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章纶传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

景泰初年,他被召回任仪制郎中。章纶见国家多有变故,经常慷慨上书论事。他曾呈上太平十六策,总共达一万余言。也先议和后,章纶请求全力修整武备,以待将来之变。宦官兴安请皇上修建大隆福寺,建成之后,皇上将临幸该寺,章纶上疏劝谏。河东盐运判官济南人杨浩受到任命后还没上任,也上疏劝谏。皇上便撤消临幸的计划,杨浩后来累任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章纶又因发生灾异,请求寻找导致灾变的原因,用语非常恳切。

五年(1454)五月,钟同上奏请求恢复储君。过了两天,章纶也上疏陈述修德消灾等十四项建议。主要是说“:宦官不可干预外朝政事,佞臣不可偷窃事权,后宫不可盛行声色。凡阴盛之类的事,请都禁止。”他又说:“孝悌是百行之本。愿陛下退朝之后朝见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食之仪。上皇君临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陛下曾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陛下与上皇,形虽异体,实同一人。臣伏读奉迎上皇回宫的诏书说‘:礼惟有加尊而不能降低,义则以卑来奉尊。’望陛下履行这一诺言,或者在初一、十五,或者在节日元旦,率领群臣在延和门朝见上皇,以示兄弟之情,这实是天下的至愿。还要请恢复汪后中宫的地位,以正天下之母仪;恢复沂王储君的地位,以定天下之大本。这样则和气充盈,灾异自消。”奏疏呈入后,皇上大怒。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宫门已经关闭,皇上于是命将圣旨从门缝中传出,立即将章纶和钟同逮入诏狱。他们受到惨酷的拷打,逼迫他们交待主使人以及交通南宫(上皇住在南宫)的情况。他们濒临死亡,但终无一语。正好刮起大风,飞扬的尘沙使白昼变暗,案情稍得缓解。皇上令禁锢他们。第二年杖打廖庄于宫门之下,并封杖到狱中杖打章纶、钟同各一百下。钟同竟被打死,章纶仍长期关押。

英宗复位后,郭登说章纶和廖庄、林聪、左鼎、倪敬等人都因直言而忤逆了时政,宜加以表彰和提拔。皇上于是立即释放章纶。皇上命内侍宦官寻找章纶先前的奏疏,但找不到。内侍从旁背诵了几句,皇上叹息再三,升章纶为礼部右侍郎。

章纶既因具备大节被皇上所重,但性格仍很刚直,不能随俗。石亨贵幸之后,召公卿去饮酒,章纶推辞不去,又多次与尚书杨善论事意见不合,石亨、杨善便一同贬低章纶。章纶于是被调到南京礼部,又在那里改调到吏部。

宪宗即位后,有关官员根据遗诏请求皇上举行大婚。章纶说“:先帝山陵尚新,年号还没改,先帝逝世百日即改行吉礼,心中能自安吗?陛下登基之初,应当以孝治天下。三纲五常实根源于此,请待来春之后再举行。”他的建议虽然不被采纳,但天下都很敬重他的话。

成化元年(1465),两淮闹饥荒,他上奏救荒四条建议,都被批准了。四年(1468)秋,他的儿子玄应冒名考中会试。给事中朱清、御史杨智等人因此弹劾章纶,皇上命侍郎叶盛调查。第二年,章纶与佥都御史高明考察百官,两人意见不合。奏疏呈上后,章纶又独自上奏说给事中王让不参加考察,并且说高明刚愎自用,自己的意见多不见赞同,请求将他与高明一同罢免。他的奏章都下到叶盛等人手中。于是王让以及参加考察的诸臣连着上书弹劾章纶。章纶也多次上疏请求罢免。皇上不听。后来叶盛等人查出玄应确实是冒名。皇上宽宥了章纶,而他所奏的其他事情,也都不问。不久,他又转调礼部。温州知府范奎被弹劾调官,章纶说:“温州是臣的故乡,范奎大得民心。他解官之日,士民三万人哭泣攀着车辕,留了十八天才得离去。请求让他回任,以安慰民望。”奏章下到有关部门,竟被反对。

章纶性戆直,好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喜欢。他任侍郎二十年,不得升迁,以年老请求离去。后来他去世。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张氏呈上他的奏稿,并请加恩。皇上嘉奖叹息,赠他为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授予他的一个儿子为鸿胪寺典簿。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垣崇祖张敬儿·萧子显
  ●卷二百十六·徐梦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棺中小鱼·李定夷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佚名
  六八六 谕陈昌齐罚俸三个月之处着注于纪录抵销·佚名
  五 风暴的前后下·周作人
  三 新台门·周作人
  ●福王登极实录·佚名
  杜让能传·刘昫
  ●丙、其他·佚名
  卷二百九十六·杨士奇
  提要·夏言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出 防辱·李渔

    〖夜行船〗(旦上)大难将临人不至,筹密计织断心丝。控诉徒劳,商量何益,料父母难将身替。奴家自与姚郎订约之后,耐着心儿死守,指望他早去早回,毕了婚姻之事,就使遇着大难,也有个同休共戚之人。谁想自他去后,闯贼的乱信一日凶似一日

  • 卷十七·杜文澜

    卷十七玉烛新史达祖词、&M022182;愁易就句、万氏云、&M022182;字误、后有&M022182;字叶韵、必不复用、且&M022182;愁易就、文义缺妥也、按&M022182;字必庾字之误、形相似也、瑞云浓慢陈亮词、共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七·陈厚耀

    韩史韩世家【节文】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晋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乗伐齐败齐顷公于鞍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晋悼公之十年献子老寻卒子

  • 卷之二·佚名

    天顺八年二月甲申朔 上御西角门视事文武百官行奉慰礼○敕礼部议 大行皇帝尊谥曰朕惟自古圣贤之君必有显号徽称用昭功德之隆垂之万世而不泯焉此国家之盛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仁同天地明并日月孝通神明泽被天下笃人

  • 五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选得阿哥书房行走人员谢墉等五员阅看全书片·佚名

    五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选得阿哥书房行走人员谢墉等五员阅看全书片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谨查阿哥书房行走之翰林等,前岁经臣于敏中等遵旨选派周煌、汪廷玙、朱珪、倪承宽阅看全书,续经吉梦熊面奏俯准,一体阅看。今臣复

  • 段匹石单传·房玄龄

    段匹石单,东部鲜卑族人。其种族之人多矫健有力,世世为当地部落首领。其父名叫务勿尘,曾出兵援助东海王司马越征讨有功,王浚表奏他为亲晋王,封辽西公,并把女儿嫁给务勿尘,以结亲方式来结纳,以为邻援。晋怀帝即位后,封务勿尘为大

  • 侯莫陈悦传·魏收

    侯莫陈悦,代郡人。父侯莫陈婆罗门,任驼牛都尉,所以悦在河西长大。他爱好打猎,善于骑射。逢牧子叛逆,于是归..朱荣,荣引荐他为都督府长流参军,渐迁大都督。庄帝初年,除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鯢人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朱

  • 礼三六·徐松

    丧服斩衰服【宋会要】淳化五年八月三日,诏曰:「孝居百行之先,丧有三年之制。着于典礼,以厚人伦。中外文武官或父母之沦亡,蒙朝廷之收叙,未及卒哭,固已断丧,顿忘哀戚之容,不念劬劳之报。虽僶俛从事,克遵匪懈之言;而创因心,殊乖未忍

  • 卷三十二 论语十四·黎靖德

      ◎雍也篇三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章   问:"力不足者,非干志否?"曰:"虽非志,而志亦在其中。所见不明,气质昏弱,皆力不足之故。冉求乃自画耳。力不足者,欲为而不能为;自画者,可为而不肯为。"〔宇〕   "力不足者,中道而

  • 卷八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八十六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八十六>大夫餕禮【天子諸侯餕禮見於經尤畧今圖大夫士餕禮于後】士餕禮特牲禮尸謖佐食徹尸俎俎出于廟門徹庶羞設于西序下【為

  • 卷二十八·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二十八宋 高闶 撰襄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虽上不受于天子而内非继故是受之以正也故书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为宋讨鱼石也鱼石奔楚楚子伐宋取彭城使

  • 卫灵公篇第十五·钱穆

    (一)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问陈:陈,今作阵,谓兵阵军事。俎豆:礼器。古以盛食。明日遂行

  • (三十)朱子之杂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之文学,此下当续述朱子之杂学。当时理学家风气,为学务求一出于正,于旁杂之学皆欲删薙。即文史之学,亦尚以旁杂视之。学术影响于生活,故理学家常不免有拘束枯燥之嫌。其途严而窄。朱子力主博通,又其兴趣横逸,格物

  • 潮音草舍诗存(一)·太虚

    ──丙午至戊寅──登太白山呈八指头陀(丙午)巍巍一太白,独冠万山雄!云压金峨白,霞蒸玉几红;  松杉青掩映,岩石碧玲珑。苦行感星宿,深林涌梵宫;  钟声流远籁,花雨散遥空。大法宏临济,单传继少崧;  甬中称佛地,宇内仰禅宗。

  •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公老母。两目既冥。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供养父母。得好果

  •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三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三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之三世间净章第十四论曰。云何世间净不成。如未离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与色界心。不得

  • 息诤因缘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中阿含周那经之别译。

  • 象头精舍经·佚名

    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