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高宗实录选辑

本书(四册七三六面四四一、六○○字)系选自「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乾隆朝对台湾所作施之纪录。乾隆朝(一七三五~九五)历时六十年又四月,在此漫长岁月中偏多消极措施。对于内地人民之渡台,犹时而限制、时而放宽;因此「偷渡」事件与取缔律例,屡见不鲜。但由于内地渡台人数逐渐增加,与先住民不免发生冲突,于是「番害」时有发生,「番界」屡经变更。此种继续「扩张」之自然趋势,不难由若干措置中窥其梗概。此外又有防止武员置产之禁令,反应当时土地问题渐趋严重;减征丁银及「番饷」之举措,从知人民税负之大概。至堪注意者,在此六十年中,迭有动乱发生。数其大者: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先有黄教事变;五十二年,继有林爽文事变;六十年,又有陈周全率变。其中尤以「林变」及其余波,所占篇幅几及一半。

《清高宗实录选辑》全部章节目录

(1)清高宗实录选辑一
(2)清高宗实录选辑二
(3)清高宗实录选辑三
(4)清高宗实录选辑四

猜你喜欢
  平定三逆方略·勒德洪
  王安石传·梁启超
  西征日录·杨一清
  国宝新编·顾璘
  只麈谈·胡承谱
  涌幢小品·朱国祯
  谈渊·王陶
  平定准噶尔方略·傅恒
  平汉录·童承叙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台湾兵备手抄·佚名
  台湾日记与禀启·胡传
  历代论·苏辙
  宋史纪事本末[标点本]·陈邦瞻
  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惜香乐府卷二·赵长卿

    水龙吟(梅词)烟姿玉骨尘埃外,看自有神仙格。花中越样风流,曾是名标清客。月夜香魂,雪天孤艳,可堪怜惜。向枝间且作,东风第一,和羹事、期他日。闻道春归未识。问伊家、却知消息。当时恼杀林逋,空绕团栾千百。横管轻吹处,余香散、

  • 卷二十一·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二十一    元 方囬 编雪类 文选以二谢雪赋月赋入物色类雪於诸物色中最难赋今选诗家巨擘一句及雪而全篇见雪意雪景者亦取之虽不专用禁体然用事浅近者皆不取五言

  • 鸣盛集巻二·林鸿

    明 林鸿 撰五言近体岀塞曲【九首】壮游谁惮逺西北是临洮骏马衔金勒行人看宝刀陇云吹曙暗关月倚秋髙早赴防边垒三军待六韬其二从军呼延塞勒马单于台天地兵声合关河秋色来酬恩凭玉劒致逺见龙媒旦夕边城上喧喧笳鼓哀其

  • 自序·李纲

    元年正月三日,差充行营司参谋官。四日,除尚书右丞、充留守。五日,改充亲征行营使。二月三日,以姚平仲事罢职。五日,以士庶伏阙复旧职,改充都大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金寇退师,除知枢密院事。六月,差充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七月

  •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蔡东藩

      却说童贯经略西陲,屡次晋爵,至政和八年,改元重和,貤恩内外文武百官,贯复得升为太保。越年,复改元宣和,贯又欲幸功邀赏,命刘法进取朔方。法不欲行,经贯连日催促,不得已率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适遇夏主弟察哥,一作察克。引兵到

  • 卷之三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陆梦龙传·张廷玉

    陆梦龙,字君启,浙江会稽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任命为刑部主事,晋升员外郎。张差案发,引据法律凡是向宫中射箭、放弹、投掷砖石的等一律处以死刑。官司初审结束,提牢主事官王之肕报告张差的口供十分详细,乞求皇帝下诏

  • 章纶传·张廷玉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年,他被召回任仪制郎中。章纶见国家多有变故,经常慷慨上书论事。他曾呈上太平十六策,总共达一万余言。也先议和后,章纶请求全力修整武备,以待将来之变

  • 卷四二·邱濬

    ▲乐律之制(上之下)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生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陈澔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心之感于物而生,人

  • 双桥随笔卷三·周召

    凤县知县周召撰张宗绪戒子书穷通有命读书未必得功名不读书则流为市侩矣手目甚严力行未必到圣贤不力行则趋入禽犊矣吾行后儿辈当时时痛省刻刻提撕念念追忆箕裘步步不忘父母谢絶无益之事屏去损我之友嬉逰笑谑鬬叶呼卢凡

  • 卷五·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五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召南一召括地志邵亭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南十里故召公邑○水经注雍水东迳邵亭南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之采邑又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 商书·太甲中·佚名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

  • 第九 权篇 4·王诩

    【原文】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①。故介虫之捍②也,必以坚厚;螫虫③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一兽知

  • 佛说四愿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与五百比丘僧。坐于尼延树下。为数千万人说法。于是城中有豪长者。财富无数。名曰纯陀。纯陀有子。厥年十四。时得重病。不免所疾。逐便丧亡。父母兄弟。宗亲中外。莫

  • 卷第五·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第五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六上 (普贤章。九唱二十二偈。忏身三三四)。 叹佛 (华严经第五十。赞述如来出见法门)。 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

  • 西郊笑端集·董纪

    二卷。明董纪撰。董纪,字良史,又字行,更字述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贤良方正,廷试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使佥事。未几告归,筑西郊草堂以居。因即以名其集为《西郊笑端集》凡二卷。然其集生前未及锓版

  • 丰川易说·王心敬

    十卷,清王心敬著。书中认为“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故认定《易》为人事之书,书中所言阴阳消长,只是一个影子。讲《易》离开阴阳消

  • 中华民国解·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