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第三
〔注〕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吾生也有涯。
〔注〕所禀之分,各有极也。
〔疏〕涯,分也。夫生也受形之载,禀之自然,愚智脩短,各有涯分。而知止守分,不荡于外者,养生之妙也。然黔首之类,莫不称吾,则凡称吾者,皆有极者也。
〔释文〕有涯本亦作「崖」,鱼佳反。而知也无涯。
〔注〕夫举重携轻而神气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尚名好胜者,虽复绝膂,犹未足以慊其愿,此知之无涯也。故知之为名,生于失当,而灭于冥极。冥极者,任其至分,而无毫铢之加。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此养生之主也。
〔疏〕所禀形性,各有限极,而分别之智,徇物无涯。遂使心困形劳,未慊其愿,不能止分,非养生之主也。
〔释文〕而知音智。注、下同。好胜呼报反。下升证反。虽复扶又反。下皆同。绝膂音旅。以慊苦簟反,足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注〕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
〔疏〕夫生也有限,知也无涯,是以用有限之生,逐无涯之知,故形劳神弊而危殆者也。
〔释文〕殆已向云:疲困之谓。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注〕已困于知而不知止,又为知以救之,斯养而伤之者,真大殆也。
〔疏〕无涯之知已用于前,有为之学救之于后,欲不危殆,其可得乎!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注〕忘善恶而居中,任万物之自为,闷然与至当为一,故刑名远己,而全理在身也。
〔疏〕夫有为俗学,抑乃多徒,要切而言,莫先善恶。故为善也无不近乎名誉,为恶也无不邻乎刑戮。是知俗智俗学,未足以救前知,适有疲役心灵,更增危殆。
〔释文〕无近附近之近。下同。
〇郭庆藩曰:文选嵇叔夜幽愤诗注引司马云:勿修名也。被褐怀玉,秽恶其身,以无陋于形也。释文阙。闷然亡本反,又音门。远己于万反。缘督以为经。
〔注〕顺中以为常也。
〔疏〕缘,顺也,督,中也。经,常也。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
〔释文〕缘督以为经李云:缘,顺也。督,中也。经,常也。郭、崔同。
〇郭庆藩曰: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注引司马云:缘,顺也。督,中也。顺守道中,以为常也。释文阙。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
〔注〕养亲以适。
〔释文〕以养羊尚反。注同。可以尽年。
〔注〕苟得中而宜度,则事事无不可也。夫养生非求过分,盖全理尽年而已矣。
〔疏〕夫惟妙舍二偏,而处于中一者,故能保守身形,全其生道,外可以孝养父母,大顺人伦,内可以摄卫生灵,尽其天命。割声向,雅合宫商,所以音中桑林,韵符经首也。
〔释文〕中音丁仲反。下皆同。桑林司马云:汤乐名。崔云:宋舞乐名。案:即左传舞师题以旌夏是也。经首向、司马云:咸池乐章也。崔云:乐章名也,或云奏乐名。因便婢面反。闲解音蟹。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疏〕譆,叹声也。惠君既见庖丁因便施巧,奏[刀]音节远合乐章,故美其技术一至于此者也。
〔释文〕譆徐音熙。李云:叹声也。技具绮反。下同。欲反。行为迟。
〔注〕徐其手也。
〔疏〕节骨交聚磐结之处,名为族也。虽复游刃于空,善见其却,每至交错之处,未尝不留意艰难,为其怵惕戒慎,专视徐手。况体道之人,虽复达彼虚幻,至于境智交涉,必须戒慎艰难,不得轻染根尘,动伤于寂者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
〔注〕得其宜,则用力少。
〔释文〕謋然化百反,徐又许百反。已解音蟹。下皆同。如土委地。
〔注〕理解而无刀迹,若聚土也。
〔疏〕謋,化百反。謋然,骨肉离之声也。运动鸾刀,甚自微妙,依于天理,所以不难,如土委地,有何踪迹!况运用神智,明照精微,涉于尘境,曾无罣碍,境智冥合,能所泯然。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文如海本,「如土委地」上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文义较备。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注〕逸足容豫自得之谓。
〔疏〕解牛事讫,闲放从容,提挈鸾刀,彷徨徙倚。既而风韵清远,所以高视四方,志气盈满,为之踌躇自得。养生会理,其义亦然。
〔释文〕提刀徐徒嵇反。踌直留反。躇直于反。善刀而藏之。」
〔注〕拭刀而弢之也。
〔疏〕善能保爱,故拭而弢之。况养摄生人,光而不耀。
〔释文〕善刀善,犹拭也。拭音式。弢之他刀反。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
〔疏〕魏侯闻庖丁之言,遂悟养生之道也。美其神妙,故叹以善哉。」,云:断足也。偏刖音月,又五刮反。天与,其人与?」
〔注〕知之所无柰何,天也;犯其所知,人也。
〔疏〕为禀自天然,少兹一足?为犯于人事,故被亏残?此是公文致问之辞故也。
〔释文〕天与其人与并音余,又皆如字。司马云:为天命,为人事也?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
〔注〕偏刖曰独。夫师一家之知而不能两存其足,则是知之无所柰何。若以右师之知而必求两全,则心神内困而形骸外弊矣,岂直偏刖而已哉!
〔疏〕夫智之明闇,形之亏全,并禀自天然,非关人事。假使犯于王宪,致此形残,亦是天生顽愚,谋身不足,直知由人以亏其形,不知由天以暗其智,是知有与、独,无非命也。
〔释文〕使独司马云:一足曰独。之知音智。下「之知」同。人之貌有与也。
〔注〕两足共行曰有与。有与之貌,未有疑其非命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以有与者命也,故知独者亦非我也。是以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柰何也。全其自然而已。
〔疏〕与,共也。凡人之貌,皆有两足共行,禀之造物。故知我之一脚,遭此形残,亦无非命也。欲明穷通否泰,愚智亏全,定乎冥兆,非由巧拙。达斯理趣者,方可全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注〕蕲,求也。樊所以笼雉也。夫俯仰乎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之场,固养生之妙处也,又何求于入笼而服养哉!
〔疏〕蕲,求也。樊中,雉笼也。夫泽中之雉,任于野性,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岂企羡于荣华。又解:泽似雉而非,泽尾长而雉尾短,泽雉之类是也。
〇典案:御览九百十六引无「蕲」字。
〔释文〕一啄涉角反。不蕲音祈,求也。樊中音烦。李云:藩也。所以笼雉也。向、郭同。崔以为园中也。妙处昌虑反。神虽王,不善也。
〔注〕夫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也。雉心神长王,志气盈豫,而自放于清旷之地,忽然不觉善之为善也。
〔疏〕雉居山泽,饮啄自在,心神长王,志气盈豫。当此时也,忽然不觉善之为善。既遭樊笼,性情不适,方思昔日甚为清畅。鸟既如此,人亦宜然。欲明至适忘适,至善忘善。
〔释文〕虽王于况反,注同。长王丁亮反,又直良反。,则无死无生者县解也。夫死生不能系,忧乐不能入者,而远古圣人谓是天然之解脱也。且老君大圣,冥一死生,岂复逃遁天刑,驰骛忧乐?子玄此注,失之远矣。若然者,何谓安时处顺,帝之县解乎?文势前后,自相鉾楯。是知遁天之刑,属在哀恸之徒,非关老君也。
〔释文〕县音玄。解音蟹。注同。崔云:以生为县,以死为解。,柴樵也。为,前也。言人然火,用手前之,能尽然火之理者,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不灭也。亦犹善养生者,随变任化,与物俱迁,故吾新吾,曾无系恋,未始非我,故续而不绝者也。
〇典案:御览三百七十引「薪」下有「而」字。
〔释文〕指穷于为薪如字。绝句。为,犹前也。火传也直专反。注同。传者,相传继续也。崔云:薪火,爝火也。传,延也。
〇俞樾曰:郭注曰「为薪,犹前薪也。前薪以指,指尽前薪之理,故火传不灭」,此说殊未明了。且「为」之训「前」,亦未知何义。郭注非也。广雅释诂「取,为也」,然则「为」亦犹取也。「指穷于为薪」者,指穷于取薪也。以指取薪而然之,则有所不给矣,若听火之自传,则忽然而不知其薪之尽也。郭得其读,未得其义。释文引崔云「薪火,爝火也」,则并失其读矣。之中丁仲反。不知其尽也。
〔注〕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前火非后火,故为薪而火传。火传而命续,由夫养得其极也,世岂知其尽而更生哉!
〔疏〕夫迷忘之徒,役情执固。岂知新新不住,念念迁流,昨日之我,于今已尽,今日之我,更生于后耶?旧来分此一篇为七章明义,观其文势,过为繁冗。今将「为善」合于第一,「指穷」合于老君,总成五章,无所猜嫌也。
【校记】」。依释文改。刀然,别本作「分别」,疑当从。原本「县」下衍一「解」字。之,别本作「以」。依文意,当以「前薪以指」为是。薪,原作「新」。搏,原作「抟」,从集释本改。宰,原作「改」,从集释本改。章,原作「意」,从释文原本改。
猜你喜欢 地员第五十八·管仲 引用总目·赵顺孙 读书劄记原序·徐问 提要·史伯璿 卷二十一上·余萧客 先正读书诀·周永年 序·吕祖谦 卷九十六·山井鼎 卷五十八·乾隆 礼记要义卷第三十二·魏了翁 卷十一·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提要·晁迥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佚名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