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律异相

凡五十卷。宝唱撰。梁天监十五年(516)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之希有异相集录而成,属于百科全书之一种。梁武帝初命僧旻抄录异相,后命宝唱主其事,复以僧豪、法生等辅翼之,增补完成。书中将内容分为天、地、佛、菩萨、声闻、国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贾客、居士、庶人、鬼神、杂兽畜生、地狱等二十一部门,摘选菁萃,集录而成,为一部以类相从,便于索览之佛教故事集成。以下简述书中各部内容:(一)天部,叙述日、月、星、雨等三界诸天。(二)地部,叙述山、树、河、海等自然现象。(三)佛部,计有佛陀出家、成道、涅槃及舍利塔等。(四)菩萨部,又分为自行、外化、随机现身、出家诸菩萨。(五)声闻部,叙述声闻无学僧、声闻不测浅深僧、声闻学人僧、声闻现行恶行僧、沙弥僧、尼僧等分类。(六)国王部,收录修持转轮圣王、菩萨道、声闻道之国王与王后。(七)太子部,其分类与国王部相同。(八)长者部,分为得道、杂行等两部。(九)优婆塞、优婆夷部。(十)外道仙人部,分为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十一)居士、庶人等部,分为居士、贾客、男、女等。(十二)鬼神部,分为阿修罗、紧那罗等。(十三)畜生部,分为兽、虫、禽等三部分,其后并列举二十九种动物名称。(十四)地狱部,论述八大地狱与十八地狱之情形。

《经律异相》全部章节目录

(1)卷第一
(2)卷第二(欲色天人天部下)
(3)卷第三(地部)
(4)卷第四(应始终佛部第一)
(5)卷第五(应身益物部第二)
(6)卷第六(现涅槃后事佛部第三)
(7)卷第七(诸释部)
(8)卷第八(自行菩萨部第一)
(9)卷第九(外化菩萨部第二)
(10)卷第十(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三)
(11)卷第十一(随机见身下菩萨部第四)
(12)卷第十二(出家菩萨僧部第一)
(13)卷第十三(声闻无学僧第一僧部第二)
(14)卷第十四(声闻无学第二僧部第三)
(15)卷第十五(声闻无学第三僧部第四)
(16)卷第十六(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
(17)卷第十六
(18)卷第十七(声闻无学第五僧部第六)
(19)卷第十八(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
(20)卷第十九(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
(21)卷第二十(声闻学人僧部第九)
(22)卷第二十一(声闻现行恶行僧部第十)
(23)卷第二十二(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
(24)卷第二十三(声闻无学学尼僧部第十二)
(25)卷第二十四(转轮圣王诸国王部第一)
(26)卷第二十五(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
(27)卷第二十六(行菩萨道下诸国王部第三)
(28)卷第二十七(行声闻道上诸国王部第四)
(29)卷第二十八(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
(30)卷第二十九(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
(31)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
(32)卷第三十一(行菩萨道长上诸国太子部上)
(33)卷第三十二
(34)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
(35)卷第三十四(诸国王女部)
(36)卷第三十五(得道长者部上)
(37)卷第三十六(杂行长者部下)
(38)卷第三十七(优婆塞部)
(39)卷第三十八(优婆夷部)
(40)卷第三十九(外道仙人部)
(41)卷第四十(梵志部)
(42)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
(43)卷第四十二(居士部)
(44)卷第四十三(估客部)
(45)卷第四十四(男庶人部上)
(46)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下)
(47)卷第四十六(鬼神部)
(48)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
(49)卷第四十八(禽畜生部中虫畜生部下)
(50)卷第四十九(地狱部上)
(51)卷第五十(地狱部下)

猜你喜欢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本相猗致经·佚名
  四人出现世间经·佚名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玉耶经·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译本)·佚名
  逝童子经·佚名
  四自侵经·佚名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佚名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佚名
  普贤曼拏罗经·佚名
  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佚名
  六门陀罗尼经·佚名
  提婆菩萨传·佚名
  曹溪大师别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蒙泉诗藁李涛字养源临川人有蒙泉诗藁南山南山思美人也彼美人兮在南山之阳岂不尔思道阻且长彼美人兮在南山之侧我不见兮寤寐思服彼美人兮悠悠我思何

  • 卷八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五慕容垂冢上荅太宗【太宗征辽至定州路侧有一鬼衣黄衣立高冢上神彩特异遣使问之荅以此诗言讫不见乃慕容垂墓也】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荣华各异代何用苦追寻释明解遗画工诗【明解姓姚

  • 81.温庭筠:菩萨蛮·施蜇存

    贺黄公《载酒园诗话》曾把李商隐、温庭筠二人生平的长短得失做过比较。他说:诗歌笺启,二人都不相上下。李商隐有文集流传,温庭筠却没有。温庭筠有词,李商隐没有。李商隐进士及笫,有科名;温庭筠没有。温庭筠有一个挣气的儿子

  • 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赵尔巽

      ◎儒林三   马宗梿子瑞辰 孙三俊 张惠言子成孙 江承之 郝懿行 陈寿祺子乔枞 谢震 何治运 孙经世 柯蘅 许宗彦 吕飞鹏沈梦兰 宋世荦 严可均严元照 焦循子廷琥 顾凤毛 锺怀 李锺泗 李富孙兄超孙 弟遇孙 胡承珙胡

  • 卷二百八十 列传六十七·赵尔巽

      郎坦 朋春 萨布素 玛拉   郎坦,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吴拜子。年十四,授三等侍卫。顺治六年,进二等。从端重亲王博洛讨叛将姜瓖,次浑源,围城。贼渡濠来犯,郎坦射其酋,贯心,殪,遂败贼。师还,进一等。八年,以吴拜附和内

  • 卷一百九十六 嘉祐七年(壬寅,1062)·李焘

      起仁宗嘉祐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己酉朔,大慶殿受朝。   乙卯,文思使、帶御器械李繼和為內侍押班。兩省都知、押班,并選年五十以上及有邊功者參用。去年繼和當次補,而年四十九,至是始命之。   御史中丞王

  •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准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蔡东藩

      却说罗卜藏丹津远窜后,投奔准噶尔部,依策妄阿布坦。清廷遣使索献,策妄不奉命。是时西北两路清军,已经撤回,惟巴里坤屯兵,仍旧驻扎。雍正五年,策妄死,子噶尔丹策零立,狡黠好兵,不亚乃父。雍正帝拟兴师追讨,大学士朱轼,都御史

  •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吕思勉

    在第二十六章里所提出的对内对外两个问题,乃是统一以后自然存在著的问题,前文业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自前206年秦灭汉兴,至前141年景帝之死,共66年,久被阁置著不提了。这是因为高帝、吕后时,忙于应付异姓功臣,文帝、景帝时,又

  • 二百五十八 江宁织造曹(兆页)等奏售参银两已解交江南藩库摺·佚名

    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 曹(兆页)、胡凤(上羽下军)、孙文成谨奏:为奏闻事。 案由内务府具奏:据卖参时派出之郎中尚志舜等声称,拟卖之人参六百六十五斤八两,共中头等、二等两种人参,现在商人出价,与以前售价相同。但上等普通参、

  • ●皇朝通典卷九十三·佚名

    州郡四 ○州郡四 湖北省 湖南省 △湖北省 【 東西距二千二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八十里東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五百五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縣界一千八百九十里南至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四百里北至河南汝寧府羅山縣界二百

  • 版法解第六十六·管仲

    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四时之行,有寒有暑,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法之,以建经纪。春生于左,秋杀于右,夏长于前,冬藏于后。生长之事,文也;收藏之事,武也;是故文事在左,武事在右,圣人法之

  • 第七章 文学生活·林语堂

    中国文学有一种含有教训意味的文学与一种优美悦人的文学二种的区别,前者为真理之运转传达工具,所谓“文以载道”之文;后者为情愫之发表,所谓“抒情文学”。二者之区别,至为明显:前者为客观的,说明的;后者为主观的,抒

  • 卷二十六·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六礼器此明礼之不可无犹器之不可阙也器有二义一是学礼者成德器之美一是行礼者明用器之制张子曰礼运语其逹礼器语其成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

  • 不苟第三·荀况

    [题解]本篇阐述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所论与上篇类似。[原文]3.1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1);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2)。山渊

  • 卷十一·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内则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一大学士傅以渐恭纂礼之道殉节三元李氏南丰人曾闿妻夫死守节至元壬午葫芦峒寇猝至甘言诱之大骂贼而死狄恒妻徐氏天台人恒早没徐氏守节不再醮至正二十年乡民为

  • 再刊华严略策序·澄观

    大统国师尝栖托清凉圣境著华严疏数百万言。文深江海义高山岳。洋洋焉巍巍焉。非后世学者之所辄窥测也。此略策也省约大疏为四十二条纲要殆尽。岂使去丈就尺谓乎。于其体制始设问答。终曰谨对每条皆然。考之文体明辩说

  • 百论疏卷中·吉藏

    百论疏卷中之余释吉藏撰破一品第三破邪门有二。一破神品明众生空此文已竟。今是第二七品破法明于法空。若利根者既知无人即悟无法。所以然者。人本法末。本无故末即无。二人法相待无人可待。即知无法。但钝根未悟。虽

  • 诸经要集·道世

    凡二十卷。又称善恶业报论。唐代显庆四年(659)道世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对本书之撰者,自古有二说:一说道世,一说为道宣。本书系根据大小乘诸经律论,取其中各种佛教要目(关于善恶业报者尤多),集录要义,加以分类 辑而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