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正上谕 一、皇上嗣位以来,是五谷丰登,人民乐业?

  【原文】

  问曾静:你书内云“五六年之内,四时寒暑易序,五谷耕作少成,恒雨恒,荆、襄、岳、常等郡,连年洪水,吴、楚、蜀、粤,到处旱涝时闻”等语。皇上嗣位以来,阴阳和顺,风雨时调,五谷丰收,人民乐业。各省之内,间有数州县旱涝不齐,即动帑赈济,民获全安。今你所说四时易序,五谷少成,确是何年、何月、何地呢?吴、楚、蜀、粤到处旱涝,确有何见呢?至于荆、襄、岳、常之地,有你这样狂背逆乱之人,伏藏匿处其间,秉幽险乖戾之气,致阴阳愆伏之干,以肆扰天常为心,以更弃人理为志,自然江水泛涨,示儆一方。灾祸之来,实因你一人所致。你知道么?有何说处?

  曾静供:这是弥天重犯僻处山谷,正如坐井议天模样,不知天壤内如许广大,见偶尔一处旱涝,遂谓旱涝时闻,不知时序调和,丰收乐业,不旱不涝者,此外遍地皆是。此正不得事体之实,而其根实由眼孔小,不通世事之故也。且当时实不知皇上深居九重,视民间疾苦直如赤子,一遇偶尔旱涝,即动帑赈救,且免其赋供。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则愚顽无知之罪,实所甘受。一民狂背,皆足致灾,此则非精通天人之故者不能知,弥天重犯闻之,豁然如大寐初醒,虽朝闻夕死,亦实幸矣。

  【译文】

  问曾静:你在书里写的所谓“五六年之内,四时天气寒冷变化异常,五谷耕作少成,不是经常阴雨连绵,就是经常干旱不断;荆、襄、岳、常等郡县,连年暴发洪水;吴、楚、蜀、粤等地区,到处可见旱涝灾害”等语,是什么道理?当今皇上即位以来,阴阳和顺,风雨得时,五谷丰登,人民乐业,各省之内,即使有少数州县,有点旱涝不均,朝廷立即给以赈济,使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人民生活获得安定。而你所说四时易序,五谷少成,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关、楚、蜀、粤到处有旱涝灾害,有什么证据呢?至于荆、襄、岳、常之地,我看有你这样反叛朝廷、狂背逆乱之人隐藏其间,心里常常怀着不满,阴谋违法作乱,致使天常被扰乱,人理被灭弃,而导致阴阳失调,四时易序,所以才有江水泛涨之类的灾害发生。这是天常人理在警告你这种人。这些灾祸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你一人所致,你知罪么,你有何辨解?

  曾静供:这是弥天重犯住在偏辟的山谷野村,好像青蛙坐井观天一样,不知天高地厚,偶尔见一处旱涝就说成是旱涝经常可见,而不知道到处是时序调和,五谷丰登,百姓乐业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小民不通事理,看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缘故。况且当时确实不知道皇上虽深居皇宫深院,也能体恤民情,一遇偶尔的旱涝灾害,便立即动用府库的钱粮,对灾区给以救济,并及时减免赋税劳役的真实情况。弥天重犯今天才知道皇恩浩荡,虽尧舜再世也不过如此。小民的愚顽无知之罪实在不小。一个小民狂妄背叛朝廷,足以导致当地的灾害发生,这个道理若不是精通天人感应的玄奥之人,是不会理解的,弥天重犯今日才豁然开朗,如大梦初醒,虽然像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是万分幸运的。

猜你喜欢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脱脱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柯劭忞
  第十回 失辎重全军败溃 迷美色大帅投诚·蔡东藩
  ●卷三·刘一清
  本语卷六·高拱
  卷之二十二·佚名
  第一六四催呈光绪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一一三二三—四二·佚名
  ●南明史料卷一·佚名
  卷二十九·鄂尔泰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范晔
  温纯传·张廷玉
  卷六十六·佚名
  卷五十六·佚名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三·焦竑

      內閣二   ◆內閣二   前大學士陳循   大學士陳公循傳(附王文 弇州別集)   大學士曹文襄公鼐傳   直文淵閣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學士張文僖公傳(澹園集)   贈學士禮部尚書馬公愉神道碑銘   資善大夫兵部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冬十月壬寅朔钦天监进三十四年大统历 上不御殿照例颁赐百官○孟冬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惟贤代○遣官祭司井之神○准户部奏京卫军士冬衣布花比照三十年例每名给本色折色各一疋银钱兼支绵花钞锭如例○铸给

  • 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舆服一。○东国自三韩仪章服饰循习土风。 至新罗太宗王请袭唐仪是后冠服之制稍拟中华。 高丽太祖开国事多草创因用罗旧。 光宗始定百官公服

  • ·请变通船政书(二)·丁曰健

    窃道厂承办师船,前请将积压船只拨分府厂,并责成营员依限驾交,及将开港垫费分年捐补各缘由,由司核议,详蒙据情具奏,抄摺行知;并粘发清单,饬即谨遵办理等因。伏查摺单内开:“带办兵船共十三只,内济九、波五、定

  • 张士衡传·刘昫

    张士衡,瀛州乐寿县人。父亲张之庆,为齐朝国子助教。士衡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哀悼思慕超过礼仪,父亲的朋友齐朝国子博士刘轨思见到他,常常掩面而泣,对他父亲说:“从前伯饶号‘张曾子’,又岂能远过于此!我听说君子不亲自持教,我当为

  • 庞师古传·薛居正

    庞师古,曹州南华人,初名叫从,以中涓官身份追随太祖,性情诚挚愚忠,未曾离开太祖左右。到太祖镇守汴州时,建立武装,才得战马五百匹,即以庞师古为偏将,援助陈州,攻破蔡州,屡有战功。到朱珍因罪而被诛杀,便任庞师古为都指挥使。于是渡

  • 卷一五五·邱濬

    ▲四方夷落之情(下) 漢武帝元朔三年,張騫自月氏還,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大宛在漢正西,可萬裏。其東北則烏孫,東則於闐,於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裏。匈奴右方居鹽澤以

  • 不要搞“血统论”·孔子

    【原文】 子谓仲弓①,曰:“犁牛②之子驿且角③,虽欲勿用④,山川其舍诸③?” 【注释】 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②犁牛:耕牛。③驿且角:驿,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角,指角长得很周正、④勿用:指不用来作祭扫用的牺牛。古代祭扫不用耕

  • 春秋辨义卷首六·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书义三天文一杜氏曰日行迟一嵗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一嵗凡十二交防然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防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唯正阳之月君子忌之故有伐鼔用币之事厯家之説谓日光以望时

  • 书传卷九·苏轼

    宋 苏轼 撰周书泰誓上第一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以大统未集故即位而不改元十一年丧毕观兵于商而归至十三年乃复伐商叙所谓十一年武王伐殷者观兵之事也所谓一月戊午师渡

  • 禹贡说断卷四·傅寅

    宋 傅寅 撰淮自桐柏孔氏曰桐柏山在南阳之东唐孔氏曰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水经云出胎簮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簮盖桐柏之傍小山传言南阳郡之东也胎簮山即桐柏也后世又别名之耳禹谓淮自桐柏不应桐柏

  •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道宣

      习禅四 本传十四 附见二。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僧定传一。   唐同州大兴国寺释道林传二。   唐京师清禅寺释法应传三。   唐南武州沙门释智周传四。   唐终南山紫盖沙门释法藏传五。   唐并州大兴国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七·念常

      (癸亥) 仁宗禛(真宗第六子。遗旨即位。上得皇子已晚。始生日夜啼不止。有道人能止啼。召入则曰。莫叫莫叫何似当初莫笑。啼即止。盖真宗尝龥上帝祈嗣问群仙。谁当往者。皆不答。独赤脚大仙一笑。遂降为[司/子]。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首戴摩尼殊妙宝冠。从忉利天。来诣佛所。见佛身相。众德庄严。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头面敬礼佛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六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书问复埽庵谭司成昔世尊以佛法付嘱宰官居士作吾门内外护者恐其波旬炽盛正法凋零所以历代王臣勇心墙堑尽力护持

  •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一]第一 栋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尔时,世尊如是言曰:三“诸比丘!譬如楼阁,何之垂木,皆集寄于栋,等至于栋,于栋相结合趋于结合一切。四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无明为根,等至于无明,于无明

  • 甲申杂记·王巩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王巩撰。此书写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年干支为甲申,故名°凡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等。本书记北宋的遗闻异事,上起仁宗时,下讫徽宗崇宁间,凡四十二条,皆随笔记载,不以时代为先后

  • 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佚名

    太清玉司左院祕要上法,南宋洞真山人霞映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太清玉司之法主世间疾病、水火、天灾、人事、鬼神,乃太清仙官之法。此法由太清仙伯授太清宝贞,太清宝贞授东华王真人。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