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

(御製周顛仙人傳,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藝文志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類存目有著錄。提要記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袝崛苏蚕b籽灾帐瘡]山,後人錄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顛傳也載有:「洪武中,帝親撰周顛仙傳,紀其事」。)

顛人周姓者,自言南昌屬郡建昌人也。年一十四歲,因患顛疾,父母無暇,常拘於是。顛入南昌,乞食於市,歲如常。顛如是更無他往。元至正間,失記何年,忽入撫州一次,未幾,仍歸南昌。有時施力於市戶之家,日與儔人相雜,暮宿閭閻之下。歲將三十餘, (「歲將三十餘」,「三十」原作「二十」,據明朱當■〈氵眄〉(以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俄有異詞。凡新官到任,必謁見而訴之。其詞曰:「告太平。」此異言也。何以見?當是時,元天下承平,將亂在邇,其顛者故發此言,乃曰「異詞。」

不數年,元天下亂,所在英雄據險,殺無寧日。其稱偽漢陳友諒者,帥烏合之眾以入南昌,其顛者無與語也。 (「其顛者無與語也」,「也」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未幾,朕親帥舟師復取南昌,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 (「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原脫「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朕謂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顛人。」朕三月歸建業,顛者六月至。朕親出督工,逢顛者來謁,謂顛曰:「此來為何?」對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則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務以此言為先。有時遙見以手入胸襟中,似乎討物,以手置口中。問其故,乃曰:「蝨子」。復謂曰:「幾何?」對曰:「二三斗。」此等異言大概。知朕之不寧,當首見時,即言:「婆娘反。」又鄉談中常歌云:「世上甚麼動得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動得婆娘嫂。」裏人及問其故,對曰:「你只這般, (「你只道般」,「只」原作「知」,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只這般。」每每如此,及「告太平。」

終日被此顛者所煩,特以燒酒醉之。暢飲弗醉,明日又來,仍以蝨多為說。於是製新衣易彼之舊衣。新衣至,朕視顛者舊裙腰間藏三寸許菖蒲一莖,謂顛者曰:「此物何用?」對曰:「細嚼,飲水,腹無痛。」朕細嚼,水吞之。是後顛者日顛不已, (「是後顛者日顛不已」,「是後」原作「是謂」,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命蒸之。初以巨缸覆之,令顛者居其內,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 (「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薪」原作「新」,「緣」原作「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薪盡火消,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是後復蒸之,以五尺圍蘆薪一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周遭以火煅之。烟消火滅之後,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又未幾特以五尺圍蘆薪兩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煅煉之。薪盡火消之後,揭缸視之,其烟凝於缸底若張綿狀,顛者微以首撼撼,小水微出,即醒無恙。

命寄食於蔣山寺,主僧領之。月餘,主僧來告,顛者有異狀,與沙彌争飯,遂怒不食,今半月矣。朕奇之。明日,命駕親往詢視之。至寺,遙見顛者來迓,步趨無艱,容無饑色,是其異也。因盛殽羞,同享於翠微亭。膳後,密謂主僧曰:「令顛者清齋一月,以視其能否。」主僧如朕命,防顛者於一室。朕每二日一問,問至二十三日,果不飲膳,是出凡人也。朕親往以開之。諸軍將士聞是,争取酒殽以供之。大飽弗納,所飲食者盡出之。良久,召至,朕與共享食如前,納之弗出。酒過且酣,先於朕歸道旁側道右邊待朕至。及朕至, (「及朕至」,「至」原作「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顛者以手畫地成圈,指謂朕曰,「你打破一桶,再做一桶。」發此異言。 (「發此異言」,「言」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當是時,金陵村民聞之,争邀供養。一日逢後生者, (「逢後生者」,「者」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俄出異詞:「噫!教你充軍便充軍。」 (「噫教你充軍便充軍」,「噫」原作「意」,「充」原作「克」,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又閑中見朕,常歌曰:「山東只好立一箇省。」

未幾,朕將西征九江,特問顛者曰,「此行可乎?」應聲曰:「可。」朕謂顛者曰:「彼已稱帝,今與彼戰,豈不難乎?」顛者故作顛態,仰面視屋上。久之,端首正容,以手拂之曰:「上面無他的。」朕謂曰:「此行偕往可乎?」曰:「可。」詢畢,朕歸。其顛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趨朕之馬前,搖舞之狀若壯士揮戈之勢,此露必勝之兆。後兵行帶往。至皖城,無風,舟師艱行,遣人問之,顛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風。無膽不行,便無風。」於是諸軍上牽以舟薄岸,泝流而上,不二三里,微風漸起;又不十里,大風猛作,揚帆長驅,遂達小孤。朕曾謂相伴者曰:「其顛人無正語,防閑之。尚有謬詞來報焉。」當中江,豚戲水,顛者曰:「水怪見前,損人多。」伴者來報,朕不然其說。顛果無知, (「顛果無知」,「果」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棄溺於江中。至湖口,失記人數約有十七八人。將顛者領去湖口小江邊,意在溺死,去久而歸,顛者同來。問命往者:「何不置之死地,又復生來?」對曰:「難置之於死。」語未既,顛者猝至,謂朕欲食。朕與之。食既,顛者整頓精神、衣服之類,若遠行之狀。至朕前,鞠躬舒項,謂朕曰:「你殺之。」朕謂曰:「被你煩多,殺且未敢,且縱你行。」遂茹糗糧而往。去後莫知所之。

朕於彭蠡之中大戰之後囬江上,星列水師以據江勢。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 (「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土居之民」原作「士居之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要知顛者之有無。地荒人無,惟太平宮側草莽間一民居之。以顛者狀云之,謂民人曰:「是曾見否?」對曰:「前者,俄有一瘦長人物初至我處,聲言『好了,我告太平來了。你為民者用心種田。』語後,於我宅內不食半月矣。」深入匡廬,無知所之。

朕戰後歸來。癸卯,圍武昌。甲辰,平荊楚。乙巳,入兩浙。戊申,平吳越,下中原、兩廣、福建,天下混一。洪武癸亥八月,俄有赤腳僧名覺顯者至。自言於匡廬深山巖壑中見一老人,使我來謂大明天子有說。問其說, (「問其說」,「問」原作「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紀錄彙編本改。) 乃云:「國祚。」殿廷儀禮司以此奏。朕思方今虛誑者多, (「朕思方今虛誑者多」,「多」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朕馭宇內,至尊於黔黎之上,奉上下於兩間,善聽善見恐貽民笑,故不見不答。是僧伺候四年,仍往匡廬。意在欲見,朕不與見,但以詩二首寄之。去後二年,以便人詢之果曾再見否,其赤腳者云:「不復再見。」又四年,朕患熱症,幾將去世。俄,赤腳者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 (「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仙人」原作「仙者」,「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朕初又不欲見,少思之:既病,人以藥來,雖其假,合見之。出與見,惠朕以藥。 (「惠朕以藥」,「惠」原作「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藥之名,其一曰溫良藥兩片, (「溫良藥兩片」,「溫」原作「浪」,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其一曰溫良石一塊。其用之方,金盒子盛著,背上磨著,金醆子內吃一醆便好。朕遂服之。初無甚異,初服在未時,間至點燈時,周身肉內搐掣, (「周身肉內搐掣」,「掣」原作「製」,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此藥之應也。當夜病愈,精神日強一日。服過二番,乃聞有菖蒲香醆,底有砂丹沉墜, (「底有砂丹沉墜」,「砂丹」原作「沙丹」,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鮮紅異世有者。其赤腳僧云:「某住天池寺,去巖有五里餘。俄,有徐道人來言竹林寺見請,往視之。某與同往,見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少頃,一披草衣者入。某謂天眼曰:『此何人也?』對曰:『此周顛是也。方今人主所詢者,此人也。即今人主作熱,爾當送藥與服之。』天眼更云:『我與顛者和人主詩。』某問曰:『詩將視看?』對曰:『已寫於右上。』某於石上觀之,果有詩二首。」朕謂赤腳曰:「還能記乎?」曰: (「曰能」,「曰」字原缺,據明宋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能。」即命錄之。初見其詩粗俗,無韻無聯,似乎非詩也。及遣人詣匡廬召致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復以是詩再觀,其詞其字皆異尋常,不在鐫巧,但說事耳。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 (「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道」原作「置」,「決」原作「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故紀之以示後人。

天眼尊者詩曰:「聖主祥瑞合天基,如影隨形總是癡。奉天門下洪福大,生靈有難不肯依。非非相處方出定,金輪積位四海居。明君有道乾坤廣,等閑一智聲如雷。」

周顛仙人詩曰:「初見聖主應天基,一時風采一時癡。逐片俱來箍一統,浩大乾坤正此時。人君自此安邦定,齊天洪福謝恩馳。 (「齊天洪福謝恩馳」,「謝恩」原作「謝天」,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我王感得龍顏喜,大興佛法當此時。」

羣仙古詩:「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鍊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御讚赤腳僧詩曰:「跣足慇懃事有秋,苦空顛際孰為儔。 (「苦空顛際孰為儔」,「苦」原作「若」,「際」字原作「祭」,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愆消累世冤魂斷,幻脫當時業海愁。方廣昔聞仙委跡,天池今見佛來由。神憐黔首增吾壽, (「神憐黔首增吾壽」,「黔首」原作「點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丹餌來臨久疾瘳。」 (「丹餌來臨久疾瘳」,「丹餌」原作「丹耳」,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御製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文:「昔者其色相空萬物而空。萬法外,色相而難之,以存一靈。斯若是,歷苦劫於無量。 (「歷苦刼於無量」,「歷」原作「瀝」,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今者神神妙用,幽隱於廬嶽,獨為朕知而濟朕難。然朕終不忘於利濟之恩,當以禮謝。雖然,神已靈妙不測矣,尋常無礙於上下,逍遙乎兩間,周遊乎八極。翫閱人情,猝然禮至,杳然弗應, (「杳然弗應」,「杳」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豈不為世所嗤!故先期京師,已告諸祠,又遣使至廬嶽之下,禱於廬嶽之神,方以禮進,禮不過謝而已矣。今世之人知幽明之理者鮮矣,敢請倐然而顯,倐然而隱,使善者慕而不得,惡者身而難親, (「惡者見而難親」,「惡者」原作「難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豈不有補於世道者歟!」

謹按:語云:「神仙有無何杳茫,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今觀國初周顛仙之事,則又歷歷皆實,有不可盡以為誣者。要之天地間自有一種仙風道骨,但仙凡隔路,不可力致而強為也。

附录:

周顚仙傳一卷(戸部尙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製紀周顚仙事蹟顚仙建昌人少得狂疾其踪跡甚怪初謁太祖於南昌隨至金陵後從征陳友諒旋卽辭去友諒旣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別行并附以太祖御製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羣仙詩及亦脚僧詩各一首明史方技傳叙周顚事卽據此文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 食货志第四·班固
  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刘昫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宋濂
  第四十九回 幸边塞走马看花 入酒肆游龙戏凤·蔡东藩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第二十册 崇德元年七月·佚名
  通志卷一百十四·郑樵
  五二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解送马裕家书籍折·佚名
  卷之六十七·祁韵士
  叙·马光
  游明根传·魏收
  宋申锡传·刘昫
  ..求传·宋濂
  赵良弼传·宋濂
  梁文兴·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潘德舆

    郝氏敬曰:“子美才富学博,其为近体长篇,多至千言,而气力愈壮,称擅场矣,然诗家妙义,正不在多。且如《麟趾》、《甘棠》,每章十馀字,汉高《大风》二十三字,倾动千古。自《三百篇》一变为辞,再变为赋,滥旁薄於古风,壮浪豪

  • 第一折·武汉臣

    (净扮庞衙内领随从上,诗云)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有权有势庞衙内。小官姓庞名绩,官封衙内之职。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马瘦不骑,打死人不偿命。若打死一个人,如同捏杀个

  • 夜半松风·徐志摩

    这是冬夜的山坡,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在怅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鼍鼓与金钲与虎与豹?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这

  • 唐朝新定诗体·崔融

    ○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一、形似体。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rd

  • 卷九十四 北凉录一·崔鸿

    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本张掖临松卢水胡人也匈奴有左沮渠右沮渠之官蒙逊之先世曾为此职故遂以官为氏世居卢水为酋豪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力祖祁复延封北地王[北一作狄又作乞]父法弘袭爵苻坚

  • 引用书目·王国维

    校补竹书纪年(赵绍祖) 古墨斋刻本校正竹书纪年(洪颐烜) 平津馆刻本竹书纪年校正(郝懿行) 东路厅署刻本竹书纪年集证(陈逢衡) 裛露轩刻本竹书纪年补证(林春溥) 竹柏山房刻本考订竹书纪年(雷学淇) 亦嚣嚣斋刻本竹书纪年义证(雷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八景泰四年六月丙戌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命江西都指挥佥事刘顺子雄代为指挥使以顺老疾故也○巡按山西监察御史白良辅劾奏署都指挥使朱忠都指挥佥事宫端占种屯地管屯佥事蔡汝忠失不举奏下清军御史

  • 绥冦纪略卷一·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渑池渡崇祯元年戊辰三月二十日昧爽前全秦天赤如血五六七月西安有孽火入人家色青光荧荧然广轮盈尺者数十旋于地若鬬不滥炎民磔鸡犬禳之乃去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

  • 刘守光传·薛居正

    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他父亲刘仁恭,当初随父亲刘晟客居范阳,刘晟以军吏身份补任新兴镇将官,服事节度使李可举。刘仁恭小时多有机智,屡次在军中效力。李全忠攻打易州、定州时,偏将于晏包围了易州,连月不能攻下,刘仁恭挖地道攻陷

  • 元年·佚名

    (丙寅)元年大明正德元年九月9月2日○戊寅朔,知中樞府事朴元宗、副司勇成希顔〈曾以吏曹參判,驟降〉、吏曹判書柳順汀等,首謀建議,乃與軍資副正辛允武、軍器寺僉正朴永文、水原府使張珽、司僕寺僉正洪景舟密約擧事。前一日夕

  • 卷六·梁益

    <经部,诗类,诗传旁通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六      元 梁益 撰小雅鹿鸣之什受厘厘与禧同福也汉文帝受厘宣室殿汉仪注曰祭天地二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厘受厘者受所祭之福也鹿鸣于旅也语礼记乡射义古者于旅也

  • 第15章&nbsp;丧服小记·戴圣

    父死,孝子在小敛以后成服以前要用麻括发。母死小敛以后也要用麻括发,但未至成服就改为用免束发。,孝子在女人服齐衰,头上要戴柞木做的丧笋,腰部要缠麻带,就这样一直到服丧期满。男子的冠,相当于女人的异;小敛以后,男子用“免”

  • 汉藏教理院重建大讲堂功德碑·太虚

    缙云寺之改设汉藏教理院,经始于民国二十年,迨二十一年秋季开学,均见院碑。院之大讲堂,系就旧观音殿略加整饰而备用。至三十二年,顷欹日甚,岌岌欲圯。代院长法尊暨教职苇舫、尘空、海定、慧明等,佥议拆建重阁,上庋图书,下设讲座

  •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

  • 卷第十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八 【经】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现一

  • 卷第三·佚名

    正源略集卷第三 维扬嗣祖沙门(宝轮际源高旻了贞)辑 天台国清 达珍 编 青原下宗镜三世 幻休润禅师法嗣 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 别号清凉。唐县人。族姓杨。年十岁。投金台广德大慈老宿披剃。自念生死事大。受具。历

  • 第二十一章 诸王之事迹·佚名

    库提康那之子阿婆耶刹帝利,而出见美丽大塔之僧伽。(一)漏尽而得自在,离秽净心之[比丘等]于纳骨堂供养[遗骨]而诵[法]。(二)王快心于纳骨堂,闻[彼等]讽诵,右绕于塔,于四门皆不得见[任何之姿]。(三)人人主之王,遍归命于最上之讽诵,思惟&ldquo;

  • 三正考·吴鼐

    二卷。清吴鼐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夏时”说,胡安国《春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