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中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品第二中第四门

  受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下二事虽各除一而文影略显各除二不尔不应除一切法受等自体不被除故想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想。乃至以受对慧亦尔。受相应不信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不信不相应。何所摄。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不信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不信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受相应忿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忿不相应。何所摄。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忿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忿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受相应。色贪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色贪不相应。何所摄。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色贪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六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色贪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有对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有对触不相应。何所摄。谓有对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有对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七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有对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有对触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增语触。不相应。何所摄。谓增语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增语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增语触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增语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增语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增语触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寻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寻不相应。何所摄。谓寻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寻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寻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寻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寻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寻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寻。对伺亦尔。受相应。识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识不相应。何所摄。谓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识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识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识相应。何所摄。谓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此何为余。谓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三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识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眼识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眼识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眼识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相应。何所摄。谓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识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眼识。乃至对意识亦尔。受相应眼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眼触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受相应及眼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相应。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眼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处五蕴。受不相应。何所摄。谓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相应及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受对眼触。乃至对意触亦尔。如以受对六触身。对六想身六思身。广说亦尔◎

  ◎分别品第二中第五门

  想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思。乃至对慧亦尔。想相应不信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不信不相应。何所摄。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不信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不信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想相应。忿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忿不相应。何所摄。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忿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忿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想相应。色贪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色贪不相应。何所摄。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色贪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六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色贪相应想不相应。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有对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有对触不相应。何所摄。谓有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有对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七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有对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有对触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增语触不相应。何所摄。谓增语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增语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增语触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增语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增语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增语触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

  想相应。乐根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乐根不相应。何所摄。谓乐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乐根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乐根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乐根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乐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乐根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乐根。对舍根亦尔想相应。苦根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苦根不相应何所摄。谓苦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苦根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苦根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苦根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七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苦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苦根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喜根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喜根不相应。何所摄。谓喜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喜根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喜根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喜根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喜根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喜根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思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思身。皆如受门中说。唯于受处应说其想。想相应。眼触所生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想相应及眼触所生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想不相应。何所摄。谓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三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受相应及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想对眼触所生受。乃至对意触所生受。随其所应广说亦尔

  分别品第二中第六门

  思相应。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触不相应。何所摄。谓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触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触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思对触。乃至对慧亦尔。思相应。不信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不信不相应。何所摄。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不信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不信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不信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思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思相应。忿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忿不相应。何所摄。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忿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忿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忿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忿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思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思相应。色贪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色贪不相应。何所摄。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色贪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色贪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六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色贪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色贪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有对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有对触不相应。何所摄。谓有对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思相应及有对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有对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七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有对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三界十二处五蕴。思不相应何所摄。谓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有对触相应及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思相应如前。乃至二蕴增语触不相应如前。乃至五蕴如思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如是。增语触相应。思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思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思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思对乐根。对舍根亦尔。思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思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思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思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思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思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随所应当广说◎

  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卷中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一·佚名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道宣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净源
  释氏蒙求 下册·佚名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七·佚名
  卷第十一·呆翁行悦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五卷·正觉
  善友品第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五·呆翁行悦
  序·佚名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欧阳竟无
  观音玄义卷上·智顗
  卷三百八十六·佚名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02、双戏·蒲松龄

    高公、高母上云年岁周花甲,鬓边白发生;有子万事足,无妾一身轻。 咱家姓高名猷,字是仲鸿,本贯临江府峡江县。俺本宦官后人也,家中有万金产业。我合夫人周氏,都是六十余岁。五十上生了一子,叫小长命。自从读书,起了个名字叫高蕃

  • 陈德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德武(生平不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有《白雪遗音》一卷。其《望海潮》词云:“之官路远,篙师又促旧航。”又同调云:“三分春色,十分官事。”盖尝出仕,道经钱塘、桂林、睢宁、浔阳等地。余皆不详。 ●水龙吟·西湖怀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七十·逆臣·脱脱

        ◎逆臣   ○秉德(本名乙辛) 唐括辩 乌带 大兴国 徒单阿里出虎 仆散师恭(本名忽土) 徒单贞 李老僧 完颜元宜 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   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法有五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柯劭忞

      乞失里黑 巴歹 塔里察 抄兀儿 哈散纳 绍古儿 忽都虎 铁迈赤 虎都铁木禄塔海 拜延八都鲁纽儿杰 布智儿 唵木海 忒木台儿 抄儿 纯只海 帖古迭儿 大达里 咬住   乞失里黑,斡罗纳和氐,与弟巴歹俱为也客扯连牧马。也

  • 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洪武十五年冬十月丙子朔享太庙○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正七品以秀才李原明詹徽等为之设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狭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九品其文移则都察院故牒各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呈都察院

  • 卷之十二·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夏四月。己卯。朔。时享太庙。遣顺承郡王讷勒赫恭代行礼。  ○以报效银两。赏世袭贝勒衔固山贝子车林多尔济郡王衔。现月  ○庚辰。命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前往日本。法部尚书戴鸿慈前往俄国、呈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曹武惠王彬行状李宗谔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芸成德节度都知兵马使彬幼沈厚谨愿汉干佑中承父籍补牙职郎帅武行德见其端悫甚异之尝指彬谓左右曰此逺大之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即彬从母周祖受禅世宗致书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唐质肃公介墓志铭王珪熈寜元年正月制以权三司使给事中唐公为参知政事明年三月遽寝疾不朝上遣太医日夜视公疾四月乙未幸其第临问公寖剧不能言上泫然出涕曰能复为朕起乎明日公薨乗舆复临奠哭之恸废朝二日赠

  • 熊朋来传·宋濂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 卷之四·佚名

    尚清王神號:天續之按司添。即位元年【明嘉靖六年丁亥】二年,王命毛見彩授那霸里主。【此職自是始】八年,冊封使陳陳侃、高澄齎勅至國。世宗遣正副使陳侃、高澄齎詔抵國,諭祭故王尚眞,封世子尚清為中山王。仍賜王及妃皮弁冠

  • 读书续録卷十二·薛瑄

    穷理之言出于易以致知格物为穷理始于程子天地生物之心流行于四时无一时之间断伊尹言顾諟天之明命见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贤之言天命者皆原于此周张程朱之前知孟子者韩子一人而已自有大学书以来发明致知格物为穷理之

  • 卷三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七>天子五門路門【一名畢門】 應門   皋門雉門   庫門諸侯三門周禮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鄭司農曰王有五門外

  • 卷二十三·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十三宋 陈经 撰武成【周书】读此篇可以见圣人安天下之规模谓之武成者武功既成则无事于用武矣武功曷为而能成也葢圣人之武不用于残民虐众而用之于禁乱止故凡兵之用皆起于人而不起于我所以

  • 卷二十三·赞宁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唐汾州僧藏传释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施拜,乃俯偻而走,如回避令长焉。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屈己

  • 成唯識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頌曰.   [二]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  

  • 书复仇以上之后·太虚

    这是一编三幕剧本,日本菊池宽作,中国胡宜闲译的;载在东方杂志第廿六卷十七八号。这书的内容,写一个武士家里的家奴,受了家主一姬妾的诱惑,犯了奸淫;被家主捉破时,反杀了家主,同那女人逃在一山乡要道。受著女人要钱使用的强迫,常

  •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彼[玛伽]王治世之间,有多数之大善业者,此处彼处,于大险难之山中,营筑(一)美都城村落,各处分住,以遵守世间之教。(二)诸敌所难攀举于斯婆山顶,建筑似阿罗加曼达之都,恰如耶沙瓦那[毗沙门天],(三)将军斯婆守于此处,以阻止启罗罗人之鬼,庇护其

  •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佚名

    一卷,不空译。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