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第一 皇后

文帝元皇后 文宣叱奴皇后 孝闵帝元皇后 明帝独孤皇后 武帝阿史那皇后 武帝李皇后 宣帝杨皇后 宣帝朱皇后 宣帝陈皇后 宣帝元皇后 宣帝尉迟皇后 静帝司马皇后

书纪有虞之德,载“厘降二女 ”;诗述文王之美,称“刑于寡妻”。是知婚姻之道,男女之别,实有国有家者之所慎也。自三代迄于魏晋,兴衰之数,得失之迹,备乎传记,故其详可得闻焉。若娉纳以德,防闲以礼,大义正于宫闱,王化行于邦国,则坤仪式固,而鼎命惟永矣。至于邪僻既进,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谒蠹其朝政,则风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岂非皇王之龟鉴与。周氏率由姬制,内职有序。太祖创基,修衽席以俭约;高祖嗣历,节情欲于矫枉。宫闱有贯鱼之美,戚里无私溺之尤,可谓得人君体也。宣皇外行其志,内逞其欲,溪壑难满,采择无厌。恩之所加,莫限厮皂;荣之所及,无隔险诐。于是升兰殿而正位,践椒庭而齐体者,非一人焉;阶房帷而拖青紫,承恩幸而拥玉帛者,非一族焉。虽辛、癸之荒淫,赵、李之倾惑,曾未足比其仿佛也。民厌苛政,弊事实多,太祖之祚忽诸,特由于此。故叙其事以为皇后传云。文帝元皇后,魏孝武帝之妹。初封平原公主,适开府张欢。欢性贪残,遇后无礼,又尝杀后侍婢。后怒,诉之于帝,帝乃执欢杀之。改封后为冯翊公主,以配太祖,生孝闵帝。大统七年,薨。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合葬成陵。孝闵帝践祚,追尊为王后。武成初,又追尊为皇后。

文宣叱奴皇后,代人也。太祖为丞相,纳后为姬,生高祖。天和(元)年六月,尊为皇太后。建德(二)年三月癸酉,崩。四月丁巳,葬〔永〕固陵。

孝闵帝元皇后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初封晋安公主。帝之为略阳公也,尚焉。及践祚,立为王后。帝被废,后出俗为尼。建德初,高祖诛晋国公护,上帝尊号为孝闵帝,以后为孝闵皇后,居崇义宫。隋氏革命,后出居里第。大业十二年,殂。明帝独孤皇后,太保、卫国公信之长女。帝之在藩也,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四月,崩,葬昭陵。武成初,追崇为皇后。世宗崩,与后合葬。武帝阿史那皇后,突厥木扞可汗俟斤之女。突厥灭茹茹之后,尽有塞表之地,控弦数十万,志陵中夏。太祖方与齐人争衡,结以为援。俟斤初欲以女配帝,既而悔之。高祖即位,前后累遣使要结,乃许归后于我。保定五年二月,诏陈国公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阳)〔 安〕公杨荐等,奉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以下百二十人,至俟斤牙帐所,迎后。俟斤又许齐人以婚,将有异志。纯等在彼累载,不得反命。虽谕之以信义,俟斤不从。会大雷风起,飘坏其穹庐等,旬日不止。俟斤大惧,以为天谴,乃备礼送后。(及)纯等设行殿,列羽仪,奉之以归。天和三年三月,后至,高祖行亲迎之礼。后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大象元年二月,改为天元皇太后。二年二月,又尊为天元上皇太后。册曰 :“天元皇帝臣赟,奉玺绶册,谨上天元皇太后尊号曰天元上皇太后。伏惟穷神尽智,含弘载物,道洽万邦,仪刑四海。圣慈训诱,恩深明德,虽册徽号,未极尊严。是用增奉鸿名,光缛常礼。俾诚敬有展,欢慰在兹,福祉无疆,亿兆斯赖 。”宣帝崩,静帝尊为太皇太后。隋开皇二年殂,年三十二。隋文帝诏有司备礼册,祔葬于孝陵。武帝李皇后名娥姿,楚人也。于谨平江陵,后家被籍没。至长安,太祖以后赐高祖,后稍得亲幸。大象元年二月,改为天元帝太后。七月,又尊为天皇太后。二年,尊为天元圣皇太后。册曰 :“天元皇帝臣赟,奉玺绶册,谨上天皇太后尊号曰天元圣皇太后。伏惟月精效祉,坤灵表贶,瑞肇丹陵,庆流华渚。虽率由令典,夙奉徽号,而因心尽敬,未极尊名。是用思弘称首,上昭圣德,敢竭诚敬,永绥福履。显扬慈训,贻厥孙谋 。”宣帝崩,静帝尊为太帝太后。隋开皇元年三月,出俗为尼,改名常悲。八年殂,年五十三,以尼礼葬于京城南。宣帝杨皇后名丽华,隋文帝长女。帝在东宫,高祖为帝纳后为皇太子妃。宣政元年闰六月,立为皇后。帝后自称天元皇帝,号后为天元皇后。寻又立天皇后及左右皇后,与后为四皇后焉。二年,诏曰 :“帝降二女,后德所以俪君;天列四星,妃象于焉垂耀。朕取法上玄,稽诸令典,爰命四后,内正六宫,庶弘赞柔德,广修粢盛。比殊礼虽降,称谓曷宜,其因天之象,增锡嘉名。”于是后与三皇后并加(太)〔大〕焉。帝遣使持节册后为天元大皇后曰 :“咨尔含章载德,体顺居贞,肃恭享祀,仪刑邦国,是用嘉兹显号,式畅徽音。尔其敬践厥猷,寅荅灵命,对扬休烈,可不慎欤 。”寻又立(为)天中大皇后,与后为五皇后。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帝后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帝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后母独孤氏闻之,诣合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帝崩,静帝尊后为皇太后,居弘圣宫。初,宣帝不豫,诏后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渐,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行禅代,愤惋逾甚。隋文帝既不能谴责,内甚愧之。开皇六年,封后为乐平公主。后又议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大业五年,从炀帝幸张掖,殂于河西,年四十九。炀帝还京,诏有司备礼,祔葬后于定陵。 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帝之为太子,后被选掌帝衣服。帝年少,召而幸之,遂生静帝。大象元年,立为天元帝后,寻改为天皇后。二年,又改为天大皇后。册曰 :“咨尔弥宣四德,训范六宫,轩庭列序,尧门表庆,嘉称既降,盛典宜膺。尔其饰性履道,无愆礼正,永固休祉,可不慎欤 。”后本非良家子,又年长于帝十余岁,疏贱无宠。以静帝故,特尊崇之,班亚杨皇后焉。宣帝崩,静帝尊为帝太(皇)后。隋开皇元年,出俗为尼,名法净。六年殂,年四十,以尼礼葬京城。宣帝陈皇后名月仪,自云颍川人,大将军山提第八女也。大象元年六月,以选入宫,拜为德妃。月余,立为天左皇后。二年二月,改天左大皇后。册曰 :“咨尔仪范柔闲,操履凝洁,淑问彰于远近,令则冠于宫闱。是用申彼宠章,加兹徽号。尔其复礼问诗,披图顾史,永隆嘉命,可不慎欤 。”三月,又诏曰 :“正内之重,风化之基,嘉耦之制,代多殊典。轩、喾继轨,次妃并四;虞舜受命,厥娶犹三。礼非相袭,随时不无。朕祗承宝图,载弘徽号,自我改作,超革先古。曰天元居极,五帝所以仰崇;王者称尊,列后于焉上俪。且坤仪比德,土数惟五,既缛恒典,宜取斯仪。四大皇后外,可增置天中大皇后一人。天中大皇后爰主粢盛,徽音日跻,肇建嘉名,宜膺显册。”于是以后为天中大皇后。帝崩,后出家为尼,改名华光。后父山提本高氏之隶。仕齐,官至特进、开府、东兖州刺史、谢阳王。高祖平齐,拜大将军,封(浙)〔淅〕阳郡公。大象元年,以后父超授上柱国,进封鄅国公,除大宗伯。宣帝元皇后名乐尚,河南洛阳人也。开府晟之第二女。年十五,被选入宫,拜为贵妃。大象元年七月,立为天右皇后。二年二月,改为天右大皇后。册曰:“咨尔资灵姜水,载德涂山,懿淑内融,徽音潜畅。是用加兹宠数,式光践礼。尔其聿修仪范,肃膺显册,祗承休命,可不慎欤 。”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胜。初,后与陈后同时被选入宫,俱拜为妃,及升后位,又同日受册,帝宠遇二后,礼数均等,年齿复同,特相亲爱。及为尼后,李、朱及尉迟后等并相继殒没,而二后于今尚存。后父晟,少以元氏宗室,拜开府。大象(末)〔元〕年七月,以后父进位上柱国,封翼国公。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蜀国公迥之孙女。有美色。初适杞国公亮子西阳公温,以宗妇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谋逆,帝诛温,进后入宫,拜为长贵妃。大象二年三月,立为天左大皇后。册曰 :“咨尔门膺积善,躬表灵贶,徽音茂德,朕实嘉之。是用弘兹盛典,申彼宠章。尔其克慎厥猷,寅荅景命,永承休烈,可不慎欤 。”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首。隋开皇十五年,殂,年三十。静帝司马皇后名令姬,柱国、荥阳公消难之女。大象元年二月,宣帝传位于帝,七月,为帝纳为皇后。册曰 :“坤道成形,厚德于焉载物;阴精迭运,重光所以丽天。在昔皇王,膺干御历,内政为助,昭被图篆。惟尔门积庆灵,家韬休烈,徽音令范,无背一时。是用命尔,作俪皇极。尔其克励婉心,肃膺盛典,追皇、英之逸轨,庶任、姒之芳尘,袆翟有光,粢盛无怠,虽休勿休,以隆嘉祚。”二年九月,隋文帝以后父拥众奔陈,废后为庶人。后嫁为隋司(州)〔隶〕刺史李丹妻,于今尚存。史臣曰:孔子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是以周纳狄后,富辰谓之祸阶;晋升戎女,卜人以为不吉。斯固非谬焉。自周氏受命,逮乎高祖,年踰三纪,世历四君。业非草昧之辰,事殊权宜之日,乃弃同即异,以夷乱华。捐婚姻之彝序,求豺狼之外利。既而报者倦矣,施者无厌,向之所谓和亲,未几已成雠敌。奇正之道,有异于斯。于时高祖虽受制于人,未亲庶政,而谋士韫奇,直臣钳口。过矣哉!历观前载,以外戚而居宰辅者多矣。申、吕则旷代无闻,吕、霍则与时俱盛。倾汉室者王族,丧周祚者杨氏。何灭亡之祸,合若符契焉。斯魏文所以发一概之诏也已。

猜你喜欢
  第八十回 吴侍御尸谏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约·蔡东藩
  ●卷二十二·赵翼
  ●卷一·徐锡麟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第八十卷 文苑 七·缪荃孙
  一九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给还不解各书及现在确查缘由折·佚名
  新罗传·欧阳修
  附录三 光绪圣德记·梁启超
  通制条格卷第四·拜住
  赵学·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六·梁章钜

    国初长洲韩慕庐先生,曾考四等,后登会状,故其家有“四等秀才,一甲进士”门灯。当未第时,授读蒙馆,而馆主人识丁不多,复强作解事,往往干与馆政,将经书句读点破。韩偶与争,即谓:“汝是四等秀才,晓得甚事?”韩亦忍

  • 原序·吕本中

    天下大川莫如河江其源皆来自蛮夷荒忽辽絶之域累数万里而後至中国以注於海今禹之遗书所谓岷积石者特记禹治水之迹耳非其源果止於是也故尔雅谓河出崐崘虚而传记又谓河上通天汉游至蜀穷江源则自蜀岷山以西皆岷山也地断壤

  • 余集卷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七古今体三十六首【丙辰七】咏荷一律先荷後瀑乙之卯【每岁驻跸山庄必有咏荷观瀑之什上年乙卯则先咏荷後成观瀑口号二首】前瀑次荷丙此辰【今岁丙辰日前已叠千尺雪

  •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闰三月。辛酉朔。更定在京各衙门满汉官衔品级。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满汉字俱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满汉字俱称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满汉字俱称修撰、编修检讨。

  • 广南土司传·张廷玉

    广南,宋朝时名叫特磨道。当地土著酋长姓侬,是侬智高的后裔。元朝至元年间,设立了广南西路宣抚司。该司开初统领有路城等五个州,后来只统领安宁、富州两个州。洪武十五年(1382),广南西路宣抚司归附朝廷,朝廷便将其改为广南府

  • 西清笔记卷第二·沈初

    纪职志 上曰所著诗文朱字稿发下誊清送览经更定后将誊清片发誊于册于文襄相国受其事后则梁文定相国今则韩城相国承之[一则] 上于朔望及佛诞日必书心经每册发下以泥金字题签及函签书御笔心经四字注年月于下今已千余函矣

  • 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钱穆

    《史记 货殖列传》:&ldquo;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ldquo;《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rdquo;蔡谟曰:&ldquo;《计然》者,范蠡所

  • 人不能不讲信用·孔子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

  • 中边分别论卷下·世亲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对治修住品第四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由身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四上·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七世东明旵禅师法嗣湖州东明海舟普慈禅师苏州常熟钱氏子。出家於破山。听讲楞严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有疑。往参万峰。举前话再拜求示。峰便劈头两棒栏背一踏。以脚两踢曰。

  • 五 锡兰岛之佛教·佚名

    [五 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传法]摩哂陀大德应往铜鍱岛,树立圣教,由和尚及比丘僧伽所劝请而思惟:&ldquo;今是否余往铜鍱岛之时耶?&rdquo;彼如是观察而想:&ldquo;今非是时期。&rdquo;彼之观察所思理由如何,闻茶私婆王之老耄而如

  • 韶舞九成乐补·余载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

  • 济公全传·郭小亭

    自南宋以来,民间广泛流传有关济公的故事。形成文字者,今天所知最早的是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记载的《红倩难济颠》平话,但未见传本。另有明隆庆三年刊沈孟柈述《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刊王梦吉编《新镌

  • 眼镜会·孙了红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讲到这眼镜会的缘起,委实可发一噱。最初有几个珠玉商人为联络同业的感情起见,择定每星期六举行聚餐会一次。与会的人依着次序轮流担任做东道。有一次,内中一个珠宝商在席间忽向同业夸口起来,他

  • 青溪寇轨·方勺

    杂史。宋方勺撰。一卷。是书记徽宗宣和二年(1120)青溪(治今浙江淳安西淳城镇)方腊起义军攻陷睦州,及童贯、谭稹等率官军镇压起义的经过,多与《宋史》所记不合。原载勺著《泊宅编》中,曹溶摘入《学海类编》,改题此名。

  • 经书浅谈·佚名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该书介绍了儒家重要经典《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

  • 五经异义·许慎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东汉许慎著。《后汉书·儒林传》:“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其后,郑玄针对许慎,著《驳》。《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与《隋书》同,但言许慎撰,

  • 宗镜录·延寿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