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四。

[新大王][故国川王][山上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元年

○[新大王],讳[伯固][固,一作句。],[大祖大王]之季弟。仪表英特,性仁恕。初,[次大王]无道,臣民不亲附,恐有祸乱,害及于己,遂遯于山谷。及[次大王]被弑,左辅[ 支留]与群公议,遣人迎致。及至,[ 支留] 献国玺曰:"先君不幸弃国,虽有子,不克有国家。夫{天}人之心,归于至仁,谨拜稽首,请卽尊位。"于是,俯伏三让而后卽位。时年七十七岁。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下令曰:"寡人生 王亲,本非君德,向属友于之政,颇乖贻厥之谟。畏害难安,离群远遯, 闻凶计{讣},但极哀 。岂谓百姓乐推,群公劝进?谬以 未{末},据于崇高,不敢遑宁,如涉{渊}海。宜推恩而及远,遂与众而自新,可大赦国内。"国人旣闻赦令,无不欢呼庆 ,曰:"大哉,新大王之德泽也!"

初,[明临 天{明临答夫}]之难,[次大王]太子[邹安]逃窜,及闻嗣王赦令,卽诣王门,告曰:"向,国有灾祸,臣不能死,遯于山谷,今闻新政,敢以罪告。若大王据法定罪,弃之市朝,惟命是听,若赐以不死,放之远方,则生死肉骨之惠也,臣所愿也,非敢望也。"王卽赐[狗山濑][娄豆 {娄豆谷}]二所,仍封为[让国君]。拜[ 夫{答夫}]为国相,加爵为沛者,令知内外兵马兼领[梁貊]部落。改左右辅为国相,始于此。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冬十月,王至自[卒本]。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四年

○四年,[汉][玄 郡]大守{太守}[耿临]来侵,杀我军数百人,王自降乞属[玄 ]。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五年

○五年,王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将兵助[玄 ]大守{太守}[公孙度],讨[富山]贼。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一月,[汉]以大兵向我。王问群臣,战守孰便。众议曰:"[汉]兵恃众轻我,若不出战,彼以我为怯,数来。且我国山险而路隘,此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当者也。[汉]兵虽众,无如我何,请出师御之。"

[ 夫{答夫}]曰:"不然。[汉],国大民众。今以强兵远鬪,其锋不可当也。而又兵众者宜战,兵少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汉]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若我深沟高垒,淸野以待之,彼必不过旬月,饥困而归。我以劲卒薄之,可以得志。"王然之, 城固守。[汉]人攻之不克,士卒饥饿引还。[ 夫{答夫}]帅数千骑追之,战于[坐原],[汉]军大败,匹马不反。王大悦,赐[ 夫{答夫}][坐原]及[质山],为食邑。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正月,群臣请立太子。三月,立王子[男武]为王太子。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九月,国相[答夫]卒,年百十三岁。王自临恸,罢朝七日。乃以礼葬于[质山],置守墓二十家。冬十二月,王薨,葬于[故国谷],号为[新大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元年

○[故国川王][或云[国襄]。],讳[男武][或云[伊夷谟{伊夷模}]。],[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伯固]薨,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汉][献帝][建安]初,[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消奴加{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公孙康]降,还住[沸流水]上。王身长九尺,姿表雄伟,力能 鼎, 事听断,宽猛得中。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立妃[于]氏为王后。后,提那部{ 那部}[于素]之女也。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四年

四年,春三月甲寅夜,赤气贯于太微,如蛇。秋七月,星 于太微。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六年

○六年,[汉][辽东]太守兴师,伐我。王遣王子[ 须]拒之,不克。王亲帅精骑往,与[汉]军战于[坐原],败之。斩首山积。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八年

○八年,夏四月乙卯,荧惑守心。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九月,京都雪六尺。中畏大夫沛者[于 留]评者[左可虑],皆以王后亲戚,执国权柄。其子弟幷恃势骄侈,掠人子女,夺人田宅,国人怨愤。王闻之,怒欲诛之。[左可虑]等与四椽那谋叛。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左可虑]等)聚众,攻王都。王征几{畿}内兵马,平之。遂下令日{曰}:"近者,官以宠授,位非德进,毒流百姓,动我王家,此寡人不明所致也。令汝四部{郡},各举贤良在下者!"于是,四部共举东部{都}[晏留]。王征之,委以国政。[晏留]言于王曰:"微臣庸愚,固不足以参大政。西[鸭 谷][左勿村][乙巴素]者,[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孙也,性质刚毅,智虑渊深,不见用于世,力田自给。大王若欲理国,非此人则不可。"

王遣使,以卑辞重礼聘之,拜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谓曰:"孤 承先业,处臣民之上,德薄才短,未济于理。先生藏用晦明,穷处草泽者久矣,今不我弃,幡然而来,非独孤之喜幸,社稷生民之福也。请安承敎,公其尽心!"[巴素]意虽许国,谓所受职不足以济事。乃对曰:"臣之驽蹇,不敢当严命,愿大王,选贤良,授高官,以成大业。"王知其意,乃除为国相,令知政事。于是,朝臣国戚,谓[素]以新闲旧,疾之。王有敎曰:"无贵贱,苟不从国相者,族之。"[素]退而告人曰:"不逢时则隐,逢时则仕,士之常也。今上待我以厚意,其可复念旧隐乎?"乃以至诚奉国,明政敎,愼赏罚,人民以安,内外无事。冬十月,王谓[晏留]曰:"若无子之一言,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今庶绩之疑{凝},子之功也。"乃拜为大使者。

○论曰:古先哲王之于贤者也,立之无方,用之不惑,若[殷][高宗]之[傅说],[蜀]先主之[孔明],[秦][符坚{ 坚}]之[王猛],然后贤在位,能在职,政敎修明而国家可保。今王决然独断,拔[巴素]于海滨,不挠众口,置之百官之上,而又赏其举者,可谓得先王之法矣。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堕{陨}霜杀谷。民饥,开仓赈给。冬十月,王 于[质]阳,路见坐而哭者,问:"何以哭为?"对曰:"臣贫穷,常以佣力养母。今岁不登,无所佣作,不能得升斗之食,是以哭耳。"王曰:"嗟乎!孤为民父母,使民至于此极,孤之罪也。"给衣食以存抚之。仍命内外所司,博问鳏寡孤独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救恤之,命有司,每年自春三月至秋七月,出官谷,以百姓家口多小,赈贷有差,至冬十月还纳,以为恒式,内外大悦。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夏五月,王薨。葬于[故国川原],号为[故国川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元年

○[山上王],讳[延优][一名[位宫]],[故国川王]之弟也。『魏书』云:"[朱蒙]裔孙[宫],生而开目能视,是为[大祖{太祖}]。今王是[大祖{太祖}]曾孙,亦生而视人,似曾祖[宫]。[高句丽]呼'相似'为'位',故名[位宫]云。"[故国川王]无子,故[延优]嗣立。初,[故国川王]之薨也,王后[于]氏,秘不发丧,夜往王弟[发 ]宅,曰:"王无后,子宜嗣之。"[发 ]不知王薨,对曰:"天之历数有所归,不可轻议。 妇人而夜行,岂礼云乎?"

后惭,便往[延优]之宅。[优]起衣冠,迎门入座宴飮。王后曰:"大王薨,无子,[发 ]作{年}长当嗣,而谓妾有异心,暴慢无礼。是以见叔。"于是,[延优]加礼,亲自操刀割肉,误伤其指。后解裙带 其伤指。将归,谓[延优]曰:"夜深恐有不虞,子其送我至宫。"[延优]从之,王后执手入宫。至翌日质明,矫先王命,令群臣,立[延优]为王。[发 ]闻之大怒,以兵围王宫,呼曰:"兄死弟及,礼也。汝越次纂夺,大罪也,宜速出。不然则诛及妻 。"[延优]闭门三日。国人又无从[发 ]者。[发 ]知难,以妻子奔[辽东]。见大守{太守}[公孙度{公孙康}],告曰:"某,[高句丽]王[男武]之母弟也。[男武]死,无子,某之弟[延优]与嫂[于]氏谋,卽位以废天伦之义。是用愤 ,来投上国,伏愿假兵三万,令击之,得以平乱。"[公孙度]从之。[延优]遣弟[ 须],将兵御之,[汉]兵大败。[ 须]自为先锋追北,[发 ]告[ 须]曰:"汝今忍害老兄乎?"[ 须]不能无情于兄弟,不敢害之,曰:"[延优]不以国让,虽非义也,尔以一时之愤,欲灭宗国,是何意耶?身没之后,何面目以见先人乎?"

[发 ]闻之,不胜惭悔,奔至[裴川],自刎死。[ 须]哀哭,收其尸,草葬讫而还。王悲喜,引[ 须]内中宴,见以家人之礼,且曰:"[发 ]请兵异国,以侵国家,罪莫大焉。今子克之,纵而不杀,足矣,及其自死,哭甚哀,反谓寡人无道乎?"[ 须] 然衔泪而对曰:"臣今请一言而死。"王曰:"何也?"[ 须]曰:"王后虽以先王遗命立大王,大王不以礼让之,曾无兄弟友恭之义。臣欲成大王之美,故收尸殡之,岂图缘此,逢大王之怒乎?大王若以仁忘恶,以兄丧礼葬之,孰谓大王不义乎?臣旣以言之,虽死犹生。请出受诛有司。"王闻其言,前席而坐,温颜慰谕曰:"寡人不肖,不能无惑,今闻子之言,诚知过矣。愿子无责。"王子拜之,王亦拜之,尽欢而罢。秋九月,命有司,奉迎[发 ]之丧,以王礼葬于[裴岭]。王本因[于]氏得位,不复更娶,立[于]氏为后。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筑[丸都城]。夏四月,赦国内二罪已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 于[质]阳。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王以无子,祷于山川,是月十五夜梦,天谓曰:"吾令汝少后生男,勿忧。"王觉语群臣曰:"梦天语我,谆谆如此,而无少后,奈何?"[巴素]对曰:"天命不可测,王其待之。"秋八月,国相[乙巴素]率{卒},国人哭之恸。王以[高优娄]为国相。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一)月,郊豕逸。掌者追之,至[酒桶村],  不能捉{获}。有一女子,年二十许,色美而艶,笑而前执之,然后追者得之。王闻而异之,欲见其女,微行夜至女家。使侍人说之,其家知王来不敢拒。王入室,召其女,欲御之。女告曰:"大王之命,不敢避,若幸而有子,愿不见遗。"王诸{诺}之。至丙夜,王起还宫。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三月,王后知王幸[酒桶村]女,妬之,阴遣兵士杀之。其女闻知,衣男服逃走。追及欲害之,其女问曰:"尔等今来杀我,王命乎,王后命乎?今妾腹有子,实王之遗体也。杀妾身可也,亦杀王子乎?"兵士不敢害,来以女所言告之。王后怒,必欲杀之,而未果。王闻之,乃复幸女家,问曰:"汝今有娠,是谁之子?"对曰:"妾平生不与兄弟同席,况敢近异姓男子乎。今在腹之子,实大王之遗体也。"王慰籍赠与,甚厚。乃还告王后,竟不敢害。

秋九月,[酒桶]女生男。王喜曰:"此天赉予嗣胤也。"始自郊豕之事,得以幸其母,乃名其子曰[郊 ],立其母为小后。初,小后母孕未产,巫卜之曰:"必生王后。"母喜,及生,名曰[后女]。冬十月,王移都于[九都{丸都}]。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立[郊 ]为王太子。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冬十月,雷,地震。星学{ }于东北。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夏四月,异鸟集于王庭。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孙[然弗]生。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夏五月,王薨。葬于[山上陵],号为[山上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

一七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志第十 乐二·沈约
  ●卷一百四十八·徐梦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一·杨仲良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王称
  两汉刊误补遗卷十·吴仁杰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长驱进兵 愚二世指鹿为马·黄士衡
  ●郑氏史料续编卷六·佚名
  读例存疑卷二十五·薛允升
  王思政传·令狐德棻
  薛斌传·张廷玉
  手镜录·王士祯
  职官四三·徐松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吕思勉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吴楚材
  沈寳善·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曲品卷上·吕天成

    东海郁蓝生撰琅琊方诸生阅自昔伶人传习,乐府递兴。爂段初翻,院本继出,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沿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

  •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臧懋循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元)王晔撰●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七星官增寿延彭祖 正名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楔子〔老旦扮卜儿上诗云

  • 卷四百五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一鸥类五言古古风          【唐】李 白揺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七言古【附长短句】弄白鸥歌   

  • 卷第四十四·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三十七陈子龙 沈廷扬(沈始元等)林汝翥(林垐、叶子器、陈世亨)张煌言(罗子木等)陈子龙沈廷扬(沈始元等)林汝翥(林垐、叶子器、陈世亨)张煌言(罗子木等)陈子龙字卧

  • 卷之六十二·佚名

    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策进士于奉天殿登第者百二十人赐吴伯宗等三名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赐同进士出身诏赐伯宗朝服冠带授礼部员外郎高丽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三人

  • 卷十三·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三宋 张九成 撰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栁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廹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癸卯朔大学士赵志皋奏言齿甲岁增衰残日甚乞放归以全晚节<锍-釒>入 上宣札慰留○户部覆御史崔邦亮<锍-釒>一稽仓庾以严出纳京通二仓米粟凡系出纳无论巨细悉报巡仓御史令与仓场衙门互相稽察一处工

  •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一·佚名

    三月甲申〔朔〕,上御经筵。命勘议吏部主事夏允彝、文德翼——御史徐复阳所纠也。两人以南渡草创,从「读礼」中补铨曹;然未抵任,非其罪也。吏部复二人能,降调。允之。后北兵破松江,允彝投水而死。命看议御史陈潜夫

  • 卷三百三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光宗时彭龟年论边防事宜疏曰臣闻北敌近有鞑靼诸国之兵河北又遭水旱狎至之变度其事势和好必坚唯闻河南流人并无

  • 译文·公孙龙

    公孙龙,是六国时的辩士。因为痛恨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乱概念,借着自己的能力上的长项,得出了&ldquo;守白&rdquo;的结论。用比喻的方法,为&ldquo;守白&rdquo;做辩护,说白马不是马。所谓白马不是马,是说白是颜色的名称,马是形体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智旭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一古歙门人成时编辑【题对峰禅师血书受戒文后】【刻十二头陀经跋】【血书经品跋(为钜沙弥)】【水心持金刚经跋】【刻较正梵网上下跋】【刻头陀遗教与梵网同帙跋】【寄南开士血书法华经跋】【云

  • 灵隐寺万年簿序·太虚

    记言记事,造专结绳,孔子删书,断自神尧,马迁作史,托始黄帝,用备来者稽考,藉为准绳,意至美也。而十方僧寺,宛然一小民国,主权领地及人众之三要素,莫不毕具。故往往有山志寺乘,广传世之文事;复有万年簿以为继体之宗法,道风赖之不坠,慧命

  • 长寿王经·佚名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ldquo;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王有太子,名曰长生。王治国以政,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熟。有邻国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国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印光

    范古农居士&ldquo;舍利&rdquo;梵语,正云&ldquo;设利罗&rdquo;,华言&ldquo;灵骨&rdquo;,乃戒定慧忍行功德之所熏成者。昔释迦世尊之涅槃也,自火荼毗,碎身为五色舍利,光莹不坏,且现神变,此为佛舍利。嗣后凡有德高僧,荼毗皆有舍利

  • 卷第三十·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十定云有一莲华尽十方际者证上狭不碍广也而不妨外有可见者证上广不碍狭也。钞第十无碍轮等者疏云三轮摄化皆自在故又得十无碍满佛果故无尽大用一一无碍皆悉圆满能催

  • 敬简堂学治杂录·戴杰

    濟南為齊魯大郡屬州邑十有六而陵曏稱難治是以宰斯土者每因事顛躓去惟京江戴子樹人獨在任最久秩滿乃遷威愛允濟稱道弗衰陵固未嘗不可治也當君治陵之時正余分守濟東之日諗其下車伊始展布裕如經年以往百廢具舉而尤以保甲

  • 全唐词·唐圭璋

    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十卷。此书旨在收录唐代全部词作。

  •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与经部大威力乌枢瑟摩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