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 回忆伯父鲁迅

周静子

回忆幼年时代的往事,不,尤其回忆我幼年时代那短短几年与伯父的同居生活,的确是件快乐的事。我要在这回忆中重新回到那快乐的往事中去,再一次与伯父会见。但是写文章对我来说是件难事,因为自己对于写东西是非常生疏的,再加上自己的健忘,写出来就不会像样子,不过为了纪念伯父逝世二十周年,我就边想边写吧。

我家和伯父在北京同居的时候,我年纪很小,等到懂事了,伯父又搬走了,之后他又久住上海,所以见面也就更难了。

顺便我再谈一下伯父的一位俄国朋友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事情。他曾在我家住过一个时期,他会说很流利的日本语,时常听到他弹琴(小俄罗斯的琵琶)和他的歌声。他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对于一切都很乐观,他很爱游玩,到公园,动物园或庙会(例如护国寺十天两次的市集)去逛,兴致很高。他很喜欢小孩,但是我们见了他就躲避,因为他有很大的力气,他可以把小孩抱到怀里,用他的手叉过来到肚上,再架起来。伯父见了总要问我们:“不很好受吧?”大概伯父看出孩子脸上的表情是不大舒服的。好玩虽是好玩,不过架了之后肚子就觉着痛,所以远远见了他就躲起来,有时不提防被他抓着,那就活该倒霉了。

我记得伯父很不爱剃头。我曾经很好奇的问过他:“大爹,大爹,为什么你老不剃头?”伯父把眉头一皱而后又笑了,说道:“是的,大爹要留长头发,梳你们一样的小辫子呀!”的确伯父是很不好理发的,大概是工作太忙,专心学问的研究,不多想自己的生活吧。总之,在那时伯父给我的印象是,工作紧张,生活朴素,头发很长,态度和蔼。

我从小就很不喜欢听大人们谈话,伯父和父亲的谈话根本就不听,再说也很难懂,对孩子说来是全然干燥无味的。

想起那时家里也实在热闹,人多而且还养着很多家畜,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养着鱼,蝌蚪和鸭子。因为池边和地面是差不多高低,所以孩子也就容易掉到池子里去,一听到“扑通”的声音,爱罗先珂总是大声的问:“又是哪一个孩子掉进池子里去啦?”他的问就引起大家的哄笑。其他可笑的有趣的事情还很多,已见他所作小说《鸭的喜剧》。

在我的记忆里,伯父工作是很紧张的,白天很少见他,不是到教育部上班,到各大学上课或外出,便是在屋里写文章,差不多每到晚上我们都上床睡觉了,伯父才到我们屋来找父亲谈话。

在同住的那时候,我们是很快乐很热闹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很多,(那时伯父没有小孩,)家里便买了一对白兔,(见鲁迅小说《兔和猫》,)供我们玩,当然这是我们所欢迎的。大兔生了小兔,更使我们欢喜,然而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幸。小兔一个一个的被猫吃了,引起了我们的激愤,婶母用短棒支着大木盆来捉猫,伯父见了猫也去打,因为伯父对于强者欺弱者,“折磨弱者”总是仇恨的。他在《朝花夕拾》第一篇《狗,猫,鼠》中说:“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我们因而也恨上了猫,到如今我见了猫还很讨厌!

伯父是很尊敬劳动人民的,记得那时家里用着一位工友名叫齐坤,伯父便不许我们小孩子叫他齐坤,要叫他齐爷。当时在我小小心灵中就觉得很不自然,心想着“齐坤又不是我们的爷爷,为什么要叫他齐爷”?就跑到伯父跟前去问,伯父便拉着我的手说道:“你不知道小孩要尊敬大人么?齐坤比你们年长一辈,那么就该尊敬称呼他为齐爷,明白了么?”我说:“啊,明白了!”说完便蹦跳着远去了。

我和我亲爱的伯父虽然相处不久,但是从他的言行和遗著里,我得到的教育确实不少。假如他今日仍然健在的话,能看到祖国这样一日千里的进步情况,将要怎样的快乐呀!能看到我生活在自由幸福的天地中,将要怎样的快乐呀!

(《西北大学简报》)

猜你喜欢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百工纪·张瀚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卷之七·佚名
  四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遵旨查访《永乐大典》佚本情形折·佚名
  序·喻血轮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司马迁
  王融传·李延寿
  梁成大传·脱脱
  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邓士龙
  四五 “难兄难弟”的一个·邹韬奋
  卷一·赵汝愚
  附臣民权利义务·佚名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吕思勉
  卷06·吴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义山·唐圭璋

      义山字伯高,号后林,丰城人,一云嘉鱼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大宗正丞兼金部郎中、知吉州。湖南提举摄帅漕,江东提刑、守池州,刻罢。经赦,主管玉局观。   祝英台近   寿张路钤四月初一   夏初临,春正满,花事在红药

  • ◆卢承旨挚(疎斋集)·顾嗣立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疎斋,涿郡人。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所

  • 卷一百十七·徐世昌

    卓秉恬卓秉恬,字静远,号海帆,华阳人。嘉庆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游仁寿古佛寺一难入危石,乱松青到门。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殿古藏云气,帘高入涨痕。偶来寻断碣,零落字无存。

  • 卷三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三十五都邑镐京赋          【元】杨维桢有西都宾问于北都主人曰昔宗周之经邑也眷我西土实惟作京烝哉武王遹观厥成主人亦尝闻其説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土之素发思古之幽博我以王

  • 东汉会要卷三十八【阙】·徐天麟

    方域下【阙】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佚名

    嘉靖二十四年十月庚寅朔钦天监进嘉靖二十五年大统历给赐文武群臣○孟冬时享 太庙遣京山侯崔元代○辛卯 孝洁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玉田伯蒋荣祭 陵寝○壬辰命原任副总兵种继分守辽阳○先是大同平虏威远玉林浑源阳和

  • 五一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查缴应毁各书并查无《历志》一书折·佚名

    五一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查缴应毁各书并查无《历志》一书折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初九日浙江巡抚臣王亶望跪奏,为查缴应毁各项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违碍不经书籍,前抚臣三宝暨臣任内先后查缴过一十四次,节经恭折奏闻。兹复

  • 五十八、回到苏州·包天笑

      游历译书处倦游归来,我那时又失业了。为了生计问题,我不能空闲无事。幸而我以卖文所得,少有积蓄,家用又极省,虽然苏州的生活程度,渐亦提高,非比往年,但每月有十元左右,亦足支持。我偶然译写一部书,得百余元,足供数月之用,亦颇

  • 杨骏传·房玄龄

    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陰人。少年时期即在朝廷任职,后又任高陆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后来因为是杨皇后之父的关系,被超常提拔,委以重任,从镇军将军迁为车骑将军,封为临晋侯。有见识的人议论说:“分封诸侯,是为了保卫王室,作王室

  • 卷十·乾隆

    文教雍正元年癸卯正月辛巳上谕督学朕惟自古帝王皆以兴贤育才为务我国朝自太祖太宗肇造鸿图世祖定鼎中夏首隆学校加意人才开国规模超越前古至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培养敎育怙冒涵濡深仁厚泽有加无已御制训饬士

  •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孟子

    一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

  • 卷之二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十义父子之义《宋史》:太祖母昭宪杜太后治家严毅有法,生五子,长太祖,次匡济、光义、光美、匡赞。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拜於堂上,众皆称贺,后独愀然不乐。左右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

  • 覆妙莲尼书·太虚

    余以讲经转徙粤、鄂,致来书久稽未覆为歉。大德与妙昙大德皆凭一念之决裂出世网,洵女中丈夫也!顷有静禅大德来信,全与二德志同行合,而能化一家俱为佛子,尤见殊胜,殆将来佛法大兴之兆耶!然谚云:“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所望诸德能以

  •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佚名

    西秦沙门圣坚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二千。尽一生补处应尊位者。皆从十方世界来会。悉得总持辩才无碍。执意坚固所言真谛。珍贵恭顺不放逸法。惭愧慈忍以为上服。

  • 增集续传灯录凡例·南石文琇

    宋景德中,沙门道原所集《景德传灯录》者,其立名甚当,况有所据。后来诸师所集,或名《续灯》,或名《联灯》《普灯》《广灯》,虽各有意趣,然终欠纯一。 大报恩寺重刊《大藏经》新收《续传灯录》,其立名亦甚定当,但此书成於仓卒,所

  • 卷第三·应庵昙华

    应庵和尚语录卷第三 饶州莞山宝应禅院语录 嗣法门人 (守诠) 等编 上堂。古释迦不先。新弥勒不后。正当恁么时。尽乾坤大地人性命。总在应庵手里。虽然如是。大丈夫汉。阿谁无一坐具地。直饶千佛出世。要侵他底不得

  • 在园杂志·刘廷玑

    笔记。共四卷。刘廷玑撰。作者根据康熙年间参加治理黄河时搜集的见闻记录成书。内容包括政事、服饰、饮食、医药、诗文等各方面。所记以清初为主兼及明代。卷首有作者自序和孔尚任之序,书中有关《金瓶梅》的资料有两则

  • 孛经抄·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住祇园,有孙陀利女之谤,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为说往昔行菩萨道时,其名曰孛,身为国师,受四臣及夫人谤,久后方明,今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