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文升传

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人。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1451),考中进士,授御史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业绩显著。返回京师负责各道的奏章。母丧期满后越级升为福建按察使。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后因父丧返乡。

满四之乱,陕西巡抚陈价被捕受审,朝廷起用在家服丧的马文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陈价。他急驰到军中,与总督项忠平定满四叛乱。事迹记载在《项忠传》里。按功升为左副都御史,依旧巡抚陕西。文升多次上奏条列对国家有益之事,致力于选将练兵,在从安边营到铁鞭城修筑烽火台,铲除强贼。对西固不服从命令的番族全消灭之。治理茶政,换番马八千多匹,以供应士兵使用。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当时,孛罗忽、满都鲁、..加思兰年年侵犯边境。文升在韦州驻兵,而在诸堡设下埋伏,终于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寇,斩首二百,为其岭取名为“得胜坡”,刻石记功而还。文升立了很多军功,向朝廷上奏报捷却从不夸张,朝中亦无人为其直言叙论。因此得到赏赐不多。到九年(1473)冬,总制王越因为大捷向朝廷奏报,文升也派儿子马..报功。廷臣经调查核准马文升奏报不真实,罚文升停发三个月的俸禄。

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代替王越总制三边军务,不久任兵部右侍郎职。第二年八月,整顿辽东军务。巡抚陈钺贪婪凶暴,将士稍有小过总是罚其交纳马匹,由此马价猛涨。文升上奏安定边防十五件事,因而请禁止罚马,陈钺为此对文升怀恨在心。文升回到兵部转左侍郎。十四年春,陈钺由于滥杀、冒功引起激变,宦官汪直想自己去平定之。宪宗命令司礼太监怀恩等七人到内阁会同兵部商议。怀恩想派大臣前去安抚,以阻止汪直前往。文升立刻答应道“:好。”怀恩回复宪宗,宪宗即命文升前往。汪直不高兴,要自己的家臣王英一起去,文升谢绝了。疾驰到镇,宣读圣谕抚慰众人,无人不听安抚。又请求对以前因平定也先之乱失去授官、玺书的十几人,授以官职。事情平定后,汪直想夺其功劳,向宪宗请求后带王英驰至开原,再下令招抚。文升就把功劳归于汪直,然而汪直内心有愧。文升又与汪直行对等之礼,视其左右为奴,汪直更加不高兴。而陈钺更加巴结汪直,得到汪直欢心,日夜诬陷文升,意欲打击中伤文升而找不到机会发作。文升回来,赐牛羊猪三牲。第二年春,因为辽东屡次失事,宪宗派汪直同定西侯蒋琬、尚书林聪等去巡视。时逢余子俊弹劾陈钺,陈钺怀疑是马文升的意图,更加紧排挤文升。汪直奏告文升行事乖僻,禁止边人买卖农具,致使边人叛乱。宪宗就将文升捕入诏狱,贬去戍守重庆卫。汪直已经排挤掉马文升,则与陈钺大肆发兵冒取战功,陈钺由此骤升至尚书。

十九年(1483),汪直垮台,马文升恢复官职。第二年被起用为左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文升是第三次到辽东,辽东军民听说他要来了都欢欣鼓舞。文升来后进一步约束宦官,总兵不得随意克扣,人们更加高兴。

二十一年(1485),马文升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这年冬天,召为兵部尚书。第二年,被李孜省诬陷,调到南京。

孝宗即位,授马文升左都御史职。弘治元年(1488),上言道:“宪宗朝,岳镇、海渎诸神庙,采用方士的话放置石匣子,周围环绕符..,贮存金书道经、金银钱、宝石以及五谷作为压邪物,应该销毁。”意见被接纳。他又上言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籍田,教坊进献杂剧。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演戏是什么意思?”孝宗立即赶走教坊人员。御史徐瑁、贺霖因没顺从皇帝的旨意被下狱。文升说天子初政不宜立即惩罚言官,徐、贺被释放。不久孝宗命文升提督十二团营。

第二年,代余子俊为兵部尚书,仍督团营。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政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文升严格考查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伺其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孝宗知道了,诏锦衣卫缉捕,给文升二十二个骑士,保卫他进出。文升请求退休,孝宗下诏慰留不许。

小王子率数万骑兵在大同塞下游牧,气势汹汹。文升因病休假,孝宗派宦官带太医去探视,借此问计。文升说小王子被别的部落才打败不久,没有什么作为,请暗地做些防备,而在外则虚张声势地威慑之,那么小王子必定会离去。按计实行,果然如此。文升的继母去世,孝宗下诏起用他,文升二次上疏推辞,都得不到允准。西北别部野乜克力的首领分别称为亦刺思王、满哥王、亦刺因王,他们各遣使到肃州边界,请求进贡并且开互市贸易。巡抚许进、总兵刘宁代其请求,文升说互市可以,入贡不行。入贡之请就推辞了。

吐鲁番袭击占领了陕巴,而命令牙兰据守哈密,僭称可汗,入侵沙州,迫使罕东诸部依附自己。马文升说此寇凶暴乖戾,不给他重创就不知道害怕,宜用汉代陈汤旧例袭斩之。了解到指挥杨翥熟悉番情,召杨询问对付的办法。杨翥详细地陈述从罕东到哈密的道路,要求调罕东的三千兵为前锋,三千汉兵随后,带上数日的口粮,从小路兼程急进,则可以获胜。文升大喜,于是向孝宗汇报,孝宗下诏调罕东、赤斤、哈密的军队,命令副总兵彭清率领,隶属于巡抚许进前去进讨,果然打败牙兰,详情载于《许进传》。

团营军士不足,请求从锦衣卫及腾骧四卫中选补。已获批准,宦官宁瑾从中阻挠。文升及兵科蔚春等说诏旨应讲信用,意见没被接纳。陕西发生大地震,文升道“:这是外寇入侵的征兆。现在火筛正强横,而国内民困财竭,将懦兵弱。宜实行仁政来养活人民,研究武备用以巩固边防。节省开支,停办斋醮,消除传奉冗员,禁止奏求闲地,每天视朝两次,勤于政务。并且撤回陕西织造内臣,救济抚恤受灾人家。”孝宗接纳他的建议,立即召回内臣。

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他多次向上条陈关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应办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并非他本职守,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如卫圣、杨地等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引导。像内廷举办的宫宴、钟鼓司的活动,元宵放花灯、端午划船等游乐活动都勿让太子见到。至于佛老之教,尤其应当摒绝,以防惑乱太子心志。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奏言都为孝宗接纳。百姓为赋役所苦,文升全面地陈述赋役过重的弊害,他说“:现在民田收十分之四五的税,百姓运粮到边塞一石花费一两以上的银子,丰年八九石粮换一两银子,像丝绵布帛运到京师的,沿途费用超过所运物的价格,南方通过水路运粮到通州,要花三、四石才能送到一石。中州每年役使五六万人治理黄河,山东、河南修堵决口不下二十万人,苏州府、松江府治水也如此。湖广建吉、兴、岐、雍四王府,江西益、寿二府,山东衡府共计役夫不下百万,诸王封地供应的役夫也有四十万。加以湖广征讨蛮族,山西、陕西边防,给军队供应粮饷的又不知有多少。赋税重差役繁多,没有比此时再厉害的了。宜严令内外各部门,免去多余的花费,减少力役,毋擅自摊派。王府的工程应该迅速完工,就可能使困难局面得到缓和。请求崇尚儒学,抑制邪术,以便清静圣心;节省花费,减少土木营造工程,以培植国家的根本。”孝宗命将他的奏章下到有关部门详细讨论。马文升发表议论最多。他在班列中年高又有德望,孝宗也十分信任他。从太子太保屡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经常给他赏赐,诸大臣无人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氵庸被罢免,廷议推举文升代替。而御史魏英等说兵部非文升不可,孝宗也这样认为。就命倪岳任吏部尚书,而加封文升少傅来安慰他。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来,马文升请求孝宗减食撤乐,修德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非急务之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文升任一品官满了九年,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由于要对将官进行考察,孝宗特召文升及都御史戴珊、史琳到暖阁,告诫大家秉公升降。因为文升年老听力减退,又再次高声告诉他,命左右搀扶文升下台阶。起初文升为都御史,王恕在吏部,两人都处事刚直不阿。他们起草的疏一发出,天下传诵。王恕离开后,声望都集中于马文升。到他在吏部任职时,已经八十岁。长须修眉,遇事侃侃而论不减当年。

孝宗去世,马文升奉遗诏向武宗请求淘汰传奉官七百六十三人,武宗下令除留太仆卿李纶等十七人外,其余的全部淘汰。正德元年(1506),御用监宦官王瑞要求任用新近被淘汰的七人,文升不接武宗下的诏书。给事中安奎探听到王瑞受贿,弹劾王瑞。王瑞十分怀恨,诬告文升违抗圣旨,再下廷议,皆以文升之言为是,武宗终究不听,文升因此请求返乡,未得允准。

这时,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天天怀着离去的念头。时逢两广缺总督,文升推举兵部侍郎熊绣。熊绣心中不愿意出任,熊的同乡御史何天衢就弹劾文升为徇私欺骗蒙蔽。文升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赐他玺书、马车,增加月粮和每年役奴。文升在家居住时,无事不去州府。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在家住了三年,刘瑾乱政,说文升以前用雍泰为朋党,除去文升官籍。五年(1510)六月去世,终年八十五岁。刘瑾被诛杀,恢复文升官衔,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

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付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由他决断。建功在边镇,国外都知道他,文升尤其注重气节,品行端方不苟,一生走正直之道,虽然遭到诬陷,几起几落,正气终究不减。儿子马璁,以乡贡士等待吏部选拔,文升要其子请求在京城以外任职,文升说:“大臣的儿子都在京为官,哪个应该任地方官?”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钅遂等抢劫河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进攻泌阳,放火烧了焦芳的家,用草扎成焦芳像碎裂之。嘉靖初年,加赠文升左柱国、太师。

猜你喜欢
  卷之十一 闽纪·计六奇
  卷二十五·王夫之
  卷第九十·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九·乾隆
  第十四章 罢政后之荆公·梁启超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三)·陈寅恪
  卷之三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九 天命九年正月至十年十一月·佚名
  八一七 全书处汇核七月至九月缮写全书讹错及总裁等记过清单·佚名
  由吾道荣传·李百药
  苏耮传·欧阳修
  瞿式耜传·张廷玉
  李默传·张廷玉
  原序·宋敏求
  第三节 后唐庄宗乱政·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贻册·李渔

      〖青玉案〗(生、旦冠服,净扮院子,副净扮丫鬟随上)(生)仙舟喜到回生处,罾共网,皆恩具。(旦)不但渔翁称旧主,山曾相共,水曾相与。(合)喜得重遭遇。  (生)一路行来,已到严陵地界。前面山坡之上,有两个人影,只怕就是莫公夫妇,也未可知。

  • 吴昌龄·隋树森

    套数 【正宫】端正好 美妓 墨点柳眉新,酒晕桃腮嫩,破春娇半颗朱唇,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 【滚绣球】藉丝裳翡翠裙,芭蕉扇竹叶樽。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颤巍

  • 卷一·徐世昌

    清世祖福临世祖章皇帝,太宗文皇帝第九子。建元顺治,在位十八年。葬孝陵。圣母皇太后万寿诗香花淑节寿阳宫,透户玄云接上穹。德俪英皇符帝子,化覃江汉播王风。瑶斋瑞应星回电,金戺光浮月贯虹。坤厚无疆天下

  • 列传第二十七·刘昫

    ○韦挺 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 族子弘礼 弘武 武子元亨 元禧 元祎 刘德威 子审礼 孙易从 审礼从弟延嗣 阎立德 弟立本 柳亨 族子范 兄子奭 亨孙涣 泽 崔义玄 子神庆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冲子也。少

  • 卷八·本纪第八·仁宗·张廷玉

        ◎仁宗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

  • 卷三百二十九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六月盡其月   八月庚戌朔,詔工部郎中范子奇與都水監同相度滑州天臺埽、衛州齊賈上埽,如浮梁壅遏水勢,權拆去以聞。工部言二埽危急故也。   封御侍武氏為才人。   詔吏部限三日選差團教保甲巡檢

  •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蔡东藩

      却说窦婴田蚡,为了赵绾王臧,触怒太皇太后,遂致波及,一同坐罪。武帝不能袒护,只得令二人免官。申公本料武帝有始无终,不过事变猝来,两徒受戮,却也出诸意外,随即谢病免职,仍归林下,所有明堂辟雍诸议,当然搁置,不烦再提。武帝别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三·佚名

    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甲寅朔大学士叶向高<锍-釒>请补阁臣以重政本言 皇上试思御极以来阁臣承恩遇善始终能几何人小者败名大者丧身虽人品行业之不齐亦以登进难而在事者退步息肩之不易耳今一年之间连丧二辅若不旁求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朔礼科给事中杨天民题吉府改封一<锍-釒>与要例不合秦沈改封 皇上已误于前岂容再误于后伏乞 圣明念旧章之当率防幸窦之易滋将吉府常汶常□氵□日廿支□二郡封停罢一如部覆 上不纳○己亥初改

  • 卷七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七 晋世系表畧 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皇考臬捩鸡本出西夷常从晋王李克用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高祖讳敬瑭初尚唐明宗永宁公主累官太原节度使唐废帝徙高祖镇天平高祖不受命废

  • 一一 茶饭·周作人

    补树书屋的南头房间西南角是床铺,东南角窗下一顶有抽屉的长方桌,迤北放着一只麻布套的皮箱,北边靠板壁是书架,并不放书,上隔安放茶叶火柴杂物以及铜元,下隔堆着新旧报纸。书架前面有一把藤的躺椅,书桌前是藤椅,床前靠壁排着两

  • 平准书第八·司马迁

    刘洪涛 译注【说明】《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

  •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农学院)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星一)辛亥元旦。作家书(母四)。考生物学,尚无大疵。今日《五尺丛书》送来,极满意。《五尺丛书》(fivefootshelf)又名《哈佛丛书》(harvardclassics),是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eliot)主编之丛书,

  • 文信侯出走·佚名

    【提要】 战国后期,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处在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残破状态,亡国之劫迫在眉睫。在此种凶险的环境下,如何在政治、军事上对抗强大的侵略者,如何能够不亡国灭种,是国家的主政者必须对付的紧急问题。古往今来,每

  • 《尚書古文疏證》卷八·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一百十三《書》古文出魏晉間,距東晉建武元年凡五十三四年,始上獻於朝,立學官。建武元年下到宋南渡初八百一十一年,有吳棫字才老者出,始以此《書》為疑,真可謂天啟其衷矣。抑朱子《大學

  • 卷二百三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七出师周礼天官太宰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注谓助王为教令春秋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观防同宾客之戒具军旅亦

  • 半崧集简编·[清]章甫

    本书(一册八八面五二、八○○字)不分卷;章甫撰。甫字申友,号半嵩;台湾(今台南)人。征于清乾隆二十年;以岁贡征,设教甲里中。所著「半嵩集」凡六卷:卷一「五、七言古诗」,卷二「五言律」,卷三、卷四「七言律」(上下),卷五「五言绝」与

  • 法华游意·吉藏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