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十五。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三。

[大祖大王{太祖大王}][次大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元年

○[大祖大王{太祖大王}][或云[国祖王]。],讳[宫],小名[于漱],[&琉璃王{瑠璃明王}]子古邹加[再思]之子也。母大后{太后},[扶余]人也。[慕本王]薨,太子不肖,不足以主社稷,国人迎[宫]继立。王生而开目能视,幼而岐 。以年七岁,大后{太后}垂帘听政。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筑[辽西]十城,以备[汉]兵。秋八月,国南,蝗害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零四年

○四年,秋士{七}月,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零七年

○七年,夏四月,王如[孤岸渊],观鱼,钓得赤翅白鱼。秋七月,京都大水,漂没民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一零年

○十年,秋八月,东猎,得白鹿。国南,飞蝗害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八月,[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以[都头]为于台。冬十月,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二月,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夏四月,京都,旱。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冬十月,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冬十月,[扶余]使来,献三角鹿长尾免{兎},王以为瑞物,大赦。十一月,京都,雪三尺。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春三月,王东巡[栅城],至[栅城]西[ 山],获白鹿。及至[栅城],与群臣宴飮,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纪功于岩,乃还。冬十月,王至自[栅城]。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零年

○五十年,秋八月,遣使安抚[栅城]。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三年

○五十三年,春正月,[扶余]使来,献虎,长丈二,毛色甚明而无尾。王遣将入[汉][辽东],夺掠六县。太守[耿夔]出兵拒之,王军大败。秋九月,[耿夔]击破[貊]人。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五年

○五十五年,秋九月,王猎[质山]阳,获紫獐。冬十月,[东海谷]守献朱豹,尾长九尺。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六年

○五十六年,春大旱,至夏赤地。民饥,王发使赈恤。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七年

○五十七年,春正月,遣使如[汉],贺[安帝]加元服。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五九年

○五十九年,遣使如[汉],贡献方物,求属[玄 ]。[『通鉴』言:"是年三月,[丽]王[宫]与[秽貊],寇[玄 ]。"不知或求属或寇耶,抑一误耶?]。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六二年

○六十二年,春三月,日有食之。秋八月,王巡守南海。冬十月,至自南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六四年

○六十四年,春三月,日有食之。冬十二月,雪五尺。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六六年

○六十六年,春二月,地震。夏六月,王与[秽貊]袭[汉][玄 ],攻[华丽城]。秋七月,蝗雹,害谷。八月,命所司,举贤良孝顺,问鳏寡孤独及老不能自存者,给衣食。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六九年

○六十九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玄 ]大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蔡风}]等,将兵来侵,击杀[秽貊]渠帅,尽获兵马财物。王乃遣弟[遂成],领兵二千余人,逆[焕][光]等。[遂成]遣使诈降,[焕]等信之。[遂成]因据险以遮大军,潜遣三千人,攻[玄 ][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夏四月,王与[鲜卑]八千人,往攻[辽队县{辽隧县}]。[辽东]太守[蔡讽{蔡风}],将兵出于[新昌],战没。功{兵}曹 [龙端]兵马 [公孙 ],以身 [讽],俱没{殁}于阵,死者百余人。冬十月,王幸[扶余],杞{祀}大后{太后}庙。存问百姓穷困者,赐物有差。

[肃愼]使来,献紫狐 及白鹰白马,王宴劳以遣之。十一月,王至自[扶余]。王以[遂成]统军国事。十二月,王率[马韩][秽貊]一万余骑,进围[玄 城]。[扶余]王遣子[尉仇台],领兵二万,与[汉]兵幷力拒战,我军大败。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七零年

○七十年,王与[马韩][秽貊]侵[辽东],[扶余]王遣兵救破之。[[马韩]以[百济][温祚王]二十七年,灭,今与[丽]王行兵者,盖灭而复兴者欤?]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七一年

○七十一年,冬十月,以沛者[穆度娄]为左辅,[高福{高福章}]为右辅,令与[遂成]参政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七二年

○七十二年,秋九月庚申晦,日有食之。冬十月,遣使入[汉]朝贡。十一月,京都地震。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八零年

○八十年,秋七月,[遂成]猎于[倭山],与左右宴。于是,贯那于台[弥儒]桓那于台[ 支留]沸流那 衣[阳{阳神}]等,阴谓[遂成]曰:"初,[慕本]之薨也,太子不肯{肖},群寮欲立王子[再思],[再思]以老让子者,欲使兄老弟及。今王旣已老矣,而无让意,惟吾子计之。"[遂成]曰:"承袭必嫡,天下之常道也。王今虽老,有嫡子在,岂敢  乎?"[弥儒]曰:"以弟之贤,承兄之后,古亦有之,子其勿疑。"于是,左辅沛者[穆度娄],知[遂成]有异心,称疾不仕。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八六年

○八十六年,春三月,[遂成]猎于[质]阳,七日不归,戱乐无度。秋七月,又猎[箕丘],五日乃反。其弟[伯固]谏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今子以王弟之亲,为百寮之首,位已极矣,功亦盛矣。宜以忠义存心,礼让克己,上同王德,下得民心。然后富贵不离于身,而祸乱不作矣。今不出于此,而贪乐忘忧,窃为足下危之。"答曰:"凡人之情,谁不欲富贵而欢乐者哉,而得之者,万无一耳。今吾居可乐之势,而不能肆志,将焉用哉。"遂不从。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九零年

○九十年,秋九月,[丸都]地震。王夜梦,一豹啮断虎尾。觉而问其吉凶,或曰:"虎者,百兽之长;豹者,同类而小者也。意者王之族类,殆有谋絶大王之后者乎?"王不悦,谓右辅[高福章]曰:"我昨梦有所见,占者之言如此,为之奈何?"答曰:"作不善,则吉变为凶;作善,则灾反为福。今大王忧国如家,爱民如子,虽有小异,庸何伤乎?"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大祖大王九四年

○九十四年,秋七月,[遂成]猎于[倭山]之下,谓左右曰:"大王老而不死,吾齿卽将暮矣,不可待也。惟愿左右,为我计之。"左右皆曰:"敬从命矣。"于是,一人独进曰:"向,王子有不祥之言,而左右不能直谏,皆曰敬从命者,可谓奸且谀矣。吾欲直言,未知尊意如何?"[遂成]曰:"子能直言,药石也,何疑之有?"

其人对曰:"今大王之贤,内外无异心,子虽有功,率群下奸谀之人,谋废明上,此何异将以单缕,系万钧之重而倒曳乎?虽复愚人,犹知其不可也。若王子改图易虑,孝顺事上,则大王深知王子之善,必有揖让之心,不然则祸将及也。"[遂成]不悦。左右妬其直,谗于[遂成]曰:"王子以大王年老,恐国祚之危,欲为后图,此人妄言如此,我等惟恐漏泄,以致患也,宜杀以灭口。"[遂成]从之。秋八月,王遣将,袭[汉][辽东]西[安平县],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大守{太守}妻子。冬十月,右辅[高福章]言于王曰:"[遂成]将叛,请先诛之。"王曰:"吾旣老矣,[遂成]有功于国,吾将禅位,子无烦虑!"[福章]曰:"[遂成]之为人也,忍而不仁。今日受大王之禅,则明日害大王之子孙。大王但知施惠于不仁之弟,不知贻患于无辜之子孙(+乎),愿大王熟计之。"(+王不听)十二月,王谓[遂成]曰:"吾旣老,倦于万机。天之历数在汝躬,况汝内参国政,外摠军事,久有社稷之功,允塞臣民之望,吾所付托,可谓得人。作{汝}其卽位,永孚于休!"乃禅位,退老于别宫,称为[大祖大王]。[『后汉书』云:"[安帝][津光{建光}]元年,[高句丽]王[宫]死,子[遂成]立。[玄 ]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发兵击之。议者皆以为可许。尙书[陈忠]曰:'[宫]前桀 ,[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取其后善。'[安帝]从之。明年,[遂成]还[汉]生口。"案『海东古记』:"[高句丽][国祖王][高宫]以[后汉][津武{建武}]二十九年,癸巳{癸丑}卽位,时年七岁,国母摄政。至[孝桓帝][本初]元年丙戌,逊位让母弟[遂成],时,[宫]年一百岁,在位九十四年,则[建光]元年,是[宫]在位第六十九年。"

则『汉书』所记,与『古记』抵 不相符合。岂[汉书]所记误耶?]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元年

○[次大王],讳[遂成],[大祖大王]同母弟也。勇壮有威严,小仁慈。受[大祖大王]推让,卽位,时年七十六。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拜贯那沛者[弥儒]为左辅。三月,诛右辅[高福章]。[福章]临死叹曰:"痛哉,寃乎!我当时为先朝近臣,其可见贼乱之人,默然不言哉?恨先君不用吾言,以至于此。今君甫陟大位,宜新政敎以示百姓,而以不义杀一忠臣。吾与其主{生}于无道之时,不如死之速也。"乃卽刑。远近闻之,莫不愤惜。秋七月,左辅[穆度娄]称疾退老,以□那于台{桓那于台}[支留{ 支留}]为左辅,加爵为大主簿。冬十月,[沸流那][阳神]为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皆王之故旧。十一月,地震。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王使人,杀[大祖大王{太祖大王}]元子[莫勤],其弟[莫德]恐祸连及,自缢。

○论曰:昔[宋][宣公]不立其子[与夷],而立其弟[缪公{穆公}],小不忍,乱大谋,以致累世之乱,故『春秋』'大居正'。今[大祖王]不知义,轻大位以授不仁之弟,祸及一忠臣二爱子,可胜叹耶。秋七月,王田于[平儒原],白狐随而鸣。王射之不中。问于师巫,曰:"狐者,妖兽非吉祥, 白其色,尤可怪也。然天不能谆谆其言,故示以妖怪者,欲令人君恐惧修省以自新也。

君若修德,则可以转祸为福。"王曰:"凶则为凶,吉则为吉,尔旣以为妖,又以为福,何其诬耶?"遂杀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五月,五星聚于东方。日者畏王之怒,诬告{王}曰:"是君之德也,国之福也。"王喜。冬十二月,无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八年

○八年,夏六月,陨霜。冬十二月,雷,地震。晦,客星犯月。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星 于北斗。夏五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正月晦,日有食之。三月,[大祖大王]薨于别宫,年百十九岁。冬十月,椽那 衣[明临 夫],因民不忍,弑王。号为[次大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五。

一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九·佚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李心传
  卷之三百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七百九十八·佚名
  第七十二卷 儒林 四·缪荃孙
  一五二 谕武英殿现办四库全书之活字版著名为武英殿聚珍版·佚名
  王俭传·萧子显
  孙即康传·脱脱
  马绍传·宋濂
  焦德裕传·宋濂
  苏秦之楚·佚名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司马光
  卷一百二十六之十三·雍正
  杨文忠三録巻四·杨廷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抱怨·闻一多

    我拈起笑来在手中玩弄,空中便飞来了一排韵脚;我不知如何的摆布他们,只希望能写出一些快乐。我听见你在窗前咳嗽,不由的写成了一首悲歌。上帝将要写我的生传;展开了我的生命之纸,不知要写些什么东西,许是灾殃,也许是喜事。你硬

  • 三集卷三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古今体一百十一首【癸末四】耕藉还宫经郊外即目园居一日又还宫耕藉时因告协风艰矣逢年已洊馑先之力穑在予躬笼衢懒问柳烟窣被陇欣看麦露芃究是近畿资助厚远村僻壤讵能同丰泽园演耕作耕岂

  • 名山藏卷之六·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六◆典谟记六成祖文皇帝一○成祖文皇帝一成祖文皇帝御讳棣太祖第四子也 【 臣于南京见太常志云帝为石贡妃所诞生而玉牒则为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

  • 卷之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六月。甲申朔。谕兵部巴图鲁公鳌拜、所教武进士。学习骑射日久。俱娴熟可用。张国彦、刘秉礼、李登相、王肇春、于昌祐、周于仁六员、留充侍卫。仍着再加肄习。候上□日擢用其余尔部俱即照例

  • 第二七○函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一一七○一--一○·佚名

    明善堂绅董复函淡水分府:已将大枋变价,但被人搁阻搬运,请发给印单香根公祖大人赐览:明善堂前奉札饬,将香山所封木变价。今买主郑隆记缴价捌拾元,起造南门炮台,今日往运,被该地张、曾、林三姓人拦阻。应请

  • 戚衮传·姚思廉

    戚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祖父戚显,齐给事中。父戚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戚衮少时聪慧,到京师游学,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不出一两年,已大致通晓其大义。十九岁时,梁武帝下敕策考《孔子正言》及《周礼》、《礼记》义,戚

  • 冯胜传·张廷玉

    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后改。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陈友谅进逼龙湾。太祖率军抵御,战

  •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佚名

    【提要】 苏秦一路宣扬他的合纵之道,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充满了热情,有了这种巨大的热情和投入,他的说辞就有气势有力量,铺陈华丽、汪洋恣肆。他滔滔不绝的言论成为千年来中国人掌握、锤炼口才的典范。 【原文】 苏秦从燕之

  • 第十三章 9·辜鸿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辜讲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学生(冉有)驾车进入某个诸侯国(卫国),他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啊!”“在这么一个人

  •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如惺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撰  解义篇第二之四(正传四人附见六人)  北直羊山秀峰庵沙门释明龙传一(大光)  释明龙淮南宿迁姚氏子也。俗讳东阳。尝补邑庠诸生。居常好修嗜内典。二十年不问家人产。雅从善知识

  • 卷第七(二诵之一)·佚名

    十诵律卷第七(二诵之一)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三十尼萨耆法之三佛在拘睒弥国。尔时拘睒弥比丘。作新憍施耶敷具。此国绵贵缕贵衣贵茧贵。多杀蚕故。比丘数数乞。语居士言。比丘须绵须缕须衣须茧。擘治引贮多事多

  • 卷第五十(地狱部下)·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五十(地狱部下)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阿鼻地狱受诸苦相一·十八小地狱各有十八狱围绕阿鼻二·六十四地狱举因示苦相三  ·五大地狱示受苦相四阿鼻地狱受诸苦相一阿鼻地狱者

  • 卷第十七(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十七(寒字号) 甲子(汉武帝元狩六年起)乙丑(改元元鼎)辛未(改元元封)丁丑(改元太初)辛巳(改元天汉)乙酉(改元太始)已丑(改元征和)癸巳(改元后元)乙未(昭帝始元元年)辛丑(改元元凤)丁未(改元元平)戊申(宣

  • 卷一·徐昌治

    道高僧摘要卷一武原居士 徐昌治觐周父 编辑释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唯曰。经云能说此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

  • 金石要例·黄宗羲

    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

  • 新本郑氏周易·惠栋

    东汉郑玄撰,南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补。三卷。《四库全书》本。郑玄《周易注》佚后,王应麟曾辑有遗文一卷,后人附刻于《玉海》之末。然王辑本皆不标明采自何书,各条次序先后或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惠栋遂因其旧本,重为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佚名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