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张熙供词二条 一、我曾静这个文弱书生是怎样成
曾静供:弥天重犯幼承父训读书,粗知仰体朝廷作养人材之意,不肯虚度岁月,自了其生。平常有志于圣贤《大学》之道,期勉强躬行实践,以副朝廷之望。无奈身处幽僻山谷,名人文士足迹不到,而慈父弃世又早,且家贫力单,势不能出外远游,就正有道。直到中年,得知吕留良为文人所宗,而其议论,亦间有几处与本心相合者,遂不觉好之,妄引为修身之助。其中有论《论语》上问管仲两章,以为此乃论圣贤出处节义之大,且有说华夷之分,大过于君臣之义等语。遂妄听其说,以为士子立身,必先从出处起脚。初不知本朝列圣相承,备极礼乐文明之盛,亘千古所未有,与《论语》当时所指,何啻天悬地隔。因先错看此文在胸,适值雍正四、五两年,湖广、广东等处百姓搬家到四川,往还间有从弥天重犯门前过者,传说西边有个岳公,甚爱百姓,得民心,西边人最肯服他。
那传说的百姓也不知道岳公是什么名字,是甚官职。后到雍正五年冬,弥天重犯前次所供何立忠,传说陕西有个总督,其肯尽忠爱民,当今皇帝每每过疑他,防他权重,屡次召他进京,要削夺他的兵权,杀戮他。那总督畏惧,连召几次不敢进京,皇上见得他守死不肯进京,转疑得深了。继而因这总督原是朝中大臣朱轼保举的人,皇上随遣大臣朱轼亲到陕西召那总督,那总督不得已,同朱轼一齐进京陛见,奏说皇上用人莫疑、疑人莫用等语。皇上听说如此,也就如此轻带过,又见他亲身来了,前疑稍释,乃复遣他回陕西去。
那总督不肯去,要人保他方肯去。皇上问朱轼,朱轼不肯保,又问九卿大臣,九卿大臣亦不敢保,皇上乃亲自保他去了。出京门方四日,又有个大臣奏本,说那总督与大臣朱轼,内外阴结党援,观皇上屡次召那总督进京,那总督不肯进京,则他目中无君命可知。
乃朱轼到他任上,他又不疑,而欣然进京,则他与朱轼为心腹又可知。今日回归陕西,朱轼是原保举的人,理应保他,乃又不保,此是朱轼脱身之法,明晓得那总督将来必有变志,所以不保他,期后日皇上责备他不得。于是皇上翻悔无及,前疑愈坚,乃差姓吴名荆山的朝官去赶追那总督,那总督不肯转身,这朝官吴荆山就在路上自刎了。于是这总督到任,随上本章,说皇上有如许不是处。此是何立忠在永兴县十九都石枧村,低声独自告诉弥天重犯的话。在何立忠当日,竟记不得那总督的姓名,他也只听说有此事。弥天重犯闻得此话,以为那上本的总督,毕竟晓得宫中事情的确,方敢如此直言。后又闻得弥天重犯前次所供陈象侯说,茶陵州有个陈帝锡,传说有个本章,其上本的臣子,姓岳名钟琪。弥天重犯到此方知前所传甚爱百姓之岳公者,即岳钟琪也,岳钟琪即何立忠所传之陕西总督也。其实当时发狂作悖,因先吃紧吕留良华夷之谬论在胸,复闻得何立忠、陈象侯传说陈帝锡所说有个本章如此,又适值四、五两年收成不好,遂孟浪有是举。谁知事事与所闻如寒暑昼夜之相反,而身徒犯一个极恶莫大的罪过。
【译文】
曾静供:弥天重犯自小听从父亲的训戒用功读书,也粗略地知道朝廷重视人才,所以不肯荒废岁月,虚度人生。平时立志学好四书五经,打算将来躬身实行,报效朝廷。但没奈何身处幽僻山谷,名人文士足迹不到,而慈父去世又早,况且家里贫困,力量单薄,没有办法和机会出外远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走上正道。直到中年,才得知吕留良被文人所尊崇,对他的那些议论之中,也深得有一些与本心相合,就不自觉地爱好上它,荒谬地把它当作修身的旁助了。
他的言论中有论《论语》上问管仲两章,以为这是讲圣贤出在何处具有重要意义的正确论述,其中还有说重华人鄙夷人的民族意识大于君臣之义等话。所以就不加思索,妄信其说教,以为名士君子立身处世,必先重民族意识。原先不知道本朝列圣相传而继承,已经是文明盛世,千古未有。与孔子在《论语》里讲的,何至是天地悬殊,不相符合。由于有这种错误认识,又加上当时正值雍正四、五年间,湖广、广东等处有百姓搬家到四川,往还间有从弥天重犯门口过的人们。传说西边有个姓岳的大人,很爱百姓,很得民心,西边的人都很尊敬佩服他。那些传说的百姓也不知道岳公是什么名字,是什么官职。后来到了雍正五年冬天,还是弥天重犯前面几次所供的何立忠,
又传说陕西有个总督,非常尽忠爱民,当今皇帝常常怀疑他,怕他威重权高,对朝廷形成威胁,所以屡次召他进京,要削夺他的兵权,并想杀掉他。那位总督非常害怕,连召几次,都不敢进京。皇上见他死守任上,不肯进京,反而对他疑忌更深了,后来又听说这位总督是朝中大臣朱轼保举推荐的人,皇上就派遣大臣朱轼亲自到陕西召那总督,那总督不得已,只有同朱轼一同进陛见,并向皇上奏说用人莫疑,疑人莫用等语?
皇上听到这个谏议,也就从轻带过疑虑顿释,又见他亲自来了,也就不忌前嫌,仍派他回陕西继续任职。但是这时候那总督不肯去,要求有人保他他才肯去。皇上问朱轼,朱轼不肯保了,又问九卿大臣,九卿大臣也不敢保,皇上就亲自保他去了。
出京门才四天,朝中有个大臣向皇上奏了一本,说那总督与大臣朱轼,暗结私党,里应外合,纵观皇上屡次召那总督进京,那总督不肯进京,说明他目中无君。等到朱轼到他任上,他才消除疑虑,欣然进京,这又可知他同朱轼的确是心腹了。今日回归陕西,本来朱轼是原保举之人,照理还应保他,可是却不保了,这是朱轼脱身之法。他深知那总督将来必有反志,所以不再保他,以防备皇上日后对他责备。于是皇上十分后悔,对那总督疑忌更深,马上派遣一位叫吴荆山的朝廷官员前去追赶那总督,但是那总督不肯转身回京,这朝官吴荆山没有办法,就在路上自刎了。于是这总督到任之后,随即上了一道本章,说皇上有很多不是之处。
这些话是何立忠在永兴县十九都石枧村,低声独自告诉弥天重犯的话。在何立忠当天说这些话时,竟然没有想起来那总督的姓名,他也不过是听说有此事。弥天重犯听到这些谣言之后,就以为那上本的总督,必然了解朝廷中的情况,所以才敢大胆直言。后来又听到弥天重犯前几次供出的陈象侯说,茶陵州有个陈帝锡,传说有个本章,其上本的臣子叫岳钟琪。经过这多方传言,弥天重犯到此时才知道所传的很爱百姓的岳公,就是岳钟琪,岳钟琪就是何立忠所传的陕西总督。
其实当时发狂作乱,因先受了吕留良华夷尊鄙谬论的影响,又听到何立忠、陈象侯传说陈帝锡所说有个本章,又适值四、五两年收成不好,就做出了这个鲁莽的举动。谁知事实与所传完全相反,使自己白白地陷入罪恶的泥潭。
【原文】
到今日弥天重犯伏读皇上朱批岳钟琪奏折,方知皇上之至诚御下,并无一点疑贰之心,而大德感人,恩礼又复两极其至。
而岳钟琪之仰体圣心,委身报国,亦无一点避嫌之迹,而其赤忠血诚,一片敬事之念,到此也无以复加。即此处张熙一事而论,夫论道义到至精至当,不可毫发移易,而其谨慎周密,小心精详,不动声色,不露形迹,而自然使人献诚抒悃于其前。此非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不能到,况其聪明睿智,更多神武而不杀者乎!
此所谓君圣臣贤,元首股肱,同称一体;而上下交孚,一德一心,不啻如父之视子,子之事父之切。且于此有以见得我皇知人之明,用人之当,委人之专,任人之诚,渊衷至虚至明,处事至中至正,亘千古而罕觏。此天下之贤良才俊,抱道蓄德之儒,焉得不共聚一朝而乐为之用,各致其力,各致其身哉。弥天重犯到此,翻思从前以犯悖之举,献议于岳钟琪,实为醉生梦死,冥顽无知,更有何说!但当时虽是弥天重犯罪大恶极,天道不容,所以自行败露至此;其实弥天重犯此举,莫之为而为,觉得有个人在身后催促之使动一样,此不是今日方敢如此说,当时《知几录》上亦略言及此意,难逃圣明洞鉴。所不解者,弥天重犯自反,当身虽为禽兽,其实平日并无半点过恶得罪于天,而祖父以来,历世积善,常言三代行善人家,在弥天重犯的祖父,可称得一句十代积善人家,不知如何流到弥天重犯的身上,竟犯一个赤族磔尸的大罪。且事发奉拿之会,弥天重犯闻得此信,自料当身固不免于寸磔万剐,而且遗祸于家门,忧愤填心,决计自尽。此时思欲望火投火,望水投水,以求速死,以免诛连,然竟不能得死,彼时解此缘故不得。
【译文】
时至今日,弥天重犯伏读皇上批复的岳钟琪那些奏折,才知道皇上驾御臣下,以至诚的态度处事,一点也不疑心,真是大德感人。而岳钟琪也十分体谅皇上的心情,以献身的精神报效国家其忠心赤诚的态度,也是没有一点可以怀疑的。就拿处理张熙一事来说,不说道义上多么正确,单讲其处理办法,就可以知道忠心为事的程度,每一步都谨慎周密,小心精详,不露声色,不显形迹,而自然赚取人向他吐露真情。这不是那种临事而害怕,好算计而不能成事者所能做到的,况且也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神武英贤。这就叫做君明臣贤,元首股肱,同为一体。上下互相信服,君臣同德同心,好像父亲对待儿子,儿子孝顺父亲那样。从此处,也可以看到我皇上知人之明,用人之当,委人之专,任人之诚。心地光明,处事中正,真是千古少有。这样,天底下那些有德有才的人,怎么会不被朝廷所用呢?怎么会不尽忠效命呢?
弥天重犯到这时,反思从前的狂妄之举,竟向岳钟琪献议谋反,真是到了醉生梦死、冥顽无知的程度,实在是没有任何可说的!但当时弥天重犯的举动,今日想来,倒是无为而为,坏事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好事,成为反面教员而昭示于天下。当时就隐隐觉得,好像有个人在冥冥当中促使自己那样去做。这个感觉今天清醒过来后,才敢这样说。当时《知几录》上也大略有这种意思,结果到底难逃圣明洞鉴。自己所以想不开的只有一点,弥天重犯自身反叛朝廷,本身虽为禽兽,可是平日并没有半点过错、半点罪恶得罪老天爷。
自我祖父以来,累世积善,可以称为三代行善之家。而在弥天重犯的祖父那一代,可以称得上十代积善之家,不知落到弥天重犯身上,竟不知不觉犯下了一个诛灭九族的大罪。而且事情败露的时候,弥天重犯一听到凶信,自己预料会被千刀万剐,而且祸及全家,当时忧愤填胸,决计自尽。真是达到了看到火就想投火,看到水就想投水的地步,只求马上死掉,以免诛连他人,可是想死却死不了,实在无法解释其中原因。
【原文】
到今日想来,若使弥天重犯当时即死,不惟皇上不得洞鉴弥天重犯致罪之由,且皇上深居九重,又何由知得外面许多奸回造谤,有许多悖义兴讥?且事到今日,以弥天重犯如是之罪,蒙皇恩如是之宽宥,今又传旨释放弥天重犯之老母幼子,并悯念弥天重犯等炎暑过伤,命医调和,惟恐不得其所。
然若弥天重犯生民未有之大罪,亦无以显皇上生民未有之大德。由是看来,弥天重犯无为而为,当年有此狂悖之举,求死不死,今日得蒙宽宥之典。皆因皇上道隆德盛,以天理言之,不当妄诋;本朝名正言顺,以天道方之,不可轻议。所以皇天笃佑,故默使弥天重犯之山鄙无知,冒昧上书于皇上一德同心之大臣,以显皇上之大德如天于山陬海,表本朝得统之正于地久天长。不然,湖山万里之外,奸党之流谤,何由得知?穷乡陋儒之胸,吕留良之逆说,何由得解?岂不全是个天在此主持默使!至若谓传言之人,弥天重犯以如是之罪,尚蒙皇上宽赦之典,则传说浮言者,若能悔改,亦必从宽贷。况传说者未必即是造言者,谕旨煌煌,早已体恤及隐,弥天重犯何所顾虑?而敢于隐匿,忍于隐匿,以负我皇上天高地厚之恩乎!除前此所供外,实实别未有人传说。
【译文】到今天想来,也可能是天意,如果弥天重犯当时就死去,不但皇上不能知道原因,而且更不会了解皇宫之外竟有那么多奸人造谣诽谤朝廷,散发反叛悖论。而且事情发展到今天,像弥天重犯这样的大罪,还能得到皇上如此宽大。近来又传旨释放弥天重犯的老母幼子,还怜念弥天重犯怕炎暑过伤,命医调和,惟恐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假如没有弥天重犯这样未有的大罪,也无以显皇上爱护百姓未有的大德。由此看来,坏事变成了好事,弥天重犯无为而为,当年有此狂妄之举,求死不死,今日又受到皇上宽宥之恩典。这全部是因为皇上道德圣明,按天理来讲,就是不得妄自诋毁的缘故。
本朝名正言顺,从天道这个角度讲,不可随便地毁誉。所以上天护佑,暗中使弥天重犯这山鄙无知之人,去冒昧上书给皇上同心同德的大臣,来显示皇上大德恩泽于四海之内,天命所归于地久天长。不然,湖山万里之外,那些奸党流言诽谤,怎么能够知道。像穷乡陋儒吕留良那些叛逆之说,又怎么能够公开?这不完完全全是老天爷在这里暗中指使吗?至于所谓传言之人,像弥天重犯这样的罪,还受皇上的宽赦恩典,何况他们呢,如果能悔改,也必然从宽处理。况且那些传言的人,未必就是造言之人,皇上的圣旨就如光照四方的旭日一样,早已对这方面体恤备至,弥天重犯会有什么顾虑呢?怎么能再隐瞒,忍心隐瞒,而辜负皇上的天高地厚之恩呢?除了前几次所供出的人外,确实再没有听到别人传说。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二·李延寿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脱脱 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五·赵尔巽 卷九十六·国朝·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序·佚名 六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宜奉佛到扬仍著伊往普陀安置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一·纪昀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杜大珪 诸葛忠武书卷四·杨时伟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司马迁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陈寿 神武娄后传·李百药 卷四十五·佚名 十二年·佚名 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