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三 光绪圣德记

第一章 上舍位忘身而变法

上以变法被废,仁至义尽,其委曲苦衷,罕有知之者。乙未年上欲变政,旋为西后所忌。杖二妃,逐侍郎长麟、汪鸣銮,流妃兄侍郎志锐,褫学士文廷式,永不叙用。皆以诸臣请收揽大权之故,太监寇连材请归政,则杀之。于是上几废,以醇酒自晦仅免,乃能延至今岁。长麟者素亢直,恭亲王倚用之人也。及革长麟奉懿旨时,上述旨,恭亲王跪哭问何故,上挥手曰“不必问”,君臣相向对哭,恭邸哭至不能起。文廷式请上收大权,上摇手嘱勿言,上知一揽政权,西后必见忌也久矣。及旅、大继割,上曰:“我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假我权,我宁逊位。”盖明知西后之忌,而至是亦不能避也。惟有致命遂志,冀补救而已。四月二十三日,甫下“国是之诏”,而二十七日西后即逐师傅翁同龢,命荣禄出督直隶,总制董、聂、袁三军,下诏阅兵,令二品以上大臣递折召见,于是训政废立之局定矣。夫翁同龢为上二十余年师傅,上之亲臣只此一人,既逐矣,西后亲见大臣,令其明递折矣,散督办处令其私人统诸军矣。训政幽废之事,上岂不知?盖以坐听西后之纵肆守旧,地必尽割,而国必偕亡,与其亡国而为轵道之降、煤山之续,既丧国辱身,贻谤千古,不如姑冒险而变法,幸则犹可望收政权而保国土,不幸亦可大开民智,而待之将来,中国或可存一线焉。当是时也,社稷为重,而君位为轻,以民为贵而身为贱,无人与谋,独断圣心,决然冒险犯难而行之。如项羽之破釜沉舟,如宾须无之背城藉一,其济则祖宗之灵也,其不济则听其废,听其幽,听其弑,其以死殉社稷,以死告祖宗,以死对四万万臣民,宁甘为唐中宗、魏显宗之废弑于淫妾,以白其志于天下,而不忍为刘禅之归命,徽钦之青衣,以一身任亡国之耻辱。盖自归政十年,隐忍踌躇,盘桓待时,一恨于失安南,再恨于割辽、台,三恨于割胶、旅,与其中割铁路、轮船、矿产、商务、兵权,种种怀羞蒙耻,抱恨含怒,郁积沉详,深思熟权,不得已而后以身殉天下。于是皇上誓不为天津阅兵之行,盖亦留以有待。不幸为权奸变而早发,将帅不忠,遂至幽废。然八股既废,学堂、学会、报馆云滃波沸,数千万人士腾奋踊跃,竞共讲求,即使复废,而开数千万人士之智,成效既睹,不能得抑,中国一线之不亡,或赖于此。维新爱民之诏书,朝发暮下,海内外读诏书者为之流涕,人人皆有中国自强之望。及闻幽废,咸哭泣失声,涕不可抑(横滨商人、大同学校学生则已然矣),咸哀失我圣主,如丧慈母,且虑中国从此亡,盛德遗爱如此。呜呼!我皇上之舍位忘身,以救天下,自古之至仁大慈,岂有过此者哉?宁幽废篡弑于妾母,而不忍含诟蒙羞于亡国,其权衡至当,大义明决,岂有过此哉?而说者或疑为急激,或讥不能坚忍,夫忍之十年,淫肆听之,土木听之,纵宦寺开货贿听之,任权奸用昏谬听之,尽亡属国听之,丧师辱国听之,遍割边地听之,尽输宝藏尽失权利听之。日日熟视,年年画押,以一身任祖宗之统,人民之寄,坐受天下万世之责,敌国外患之侮。若是者十年,日甚一日,年甚一年,自视其国将为土崩,将为瓦解,将为豆剖,将为瓜分,将为鱼烂,将为波兰,将为印度,将为安南,将为缅甸。祖宗大业,从此陨坠,神州民庶,从此陆沉,宗庙社稷,将不血食,钟簴将堕顿,衣冠将涂炭,宫阙将禾黍。若是者无所知识,酣寝薪火则已。令稍有知识,每一念至,发愤汗下,怒发上指,目眦欲裂,不可一旦忍,况圣明如我皇上者,观万国若观火,念万民在涂炭,既仁且智,又安能忍?然而沉几待变,忍辱负重,含诟忍尤,于今十年,至待之无可待,忍之无可忍,而后出此,即不然则安坐以待之,从容以忍之。一切再听西后之所为,则九月天津阅兵幽废如故,而圣明英武不著,盛德不暴于天下,遗爱不留于百姓,更附益以谤言,则真为昌邑之续耳。况加以有割地削权之辱,则诬为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天下,亦何能见白于天下后世哉?固以为废之为宜耳。即幸而不废,再坐听西后之恣肆游侈,兴土木,纵宦寺,任权奸,用昏耄,但保颐和咫尺之园,而日日割地失权,坐亡万里祖宗之天下而不顾,则终之变为子婴之舆榇,怀愍之行酒,幸亦仅为安南之虚名,不幸则为缅甸之被虏。其知者责以敝笥不能制大鱼,比于鲁庄不能防文姜,六极之弱,失天下不能无罪。其不知者则傅会文致,尽以魏胡灵后之行事之丑归之于明庄烈帝,责以无道亡国,亦复谁能辨者。岂若今即幽废,而激天下之怒,则朱虚平勃柬之敬业,犹有望焉以保国祚。呜呼!我皇上处至难之境,难白之地,而卒以仁智垂功德于天下,舍身轻万乘,而思以保国救民,自非至圣仁人,孰能若此者乎?

第二章 新政皆无人辅佐而独断

皇上英断绝人,当五月以来,变行新法,上之亲臣只翁同龢一人,早已驱逐。其枢臣中皆守旧庸懦,无一通古今中外之才,无一人愿赞维新,并无一人能备顾问者,乃至内外诸大臣皆然。以上之明,日与诸守旧衰谬之臣相见相接,无一能稍酬圣意、稍答圣问者。行事无所与谋,画策无可与决,立法无可与议,疑义无可与难,掌故新法无可与问。当是时,上读古今中外之书甚多,讲西法甚熟,皆远出诸大臣千万,而诸臣非惟不能佐助,若刚毅且挟西后、李联英之势,每事必与上忤。而上无逐大臣之权,无用人之权,虽有所善,不能置一人于左右,朝夕谋议,以问天下之人才,知天下之情势,考中外之形局,斟酌损益变法之宜,条理构画新法之全局,虽欲开制度局懋勤殿而不能也。即有可信任之人非徒不敢用,且避嫌不敢多见,以备顾问。谋议一事,仅藉奏折以通之,而奏折皆与天下共之,故上有欲疑问谋议而不能,下欲请委曲措施而不可。以新法之重大,用人行政之要,从古所难,未有不藉一人毗赞谋议,而能敷政优优者。上乃一切独断,裁自圣心,五月至七月,九十日之中,新政大行。从善如转圜,受言如流水,虽上压于西后,下阻于群臣,而规模广大,百度维新,扫千载之粃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流风善政,美不胜书。民望蒸蒸,国势日起,以二千年来之贤君英主,在位数十年之久,贤才数十人之多,可书之事,可传之政,未有若我皇上无权无助、行政九十日之多者。令有全权,多贤辅而久道化成,岂止孕虞育夏,甄殷陶周哉?算学家之反正比例可以推矣。

第三章 群僚士民皆许上书

国朝天泽极严,君臣远隔,自内而公卿台谏,外而督抚,数百十人外,不能递折。其庶僚名虽许由堂官代递,士民许由察院代递,而承平无事,大臣亦希谏书,故壅闭成风。庶僚士民既不上书,堂官察院亦不肯代递,故虽有四万万人,实数十资格老人支拄掩塞之而已。圣祖世宗时,各道尚间有递折者,嘉道后则绝无之。故疾苦如山,积弊如海,九重万里,无由闻知。向来譬之如十七重浮屠,层层塞隔,虽有才人志士,扼腕嗟叹,而敌患民隐,无由达于上听,良言嘉谟,无由入告于后。即以恭亲王虽为亲藩,位犹人臣,而士夫不能见,不能上书。故在总署三十余年,聪明绝人,而万国情事不能解。舆图亦未能详考,盖尊贵太甚,壅蔽必多故也。余若宰相、大臣、督抚、司道,皆士民所不能上书者,盖蔽塞甚矣。即前朝间有太学生上书,亦绝无民人上书者。皇上乃欲尽知民隐,欲尽觇天下人才识,破尽壅塞,荡开堂壁,既劝开报馆以求昌言,复许藩臬道府上折,既许群僚及州县递奏,并许士民上书,又恐诣阙为难,听在外由州县封递,非徒国朝所无,亦千古所未有,考通史而不得见者也。于是怀才抱志之士,望风云集,咸得吐胸臆纾实学于圣主之前,九流并凑,百孔同和,上备嘉纳,见之施行,真千古未有之盛遇也。四万万人中,凡有疾苦,凡有积滞,凡有才贤,孰不呈露破除于圣主之前乎?广闻见而决积壅,通下情而达民隐,坐一室而知四海,不窥户牖而知天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

第四章 豁达大度

国朝堂陛既严,又承平日久,权臣和珅、穆彰阿之流,以督责钳群臣之口。奏折中一字之失,一画之误,体裁少谬,非徒严谴,有得重祸者。故群僚畏谨恐不自保,石庆马五尾之获罪也久矣。当群僚上书之日,多出草野,不谙奏折体式,或有官衔在上,或称职不称臣,或称呈不称奏,体裁杂沓,上皆不问,明降上谕曰:“吾欲觇举国人才识耳,体式何责焉?”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用二尺之长条,称及皇上亦不抬头,皇上笑而置之。求言之深,求才之切,宽小故而举大谊,大度容人,盖自古所未见焉。

第五章 日昃勤政

承平日久,大臣皆以资格进用,偷惰度日,阻隔言路,章奏日希,入直即退。既许群僚及士民上书后,都察院每日递折数十,各署亦然,折厚有至百数十开者。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犹不能尽。上乃自阅其要者,余令谭嗣同四京卿入军机览阅,然每日犹不能毕。或请少加制限,上终不倦,不肯限制,此又自古所无。先是章奏或少,上端坐穆思前日之折,斟酌施行。退朝则考读西法新政之书,日昃不遑,其勤政如此。

第六章 求才若渴

唐宋皆五日一朝群臣,明世见大臣犹希,神宗乃至二十九年不见臣下。国朝立法,每日必召群臣,不间寒暑。皇上求才若渴,海内豪俊,日有荐举。每日除枢臣、大臣及值员外,召见荐举人才,垂问勤勤,或过一二时许称旨者擢用。拟开懋勤殿以谋议制度,用外国通才以备充顾问,考数月内荐举之多,为国朝所未见,上之求才若渴如此。

第七章 破格用人

资格用人,至国朝而极矣。汉人举孝廉为郎,擢议郎为守,入朝即可为三公。我朝则御史九转乃致五品卿,侍郎则左右遍历乃能陟都宪,编检郎曹十余年乃得补缺开放。若循资久者皆至大僚,以是士气阘萎。夫汉武帝、明太祖擢用英豪,皆有不次之擢以厉士气,故人人有进取之心。皇上于袁昶、岑春煊一言,皆超授藩司;王照不畏强御,则以主事而擢四品卿;江标督湖南学政倡新政有声,则擢四品卿;黄遵宪官湖南有声,则擢三品卿,使日本;郑孝胥召见称旨,则由同知超授道员。若四军机,则杨锐以内阁侍读,刘光第以刑部主事,谭嗣同以知府,林旭仅以会试举人中书,并授四品卿,参预新政。参预新政者,实为宰相矣。其徐致靖、王锡蕃以少詹学士作署礼部侍郎,固为超授,即李端棻以仓督授礼部尚书,尚是超擢,以礼尚多由兵、刑、工三部推移,无有由侍郎上擢者也。若袁世凯之由按察使擢侍郎,吴懋鼎、端方、徐建寅以道员擢三品卿,皆不吝通爵显官,以待天下之士。令士气耸动,人人有拔用之望,相与讲求,即康有为以主事召见,已为咸丰以来四十余年未有之创举。若以主事专折奏事,尤为国朝旷典所无,其破格以待天下之士,实有汉武帝、明太祖之风。高武远跖,可以为开创之规模焉。

第八章 明罚敕法

二品大臣以上,向请命于西后,上无权焉。然明罚敕法,尚有雷霆振厉之风,以壅塞言路之故,尽褫礼部全堂尚书侍郎六人,逐敬信李鸿章出总署,实有大明黜陟之力。无权犹如此,若有全权,则守旧迂谬之人,必难偷惰取容者矣。荣禄深畏英明,自恐不保,故及于难。然深宫隔绝,无人与谋,不知外事,但观英断,已合武人志刚之义,可以见英绝之才矣。

第九章 用人不惑

皇上信用英贤,不摇于疑谤。翁同龢为上二十余年之师傅,尊信固矣。康有为以一新进小臣开保国会事,潘庆澜、黄桂鋆、李盛铎三人言之,上不及问,召见一次。而尚书许应骙,御史文悌叠攻之,上皆不惑,且因此而罪许、文。大学士孙家鼐亦有言,其余谗谤之说,或诬其自为教主,自为民主,不可听闻,上皆不惑。湖南举人曾廉请杀有为,又诬引梁启超言行一切民主民权之说,加诬以《扬州十日记》攻满洲之言,上非徒不惑,尚虑西后见折而怒,特命谭嗣同条条议驳,长至千余言,乃以折呈西后。及西后听谣谤欲害有为,上即促令出上海以俾之行,其曲折保全之意,绝出人意表,又非徒不为谗间所入而已。湖南抚臣陈宝箴,学臣江标,臬臣黄遵宪,绅士谭嗣同,皆为湖南旧党士大夫攻,都御史徐树铭、御史黄均隆前后劾之,其后劾者叠起,上非徒不问,江、黄皆超擢京卿,陈宝箴又特旨嘉奖,于是言者少息。上之用人不疑如此。

第十章 从善如流

士无贵贱,凡有献纳,莫不降旨立行,从善如转圜。九十日中,新政无数,去数千年之积弊,虽向来英君令辟,临政数十年,可书之事,未有皇上九十日之多者,岂非绝世间出之圣主哉?

第十一章 俭德谨行

皇上向来俭德,岁费数万金,御案破而不修,案上黄布旧而不换,地或无毡。西后之宫,日兴土木,而上御之殿,破坏不少修,即文华殿常见外国使臣,而尘旧不堪,不加涂黝。内务府惟知媚西后,不顾上之服御,上亦不问也。西后日纵嗜欲,日日传戏。上雅不好妃嫔,仅珍、瑾二妃,瑾妃死矣,今仅珍妃一人,太监寥寥。上绝无他嗜,目不邪视,足不妄行,口无妄语,惟好读书。间及西国新式精奇器物,以考其制造之奇而已。盖俭德端行,出自天性也。

第十二章 好学强记

皇上圣德睿明,学问渊深。枢臣某公曾语予曰:“上性强记,阅奏折极敏速,偶有奏折稍少之日,即端坐追思旧折。有及数月前数年前者,枢臣皆忘之,上犹能指出某人所奏某事,故枢臣多以此被谴责。”梁启超所著《变法通议》,进呈两日,梁启超召见,上发出其书,令订正漏误,皆粘出片纸,其精细勤敏如此。有为进呈之《日本变政考》,连日被促,一册甫上,阅日即催。盖读书之敏可见,盖所从之师傅,学问深博,故上之文学本源极厚,书法钟颜,端厚浑朴,诗文极雅(今上谕多上亲笔,丙戌会试,传诵斋宫御制诗已极雅,外论疑上之文学,或言及游戏之事,皆李联英欲倾上,造谣以散人心,无是事也)。上退朝之暇,手不释卷,绝无嗜好,既无权则惟以读书为事,故读书极多。昔岁无事,旁及宋元版本,皆置懋勤殿左右,以及汉学经说,并加浏览。及胶、旅变后,上怒甚,谓此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太监跪请,不许。大购西人政书览之,遂决变政(上焚宋元版书事,多有议上之太过激者,太监多走告西后,以上讲西书,又谓上入西教者,谣谤纷纭。然从古英主刚决多如此,焚雉袭以戒奢,破釜舟以作勇,岂能议其暴殄天物乎?偶一举事以著其发愤之心,正以见蹈厉之意也,守旧者以常例訾之,何足算哉)。

第十三章 养晦潜藏

自归政后十日,上不甚决政事,大臣或谓上性质弱,明而不英,多误信之。及观新政之行,督责大臣,推布新政,日新月盛。及黜权奸壅蔽之罪,擢通达英勇之士,施破格之赏罚,若雷动而雨注。于是知昔者不决政事,盖以事权不属,养晦待时也。今以英明一露,即被废立,然后知上十年来之忍辱养晦,为不可及也。

第十四章 特善外交

中国夷夏之戒,从古极严。自宋人败割于金,汴京屡破,二帝蒙尘,饮恨吞声,胡安国之传《春秋》,专发此义。而大地未通,未知万国别有文明一例,以匈奴、突厥视之,此守旧诸人之心识,所以不肯变法,而傲侮强邻,不通外交者也。上博览西书,深通万国,意存平等,亲视友邦,其文明之国,尤能重视,独明大局,破弃小嫌。日本新有割台湾之事,国人咸疏恶之,而上知其变法文明,昔急自立,今欲亲好,于黄遵宪之东来,亲以朱笔改定国书,为同洲“至亲至爱之国”六字。德主之弟亲王轩利来觐,群臣斤斤争典礼,上独曰:“不必争小节,失大局。”许赐之坐,起立见之,亲与握手。此国朝所未有。非德人所争,而上自定之者。暨日相伊藤博文来游,请觐,上亦赐之坐。朝鲜故吾属国,经东事后,听其自立,然以旧体不肯与通国书,上亦慨然许之。廷臣拟国书犹靳其称,称为朝鲜国主,上亲改之,还其帝号。其不计小节,能亲外交,破旧日疏傲之虚文,而务行保国爱民之新政,以国之自立,在此不在彼也。

第十五章 爱民忘位

中国以孔学教士夫,以老学治国,二者相持二千年。其务施仁政,除苛虐以惠民生者,诸儒日持经义,争之于朝,而积久历渐,以有宽政及今日之民者也。然自韩非倡督责术、私国愚民术,而秦用之,汉人从之,后世帝王皆以私国愚民、督责术为传子孙秘策,外虽间施孔学大义以结民心,实皆欲固权位以钳制其下,故虽知有开民智、听民议之善政而不欲行。夫以四万万之民,二万里之地,而弱至此,惟愚民之故。皇上蒿目时艰,殷忧危亡,亟亟变法,群臣言者除大乖谬,无不立从。大学士孙家鼐病之,谏曰:“方今外患殷迫,诚不可不变法,然臣恐变法后,君权从此替矣。”时各报多有言民权者,上又欲开议院,故孙家鼐言及此,上曰:“吾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之替不替何计焉。”呜呼!皇上无私其位之心,但有救民之志。虽尧舜之圣,岂有加诸?又议院者皆各国之民以死争之而后得,俄罗斯之民以死争之百年而不能得者,而我皇上乃自欲开之,好善如不及,而无一丝毫之私心。上谕:“有一民不被泽,朕躬未为尽职。”又有“使天下知其君之可恃”语。呜呼!至公至仁,孰有若我皇上者乎?后以臣下言民智未开,守旧太多,开议院则益阻挠新政,上乃悟曰:“待后数年乃行之。”然命众至庭,谋及庶人,辟门吁俊,合宫总章,明堂之良法美意,上固已躬先之矣。

猜你喜欢
  附錄:·汪楫
  第一百四十八回 朱耀华乘虚袭长沙 鲁涤平议和诛袁植·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王祎
  续编小引·沈德符
  ○瀛台起居注五则·许指严
  卷之七百七十四·佚名
  卷八·郭居仁
  高闾山传·脱脱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二·佚名
  卷五十·雍正
  卷一百四十五·雍正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卷一商约一·冯煦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六四·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寇准·唐圭璋

      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人。生于建隆二年(961)。登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除巴东令。淳化五年,参知政事。真宗朝,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封莱国公。乾兴初,为丁谓所构,贬雷州司户,徙衡州司马。天

  • 七发译文注释·枚乘

    译文楚国太子有病,有一位吴国客人去问候他,说:“听说太子玉体欠安,稍微好点了吗?”太子说:“还是疲乏得很!谢谢你的关心。”吴客趁机进言道:“现今天下安宁,四方太平。太子正在少壮之年,料想是您长期

  • 列传第十三 王诞 王华 王惠 王彧·李延寿

    卢循据广州,以诞爲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诞久客思归,乃说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若得北归,必蒙任寄。”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爲循所拘留,诞又曰:“将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于

  • ●崇祯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怀宗端皇帝(十六)崇祯十六年春正月丙申朔,李自成陷承天;总兵钱中选战没,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宋一鹤、钟祥知县萧汉死之。汉知钟祥有声,贼戒其部曰:『杀贤令者,死无赦』!乃幽之寺中,戒诸僧曰:『令若死,当屠尔寺』!僧谨视之;汉曰:『吾尽

  • 薛祥传·张廷玉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跟从俞通海前来归附,渡长江时担任水寨管军镇抚,多次从征有功。洪武元年(1368),转漕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强盗突然到来。薛祥不为所动,好语劝散了强盗。太祖听说后十分高兴。派他带兵,任职十分卖力,授予京

  • 卷二百十六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六之三 朱批赵弘恩奏摺 雍正十一年正月十八日湖广总督【臣】迈柱湖南廵抚【臣】赵弘恩谨 奏为请 旨事窃查常德府知府王叶滋现经【臣】

  • 卷一百一·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宋 宋敏求 编政事官制下改太史监为司天台勅加散骑常侍员品诏升中书门下品秋诏减京畿官员制停河南淮南等道副元帅制减京兆尹以下俸钱制减刺史县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四经籍考经【易】明黄芹易图识编【无卷数】芹字德馨号畏庵龙岩人蔡清之弟子也正德九年以岁贡生官海阳县训导吕柟周易说翼三卷柟字仲木号泾

  • 卷六十七·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六十七   宋 程公说 撰陈世本妫姓侯爵其先出自帝舜尧妻舜女居妫汭因为姓舜之后封于有虞虞幕裔孙阅父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大姬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祀虞帝满谥胡公自胡公至桓

  • 卷十六·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六    明 胡广等 撰大雅三説见小雅【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勿轩熊氏曰按小雅集传云正大雅防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绵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

  • 第三 内揵 4·王诩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①,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②而飞③之。若命自来,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④,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⑤。【注释】①寤:通“悟”明白事理。②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③飞:褒奖、表扬

  • 卷第三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辨业品第四之三如是已辨二表业相。无表业相。初品已辨。然经部言。此亦非实。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又诸无表无色

  • 卷第十一·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一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七说胜行者以所说胜行为因能说言教为果若不修行成道无日如数他宝自无其分说食与人终不能饱匪知之艰而行之艰经云不如说行於佛菩提则为永离故君子下君子者大人也贤智

  • 证治准绳·王肯堂

    明代王肯堂编撰的大型临床医学丛书。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共44卷。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作者精究医学,博极群书,历时11年编成此书。作者取为临症医生提供赖以参酌的“准绳”之意,题为书名。 全书

  • 周易象义·丁易东

    元丁易东撰。十六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据《易》象以明义,故名曰《象义》。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为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

  • 上清握中诀·佚名

    3卷。撰者未详。成于南北朝时期。上卷9章、中卷20章, 下卷5章。内容包括导引、吐纳、存思、守神、内视、内修等, 多为道教上清液法诀。另有符录、咒语、祝词等以助修炼。其中有些功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 初雪·路翎

    短篇小说。作者路翎。载《人民文学》1954年第1期。这是一篇反映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作品。志愿军司机刘强和助理司机王德贵,奉命将一批朝鲜妇女儿童从前沿护送到后方。一路上,他俩机智地避开敌机的扫射轰炸,战胜了初冬

  • 江表志·郑文宝

    三卷。宋郑文宝撰。郑文宝 (953—1918)北宋汀州宁化(今属福建)人,字仲贤,一字仲玉。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仕南唐,官至校书郎。入宋,久督西北边军粮运,官至陕西转运使。曾献《河西陇右图》。多次参与对西夏战争,反对放弃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