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译文

公孙龙,是六国时的辩士。因为痛恨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乱概念,借着自己的能力上的长项,得出了“守白”的结论。用比喻的方法,为“守白”做辩护,说白马不是马。所谓白马不是马,是说白是颜色的名称,马是形体的名称;颜色不是形体,形体也不是颜色。大家说颜色时不应该和形体合并,说形体时颜色也不应该跟在后面,现在合起来称为一样东西,是错误的。就像要在马厩中找白马,没有,然而有黑色的马,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是有白马。不能说是有白马,就是说所要找的马没有了;这就是说白马竟然不是马。现在我想对此作一番推理辩论,以便大家正确理解名称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我和孔穿在赵平原君家相会。孔穿说:“向来听说先生大名,早就希望能成为您的弟子了,但是认为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是错误的!希望您能放弃这一观点,然后我就将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我说:“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我之所以能成名,就是因为我的白马论!现在让我放弃,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而且希望学习,是因为自以为智力与学问不如对方。现在您让我放弃,这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是矛盾的。

“而且白马不是马的观点,也是你的祖先孔子的观点呢。我听说楚王在云梦之圃打猎时丢了他的弓。他的随从想去找回来。楚王说:‘不必了。楚人丢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又何必找呢?’孔子听了后说:‘楚王的仁义不彻底。只要说人丢了弓,人又得到了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楚呢?’这样,孔子认为‘楚人’和所谓‘人’是不一样的。你肯定孔子说‘楚人’和所谓‘人’不一样的观点,却否定我说‘白马’和所谓‘马’不一样的观点,更是矛盾的。”

“先生学习儒术却不是孔子的观点,想学习却让我放弃我所能教的,这样就算有一百个公孙龙,也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呀。”孔穿没有办法应对了。

公孙龙,是赵平原君之食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孔穿和公孙龙相会。孔穿对公孙龙说:“我住在鲁国,经常听到消息,推崇先生的智慧,说先生的行为,我希望受教已经很久了,现在才能见到。不过不同意先生的,只有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希望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观点,那么我就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我的学问,就是白马不是马的论点。让我放弃,那么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没有什么可以教的而仍然向我学习,是矛盾的。而且您希望想我学习,是因为智慧和学问都不如我。现在让我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我的,就像齐王和尹文的对话一样。齐王对尹文说:‘寡人非常喜欢「士」,但是齐国没有「士」,怎么办呢?’尹文说:‘我想先听一听大王所说的「士」是什么样的。’齐王没有办法回答。尹文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对君主很忠诚,对双亲很孝顺,对朋友很有信义,在家乡很平和,有这样四种行为,可以说是「士」吗?’齐王说:‘太好了!这真是我所说的「士」呀。’尹文说:‘大王得到此人,肯让他做官吗?’齐王说:‘当然愿意,就是怕得不到这样的人啊。’“当时齐王喜欢勇敢。于是尹文说:‘假如此人在大庭广众之下,遇到侵侮而终不反抗,大王还让他做官吗?’齐王曰:‘这还是「士」吗?遇到侵侮而不反抗,这是耻辱的!耻辱的人则寡人不能让他做官了。’尹文说:‘只不过遇到侵侮而不反抗,并没有失去他的四种优良品行。而他的四种优良品行,是他所以能称为「士」的根据。但是大王一会儿让他做官,一会儿又不让他做官,那么刚才所说的可以称为「士」的人,现在就不能称为「士」了吗?’齐王又没有办法回答。”

“尹文说:‘现在有一个君主,在治理他的国家,别人有错误就说别人错了,没有错误也说别人错了;有功就奖赏,无功也奖赏,却抱怨说大家不理解(?),可以吗?’齐王说:‘不可以。’尹文说:‘我看大王治理国家,就是像这样的。’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即使像先生所说的,大家虽然不理解,寡人不敢怨呀。难道还不够吗?’

“尹文说:‘您怎么能这么说呢?大王的法律说:‘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大家担心违抗大王的法律,遇到侵侮而不敢反抗,是成全大王的法律呀。但是大王却说:‘遇到侵侮而不反抗,这是耻辱的。’把这称作耻辱,是认为这样是错的。没有错而大王以为有错,而且还因为这件事而除其籍,不让他做官。不让他做官,这就是惩罚了。这是没有错而大王却惩罚。而且大王以为不敢斗的人是耻辱的,一定以为敢斗者是光荣的;以为敢斗者是光荣的,就是大王认为是对的,想必让他做官了。让他做官,这是奖赏了。此人无功而大王却奖赏他。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吏所要铲除的;大王所肯定的,正是法律所否定的。在赏罚是非上,产生这么多谬误,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理了。’齐王无话可说。”

“所以我认为您的言语恰似齐王。您想要驳斥白马不是马的观点,却不知道怎么驳斥,这样,就像有好士之名,而不知道察士之法一样啊。”

猜你喜欢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晏婴
  成相篇第二十五·荀况
  卷二十一 论语三·黎靖德
  近思録集注卷八·茅星来
  卷一百三十七·陈祥道
  春秋大全卷八·胡广
  提要·程公说
  卷十四·李光坡
  了三世品第十一·佚名
  一心定意品第十六·佚名
  卷三·佚名
  有为品第一·佚名
  贺上海吴市长电·太虚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一卷·佚名
  活得快乐·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选明诗卷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帝制太祖皇帝神凤操钧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凤凰仪敛翺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真为我辞钟山赓呉沉韵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遥岑如劔防迩洞非茅屋青松秀紫崖白石生?谷岩畔毓灵芝峯顶森神木时时风雨

  •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 卷第九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十五〔起阏逢涒滩(甲申),尽强圉大渊献(丁亥

  • 皇清开国方略巻七·阿桂

      太祖髙皇帝【天命五年庚申六年辛酉七年壬戍】  天命五年春正月丙申遣使赍书察哈尔  先是察哈尔林丹汗遣使康喀勒拜瑚赍书来词意骄慢【事在四年十月】诸贝勒大臣阅之皆怒或请斩其使或请劓鼻馘耳而后放归  太

  • 读礼通考卷九十九·徐乾学

    防具五墓铭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干学案祭统所言实鼎铭非墓铭也但后世作志铭者无不援此以为据故节録其文以见铭文之所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陈厚耀

    齐景公【下】十二年景公如晋见平公欲与伐燕十八年公复如晋见昭公【史齐世家】齐景公为露寝之台成而不通焉【通一作踊下同】柏常骞曰为台甚急台成君何为不通焉公曰然有枭昔者鸣其声无不为也吾恶之甚是以不通焉柏常骞曰

  • 帝王经世图谱卷三·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皇极建用之图三徳防极之图五行五事庶征配合之谱五纪庶征贯通之谱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有是极而建用皇极其责在君均有是中性不得为异觉有先后性不得为同故曰性相近也习相逺也性相近而不同性之所无不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弘治十一年二月丁卯朔释奠先师孔子遣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行礼○狭西宁夏西路地震有声○戊辰祭 太社 太稷○遣顺天府官祭先农之神○升大理寺右寺寺正祝祥为湖广按察司佥事○狭西宁夏洛阳川墩有流星大如斗

  • 郑虔传·欧阳修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年,任协律郎采集当时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人偷看了他的文稿,就上书告郑虔私自修撰国史,郑虔慌忙地烧掉了它,因此事被贬谪十年。后来回到京城,玄宗爱他的才华,想让他在身边任职,因为他不干事,改为安置在

  • 周叙传·张廷玉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

  • ●皇朝通典卷二十·佚名

    選舉三 ○選舉三 選舉制【文選】 △選舉制【文選】 (臣)等謹按自漢成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後漢光武改常侍曹尚書曰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典選之名始起魏晉以後吏部之權漸重然其時雖立九品中正之法辟召薦舉亦相兼而進至隋制凡

  • 卷五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七器服略【二】仪器【臣】等谨按仪器之作所以授时成宪体天运而布岁功盖綦钜也我圣祖仁皇帝学贯天人洞达象数既成数理精藴一书并铸观象台六仪简平三辰半

  •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傅斯年

    《诗&middot;小雅&middot;大东》篇序曰:&ldquo;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rdquo;其二章云:&ldquo;小东大东,杼柚其空。&rdquo;大东小东究在何处,此宜注意者也。笺云:&ldquo;小也大也,谓赋敛之多少也。小亦

  • 四如讲稿卷四·黄仲元

    宋 黄仲元 撰诗二南诗与他经不类皆于声南古乐名季札观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及见舞象箾南籥者南籥与武濩夏韶等周南召南皆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南籥自是文王乐周南召南自是周南召南之声鼓钟诗以雅以南刘氏释曰南如周

  • 卷二百五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凶礼九防礼仪礼防服不杖麻屦者【注此亦齐衰言其异于上 疏此不杖章轻于上禫杖故次之此章与上章虽杖与不杖不同其正服齐衰裳皆同五升而

  • 世间万有为进化抑为退化·太虚

    ──十四年初春在武昌佛学院讲──近百年来,风行一世,而影响于世界人心最钜者,厥为进化论。然谚云: 江河日下,人心非古,则又反对进化而主乎退化。但二者虽异其进退,而世间万有为变化的、非固定的、则同认无异也。故世间万有

  • 序·胡兰成

    朱天文上个世纪六○年代中期,流亡日本的胡兰成老师应邀在名古屋讲《心经》,之后,一九六六年从二月到六月,以日文写成书,这是胡老师的第一本日文书。一九五○年胡老师离开大陆,自香港偷渡至日本,在静冈清水市池田笃纪家暂居半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佚名

    全一卷。隋代法智译。又作分别善恶报应经、业报差别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系佛陀对婆罗门童子首迦(梵S/uka )宣说善恶业报之差别。梵语s/uka 译作鹦鹉。本经另有同本异译(汉译本)之鹦鹉经等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