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一卷。东晋佚名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因书用阿育王事为喻,故命经名。旨在取故事十二则以证嘉言。首言人护经法,如母护子;次言近贤成智,近愚益惑;再次言与善师值得免众苦,与恶师值,则习恶事不离众祸;再言贤者至诚烧香求灭;言福德不得不作;言一言之助胜千金之益;言至心听经,岂不巍嵬;言行追明师,作沙门,得罗汉道否则入地狱;言罪福追人,久而不置;言福德随身,如影随形,言人命转灭,不可不思推动求度世之道。引人信佛教为该经之目的所在。此经在汉土流传不广,影响一般。常见版本是大正藏经本。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全部章节目录

(1)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猜你喜欢
  不退转法轮经·佚名
  太子和休经·佚名
  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佚名
  柰女耆婆经·佚名
  五王经·佚名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佚名
  请观音经疏·智顗
  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佚名
  赞法界颂·龙树
  成唯识论·护法
  华严法界玄镜·澄观
  维摩义记·佚名
  雪关禅师语录·雪关智訚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构·唐圭璋

      构即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大观元年(1107)生。宣和三年(1121)封康王。靖康元年(1126),使金见留,得还。徽宗、软宗被掳北去,帝即位,建元建炎、绍兴。绍兴三十二年(1162),内禅皇太子,尊为太上皇帝,累上尊号曰光尧。淳熙十四年(1187

  • 卷三百二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看云小集黄文雷字希声旴江人有看云小集读史感兴人为五行精二气相循环阳明发天秀隠约超龙蟠如何椒兰芳苦厄萧艾繁良玉必火浴利刃因岚刓大钧虽无垠岳

  • 孟浩然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

  • 一百四十八 曹寅奏请圣安并进呈晴雨录摺·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麦子俱已收割全完,均系十分收成,百姓安乐无事。谨将四月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睿鉴。 朱批:朕安。

  • 一三三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续行纂办《王公大臣表传》·佚名

    一三三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续行纂办《王公大臣表传》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内阁奉上谕:国史馆纂修《王公大臣表传》,前经降旨令总裁等董饬纂修等官,将乾隆四十年以前王公大臣表传纂办进呈,候朕

  • 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四。○(乙巳)十四年春正月戊辰遣密直副使金庾如元请执送德兴君。 庾至辽阳知枢密院事黑驴谓庾曰: "帝 臣杖塔思帖木儿还其本国今

  • 薛胄传·魏徵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陰人。 父亲薛端,北周蔡州刺史。 薛胄小时就很聪明,每读一些奇书,就通晓其中的意思。 他常常感叹那些作注的人没有领会前人书中蕴含的深义,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为之辨别、纠正,读书人没有不称赞的。 他性情豪

  • 韦睿传·李延寿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祖父韦玄,为躲避作官隐居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征召他为太尉掾,他不去就任。伯父韦祖征,在宋末作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韦睿侍奉继母以孝闻名。伯父韦祖征屡

  • 马燧传·刘昫

    马燧,他的字叫洵美,汝州郏城县人,他祖先从右扶风郡迁来此地。祖父马珉,官做到左玉钤卫仓曹。父亲马季龙,曾中举明兵法科,豪爽擅长兵法,官当到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马燧早年时,有次和几个哥哥读书,放下书叹气说:“国家将有难

  • 卷七十六·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宗室周襄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太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一 洪武三十年三月癸丑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朕闻古之造理之士,务欲助君志在行道,受君之赐而民供之,所以操此心,固此志,以待时机之来,张君之德,布君之仁,补其不足而节有余,妥苍生于市

  • 卷四·佚名

    尚思紹王神號:君志眞物。童名及降誕不傳。父母及妃倶不傳。世子:尚巴志。其餘不傳。【《遺老傳》有云:思紹之父名叫鮫川大主,乃葉壁人,移居于作敷間切新里村場天之地。遂娶大城按司之女,生一男一女:其男思紹也,女叫場天祝。思

  • 卷七·李光地

    <经部,诗类,诗所  钦定四库全书诗所卷七大学士李光地撰大雅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宼虐憯不畏明【弥郎反】柔逺能迩以定我王朝政乱而天下丧其乐生之心矣故绥四方者自国中始朝有诡

  • 道德真经取善集·李霖

    十二卷。金李霖(生卒年不详)撰。李霖认为性命兼全、道德一致,赞同司马光 “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看法,坚持道德合而为一,不可分而为二的观点。他称赞《老子》具内圣外王之道,是群言之首,万物之宗。认为前人注解多不

  • 道德真经注·李荣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

  • 长爪梵志请问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

  • 三教平心论·刘谧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

  •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楚林上睿

    清上睿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潭州南云兴化禅林语录、住南云放光山毗卢禅寺语录;卷二卷三收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北京慈明寺语录、住北京翊教寺语录;卷五卷六收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