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宋武帝

  〖一〗

  宋得天下与晋奚若?曰:视晋为愈矣,未见其劣也。魏、晋皆不义而得者也,不义而得之,不义者又起而夺之,情相若、理相报也。虽然,曹氏有国,虽非一统天下,而亦汔可小康矣。芳与髦,中主也,皆可席业以安。而司马氏生其攘心以迫夺之,视晋之桓玄内篡、卢循中起、鲜卑羌虏攘臂相加,而安帝以行尸视肉离天下之心,则固不侔矣。宋乃以功力服人而移其宗社,非司马氏之徒幸人弱而掇拾之也。论者升晋于正统,黜宋于分争,将无崇势而抑道乎?

  固将曰:“晋平吴、蜀一天下矣,而宋不能。”魏、吴皆僭也,而魏篡,则平吴不可以为晋功;若蜀汉之灭,固殄绝刘氏二十余世之庙食,古今所肃然而伤心者。混一不再传而已裂,土宇之广,又奚足以雄哉?中原之失,晋失之,非宋失之也。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拔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君天下者,道也,非势也。如以势而已矣,则东周之季,荆、吴、徐、越割土称王,遂将黜周以与之一等;而嬴政统一六寓,贤于五帝、三王也远矣。拓拔氏安得抗宋而与并肩哉?唐臣隋矣,宋臣周矣,其乐推以为正者,一天下尔。以义则假禅之名,以篡而与刘宋奚择焉?中原丧于司马氏之手,且爱其如线之绪以存之;徒不念中华冠带之区,而忍割南北为华、夷之界乎?半以委匪类而使为君,顾抑挞伐有功之主以不与唐、宋等伦哉?汉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

  〖二〗

  宋可以有天下者也,而其为神人之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其后相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酖。夫安帝之无能为也,恭帝则欣欣然授之宋而无异心,宋抑可以安之矣;而决于弑焉,何其忍也!宋之邪心,固有自以萌而不可戢矣。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载而殂,自顾其子皆庸劣之才,谢晦、傅亮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司马楚之兄弟方挟拓拔氏以临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刘、何、孟挟之以兴,故欲为子孙计巩固而弭天下之谋以决出于此。呜呼!躬行弑而欲子孙之得免于弑,躬行弑而欲其臣之弗弑,其可得乎?徐羡之、傅亮、谢晦之刃,已拟其子之脰而俟时以逞耳。萧道成继起而殄刘氏之血胤,又何怪乎?

  夫人孰有不欲其子孙之安存者也,试之危,乃以安之;忘其亡,乃以存之;日暮智衰,彷徨顾虑,而生其惨毒,皆柔苒不自振之情为之也,而身已陷乎大恶以弗赦。一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嗟叹兴而妄虑起,妄虑无聊而残害生,恶不戢矣。君子之老也,戒之在得;得之勿戒,躬亲大恶,不容于天地鬼神,可弗畏哉?

  〖三〗

  举宗社子孙之大计而与人谋之,必其人之可托,而后可征之色而见之辞,不然,则祸自此而生。汉高帝疑于所立,乃进而谋者,张良、叔孙通耳。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通虽诡合,而缘饰儒术;且皆从容讽议之臣,未尝握兵而持国柄者也。外此则萧、曹不得与焉,陈平、周勃但委任于既定之后,先固未尝参议论焉。晋武所谋者卫瓘也,是可与谋者,而不听,是以失也。隋高祖之谋于杨素,唐太宗之托于李绩,皆鸷贼性成,而适足以贼其后裔;然二主之失,未能深知素、绩之奸耳。若宋武之于谢晦,知其机变而有同异矣;太子不足为君,乃密与晦谋,而使觇庐陵之能否,是以营阳、庐陵之腰领授之于晦,而唯其生死之,不亦惑乎?

  故有天下者,崇儒者以任师保,若无当于缓急,而保宗祊、燕子孙、杜祸乱者,必资于此。诗书以调其刚戾之气,名义以防其邪僻之欲,虽有私焉,犹不忍视君父之血胤如鸡鹜,而唯其疈砾。若夫身为人国之世臣,无难取其社稷唯所推奉而授之。若谢晦者,又居高位、拥兵柄,足以恣其所为;吾即可否不见于辞,喜怒不形于色,尚恐其窥测浅深而乘隙以逞,况以苞桑之至计进与密谋乎?至慎者几也,至密者节也;衡鉴定于一心,折衷待之君子。唐德宗谋于李泌,宋英宗决于韩琦,而祸乱允戢,其明效也。拓拔嗣询崔浩而国本定,亦庶几焉。知谢晦之险而信之,国不亡,幸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司马迁
  规谏太子第十二·吴兢
  卷五 周徐查边列传·陆游
  读礼通考卷九十七·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一·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三·佚名
  卷之七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卷三十·司马迁
  元结传·欧阳修
  义宗耶律倍传·脱脱
  完颜跋黑传(附完颜崇成传)·脱脱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司马光
  卷八十六·佚名
  南史识小录卷五·沈名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决断·徐志摩

    我的爱:再不可迟疑;误不得这唯一的时机。天平秤——在你自己心里,哪头重——砝码都不用比!你我的——哪还用著我提?下了种,就得完功到底。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谜;拉动一个,两个就跟

  • 第十六出 谪遇 (仙吕入双调齐微韵)·丁耀亢

    (生巾服从人行装随上)蜀道难,直道难,直道难于蜀道难,人情险莫扳。路漫漫,雪漫漫,枫叶臣心一样丹,奸谀骨已寒。俺杨椒山自谏马市上疏,圣上已有觉悟之意,被严嵩奸臣用计沮蔽。反说俺挠乱边机,把俺发了锦衣卫,一拶一夹,

  • 王梵志诗校注卷四·王梵志

    兄弟须和顺 夜眠须在后 兄弟相怜爱 好事须相让 昔日田真分 孔怀须敬重 兄弟宝难得 尊人相逐出 尊人共客语 主人无床枕 立身行孝道 爷娘行不正 尊人嗔约束 有事须相问

  • ●同异录卷下论述下·陆深

    臣深释曰:道无精粗,法有伦要,故析为下篇,并皆奇文奥义,可以考见古今之物情习俗,盖有神明之道焉。各仍旧篇,故曰论述。 ○杨时《求仁齐记略》 吾邑距中州数千里之远,舟车不通,缙绅先生与一时怀德秉义之士,足以表世范俗者,皆无自而

  • 朱子年谱考异卷四·王懋竑

    宝应王懋竑撰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六十一嵗 奏除属县上供罢科茶钱及蠲减本州无额经总制钱凡万余缗【按行状云钱一千一百万奏状云钱十一千八百一十八贯行状以钱言之奏状以贯言之其实一也故年谱云凡万余缗又按后奏状上供钱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佚名

    武王克商【东坡】伯夷叔齐【昌黎 皮日休 栁识 李德裕 刘敞 颍滨 章表民 东坡 荆公 郑獬】克商东坡曰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

  • 八十一、春柳社及其他·包天笑

      我自幼即爱好戏剧,七八岁时,常由父亲领着到戏院子里去看昆剧。(苏人称为文班戏)那个时候,在苏州以昆剧为正宗,但城内也只有一家戏院子。虽然京戏班子,也有得到苏州来,只许在城外普安桥一个戏院子里开演。昆剧的所以盛行,也

  • 马文升传·张廷玉

    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人。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1451),考中进士,授御史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业绩显著。返回京师负责各道的奏章。母丧期满后越级升为福建按察使。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后因父丧返乡。满四之乱

  • 卷七十三绿营四·冯煦

    江南驻京文报局江南驻京文报局委员一人。江南旧有驻京提塘,因转雇书手,积压文件,经督抚会奏裁撤,照直隶另设文报局办法,派员驻京,设立江南文报局,据光绪三十三年司卷。旋经陆军部奏准。所派文报局各员名,应先行咨部,如遇有迟延

  • 卷一百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經部,

  • 卷八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八十四宋 陳祥道 撰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三酒【事酒昔酒清酒】周禮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一貳皆有酌數惟齊酒不貳皆有器量司尊彛掌

  • 卷三·佚名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如日。何等为十。能除无明黑闇。能令信心开敷。能令十方周匝皆暖。能令善法生长。能令有漏灭没。能作照明。能使邪道异见蔽障不现。能令高下丘坑悉显。能令善业皆悉得起。能令智者喜乐愚者增恶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秽品第三(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秽.求.比丘请智.周那问见华喻.水净梵黑.住.无在后(八七)中阿含秽品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婆奇瘦。在鼍山怖林鹿野园中。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有

  • 十二门论疏 第二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二卷观有果无果门第二若于因缘得悟者则因缘是门。若不悟者因缘于其人即非门。智度论释三三昧门义正尔。如治病差者□是药不差者于其非其药。又于悟因缘因缘是门。不悟即非门。当知此因缘未曾门非

  • 北游录·谈迁

    清谈迁著。九卷。为作者于顺治十年 (1653) 至十三年间由江南至北京期间之见闻录。其中“纪闻下”载录有满族风俗、史事以及八旗制度诸条。依次为“纪程”一卷,“纪邮”上、下各一卷,“后纪程”一卷,“纪咏”上、下各一卷

  • 十三日备尝记·曹晟

    清曹晟撰。一卷,附《事略附记》一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军队进犯上海,曹晟适在城中,以所存十三天日记,于同年九月整理成此编。其事有得自目击,亦有得自传闻。揭露英军焚掠暴行。有光绪间上海申报馆刊本。收

  • 三正考·吴鼐

    二卷。清吴鼐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夏时”说,胡安国《春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