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奢摩他颂第四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閴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閴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閴尔昏住。戒中三应须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又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圆中三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断德迩。因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实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三种化身。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为缘俗谛故。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净。而解之有迷悟。创入初心。迷复何非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故有渐次名焉。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种料简。一识病。二识药。三识对治。四识过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复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为病。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第三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彼二病。故名对治。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发病。故云过生。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非也。第六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又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药。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勿嫌之。如取真金。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何忧不得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六·佚名
  卷第二十四·白岩净符
  第四十七章 [失题]·佚名
  卷之二·铁壁慧机
  卷一·佚名
  卷二十三·佚名
  卷五百二十七·佚名
  卷一·净挺
  卷九·佚名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六·佚名
  新菩萨经一卷·佚名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佚名
  问疑品第二·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二卷·智愚
  佛说耶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羣玉诗集巻中·李群玉

    今体七言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防防云中逺树黒离离依防水戍闻疎鼔掩映江村见酒旗风暖艸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金塘路中山川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人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

  • 卷四十一·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四十一平湖沈季友编国朝吴伟业【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邨集】鸳湖曲鸳央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栁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

  • 卷十二 本纪十二·赵尔巽

      ◎高宗本纪三   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午,以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贻误军机,褫爵禁锢。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以疏纵阿睦尔撒纳,处斩。己卯,以准噶尔故总台吉达什达瓦之妻率众来降,封为车臣默尔根哈屯。命尹继善

  • 第二十一回 弑故主悍师徼功 除大憝冲人定计·蔡东藩

      却说康熙帝即位,由四位辅政大臣,尽心佐理,首拟肃清宫禁,将内官十三衙门,尽行革去。什么叫作十三衙门?即司礼监、尚方司、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兵仗局、惜薪司、钟鼓司、织染局便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四·徐乾学

    宋纪一百四十四【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着雍敦牂十二月凡六年】理宗建道备徳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寳祐元年春正月庚寅诏以建安郡王孜为皇子改名禥封永嘉郡王制资善堂记赐之帝在位嵗乆无子羣臣屡以为言故有是诏 

  • 序例·梁启超

    一、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议,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

  •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刘昫

    曹宪,扬州江都县人。在隋朝任官做秘书学士。常常聚集生徒传授学业,有弟子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官员,也多向他从师受业。曹宪还精通各家文字学书籍,从汉代杜林、卫宏以后,古文几乎泯灭绝迹,由曹宪文字学得以复兴。隋大业年间

  • 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皇明本紀,一卷,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史部·別史類著錄,撰者失名。) 大明皇帝,濠、泗州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太后掌中,太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太后應而吞

  • 卷二十八·王溥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十五日,租庸院奏:诸道州县官并防御团练副使、判官等俸料,各据逐处具到事例、文帐内点检旧来支遣则例,钱数不等,所请折支物色,又加钱数不定,难为勘会。今除东京管内州县官见支手支课钱且依旧外,其三京并诸州,于

  • 卷八·陆九渊

  • 第十二章 24·辜鸿铭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聪明的人,根据自己对文学艺术的 品位去交往。他会依赖朋友来帮他培养道德情操。”

  • 卷二十三·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二十三    元 吴澄 撰祭义【郑氏曰祭义者记祭祀齐戒荐羞之义也方氏曰陈乎外者祭之法存乎中者祭之义此篇以祭义名若冠昬射燕聘乡饮酒之言义也澄曰凡仪礼经中

  • 卷七·张洽

    <经部,春秋类,张氏春秋集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七宋 张洽 撰成公【召黒肱宣公之子母穆姜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虽无王命而有父命故书】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无冰【建丑之月夏之季冬无冰常燠也

  • 覆吴文官长书·太虚

    达诠文官长转陈主席钧鉴:顷蒙令文官长赐函垂询,深感关怀同舟、勤求民隐之盛德!太虚忝兼旧谊,尤不能不藉之以酬互通情素之旨也。太虚领导中国佛教会。办海潮音月刊,躬率佛教访问团于国内国际,呼起同情,阐扬抗建,并有多处僧徒组

  •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迦叶。南方去此佛刹。过三十千世界。有世界名悦意声。彼土有佛。号无边步迹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现住彼教化利益。  迦叶。若有住菩萨乘诸善

  •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佚名

    南天竺三藏金刚智奉 诏译尔时金刚手虚空库菩萨摩诃萨。观察天宫诸大菩萨天龙等八部。而从座起偏袒右肩。白释迦牟尼佛言。乃往古昔无量俱胝大劫。为求法故。流转器世间。多有波旬王等令我多退佛法。唯愿薄伽梵。听示

  • 卷第三·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

  • 五代会要[标点本]·王溥

    三十卷。五代王溥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其典章制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