅有正志。每以門地威重。兄弟寵授。不陳力竭誠。何以報國。雖蜀阻險塞。胡負凶力。然皆無道酷虐。易可乘滅。當此時不能掃除二寇。以復王業。非丈夫也。于是徵役三州。悉其帑實。成眾五萬。兼率荒附。治戎大舉。直指魏趙。軍次襄陽。耀威漢北也。世說注六。

  桓彝

  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十世孫也。父穎、有高名。彝少孤。識鑒明朗。避亂渡江。累遷散騎常侍。世說注一。

  桓豁

  豁字朗子。溫之弟。累遷荊州刺史。贈司空。世說注六。

  桓石秀豁子。

  石秀為竟陵太守。遷江州刺史。非其志也。治稱不煩。在州郡弋釣山澤。縱心游覽而已。善馳射。望之若畫。御覽二百五十五。

  桓沖

  沖字玄叔。溫弟也。累遷騎將軍。都督七州諸軍事。世說注六。

  王湛

  王處沖身長八尺。龍頰大鼻。御覽三百六十七。

  處沖為尚書郎。外望簡縱。若有遺漏。然事要機輒執其中。中外之閒。亡所辨明。臺閣歸重之。御覽二百十五。襄城郝仲將門至孤陋。非其所偶也。君嘗見其女。便求聘。果高朗英邁。母儀冠族。其通識餘裕。皆此類。世說注六引作汝南別傳。 按湛為汝南內史。

  王述

  述字懷祖。太原晉陽人。祖湛、父承、並有高名。述蚤孤。事親孝謹。簞瓢陋巷。宴安永日。由是為有識所知。襲爵藍田侯。世說注三。

  述常以為人之處世。當先量己而後動。義無虛讓。是應辭。便當固執。其貞固不踰。皆此類。同上四。

  述少真獨退靜。人未常知故有晚令之言。同上七。

  王坦之

  坦之字文度。太原晉陽人。祖東海太守承。原作丞。清淡平遠。父述。貞貴簡正。坦之器度淳深。孝友天至。譽輯朝野。標的當時。累遷侍中、中書令。領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世說注二引王中郎傳。

  范汪

  汪字玄平。潁陽人。左將軍略之孫。少有不常之志。通敏多識。博涉經籍。致譽于時。歷吏部尚書。徐、兗、二州刺史。世說注七。

  劉惔

  惔字真長。沛國蕭人也。漢氏之後。真長有雅裁。雖蓽門陋巷。晏如也。歷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為政務鎮靜信誠。風塵不能移也。世說注一引劉尹別傳。

  惔既令望。姻婭帝室。故屢居達官。然性不偶俗。心淡榮利。雖身登顯列。而每挹降。閑靜自守而已。同上五。

  惔有俊才。其談詠虛勝。理會所歸。王濛略同而敘致過之。其詞當也。同上。

  王舒

  舒字處明。琅邪人。祖覽、知名。父會、御史。舒器業簡素。有文武幹。中宗用為北中郎將、荊州刺史。尚書。僕射。出為會稽太守。以父名會。累表自陳。討蘇峻有功。封彭澤侯。贈車騎大將軍。世說注四。

  王邃

  邃字處重。琅邪人。舒弟也。意局剛清。以政事稱。累遷中領軍。尚書。左僕射。世說注五。

  王廙

  廙字世將。祖覽。父正。廙高朗豪率。王導與庾亮遊于石頭。會遇廙至。爾日迅風飛颿。廙倚船樓長嘯。神氣甚逸。以上五句。亦見御覽三百九十二。導謂亮曰。世將為復識事。亮曰。正足舒其逸耳。性倨傲。不合己者而拒之。故為物所疾。加平南將軍。薨。世說注八。

  王彬廙弟。

  彬字世儒。琅邪人。祖覽、父正、並有名德。彬爽氣出儕類。有雅正之韻。與元帝姨兄弟。佐佑皇業。累遷侍中。從兄敦下石頭。害周伯仁。彬與顗素善。往哭其尸。甚慟。既而見敦。敦怪其有慘容。而問之。答曰。向哭周伯仁。情不能已。敦曰。伯仁自致刑戮。汝復何為者哉。彬曰。伯仁清譽之士。有何罪。因數敦曰。抗旌犯上。殺戮忠良。音辭忼慷。與淚俱下。敦怒甚。丞相在坐。代為之解。命彬曰拜謝。彬曰。有足疾。此來見天子。尚不能拜。何跪之有。敦曰。腳疾何如頸疾。以親故不害之。累遷江州刺史。左僕射。贈衛將軍。世說注四。

  王彪之廙子。

  彪之從伯謂彪之曰。選曹舉汝為尚書郎。中可作諸王佐邪。世說注四。

  王胡之

  胡之字修齡。琅邪臨沂人。王廙之子也。歷吳興太守。徵侍中。丹陽尹。祕書監。並不就。拜使持節都督司州諸軍事。西中郎將。司州刺史。世說注二。

  胡之常遺世務。以高尚為情。與謝安相善也。 

  胡之治身清約。以風操自居。 

  胡之少有風尚。才器率舉。有秀悟之稱。 

  胡之好恢諧。善屬文辭。為當世所重。皆同上五。

  虞〈馬斐〉

  〈馬斐〉字思行。會稽餘姚人。虞翻曾孫。右光祿潭兄子也。雖機幹不及潭。而制行過之。歷吏部郎。吳興守。徵為金紫光祿大夫。卒。世說注五。

  〈馬斐〉未登臺鼎。時論稱屈。同上。

  陸玩

  玩字士瑤。吳郡吳人。祖瑁、父英、在郡有譽。玩器量淹雅。累遷侍中、尚書令。左僕射、尚書令。贈太尉。世說注二。

  是時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薨殂。朝野憂懼。以玩德望。乃拜司空。玩辭讓不獲。乃歎息謂朋友曰。以我為三公。是天下無人矣。時人以為知言。同上五。

  蔡充

  充字子尼。祖睦、蔡邕孫也。充少好學。有雅尚。體貌尊嚴。莫有媟慢于其前者。高平劉整有俊才。白衣居家。而車服奇麗。謂人曰。紗縠吾之常服耳。常遇蔡子尼在坐。而終日不自安。以上亦見御覽八百十六。依校補數字。見憚如此。是時陳留為大郡。多人士。琅邪王澄嘗經郡入境。問此郡多士有誰乎。吏曰。有江應元、蔡子尼、時陳留多居大位者。澄問何以但稱二人。吏曰。向謂君侯問人。不謂位也。澄笑而止。充歷成都王東曹掾。故稱東曹。世說注八。

  蔡謨充子。

  謨字道明。濟陽考城人。博學有識。避地江左。歷左光祿。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薨贈司空。世說注四引蔡司徒別傳。

  諸葛恢

  恢字道明。琅邪陽都人。祖誕、司空。父靚、亦知名。恢少有令聞。稱為賢明。避難江左。中宗召補主簿。累遷尚書令。世說注三。

  殷浩

  浩字淵源。陳郡長平人。祖識、濮陽相。父羨、光祿勳。浩少有重名。仕至揚州刺史。中軍將軍。世說注二。

  浩善老易。能清言。康伯浩甥也。甚愛之。同上三。

  會稽王少著名譽。有學之舉。必極有德。以浩為友。御覽二百四十八。

  顧悅

  君以古道陵遲于世。入見王簡文。王髮無二毛。而君已斑白。問君年。乃曰卿何以偏蚤白。君曰。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王稱善久之。世說注二。 按此顧凱之為其父傳。

  孔愉

  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初永嘉大亂。愉入臨海山中。不求聞達。中宗命為參軍。自永嘉以下。依世說注六引補。原作初辟中宗參軍一句。討華軼有功。封餘不亭侯。愉少時嘗得一龜。放于餘不溪中。龜中路左顧者數過。及後鑄印。而龜左顧。更鑄猶如此。印師以聞。愉悟取而佩焉。累遷尚書左僕射。贈車騎將軍。世說注四。

  謝安

  王珣以疾辭職。歲餘卒。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忽爾喪失。歎悼之深。豈但風流相悼而已。御覽三百八十。

  謝玄

  玄能清言。善名理。世說注三引謝玄別傳。

  玄字幼度。鎮西將軍奕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叔父太傅嘗與子姪燕集。問、武帝任山公以三事。任以官人。至于賜予。不過斤。合當有旨不。玄答曰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有辭致也。世說注二引謝車騎家傳。

  氐賊苻堅。傾國大出。眾號百萬。朝廷遣諸軍拒之。凡八萬。堅進屯壽陽。玄為前鋒都督。與從弟琰等選精銳決戰。射傷堅。俘獲數萬計。得偽輦及雲母車。寶器山積。錦罽萬端。牛馬驢騾駝十萬頭匹。世說注四引謝車騎傳。

  王獻之

  獻之祖父曠、淮南太守。父羲之、右將軍。獻之咸寧中詔尚餘姚公主。遷中書令。卒。世說注一。

  許邁

  邁好養生。遣妾歸家。東遊。採茶于桐廬山。欲斷穀。以山近人。不得專壹。移入臨安。自以無復反期。乃改名遠遊。書與婦別。御覽四百八十九。

  邁少名暎。高平閻慶等皆就暎受集。暎曰。閻君可服氣以斷穀。彭君宜餌藥以益氣。慶等將去。暎為燒香以五色煙出。暎亦自去。莫知所在。初學記二十五。御覽八百七十一。

  邁少名暎。有鼠齧暎衣。乃作符召鼠。莫不畢至于中庭。映曰。齧衣者留。不齧衣者去。群鼠並去。唯一鼠獨住。伏于中庭。而不敢動。御覽九百十一。

  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岳。同上四十一。

  孫放

  放字齊莊。監君父盛為祕書監。次子也。年八歲。太尉庾公召見之。放清秀欲觀試。乃授紙筆令書。放便自疏名字。公題後問之曰。為欲慕莊周邪。放書答曰。意欲慕之。公曰。何故不慕仲尼而慕莊周。放曰。仲尼生而知之。非希企所及。至于莊周。是其次者。故慕耳。公謂賓客曰。王輔嗣應答。恐不能勝之。卒長沙王相。世說注二。

  庾公建學校。孫君年最幼。入為學生。班在諸生之後。公問君何獨居後。答曰。不見船拖耶。在後所以正船。御覽七百七十一。

  放兄弟並秀異。與庾翼子園客同為學主。園客少有佳稱。因談笑嘲放曰。諸孫于今為盛。盛監君諱也。放即答曰。未若諸庾之翼翼。放臨機制勝。時人仰焉。司馬景王陳鍾諸賢相酬。無以踰也。世說注七。

  君性好音。能操琴及琵琶。以自散。御覽五百八十三。

  顧和

  和字君孝。吳郡人。祖容、吳荊州刺史。父相、晉臨海太守。和總角知名。族人顧榮雅相器愛曰。此吾家之麒驥也。興衰宗者。必此子也。以上亦見世說注二。末句作必振衰族。顧球時為揚州別駕。亦有令聞。顧榮謂球曰。君速步。君孝如是超卿矣。御覽二百六十三。又四百四十四。

  和累遷尚書令。世說注三。

  袁喬

  喬字彥升。陳郡人。父瑰、光祿大夫。喬歷尚書郎。江夏相。從桓溫平蜀。封湘西伯。益州刺史。世說注二引袁氏家傳。

  喬有文才。同上三。

  袁耽準孫。

  耽字彥道。陳郡陽夏人。魏中郎令渙曾孫也。魁梧爽朗。高風振邁。少倜儻不羈。有異才。士人多歸之。仕至司徒從事中郎。世說注七。

  王雅

  雅字茂建。東海沂人。少知名。世說注八。

  王恭

  恭清廉貴峻。志存格正。起家著作郎。歷丹陽尹。中書令。出為五州都督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世說注一。

  庾袞

  次兄有疾。癘氣方殷。袞納漿粥扶持。不舍晝夜。友愛之至。本之天性。初學記十七引庾衮別傳。

  君妻樂氏。生子澤。初君與妻捃而產于澤。遂以命之。御覽八百二十四引庾異行傳。 按世號衮為異行。

  孫晷

  親戚有窮老者。晷原誤略。或推被以卹之。竟寒不解帶而寢。御覽七百七。

  顏含

  顏髦字居一作君。道。含之子也。少慕家業。惇于孝行。儀狀嚴整。風貌端美。大司馬桓公見而歎曰。顏侍中廟堂之望也。喉舌機要。御覽二百十九。又三百八十九。

  許肅

  肅為愍帝侍中。左衛將軍麴武將與肅齊心拒守。而外救已退。城遂陷沒。幽逼愍帝。送于平陽。肅復冒難侍帝左右。劉載聰一名載。乃以帝為歸漢王。頃之。陰行鴆毒。帝因食心悶。欲見許侍中。肅馳詣前一作賊。相見。帝已不能復語。肅曰。不審陛下尚識臣不。帝猶能執肅手流涕。肅歔欷登床。帝遂殂于扶抱之中。晝夜號泣。哀感異類。以上亦見初學記十七。載外欲明己不害。乃偽責諸臣。欲盡誅之。群臣迸竄。唯肅獨曰。備位故臣。願乞得殯殮。然後就戮。載特聽許。事訖詣載曰。國亂不能匡。君亡不能死。舉目莫非愧恥。將何顏以存。所以忍辱。正以山陵未畢故耳。微情已敘。甘就刑戮。賊共義之。二字一作議。曰。此晉之忠臣。宜加甄賞。遂從議。故得全免。御覽四百十八。

  曹攄

  攄為洛陽令。于時大雪。而宮門夜忽失行馬。攄曰。此非他竊。理可保明。必是門士以療寒。驗之而具服。御覽十二。

  潘京

  陳耽初為州主簿。司空何次道帢偏岸。嘲耽頓帢有所蔽也。應聲報曰。耽頓以蔽有。明府岸以示無。御覽六百八十八。

  杜夷

  君在孩抱之中。異于凡童。舉宗奇之。年六七歲。在縣北郭與小兒輩為竹馬戲。有車行老公。停車視之。歎曰。此有奇相。吾恨不見。御覽三百八十五引杜祭酒別傳。

  桓宣武館于赤蘭橋南曰延賢里。御覽三百三十七。

  君曾新作被〈日耎〉。一作暖。眠不覺晏。起乃歎〈日耎〉便眠。使人忘起異事。因令看陌上有寒苦人。舉被乞之。常眠布被中。同上三百九十三。又七百七。

  君弟子三人。隨道士邢邁入宣城涇縣白水山。去縣七十里。餌朮黃精。經歷年所。有鹿走依舍邊伏眠。邁等怪之。乃為虎所逼。邁乃呪虎退。鹿經日乃去。同上九百六。

  君年五十二。當其終亡。安厝先塋。帛布〈車需〉車。喪儀儉約。執引者皆三吳令望。及北人賢流。御覽五百五十五。

  何禎

  禎廬江潛人。父他字文奇。有雋才。早卒。禎在孕而孤。生遇荒亂。歸依舅氏。齠齔乃追行喪。哀泣合禮。鄉邑稱焉。十餘歲耽志博覽。研精群籍。名馳淮泗。御覽三百八十五。

  徐邈

  君諱邈字仙民。東莞人。岐嶷即明惠聰悟。七歲涉學。詩賦成章。御覽三百八十五。

  邈舉世諮承。傳為定範。舊疑歲神在卯。此宅之左。即彼宅之右地。何得俱忌。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遊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背朔。非為定體。同上百八十。

  范宣

  宣字子宣。陳留人。漢萊蕪長范丹後也。年十歲。能誦詩書。兒童時手傷改容。家人以其年幼皆異之。徵太學博士。散騎常侍。一無所就。年五十四卒。世說注一。

  左思

  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父雍、起于筆札。多所掌練。為殿中御史。思蚤喪母。雍憐之。不甚教其書學。及長。博覽名文。遍閱百家。司空張華辟為祭酒。賈謐舉為祕書郎。謐誅。歸鄉里。專思箸述。齊王冏請為記室參軍。不起。時為三都賦未成也。後數年疾終。其三都賦敘定。至終乃上。初作蜀都賦云。金馬電發于高崗。碧雞振翼而雲披。鬼彈飛丸以礌礉。火井騰光以續曦。今無鬼彈句。其賦往往不同。思為人無吏幹。而有文才。又頗以椒房自矜。故齊人不重也。世說注二。

  思造張載問瑉蜀事。交接亦疏。皇甫謐西州高士。摯仲治宿儒知名。非思倫匹。劉淵林、衛伯輿、並蚤終。皆不為思賦序注也。凡諸注解。皆思自為。欲重其文。故假時人名姓也。同上。

  趙至

  至字景真。代郡人。流客緱氏。令新之官。至年十三。與母共道傍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家也。世亂流離遂為士仵耳。後能至此不。至答曰。可耳。便求就師讀書。早起。聞父耕叱牛聲。釋書而泣。師問其故。答曰。自傷不能致榮。使老父不免勤苦。師大異之。稱其當為奇器。御覽三百八十五。

  褚陶

  陶字季雅。吳郡錢塘人。褚先生後也。陶聰慧絕倫。年十三。作鷗鳥、水磑、二賦。宛陵嚴仲弼見而奇之曰。褚先生復出矣。弱不好弄。清淡閑默。以墳典自娛。語所親曰。聖賢備在黃卷中。舍此何求。州郡辟不就。吳歸命。世祖補臺郎建中校尉。司空張華與陶書曰。二陸龍躍于江漢。彥先鳳鳴于朝陽。自此以來。常恐南金已盡。而復得之于吾子。故知延州之德不孤。淵岱之寶不匱。仕至中尉。世說注四引家傳。

  羅含

  羅含字君章。桂陽棗陽人。蓋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族焉。後寓湘境。故為桂陽人。含臨海太守彥曾孫。滎陽太守綏少子也。桓宣武辟為別駕。以官廨諠擾。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茨。伐木為床。織葦為席。布衣蔬食。晏若有餘。桓公嘗謂眾坐曰。此自江左之清秀。豈荊楚而已。累遷散騎常侍。廷尉。長沙相。致仕。中散大夫門施行馬。含自在官舍。有一白雀棲集堂宇。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挺生。豈非至行之徵邪。一作此德行幽感之應。 世說注四。 御覽九百二十二。又九百八十三。 按此引作羅府君別傳。

  刺史庾亮初命含為部從事。桓溫臨州。轉參軍。世說注五。

  刺史庾翼以親賢之重。作鎮方岳。搜揚楚楚。匪蘭弗刈。仍辟含荊州部從事。御覽二百六十五。

  含少讀書臥。夢一鳥文色異常。徑飛入口。同上三百九十三。又九百二十八。引吞飛鳥卵四字。

  王濛

  濛字仲祖。太原晉陽人。其先出自周室。經漢魏世為大族。祖父佐、北軍中候。父訥、葉令。濛神氣清韶。年十餘歲。放邁不群。弱冠檢尚。風流雅正。外絕榮競。內寡私欲。辟司徒掾。中書郎。以后父贈光祿大夫。世說注二引王長史別傳。

  丞相王導辟名士時賢。協贊中興。旌命所加。必延俊乂。辟濛為掾。世說注七。

  濛為中書侍郎。在職四年。無人對。又遷司徒左長史。少選四人頻滿。以濛難與比肩故也。初學記十七。 御覽二百二十。

  濛之交物。虛善納善。恕而後行。希見其喜慍之色。凡與一面。莫不敬而愛之。然少孤。事諸母甚謹。篤義穆戾。不修小潔。以清貧見稱。世說注五。

  濛與沛國劉惔齊名。時以濛比袁曜卿。惔比荀奉倩。而共交甚相知賞也。同上。

  濛性和暢。能清言。談道貴理。中簡而有會。商略古賢顯默之際。辭旨劭令。往往有高致。世說注五。

  濛永和初卒。年三十九。沛國劉惔與濛至交。及卒。惔深悼之。雖友于之愛。不能過也。同上六。

  王蘊

  蘊字叔仁。為吏部郎。欲使時無屈滯。曾下鼓急出。日吳乃至家。去臺數里。高褰車帷。先後與語不得進也。一官缺求者十輩。蘊連狀呈宰錄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不得者甘心無怨。御覽二百十六。

  孫登

  孫登字公和。汲郡共縣人。清淨無為。其情志悄如也。好讀書彈琴。頹然自得。觀其風神。若遊六合之外者。當魏末。處共北山。山中以石窟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聞登而往焉。適見公和苫蓋被髮。端坐巖下鼓琴。嗣宗自下趨進。冀得與言。既坐。莫得與言。嗣宗乃嘹嘈長嘯。與琴音諧會雍雍然。登乃逌爾而笑。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風氣清太元。御覽三百九十二。又五百七十九。

  夏統

  夏統字仲御。永興人。與母兄弟居。恒星行夜歸。採秬求食。母老病不綜家事。仲御四鼓起。洒掃庭內。鑽火炊爨之後。徑便入野。御覽四百三十一。

  仲御從父家女巫章丹、陳殊、二人。妍姿冶媚。清歌妙舞。狀若飛仙。上亦見初學記十五。仲御當正會宗弟承問御曰。黃帳之裹。西施之孫。鄭袖之子。膚如凝脂。顏如桃李。徘徊容與。載進載止。彈琴而奏清角。翔風至而白雲起。若乃攜手交舞。流盼頡頏。足踰鞞鼓。口銜笙簧。丹裙赫以四序。素耀煥以揚光。赴急弦而折倒。應緩節以相佯。遠望而雲。近視而雪。舒紅顏而微笑。啟朱脣而揚聲。御覽五百六十八。

  激南楚。吹胡笳。風雲為之動搖。星辰為之變度。初學記十五。 御覽五百八十一。

  夏仲御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軌連軫。並至南浮橋邊祓禊。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仲御時在船中。曝所市藥。雖見此輩。穩坐不搖。賈充望見。深奇其節。顧相與語。此人有心膽。有似冀缺。走往問船中安坐者為誰。仲御不應。重問。徐乃答曰。會稽北海閒民夏仲御。御覽三十。 事類賦注四。

  夏統別傳注曰。{艹斂}初生合米擣作〈米半〉。御覽八百五十一。

  郭翻

  翻字道祥。武昌人。御覽五百五十五。

  翻經河。墜刀于水。路人有為取者。翻因與之。路人不取。至于三四。路人固辭。翻曰。爾向不取。我豈能復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為天地鬼神所責矣。知其終不受。乃沈刀于向所失處。路人悵然。乃復沒為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十佩刀價以與之。御覽四百二十四。

  翻遺令儉葬。唯以兩卷老子。示存道德。同上五百五十五。

  郭文

  郭文舉。河內人也。懷帝末。濟江至餘杭市。賣箭箸易鹽米。以樹皮作囊。得鹽米以納囊中。御覽七百四。

  文以石為釜。以竹為甑。同上七百五十七。

  佛圖澄

  里人佛圖澄。不知何許人。出于燉煌。好佛道。出家為沙門。永嘉中。至洛陽。值京師有難。潛遁草澤閒。石勒雄異好殺害。因勒大將軍郭默略見勒。以麻油塗掌。占見吉凶數百里外。聽浮圖鈴聲。逆知禍福。勒甚敬信之。虎即位。亦師澄。號大和尚。自知終日。開棺無屍。唯袈裟法服在焉。世說注二。

  石勒時天旱。佛圖澄于石井岡掘得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呪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即大雨降。因名石井為龍岡。事類賦注二十八。

  澄以鉢盛水燒香呪之。須臾鉢中生青蓮花。御覽七百五十九。

  石虎時。自正月不雨。澄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二白龍降于祠下。于是雨遍千里也。御覽六十四。

  後趙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起大塔。澄謂曰。事佛在于清淨無大。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天法。而貪恡未已。遊獵無度。積聚不窮。方受見世之罪。何福報之可希也。同上六百五十八引佛圖澄傳。

  高坐

  和尚胡名尸黎密。塔寺記云。其冢曰高坐。因名高坐。西域人。傳云國王子。以國讓弟。遂為沙門。永嘉中。進到此土。止于大市中。和尚天姿高朗。風韻遒邁。丞相王公一見奇之。以為吾之徒也。周僕射領選。撫其背而歎曰。若選得此賢。令人無恨。俄而周侯遇害。和尚對其靈坐。作胡祝數千言。音聲高暢。既而揮涕收淚。其哀樂廢興皆此類。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語。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世說注二。

  庾亮、周顗、桓彝、一代名士。一見和尚。披衿致契。曾為和尚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利密可稱卓朗。于是桓公咨嗟。以為標之極似。宣武嘗云。少見和尚。稱其精神淵箸。當年出倫。其為名士所嘆如此。同上五。王公曾詣和上。和上解帶偃伏。語言神解。見尚書令卞望之。便歛衿飾容。時歎皆得其所。同上七。

  道安

  釋道安者。常山薄柳人。本姓衛。年十二。作沙門。神性聰敏而貌至陋。佛圖澄甚重之。值石氏亂。於陸渾山木食修學。為慕容駿所逼。乃住襄陽。以佛法東流。經籍錯謬。更為條章。標序篇目。為之注解。自支道林等皆宗其理。無疾卒。世說注四引安和上傳。

  竺法汰者。體器弘簡。道情冥到。法師友而善焉。一說法汰即安公弟子也。世說注三引安法師傳。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舍經。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既懸與經符。遂為永式。御覽六百五十五引道安傳。

  支遁

  遁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初至京師。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減輔嗣。御覽六百五十五。

  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住。尋莊周則辯聖人之逍遙。當時名勝。咸味其音旨。道賢論以七沙門比竹林七賢。遁比向秀。雅尚老莊。二子異時風尚玄同也。世說注三。

  遁任心獨往。風期高亮。同上五。

  遁神心警悟。清識玄遠。嘗至京師。王仲祖稱其造微之功。不異王弼。同上。

  遁神悟機發。風期所得。自然超邁也。同上。

  法虔。道林同學也。俊朗有理義。遁甚重之。同上六。

  遁太和元年終于郯之石城山。因葬焉。同上。

  遁每標舉會宗。不留心象喻。釋解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為疑。謝安石聞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馬也。略其玄黃而取其俊逸。同上。

  辛憲英外甥夏侯湛為傳八。

  夫人字憲英。衛尉肅侯毗之女。不好華麗。琇上夫人〈鼠單〉子帔。緣以錦不肯服。從外孫胡母楊上夫人錦被。夫人反臥之。御覽八百十五。

  憲英聰明有才鑒。初文帝與陳留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歎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為大將軍曹爽參軍司馬。宣王將誅爽。因爽出。閉城門。大將軍司馬魯芝將爽府兵。犯門斬關。出城門赴爽。來呼敞俱去。敞懼。問憲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閉城門。人云將不利國家。于事可得爾乎。憲英曰。天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爾。明皇帝臨崩。把太傅臂以後事付之。此言猶在朝士之耳。且曹爽與太傅俱受寄託之任。而獨專權勢。行以奢驕。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舉不過誅曹爽耳。敞曰。然則事就乎。憲英曰。得無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敞曰。然則敞可以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不可也。且為人死。為人任親昵之職也。從眾而已。敞遂出。宣王果誅爽。事定之後。敞歎曰。吾不謀于姊。幾不獲于義。逮鍾會為鎮西。憲英謂從子羊祜曰。鍾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將為滅蜀也。憲英曰。會在事縱恣。非持久處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其後會請子琇為參軍。憲英憂曰。他日見鍾會之出。吾為國憂之。今日難至吾家。此國之大事。不可得止也。琇固請司馬文王。文王不聽。憲英語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則致孝于親。出則致節于國。在職思其所司。在義思其所立。不遺父母憂患而已。軍旅之間。可以濟者。其惟仁恕乎。汝其慎之。琇竟以全身。憲英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卒。三國志注二十五。

  王敦

  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人。少有名理。累遷青州刺史。避地江左。歷侍中。丞相。大將軍。揚州牧。以罪伏誅。世說注三。

  敦子應字安期。官至武衛將軍。御覽二百三十七。

  王含

  含字處弘。琅邪臨沂人。累遷徐州刺史。光祿勳。與弟敦作逆伏誅。世說注二。

  桓溫

  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後也。父彝、有識鑒。溫少有豪邁風氣。為溫嶠所知。累遷琅邪內史。世說注二。

  溫以永和元年。自徐州遷荊州刺史。在州寬和。百姓安之。同上。

  永和二年。溫平蜀。初朝廷以蜀處險遠。而溫眾寡少。懸軍深入。甚以憂懼。而溫直指成都。李勢面縛。同上四。

  永和四年。進征西大將軍。鎮西夏。時逆胡未誅。餘燼假息。永和十年。伐秦。十二年。討姚襄。溫親勒郡卒。建旗致討。清蕩伊洛。展祭園陵。世說注二。

  興寧元年。以溫克復舊京。肅靜華夏。進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大司馬。加黃鉞。使入參朝政。同上五。

  溫以太和四年上疏自征鮮卑。同上三。

  薨諡宣武侯。同上二。

  孟嘉

  嘉字萬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吳司空。祖父揖、晉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嘉少以清操知名。太尉亮領江州。辟嘉部廬陵從事。下都還。亮引問風俗得失。對曰。待還當問從事吏。亮舉麈尾掩口而笑。語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轉嘉為勸學從事。太傅褚裒有器識。為豫章太守。出朝。亮盛修學教。高選儒官。正旦大會州府人士。時彥悉集。嘉坐次第甚遠。裒問亮曰。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裒歷觀久之。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以上亦見御覽二百六十五。而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之。二字一作重嘉焉。以上亦見御覽三百九十三。又四百四十四。後為征西桓溫參軍。既知其政。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寮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風吹嘉帽墮落。溫戒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初不覺。良久如廁。溫命取還之。孫盛時在坐。溫授孫盛紙筆。命作文嘲之。成著一作置。嘉坐處。嘉還一作歸。見之。笑而請紙筆一作紙一作筆。即答。了不容思。四坐嗟嘆。以上亦見初學記四。御覽六百八十七。嘉喜酣暢。愈多不亂。溫問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爾。又問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轉從事中郎。遷長史。年五十三卒。世說注四。

  又陶靖節征西長史孟府君傳。

  君諱嘉字孟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馬。祖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為縣人。君少失父。奉母與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閒。鄉閭稱之。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

  桓玄

  玄字敬道。譙國龍亢人。大司馬溫少子也。幼童中。溫甚愛之。命以為嗣。年七歲。襲封南郡公。拜太子洗馬。世說注一。

  玄初拜太子洗馬。時朝廷以溫有不臣之跡。故抑玄為素官。同上七。

  玄為義興太守。不得志。少時去職。歸其國。與荊州刺史殷仲堪素舊。情好甚隆。同上一。

  玄克荊州。殺殷仲道護。及仲堪參軍羅企生、鮑季札、皆仲堪所親仗也。同上一。

  玄既克殷仲堪後。楊佺期遣使諷朝廷。朝廷以玄都督八州。領江州、荊州、二刺史。同上三。

  祖約

  約字士少。范陽遵人。累遷平西將軍、豫州刺史。鎮壽陽。與蘇峻反。峻敗。約投石勒。約本幽州冠族。賓客填門。勒登高望見車駿。大驚。約又使占奪鄉里先人田地。地主多恨。勒惡之。遂誅約。世說注四。

  石勒

  石勒字士龍。上黨武鄉人。匈奴之苗裔也。雄勇好騎射。晉永康中。流宕山東。寄旅平原荏平界。與平原荏平人師歡家庸耕。耳恆聞鼓角鞞鐸之音。勒私異之。以上亦見御覽三百三十八。又八百二十二。初勒鄉里原上地中生石。日長。類鐵騎之象。園一作國。中生人參。葩載記作花。說文葩華也。葉甚盛。于時父老相者皆云。此胡體貌奇異。有大志量。其終不可知。勸邑人厚遇之。自園中以下。亦見御覽九百九十一。人多哂而不信。永嘉初。豪傑並起。與胡王陽等十八騎詣汲桑。為左前督。桑敗。共推勒為主。攻下州縣。都于襄國。世說新語注四。 按御覽引作石勒別傳。

  勒稱趙王。令武鄉耆舊赴襄國。拜李陽參軍都尉。勒微時居與邑人李陽相近。陽性剛愎。每輕勒。與爭漚麻池共相打揲。互有勝負。御覽四百九十六。

  冬十一月。大雪平地三尺。勒下宜補將獵二字。主簿程朗諫。勒不從。出獵墜馬。顧左右曰。不從主簿之言。而致墜馬。賜朗絹百疋。以旌忠亮。御覽八百三十二。

  以咸和三年改元曰太和。荏平民當作令。師懽上黑兔。令曰。按記、應白兔為瑞。此黑兔曰祥。外檢典舊。議者以為黑兔見。水德之祥。往公孫臣以為漢家土行。當有黃龍為瑞。後黃龍見于成紀。遂從土德。今大趙革命。以水受金。夫兔陰獸。玄水色。黑色。見以表應。行以推之。黑兔上應云云。類聚九十九。

  後僭正號。死諡明皇帝。世說注四。

  石虎

  石虎字季龍。勒從弟。年十七八。身長七尺五寸。好弓馬射獵。迅健有勇力。同時等類。多畏憚之。御覽三百八十六。

  武鄉長城縣民韓強。在長城縣西山巖石闕中。二字一作閒。得玄璽一所。方四寸。厚二寸。與璽同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虎以為瑞。御覽六百八十二。 書鈔百三十一引誤作石勒別傳。

  十三年永和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三夫人命婦祠先蠶于近郊。是歲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凍死。御覽三十四。

  荀氏家傳

  荀顗年踰耳順。而母年九十。色養烝烝。以孝聞當時。在喪〈焦頁〉〈卒頁〉。貌不可識。蓬首環絰。奉迎節使。若嬰孩之號。哀慟旁人。傅玄著書稱荀與何曾曰。文王之道。事其親者。其順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稱曾閔。今有荀。何。初學記十七。

  顗為司空。文帝平蜀。議復五等。表魏朝使公定禮儀。中護軍賈充正法律。尚書僕射裴秀議官制。公遂刪定舊文行正式為一代之典。書成奏。藏于祕府。其服色旗幟法駕之式。禮樂犧牲柴燎之典。祫禘遷毀配食之制。及于明堂辟雍之儀。皆公所議定。朝廷歸其美。公既為台輔。德望清重。加以留心禮教。以年耆多疾。不數朝見。詔使侍中任愷諮問政化所由行否。御覽二百八。

  荀愷彧曾孫。惲孫。翼子。字茂伯。小而智。外祖晉宣王甚器之。字為虎子。弟悝為龍子。每謂曰。俟汝長大。當共天下。御覽三百六十三。

  愷。晉武帝為侍中。三國志注十。

  車騎將軍悝。字茂中。山濤舉之。為太子右衛率。稱君清和理正。從容顧問。動可觀採。真侍衛之美者。御覽二百四十七。

  荀邈除太原榆次令。為政以德。人懷之。時有鳳皇集其境內。晉武帝下詔褒美。泰始三年卒。吏人如喪親戚。為之樹碑。其序曰。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御覽二百六十八。

  荀隱。祖昕、樂安太守。父岳、中書郎。隱與陸雲在張華坐語。互相反覆。陸連受屈。隱辭旨美麗。張公稱善云。世有此書。尋之未得。歷太子舍人。廷尉平。蚤卒。世說注七。

  荀勖字公曾。年十二。能通春秋。屬文。外祖鍾繇甚奇之。常稱此兒當繼司空。御覽三百八十五。

  荀蕃字大堅。勖子。為司空。劉琨表于太子曰。司空荀蕃、朝廷之舊臣。奕世忠勤。乃心皇家。具瞻之望。唯蕃而已。宜增位號。授分陝之重。永令臣等。有所憑準。御覽二百八。

  荀組字大章。勖次子。中宗為晉王時。將徵為司徒。問太常賀循。循曰。組舊望清重。勤勞顯著。遷訓五品。以統人倫。實充人望。詔以組為司徒。御覽二百八。

  荀邃字仲陽。蕃子。隱居不仕。夫人有至行。時歲荒饑。有餘米。每來糶之者。夫人恆叩〈扌豖〉其斛。糴者歸。傾量輒過其本。時人號曰。昂一作叩。一作掾。斛夫人。

  荀闓字道明。蕃子。性清靜。善談論。遷光祿大夫。以君面似胡。明帝謂為神明胡子。御覽二百四十三。

  頵或曾孫。惲孫。甝子。字溫伯。為羽林右監。早卒。頵子崧字景猷。三國志注十。

  荀羨字令則。崧次子。七歲隨父在石頭。蘇峻愛其姿神。數喚之。年十五。擬國婚之選。君不欲連姻帝室。乃遠遁長沙。監司追尋不獲。已遂尚潯陽公主。風器一作氣。英秀。識準標貴。明鬚眉。美音氣。俯仰眄睞。一作顧盼。容止可則。御覽百五十四。又三百八十。又三百八十九。

  荀羨與沛國劉真長、太原王仲祖、陳郡商邱殷洪源、並著情契。太宗時居阿衡之任。虛中誘納。賓客賢哲。與羨等數人為布衣之好。御覽四百九。

  惟我之先。生于有晉。人物盈朝。袞衣暐華。六世九公。不亦偉乎。磊落瑰奇。光昭合同。已獨步于古今。拊萬世而孩之矣。中興丞相王公歎曰。自八龍以後。榮寵莫二。為天下貴門。御覽四百七十。

  裴氏家傳

  裴榮當作啟。字榮期。河東人。父稺、豐城令。榮期少有風姿才氣。好論古今人物。撰語林數卷。號曰裴子。世說注三。

  陶氏家傳

  陶基字叔先。璜父。為交州刺史。始夷人不識禮義。男女互相奔隨。生子乃不知父。君乃教以婚姻之道。訓以父子之恩。道之以禮。齊之以刑。設庠序。立學校。合境化之。莫不悅之。御覽二百五十八。

  陶迴字恭淵。璜從孫。為大司徒王導從事中郎。為人正直不撓。導亦以此重焉。每曰。陶中郎有輔佐之才。真國器也。御覽二百九。

  陶猷字恭豫。璜從孫。王導以君江東俊望。請為右軍長史。君恪勤王事。每當朝日。恆夙夜就路。及到府門。輒先眾僚。為人美容止。善談論。亦以此見稱當世焉。御覽二百四十八。

  華嶠譜敘

  歆有三子。表字偉容。年二十餘。為散騎侍郎。時同僚諸郎共平尚書事。年少並兼厲鋒氣。要君名譽。尚書事至或有不便。故遺漏不視。及傳書者去。即入深文論駮。惟表不然。事來有不便。輒與尚書共論。盡其意。主者固執。不得已然後共奏議。司空陳泰等以此稱之。以上亦見御覽二百二十四。仕晉。歷太子少傅。太常。稱疾致仕。拜光祿大夫。性清淡。常慮天下退理。司徒李胤、司隸王密、等。常稱曰。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不可得而疏。中子博。歷三縣內史。治有名跡。少子周。黃門侍郎。常山太守。博學有文思。中年遇疾。終于家。表有三子。長子廙。字長駿。三國志注十三。

  庾氏譜

  嶷字劭然。潁川人。子{雨儵}字玄默。晉尚書、陽翟子。嶷弟遁字德先。大中大夫。遁胤嗣克昌。為世盛門。侍中峻、河南尹純、皆遁之子。豫州牧長史顗、遁之孫。太尉文康公亮、司空冰、皆遁之曾孫。貴達至今。三國志注十一。

  溫氏譜序

  晉大夫郤至封于溫。子孫因氏居太原祁縣。為郡著姓。世說注五。

  嶠父襜。娶清河崔參女。同上八。

  嶠初娶高平李〈日桓〉女。中娶琅邪王詡女。後娶廬江何邃女。同上。

  袁氏譜

  悅字元禮。陳郡陽夏人。父朗、給事中。仕至驃騎咨議。太元中。悅有寵于會稽王。每勸專覽朝權。王頗納其言。王恭聞其說。言于孝武。乃誣以他罪。殺悅于車中。既而朋黨同異之聲。播于朝野矣。世說注八。

  皇甫謐自序

  士安每母病。輒推燥居溼。以袷易單。御覽七百三十九。

  皇甫謐年二十。不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輙進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

  汝今年餘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同上九百七十八。 按此引晉書云自敘同。

  士安始志乎學。而自號玄晏先生。文選注四十五。

  杜預自敘

  少而好學。在家則滋味經籍。居官則畢力理治。一作在官則觀于吏治。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御覽四百三十一。又六百十四。

  梅陶自敘

  余居中丞。曾以鞭皇太子傅。親友莫不致諫。余笑而應之曰。堂高由陛。皇太子所以得崇于上。由吾奉王憲于下也。豈其枉道取媚皇太子特見延。賜以清讌。御覽六百四十九。

  王彪之自敘

  余自求致仕。詔累不聽。因扇上有二疏畫。作詩一首。以述其意。御覽七百五十。

  趙至自敘

  至字景真。長七尺四寸。潔白黑髮。明眉赤脣。髭鬢不多。御覽三百六十八。

  袁氏世紀

  渙有四子。侃、宇、奧、準。侃字公然。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交。在興廢之間。人之所趣務者。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位黃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宇字宣厚。精辯有機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奧字公榮。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終于光祿勳。準字孝尼。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唯恐人之不勝己。以世事多險。故常恬退而不敢求進。著書十餘萬言。論治世之務。為易周官詩傳。及論五經滯義。聖人之微言。以傳于世。三國志注十一。

  虞氏家記

  虞潭為右衛將軍。太夫人年高。求解職。被詔不聽。特假百日。迎母東歸。起養親堂。親集會作詩言志。御覽百七十六。

  吳山城白門。蓋吳王闔閭所作也。至秦始皇帝。守宮吏燭〈燕鳥〉窟。失火燒宮。而此樓故存。同上。

  潭母太夫人薨宜都郡。即世五十九載。改殯。脩構窀穸。靈柩住而莫前。群從咸以喪事有往無反。不應遷移。潭以昔文王之葬王季。既定而洪水出。截冢棺槨。文王乃設張屋出柩三日。群臣臨之然後葬。此則上聖之遺令。載在篇籍。遂奉遷神柩。權停幕屋。使子孫展哀晨夕。宗族相臨。允合張屋之儀也。天子給太夫人徘徊車。謁者送葬。禮儀光備。合葬于舊壙。御覽五百五十五。

  王氏世家

  褘之字文劭。述次子。少知名。尚尋陽公主。仕至中書郎。未三十而卒。坦之悼念。與桓溫稱之。贈散騎常侍。世說注五。

  嵇氏世家

  嵇含字君道。為中書侍郎。書檄雲集。莫不立草。御覽二百二十。又五百九十七。

  石季倫本事

  崇有珊瑚如意。長三尺二寸。御覽七百三。

  徐江州本事

  徐寧字安類。東海剡人。通朗有德素。少知名。初為輿縣令。譙國桓彝有人倫鑒識。常去職無事。至廣陵尋舊。遇風停浦中。素日在船憂邑。上岸消搖。見一空宇。有似廨署。彝訪之。云輿縣廨也。令姓徐名寧。彝既獨行。思逢悟賞。聊造之。寧清惠博涉。相遇怡然。遂停宿。因留數夕。與寧結交而別。至都。謂庾亮曰。吾為卿得一佳吏部郎。問所在。彝即敘之。累遷吏部郎。左將軍。江州刺史。世說注五。

  趙吳郡行狀

  穆字季子。汲郡人。真淑平粹。才識清通。歷尚書郎。太傅參軍事。太傅越與穆及王承、阮瞻、鄧攸、書曰。禮八歲出就外傅。十年曰幼學。可以漸先王之教也。然學之所受者淺。體之所安者深。是以閑習禮度。不如式瞻軌儀。諷詠遺言。不如親承辭旨。小兒毗。既無令淑之資。未聞道德之風。欲屈諸君。時以閑豫。周旋燕誨也。穆歷晉明帝師。冠軍將軍。吳郡太守。封南鄉侯。世說注五。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宋濂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赵尔巽
  东都事略卷四十一·王称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七·乾隆
  卷第八·徐鼒
  卷之八十四·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十四·佚名
  卷之五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八·纪昀
  一四七二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缺页不全及应毁书六种开单进呈片(附单一)·佚名
  《徐志摩诗选》序·陆小曼
  周嘉谟传·张廷玉
  卫青传·张廷玉
  三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九折 泣遣·李玉

    【忆秦娥】[旦上]奇殃炽,分飞一旦身家碎;身家碎,悬悬望眼,涓涓珠泪。[贴上] 【前腔】[换头]巢倾一息身余几,思亲万绪愁相对。[见介][旦哭介]儿呵![合]愁相对,他乡父子,穷村母女。[旦]自你爹爹被逮,虑切覆巢,你哥哥又舍命入京,更愁祸起不测。近

  • 汪兆镛·龙榆生

    汪兆镛字伯序,号憬吾,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山阴。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生。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举於乡,两应礼部试,不售,遂南归,为人佐治。辛亥后侨居澳门,闭户撰述。尝受业陈澧门下,治经、治史,一以师说为归。民国

  • 列传第四十七 刘昶 萧宝夤 萧正表·魏收

    刘昶,字休道,义隆第九子也。义隆时封义阳王。兄骏以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开府。及骏子子业立,昏狂肆暴,害其亲属,疑昶有异志。昶闻甚惧,遣典签虞法生表求入朝,以观其意。子业曰:“义阳与太宰谋反,我欲讨之,今知求还,甚善。”又

  • ●卷一·徐世溥

    金声桓,左良玉部将也,本辽阳卫,应袭世职,以边资历杨枢辅嗣昌,史督师可法诸营,累升至淮徐总兵官,寻隶左后队。初,左既败绩襄樊,退保武昌,力不支,则图屯兵南都;癸未春,至池州,闻有备而还;久之复至武昌,徘徊楚东。乙酉春,闯贼又日夜东下,左

  • 卷之二十八·佚名

    成化二年闰三月壬申朔复广东顺德县知县钱溥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致仕从溥乞恩也○晓刻西方流星如盏大青白色有光自即位西北行至近浊○癸酉命宁塞营指挥使神英赴榆林城总领操军○总督南京粮储右都御史周瑄言南京军民饥馑兼

  • 卷四·王明清

    ●卷四○徽宗燕赏元宵,命王安中、冯熙载进诗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睿谟殿张灯预赏元宵,曲燕近臣。命左丞王安中、中书侍郎冯熙载为诗以进。安中云:“上帝通明阙,神霄广爱天。九光环日月,

  • 第七二甲牌示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新竹知县周,为皂总头役倪源充任,悬牌示知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悬牌示知事。照得本衙门,额设皂快总役,有督催公项之责。兹查皂总役洪忠,缘案斥革,其缺未便旷悬,应即就于各班役遴选。查有站堂役

  • 目录·佚名

    目录前言凡例太祖皇帝第一函 太祖皇帝丁未年至乙卯年第一册丁未年至庚戌年 ……………………………………11.迎击乌拉部兵&hel

  • 杨深秀传·梁启超

    杨君字漪邨,又号孴孴子,山西闻喜县人也。少颖敏,十二岁录为县学附生。博学强记,自十三经、史、汉、通鉴、管、荀、庄、墨、老、列、韩、吕诸子,乃至《说文》、《玉篇》、《水经注》,旁及佛典,皆能举其辞。又能

  • 卷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六十礼部十九冠礼天子冠礼明集礼前期太史院奉制筮日工部制冕服翰林院撰祝文辞或用古辞或临时修撰礼部备仪注中书省承制命某官摄太师某官摄太尉既筮日遣某官奏告天地宗庙行一献礼讫告示文武百官于

  • 杂记上·戴圣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

  • 孔子赠·子华子

      子华子反自郯,遭孔子于途,倾盖而顾,相语终日,甚相亲也。孔子命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而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固哉由也,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风婉

  • 经典稽疑原序·陈耀文

    余幼业专经窃于余经有志焉若未逮也入官多暇优防典籍之塲凡其不诡于经有禆于传者咸笔识之久之遂成此编得鱼忘筌诚知遗诮然师承各异见以人殊亦起予之志也贻之同好庶裁其狂斐云万厯丁丑仲春之吉汝南陈耀文书于艺苏山舍

  • 华严念佛三昧论·彭绍升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涂。一普念。一专念。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今此华严。一多相入。主伴交

  • 卷十一·性音

    宗鉴法林卷十一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南泉问座主讲甚么经。曰弥勒下生经。师曰弥勒几时下生。曰现在天宫未来。师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洞山价举问云居。居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洞

  • 睡美人·川端康成

    《睡美人》(1961)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它叙述一位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先后五次到一

  • 醉茶志怪·李庆辰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又名《奇奇怪怪》。四卷三百五十六则。题“津门李庆辰筱筠戏著”。李庆辰(? —1897),字筱筠,号醉茶子,天津人。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醉茶志怪》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李庆辰在借鉴纪昀的

  • 榕城考古略·林枫

    清代林枫编写的乡土志,三卷。为福州乡土志,原来未刊,各地图书馆抄藏甚少,有福建省图书馆本、福建师大图书馆本。1980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组织校点,内部刊行。2001年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新整理出版,林枫后裔林贤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