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

武王

克商【东坡】

伯夷叔齐【昌黎 皮日休 栁识 李德裕 刘敞 颍滨 章表民 东坡 荆公 郑獬】

克商

东坡曰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盖尝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不食其粟而孔子与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茍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子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髙宗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而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若是则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杀其父封其子子非其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雠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斩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武庚盖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俗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其有不恱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伯夷叔齐

昌黎曰士之特立独行适于其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率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今世之所谓士者凡一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凡一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皮日休曰天必从道道不由天其曰人乎哉大圣应千百年之运仁发于祥义动于瑞上圣帝也次素王也莫不应乎天地亘乎日月动乎鬼神或有守道以介死秉志以穷生确然金石不足以为贞澹然氷玉不足以为洁非其上古圣人不以动其心况当世富贵之士哉斯其自信乎道则天地不可得而应也呜呼夷齐之志尝以神农虞夏形于言由是观之岂有意于文武者哉然迹其归周不从谏而死彼当求西伯也而得武王不曰得仁乎既得其仁而不取其谏则夷齐之死宜矣太史公以其饿死责乎天道呜呼若夷齐之行可谓道不由天者乎如不得仁而饿死天可责也茍夷齐以殷乱可乎而臣于周则周召之列矣奚有首阳之阨乎若夷齐者自信其道天不可得而应者也天尚不可应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栁识曰初先生鸿逸中州鸾伏西山顾薇蕨之离离歌唐虞之不还谓易暴兮又武谓墨缞兮胡颜一咤兮忘饥若有诮兮于岩之闗岂不以冠弊在于上履新处于下且曰一人之正位孰知三圣之纯嘏让周之意不其然乎是以知先生所恤者偏矣当昔夷羊在牧殷网解结干道息坤维絶鲸吞噬兮鬼孽王奋厥武天意若曰覆昏暴资浚哲于是二老归而八百会一戎衣而九有截况乎旗锡黄鸟珪命赤乌俾荷巨桥之施俾申羑里之辜故能山立雨集电扫风驱及下车也五刃不砺于武库九骏伏辕于文途虽二士不食而兆人其苏既而溥天周土率土周人吁嗟先生逃将奚臻万姓归饰兮独郁乎方寸六合莾荡兮终局乎一身虽忤时而过周终臣心而恻殷所以不食其食求仁得仁然非一端事各其志若旁通以阜厥躬应物以济其利则焉有贞节之规各亲之事灵乎灵乎虽非与道而保生乃朂为臣之不二

李德裕曰昔夷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之下仲尼称其仁孟轲美其德【孟子称伯夷圣人之清者】盖以取其节而激贪也所谓周粟者周王所赋之禄是也谏而不从不食其禄可矣至于闻淑媛之言辍飡薇蕨斯所谓不智矣夫薇蕨者元气之所发生四时之所顺成日月之所烛风雨之所育周焉得而有之哉若以粟者周人之播殖则夷齐得非周人乎反复其道尽未当理然夷齐之行实误后人于陵仲子慕夷齐者也乃至不义其兄之禄洁则洁矣仁岂然哉厥后商洛四友畏秦之酷避秦之祸岂止为其身而已然餐紫芝以为粮饮清泉以为浆终老南山以养其寿斯可谓仁智兼矣

刘敞曰世皆以伯夷叔齐谏武王不用退而隠于首阳之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以至于饿死以予考之不然彼伯夷叔齐者仁人也爱其君如恐伤之故矫世厉俗达天下之大义而不私焉其进以道退以义此孔子所谓求仁得仁者也岂若小丈夫哉谏其君而用则欣欣然见于色谏其君而不用则悻悻然见于色终身不向国而坐也彼所谓不食其粟者言其致为臣而去不在廪膳之列夫致为臣而去不在廪膳之列是乃所谓饿也安得采薇事乎盖少饰矣自尧舜以来高世之士不可胜纪然夷齐为之首学者皆称之始周之乱鲍焦疾之不忍食其粟采蔬于道而食人谓鲍焦曰今不食其粟而食其蔬此非焦所济也于是鲍焦辍蔬吐哺立毙其处然孔子不以为仁学者无称焉

颍滨曰武王以大义伐商而伯夷叔齐亦以义非之二者不得两立而孔子与之何哉夫文武之王非有求而得之也天下从之虽欲免而不得纣之存亡不复为损益矣文王之置之知天命之不可先也武王之伐之知天命之不可后也然汤以克夏为惭而孔子谓武未尽善则伯夷之义岂可废哉宋昭公以无道弑春秋虽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然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以不讨贼称人晋灵公为之会诸侯于扈以不讨贼不叙明君臣之义不以无道而废之也

章表民曰伯夷之道古今之难能也不以死生挠其志而以仁义殒其身始沮武王之代纣非刚也终饿死首阳非懦也笃仁义而已夫纣为暴君其丑行昭昭矣武王一天下之心以伐之当是时也非人之弃商盖商之弃人譬堤必决焉而水流乃溃也是纣之为恶非汤德可能掩之也天下之怒非一人可能遏之也惟伯夷叔齐乃谏而止之或谓武王宜其谏焉或谓之好异耳矣是皆未然也二圣贤之事盖非常人之所为也济天下而絶一夫者武王也非私天下于己也一言而靖万世之乱者伯夷也非咎武王于伐纣也武王之视纣虐民如与同虐之也伯夷恐后人之贼君如与同贼之也其道同归于救人所以救者不同而已故使不君者闻武王之诛则欲得其为君不臣者闻伯夷之谏则欲得其为臣君臣定则国家定国家定则天下定矣噫武王之功世亦有之是功可能也与数而兴者也伯夷之死今数十百千年矣前有能继者独未之闻也后有能继者未可易知也是死不可能也与身而废者也故平桀纣者莫仁于汤武而能救人于治乱之际者莫仁于伯夷商之败周之兴伯夷所不动心焉动心于理乱之际而已犹众人之鬬鬬者既繁而力能止之所救者将不少也

东坡论夫子为卫君曰卫君辄也与其父争国而子路助之故冉有疑而问焉闻伯夷叔齐之不怨何以知夫子之不为辄也曰夷齐之事逺矣传失其详意其出也父子之间有间言焉若申生之事也欤故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不如是何恶之可念皋落之役申生若从梁余子养之言逃而去之则复一伯夷也荆公曰事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巳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辨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耶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髙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逺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耶抑来而死于道路耶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耶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辨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太公哉

郑獬曰特立之士有大功于圣人之教杰然乔于百世之上者后世皆得而公传焉司马氏作史记序七十列传非公其传者欤而以伯夷首之善乎司马氏之为史矣伯夷叔齐力于仁义有激于当世辅圣人之教得其深者也为之传首岂谬哉孤竹君欲以位授其子叔齐叔齐让于兄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卒不受遂更相让而俱逃之及武王顺天下号义兵以伐纣天下无贤不肖皆曰武王是焉恐恐然恐武之不胜独伯夷排天下之议非之曰父死不葬谋及干戈非孝也以臣伐君非仁也武王不听遂取商天下既已周伯夷耻不食其粟乃饿死呜呼一国之君民之所奉亦已尊矣而伯夷不敢废父之命甘于遁去天下之让孰加焉武王既兴圣贤皆为之助亦足以树勋矣而伯夷不敢废君之分而甘于饿死天下之仁孰加焉让齐之心非为齐也而为万世之为国者焉谏武之心非为武也而为万世之为臣者焉故后世之为国者子欲夺于父弟欲夺于兄交挺白刃以争继立者必宿栗挫缩不敢耀芒角以其有伯夷之让然也后世之为臣者幸国之乱以肆奸谋紾君臂而欲其位者必腼汗惊爆不敢出气以其有伯夷之仁然也是仁节者得不谓有大功于圣人之教者欤如天之覆健然其髙也如日月之照烈然其明也而万百千世愈高愈明义风洗然照人毛发使争子贼臣畏服之如是顾其功可较也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宋濂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赵尔巽
  ●卷二百十五·徐梦莘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蔡东藩
  第一百四十五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议和·蔡东藩
  卷第二百九十·胡三省
  目录·徐鼒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东三省之马贼·李定夷
  一八八 江西巡抚海成奏从前校核书籍无诋毁字句及现在查办情形折·佚名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周作人
  崔文升传·张廷玉
  唐纪七十八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司马光
  卷十三·孔毓圻
  馆阁续録卷五·陈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远志斋词衷·邹祗谟

    ○长调音节有出入己丑庚寅间,常与文友取唐人尊前、花间集,宋人花庵词选,及六十家词,摹亻放僻调将遍。因为错综诸家,考合音节,见短调字数多协,而长调不无出入。以是知刻舟记柱,非善用赵座者也。○张程二谱多舛误今人作诗馀,多据

  • 卷二百二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三 释德洪 寄彭景醇奉议 我庵湘山麓君家湘江尾共看湘山云同饮湘江水君有负郭田饱食骄穉世小儿操井臼大儿了租税我独生事

  • 御选元诗卷五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五十四七言律诗十二镏涣张楂翁自鳯阳还钱唐赋此以寄一别于今已五年闗河风雨梦相牵羡君老有惊人术愧我贫无使鬼钱淮雁南来斜作字楚江东下直如?子云罢献长杨赋头白归来草太?  秋晩溪行怀张孔叔

  • 列传第七十·刘昫

    ○郭子仪 子曜 晞暧 曙 晤 映 晞子钢 暧子钊 鏦 钊子仲文 族弟幼明 子昕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父敬之,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以子仪贵,赠太保,追封祁国公。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杨士奇

    宣德二年十二月甲寅朔 上省郊祀牲○乙卯行在礼部上册立 皇太子仪注一先日昭告 天地 宗庙 社稷一前期鸿胪寺设节册宝案于奉天殿中册东宝西节居中设彩舆于丹陛之东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是日早锦衣卫设卤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弘治十二年九月戊午朔虏入宁夏蒋鼎等堡杀掠人畜协守西路署都指挥佥事孙鉴及操备指挥同知盛聪等下巡按御史逮问拟充军 上以情轻律重命各降一级带俸差操○工部覆奏刑科右给事中周旋所言疏浚南旺湖事谓管河右通政张缙留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徐贤妃传·欧阳修

    太宗贤妃徐惠,是湖州长城县人。出生后五个月就能说话,四岁就能通读《论语》、《诗经》,八岁就能自己做文。其父徐孝德,曾试着要她模拟《离骚》做《小山篇》,其辞有:“仰望幽深岩谷而流目,抚摸桂树枝叶以凝想。千秋万代啊难逢

  • 卷五·邱濬

    △正百官 ▲总论任官之道 《虞书皋陶谟》曰:无旷(废也)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蔡沈曰:“人君代天理物,庶官所治无非天事,苟一职之或旷则天工废矣,可不深戒哉。” 臣按:宋儒陈大猷曰:“天子能以一心察天下之几

  •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气力平全。方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为欲降伏彼魔怨故。以大人相西面而行。所谓徐徐安隐而行。容止美好如虹而行。雅步闲详如须弥山巍巍而行。不匆遽行。不迟慢行。不沈重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宋二仁宗天圣元年。勅内侍降香。入天竺灵山。为国祈福。南海驻辇国。进金叶天竺梵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圣元年勅内侍杨怀古。降香入天竺灵山。为国祈福。慈云式法师。复以天台教文入藏为请。怀古

  •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太虚

    ──八年十月在尚贤堂讲──佛教与吾人之关系,一者、佛法是人人好觉悟、好平等、好自由、好普济之共通本性故。二者、人人不好迷信邪信,好正信悟信,惟佛教能令人人悟自心之佛而信自心之佛教,绝无一点迷信邪信而得极圆满之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二十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二十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如是已说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次当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我于往昔无量劫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七·净挺

    弟子性广智育编勘辩涧梅止一侍立次师蓦问涧梅云赵州庭前柏树子意旨如何梅云祖师西来意师云儱侗禅和次问止一云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还明赵州意否止云若不明赵州意争解恁么道师云倚墙傍壁。举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问众

  • 杨敬斋针灸全书·[明]陈言

    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针灸著作。明陈言撰。二卷。言字西溪,建阳 (今属福建) 人。擅长针术。此书成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前。上卷有周身经穴赋、金针赋、灵火赋等。下卷有十二经脉歌、经穴起止歌、十

  • 鼓书艺人·老舍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46——1949年作者旅美期间。1952年出版英译本,因中文原稿遗失,到1980年方由马小弥根据英译本转译成中文出版。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生活遭遇。方宝庆是北京

  • 投笔集·钱谦益

    清诗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他的诗文曾以明清易代为界,分别编刻为《牧斋初学集》和《牧斋有学集》2种。本集所收系钱谦益晚年诗歌,《牧斋有学集》不曾收入。该集共收一百余首诗,按年编次,诗作始于

  • 戏鸥居词话·毛大瀛

    清代词话著作。1卷。毛大瀛辑录。此书主要辑录清代词家的有关本事。当时著名的词人,如陈其年、尤侗、朱彝尊的部分作品赖以保存。作者受唐宋以来本事词的影响,专辑文人与某女子相关的风流韵事,不讲究思想内容,也不重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